總有一種情感,是這個地球上生物所共享的,它存在于那些絲絲縷縷的記憶中,它是冬日里悄然照耀到身上的一縷陽光,是在秋風中飛舞的片片黃葉,還在繁花似錦的春天里使得生命更加美好。這種情感,超越了人類與其它物種之間的差異,成為了一根強大而堅韌的紐帶把人與犬的世界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影片《忠犬八公的故事》用這樣一種溫情脈脈的方式,在瞬間擊中了觀眾的軟肋,讓無數(shù)的人在影院中淚雨紛飛。
這只名叫八公的秋田犬的銅像至今仍在日本的澀谷車站前昂首矗立著。它的眼神中透露著執(zhí)著和堅毅、期盼與不舍。在九年的時間里它風雨無阻地準時出現(xiàn)在車站徒勞的等待都是源于那份對已故主人的忠誠和依戀。這個真實的故事一經(jīng)搬上銀幕,其悲催的效果是其它一些影片所無法比擬的。雖然整個故事情節(jié)非常的簡單,但從頭至尾故事中流淌的溫情卻如一只綿軟修長的小手,在不經(jīng)意中撥動人們的心弦,演奏出一曲人與犬之間的愛的贊歌。
影片一開始是從帕克教授的外孫回憶八公是如何成為他心目中的英雄這一視角逐漸展開的。在主人公與犬相遇的情節(jié)的塑造上編劇顯然是花了一番功夫。日本僧侶鄭重地在八公的脖頸處掛上書寫著象征好運的“八”的牌子,之后它乘坐各種交通工具,直至突然出現(xiàn)在帕克教授必經(jīng)的車站。這種設(shè)置,帶著一種強烈的神秘的宿命感,似乎人生中的相遇是冥冥中注定的。符合觀眾心理上的一種隱約的期待。觀眾對自己命運與人生無法把握的惶惑感被移情到影片中,浪漫的宿命被歸結(jié)為緣分?!傲_尼,其實是小八找到了你爺爺。”影片中帕克教授的妻子這樣說道。其實,無論是誰找到了誰,在相遇的瞬間,一種牢不可破的聯(lián)系在人與犬之間已經(jīng)建立起來了。
從犬的視角看這個陌生的新奇的世界的確是影片的一個突破。它并沒有刻意追求去創(chuàng)造一個俗套的充滿跌宕起伏吸引觀眾眼球的視覺效果,而是在不溫不火、平平淡淡的敘事風格中讓故事走入了人的心靈的最深處,自然而然地激發(fā)了人類最原始的情感、對忠誠的定義和對世界的認知。在這里,移情的作用所產(chǎn)生的影響是不可否認的。
什么是移情作用呢?朱光潛在《西方美學史》中給它做了一個基本的定義,就是人在觀察外界事物時,設(shè)身處在事物的境地,把不具備生命的東西或是不具備人的細膩感知的生物看成是跟人一樣也有感覺、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動,同時,人自己也受到對事物的這種錯覺的影響,多少和事物發(fā)生同情和共鳴。這種現(xiàn)象是很原始的、普遍的。在電影藝術(shù)的運用中尤其常見。一粒沙子、一朵花兒,都可以折射出一定的現(xiàn)實感。正所謂“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君掌盛無邊,剎那含永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忠犬八公在一定程度上喚起了人們內(nèi)心的同情和共鳴,其意蘊已經(jīng)超出了移情對象的本身而在于所喚醒的情感。這種情感就從一場對未來無法預知的邂逅開始。
我們跟著八公一起走入到犬的黑白灰的世界里。它把我們移置到它的生命活動方式里面去分享它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在觀眾的審美觀照中,八公的形象與它所象征的觀念融為一體,在有意識與無意識中形象與觀念的關(guān)系若隱若現(xiàn)。那些與帕克相伴歡樂的日子,無論是他在火車上偷偷地給八公喂食,還是一本正經(jīng)地親自口銜球教八公撿球的童稚,或是共享一桶爆米花看電視球賽的溫馨,又或是共同對付臭鼬結(jié)果弄得一身臭氣的囧事,都在觀眾的視覺和感覺中被一一體驗了。情感的滲透是一種更加深刻更加親近的活動。想象的領(lǐng)域被放大,一種悠然升起的情愫被賦予到犬的一舉一動中,也在主人公與犬的互動中得到升華。
等待,向來是文學影視作品中的一個重要的主題。其中以愛爾蘭劇作家塞繆爾·貝克特的著名荒誕派戲劇《等待戈多》為代表。這部劇作著力于刻畫等待的遙遙無期和等待的對象的未知性,然而人們還得等待下去,即使人生歸根結(jié)底是絕望的,表現(xiàn)了一種人生的幻滅感。這種消極的被動的無目的性等待不是人們所想要的。在物欲橫流的世界里,一只犬用它的行動詮釋了等待的含義——原來有一種等待叫忠誠。一只犬的生命可以有多少個十年?用盡一生的時間去等待一個永不會再出現(xiàn)的人,你能做到嗎?
