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峰 張軍紅
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發(fā)展,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已成為單純膽囊切除的主要術式,而麻醉多采用氣管內(nèi)插管全身麻醉,但可能帶來某些并發(fā)癥。喉罩作為新的一種通氣方式,已被廣泛用于全身麻醉中,第一、二代喉罩沒有食管引流管,使用中可能發(fā)生返流、誤吸,雙腔喉罩(PLMA)可經(jīng)食道引流管放置胃管,可將胃內(nèi)液體或氣體引出,減少胃脹氣及反流誤吸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1]。本文回顧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間我科采用雙腔喉罩通氣應用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的情況,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64例,男25例,女39例,年齡19~65歲,ASA分級 I或Ⅱ級,BMI<30 kg/m2,所有患者均無困難氣道和口咽部病變,張口度≥2 cm,無咽喉疼痛和食管返流病史,無SLIPA喉罩或氣管導管使用禁忌證。將所有患者隨機均分為氣管導管組和SLIPA喉罩組各32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禁食、禁飲12 h。手術前建立靜脈輸液通道,麻醉前5 min靜注鹽酸戊乙奎醚0.5 mg。常規(guī)監(jiān)測心電圖(ECG)、舒張壓(DP)、收縮壓(SP)和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SLIPA喉罩組患者采用SLIPA喉罩,氣管導管組患者采用ID 7.5氣管導管。麻醉誘導前常規(guī)吸氧去氮,誘導用藥:咪達唑侖2 mg,芬太尼3 μg/kg,丙泊酚2 ~3 mg/kg,維庫溴銨0.1~0.15 mg/kg。待肌肉松弛后由同一麻醉醫(yī)師完成置入喉罩和插入氣管導管。用聽診器確定喉罩及氣管導管位置。麻醉機行間歇機械正壓通氣(IPPV),VT 8 ml/kg,RR 12次/min,吸呼比1∶2,氧流量1 L/min,麻醉維持1% ~3%異氟烷,三孔法行腹腔鏡膽囊手術。術畢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復,吸空氣SpO2≥95%,持續(xù)抬頭 >5 s時[2],拔出喉罩或氣管導管。
2.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和麻醉時間比較 SLIPA喉罩組手術時間和麻醉時間分別為(45±14)min和(71±16)min,氣管導管組手術時間和麻醉時間分別為(51±21)min和(74±26)min,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LIPA喉罩組置入成功率為93.75%,氣管導管組置入成功率為96.88%,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術中和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 兩組患者均未發(fā)生返流和誤吸;與氣管導管組比較,SLIPA組胃脹氣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嗆咳和咽喉疼痛的發(fā)生率降低,喉罩粘血發(fā)生率升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和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的比較(例,%)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多在全麻下進行,氣管插管和拔管過程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影響為應激性心動過速和血壓升高。而喉罩是介于氣管內(nèi)插管和面罩之間的通氣工具,最突出的優(yōu)點是置入迅速、操作簡單、不插入氣管,不接觸聲帶,SLIPA喉罩置入時間短且無需充氣[2],消除對氣管及喉頭的機械刺激,從而避免了對氣管及喉頭的機械損傷,可讓患者自主呼吸,也可實施機械通氣,置入喉罩時所產(chǎn)生的生理影響也較輕微,術中患者心電圖(ECG)、舒張壓(DP)、收縮壓(SP)和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均在正常范圍內(nèi)且無頭頸部活動障礙和張口受限。不像氣管插管那樣,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插管困難且易引起心率和血壓的劇烈改變。本組資料顯示,SLIPA喉罩和氣管導管置入成功率無差異,說明SLIPA喉罩置入簡單易行。
SLIPA組嗆咳和咽喉疼痛的發(fā)生率低于氣管導管組,說明喉罩對咽喉部的刺激程度輕于氣管導管。SLIPA組有7例患者發(fā)生喉罩粘血,發(fā)生率高于氣管導管組,可能原因為:雖然SLIPA喉罩是根據(jù)甲狀軟骨寬度選擇型號,但咽喉腔解剖結構個體差較大,使得有些SLIPA喉罩型號偏大,導致咽喉部損傷。兩組患者均未發(fā)生返流和誤吸。研究表明,SLIPA喉罩前部設計有一個可容納50 ml返流液體的空腔。因此可降低返流誤吸的發(fā)生機率。SLIPA組有3例患者術中胃脹氣程度逐漸升高,可能是氣腹后喉罩移位引起食管未完全密閉所致,及時糾正后未再發(fā)生胃脹氣。
總之,腹腔鏡手術時間較短、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喉罩操作簡單,對咽喉部刺激較小,對血流動力學方面影響也不大。適用于腹腔鏡膽囊手術,通氣效果滿意,術后患者病發(fā)癥較少,安全性和有效性比氣管內(nèi)插管更好。
[1]鄭明.喉罩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麻醉中的應用.中外健康文摘,2011,8(3):192-193.
[2]Miller KA,Harkin CP,Bailey PL.Postoperative tracheal extubalion.Anesth Analg,1995,80(1):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