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彬
武漢市中醫(yī)醫(yī)院,武漢 430014
痔瘡是臨床上的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病。在我國,肛門直腸疾病中痔的發(fā)病率占80.16%[1],其中又以混合痔居多。痔瘡的發(fā)生雖然不會危及生命,但若治療不及時,也會給人們帶來痛苦,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手術是臨床上解決痔瘡最為直接且有效的方法。手術后的治療也尤為重要,由于肛門病變部位及解剖的特殊性,混合痔術后易發(fā)生水腫,一旦水腫發(fā)生會引起并加重其他并發(fā)癥,如疼痛、便秘的發(fā)生,從而延遲愈合,加重患者的痛苦。筆者通過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混合痔術后在其他治療的基礎上口服地奧司明片,對混合痔術后水腫的防治療效比較顯著,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武漢市中醫(yī)醫(yī)院肛腸科2011年5月—2012年5月就診的120例符合混合痔診斷標準的患者,按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0例,其中男24例,女36例;年齡25~80歲,平均年齡47.5歲;病程12~35年,平均病程23.5年。對照組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齡25~80歲,平均年齡48歲;病程12~35年,平均病程22.0年。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手術方法,即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及內痔注射術,術后常規(guī)采用相同方法換藥及西醫(yī)抗感染、止血治療。
水腫程度參照1975年河北衡水全國肛腸外科會議制訂的統(tǒng)一標準及結合臨床制訂。0分:創(chuàng)面邊緣皮膚柔軟無異常突起;1分:創(chuàng)面邊緣皮膚突起,占肛周<1/4圈;2分:創(chuàng)面邊緣皮膚突起,占肛周>1/4圈,而<1/2圈;3分:創(chuàng)面邊緣皮膚突起,占肛周>1/2圈。
兩組均行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及內痔注射術,手術當天開始予以相同的抗生素靜脈滴注,預防感染;并使用同種止血藥,預防出血。兩組患者均于手術后第1次排大便開始換藥,并行肛門部微波物理治療。
治療組于手術后第1天起口服地奧司明片(馬應龍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066737號,每片0.5g,每盒24片),每次2片,每日2次,午餐及晚餐時服用,服用4d后改為每日2次,每次1片,連續(xù)服10d。
對照組采用高錳酸鉀溶液按1∶5 000的比例溶于熱水中,使用時保證藥液溫度在40℃以下,以免燙傷皮膚,先熏蒸肛門部5min,再坐浴15min,自手術后第1天開始,每日2次,直至肛門部創(chuàng)面愈合。
參照1975年河北省衡水市中西醫(yī)結合肛腸外科會議制訂的標準,擬定以下標準。顯效:經1周治療后,癥狀、體征明顯改善,積分值減少>70%;有效:經1周治療后,癥狀、體征有好轉,積分值減少>30%;無效:經1周治療后,癥狀、體征未見好轉,積分值減少 <30%。計算公式為[(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用藥后第4天水腫均較前明顯改善(P<0.05),兩組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用藥第7天治療組水腫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用藥后第4天和第7天水腫比較(n=60,例)
用藥15d后對照組顯效20例,有效16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78.26%;治療組顯效42例,有效2例,總有效率100.00%,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注:兩組均剔除治療前無水腫者)
表2 兩組療效比較(例,%)
混合痔術后水腫是痔術后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常常容易導致或加重其他并發(fā)癥,如術后肛門疼痛、大便排出困難等,且三者相互影響,形成“水腫—疼痛—便秘—水腫”的惡性循環(huán)。如此相互影響,加重患者的痛苦,延遲創(chuàng)面的愈合,使得需再次手術或愈合后出現(xiàn)皮贅[2]。而痔術后水腫的發(fā)生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①手術時結扎線張力過大,痔基底部過寬,創(chuàng)面引流不暢,術前及術后感染未得到很好的控制;②手術破壞了局部的靜脈和淋巴管,使血液和淋巴液回流障礙,組織液生成增多,積聚于組織間隙,導致局部水腫;③術后疼痛引起肛門括約肌痙攣,由于齒線以下的肛管組織由脊神經支配,感覺十分敏銳,受到手術刺激后產生疼痛引起肛門括約肌痙攣,壓迫局部血管和淋巴管,使血液和淋巴液回流障礙,血管通透性增高,炎癥介質釋放,導致組織水腫[3];④術后患者由于懼怕疼痛而強忍大便,使大便在腸管內停留時間過長,水分被腸管吸收,使大便更加干燥,排時努責,從而使腹壓增加,血流不暢而導致水腫;⑤肛緣及其附近為角化的復層扁平上皮,表皮角質層最?。?],術后容易出現(xiàn)肛周水腫。此外肛周有廣泛的毛細血管網,并且有一些動靜脈吻合,某些特定的刺激,如排便等會引起毛細血管前括約肌痙攣和痔靜脈叢擴張,結果引起組織微循環(huán)障礙及相應的營養(yǎng)供應不良,表現(xiàn)為水腫、出血、瘙癢和肛門下墜感等。
因此,要防治混合痔術后水腫除手術時要避免結扎線張力過大,痔基底部過寬,敷料壓迫過緊,并且要保持創(chuàng)面引流通暢,術前及術后要嚴格控制感染,最為重要的是要改善創(chuàng)面的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回流。
地奧司明片是一種微粒化、純化的黃酮類靜脈活性藥物,由地奧司明及橙皮苷復合而成。藥理學研究其主要機制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增加靜脈張力。地奧司明對于靜脈有特異的親和性而不影響動脈系統(tǒng),通過延長去甲腎上腺素作用于靜脈壁引起收縮的時間,從而增加靜脈的張力,即使在高溫狀態(tài)下也不例外。二是促進淋巴回流。此作用通過增加淋巴引流速度以及收縮淋巴管,從而加快組織液的回流,改善淋巴回流[4]。三是改善微循環(huán)??擅黠@降低白細胞與血管內皮細胞的黏附、移行、崩解釋放炎性物質,如組胺、緩激肽、補體、前列腺素、過多的自由基等,從而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及增強其抵抗力。地奧司明片還具有降低血液黏滯度,增強紅細胞流速的功能,從而減少微循環(huán)淤滯情況[5]。總而言之,其作用主要是通過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細血管阻力,降低血液黏滯度,加快血液流速,改善微循環(huán)淤滯,改善淋巴循環(huán),加快組織液回流來實現(xiàn)的[6-7]。
綜上所述,通過60例臨床病例觀察,使用地奧司明片能有效的防治混合痔術后水腫,是混合痔術后一種使用方便、安全性高、價格便宜、較為理想的輔助治療方法,臨床上容易被患者接受,宜廣泛推廣使用。
[1]李春雨,張有生.實用肛門手術學[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95,118-112,134-135.
[2]耿少民.痔術后水腫87例原因分析[J].中國肛腸病雜志,2008,28(10):32-33.
[3]黃乃健.中國肛腸病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423-424.
[4]賀平,謝敏江,張楨,等.地奧司明用于痔外剝內扎術后48例[J].醫(yī)藥導報,2008,27(9):1081-1082.
[5]胡衛(wèi)東.地奧司明片治療肛門常見疾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臨床醫(yī)生,2008,36(1):52-53.
[6]程星,崔華恩.地奧司明片對痔上黏膜環(huán)切吻合術術后水腫的療效觀察[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1,20(12):1475-1476.
[7]劉劍,鄔海鵬,任宏穎,等.地奧司明片治療混合痔術后水腫的臨床觀察[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1,27(12):2234-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