春去冬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八公的期盼的眼神和無聲的等待已經(jīng)被周圍的街頭小販和車站的工作人員所熟悉,它已經(jīng)成了那兒的一道風景線,路過的人群習慣了它的存在,也被它執(zhí)著的等待而感動。影片通過對這一場景的渲染,配上柔和憂傷的音樂作背景,創(chuàng)造了一種類似于暗示魔術(shù)的效果。審美的主體——觀眾以及主體審美的對象——八公被一種魔術(shù)似的力量栓在一起。觀眾注視著這只體格健壯、忠誠敏銳的秋田犬……他們的情緒、欲念、同情和愁思都移交給了它,然后它的等待也就變成了他們的等待,或是他們變成了被等待的那個永不再出現(xiàn)的人。犬與人之間的“通感”和“移情”使得憂傷彌漫在人的心間,久久揮之不去。
觀眾的憂傷情緒還源于一種潛意識里的對比——人的世界和犬的世界的對比。在充斥著謊言和背叛、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現(xiàn)實世界里,人們難以掩飾住內(nèi)心深處的失望和不滿。物質(zhì)主義和消費主義的盛行使得諸如真摯、忠誠、可信等一些傳統(tǒng)美德在逐漸遠離,取而代之的是對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的懷疑和不確定性。而在八公的黑白灰世界里,雖然不能感受到燈紅酒綠、五彩斑斕,它的生活過得一樣溫馨和諧。一些鏡頭里那些瑣碎的日?;顒釉谟^眾的眼里幾乎成了一種浪漫。秋風瑟瑟中,它和帕克一起走進落英繽紛的院子;燈火闌珊中,他們漫步在靜謐的街道上;白雪皚皚的路面上也留下他們的足跡。沒有壓力,也不需要防備,犬的世界是透明的。八公的“犬性”自有其獨特的魅力——簡單、純粹。簡單的快樂源于純粹的心境,正如帕克教授從未失去的童真和愛心。盡管人與人之間可以無限接近,那種與生俱來的人類的孤獨感或許不是同類能理解的。然而帕克是幸運的,他有八公的陪伴,無需言語,那種孤獨感就在他對八公溫柔的撫摩和關(guān)愛的眼神中釋放了出來。
艾略特說:我告訴我的靈魂,冷靜,不抱任何希望的等待,因為我的希望可能是一種錯誤的希望……但我們?nèi)匀挥行判摹km然我們有信心,摯愛和希望仍然是等待。等待的動力是希望,沒有了希望,還會有等待嗎?或許八公并不能理解死亡的意義,又或許它其實是明了的,只是給自己一個等待摯愛的希望。
帕克出事那天,八公一反常態(tài)剛開始不肯跟教授出門,后又銜著小球追了過去。在火車駛來之前它快樂地和教授玩起了撿球的游戲。這個舉動顯然讓帕克很驚喜,他不停地向周圍的人說:“看見了嗎?他第一次撿球了,第一次!”分別的時候,八公反常的吠叫和原地轉(zhuǎn)圈也在預示著某樣不尋常的事情將要發(fā)生。結(jié)果那天帕克教授倒在了課堂上,再也不能回來。影片在此處設(shè)了一個懸念——八公是否已經(jīng)嗅到了和主人離別的氣息?都說動物界各有自己獨特的本領(lǐng),比如大象會在自己死亡前夕順著某種神秘的指示一直走到象群墓冢中安息。是否犬對于主人即將到來的突然離去也有著敏銳的感知?這些都不得而知。它在主人臨行前的吠叫似乎在傳遞某種信息。然而當信息被徒勞的等待所驗證的時候,八公自己卻不愿接受也不相信。它的悲傷、迷茫和無助在翹首以盼的眼神中一覽無余。
影片借助犬的身體語言給觀眾傳遞了一種憂傷的浪漫主義氛圍——一切冥冥中天注定,一切都有跡可循。不敞開自己的胸懷去接受感知這些信息就不能理解審美活動的本質(zhì)。此后無論是八公放棄溫暖舒適的窩而在廢棄的鐵軌下蜷縮的清冷身影,還是在大雪紛飛的夜晚無望的等待,都是觀眾審美活動的延續(xù)。不同的是,這次的延續(xù)已經(jīng)包含了觀眾的“期待視界”——他們知曉八公將一直等待下去,并且把自己融入到等待的群體中,在固定的時間——下午五點鐘、固定的地點——車站附近一起等待,頗有一種悲愴的意味。
影片的結(jié)尾,年老的八公渾濁的眼神、蹣跚的步履、日漸稀疏的皮毛無一不讓人唏噓。那只曾經(jīng)健壯敏捷的犬兒在時光和歲月的流逝中生命也在走向盡頭。唯有如此,它的等待才有了結(jié)果。緩緩駛近的火車車頭的燈光照亮了它的臉,依稀中它聽到帕克在叫它:“醒醒了,伙計!”天堂的光環(huán)在開啟,它歡欣地撲向自己等待了一生的主人。如果它會說話,一定會說:“哦,原來你就在這里!”
沒有承諾,沒有約定,然而在生命的終點再次相遇,這是八公十年等待的必然結(jié)局。它在臨終前的幻覺或許是它唯一的安慰。漫天的雪花飄落在它的身上,它躺臥在塵土中,靜靜地合上了憂傷的眼睛。這一熟悉的場景仿佛帶觀眾重溫了安徒生的童話故事《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傷結(jié)局。女孩在燃起的火柴的亮光里看見了慈祥的祖母,最終她手握一把燃盡的火柴梗在幻想中飛向一個沒有寒冷沒有饑餓沒有憂愁的地方。而今,八公昏濁的眼睛也清晰地看到了帕克柔和的笑容,感受到了他溫柔的撫摩和溫暖的擁抱。人與犬的感受在這兒重疊,相對應(yīng)地,觀眾的想象和情感也被提到首位,沖破了人與自然的隔閡,把自我伸張到外在的事物里。視覺和感覺上的沖擊力導致了觀眾的淚奔也是預料之中的。
簡單的溫情始終貫穿在影片《忠犬八公的故事》之中,如山間潺潺流過的小溪,溫潤了它所經(jīng)過的每一寸土地?,F(xiàn)代社會的人們在感動之余,也禁不住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對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對忠誠的定義等進行了反思。也許,人性中積極的一面會因為八公的形象而被更大限度地激發(fā)出來。
[1]廖雷朝.從《忠犬八公的故事》的網(wǎng)絡(luò)短評看大眾心理之“人不如狗”.電影評介[J].2010(14)
[2]張少華.電影藝術(shù)的美的建構(gòu)——《忠犬八公的故事》觀后感.美與時代(下)[J].2010(7)
[3]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 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