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芬芳 岳景齊 鄧翠珍 鄧莉瑩 陳紅濤 鄒勝華
(邵陽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護理系,湖南 邵陽 422000)
腦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迅速增加,腦卒中患病人數將不斷增加,由此導致的殘疾人數也逐漸增多,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1,2〕。由于經濟條件及醫(yī)療資源的限制,大約80%的腦卒中病人出院后由家人完成家庭康復及護理活動,但病人及家庭對腦卒中康復知識普遍缺乏,使得家庭康復的有效性不高〔3,4〕。因此,提高醫(yī)務人員家庭康復干預技能,改善病人及主要照顧者家庭康復能力,確保患者出院后的康復訓練得以延續(xù)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就社區(qū)腦卒中患者家庭康復干預現狀及干預需求的調查結果進行報道,給社區(qū)家庭康復干預提供新的思路。
1.1 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邵陽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外科、邵陽醫(yī)學高等??茖W校附屬醫(yī)院神經內科住院治療,出院后居住在大祥區(qū)、雙清區(qū)、北塔區(qū)9個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符合條件的102例腦卒中患者為調查對象。入選標準:①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經CT、MRI確診;②完成階段性治療已出院的康復期患者;③神志清楚,無完全性失語及重度認知功能障礙,既往無阿爾茨海默病、精神病等;④家庭狀況:有固定主要照顧者,年齡18~70歲、能夠協(xié)助進行康復鍛煉、能溝通并理解文字內容?;颊呋蛑饕疹櫿呔栽竻⒓颖敬握{查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調查內容 ①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5〕,內容包括進食、洗澡、修飾、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如廁、床椅轉移、平地行走、上下樓梯10項共100分。評分標準:>60分為良(即生活基本自理),60~40分為中度功能障礙(即生活需要幫助),39~20分者為重度功能障礙(即生活依賴明顯),<20分者為完全殘疾(即生活完全依賴)。②運動功能評定:采用簡式 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FMA)〔6〕,包括上肢部分共33項、下肢部分共17項,每項得分0~2分,完全無功能為0分,部分改善為1分,能引起反射或改善為2分,總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功能越好。③自制的腦卒中患者家庭康復干預現狀及干預需求調查問卷,內容包括一般情況(不同人口學、疾病狀況及心理社會狀況)、家庭康復干預現狀(獲得現狀、接受途徑、提供者、干預內容)、對家庭康復干預的需求(形式需求、內容需求)等3個方面52個問題。該量表由本課題組人員參考大量文獻自行設計而成,先進行小樣本的預調查、修改使患者易于理解,并經1名神經外科醫(yī)療專家、1名神經內科醫(yī)療專家、3名社區(qū)護理專家檢驗。其中干預現狀、干預方式需求采用“是、否”閉合式問題;干預內容需求按照不需要、不太需要、需要、非常需要1~4級評分法,總分范圍0~60分,分數越高,說明需求程度越高。
1.2.2 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由本課題組專職人員進行入戶問卷調查,使用統(tǒng)一指導語,先詳細講解表中各項內容使其完全理解后,由患者或主要照顧者自行填寫,如不能獨立完成,調查者逐條宣讀,征求意見后代填,所有問卷當場收回。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率、構成比表示。
2.1 一般資料 共發(fā)放調查問卷110份,有效回收102份,有效率92.7%。其中男 64例,女 38例,年齡 48~76〔平均(66.1±9.3)〕歲,病程(4.6±1.1)個月;婚姻狀況:已婚74例,離異9例,喪偶18例,未婚1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19例,初中23例,高中或中專38例,大專及以上22例;原發(fā)疾?。喝毖阅X卒中67例,出血性腦卒中35例;主要照顧者:配偶57例,子女24例,雇傭18例,其他3例。
2.2 腦卒中患者功能評定結果 102例腦卒中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運動功能障礙,簡化的FMA得分(37.53±15.71)分,其中上肢運動功能得分20.35±10.26,下肢運動功能得分17.18±5.45,說明上肢運動功能損害程度較下肢嚴重;存在感覺障礙者61例(59.8%);語言障礙者42例(41.2%);排尿異常者45例(44.1%),排便異常者22例(21.6%);Barther指數評分結果:<20分者0例(0%),20~40分者18例(17.6%),40~60分者32例(31.4%),>60分者52例(51.0%),說明大多數患者處于中、重度依賴程度,生活需要幫助。
2.3 腦卒中患者心理社會狀況 大多數患者存在負性情緒,對康復不抱希望者65例(63.7%),感到情緒沮喪、郁悶者42例(41.2%),平時容易哭泣者46例(45.1%),認為自己很無用者46例(45.1%),對家人有負罪感者48例(47.1%),假若我死了別人會過得更好32例(31.3%);102例患者患病后均未參加社會活動,平時經常臥床或終日靜坐在家中。
2.4 腦卒中患者家庭康復干預現狀 調查結果顯示,接受醫(yī)務人員家庭康復干預的86例(84.3%)。其中到附近醫(yī)療機構接受治療者74例(72.5%),建立家庭病床的12例(11.8%);康復干預人員為綜合醫(yī)院或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醫(yī)生、護士的68例(66.7%),專業(yè)康復師的18例(17.6%)。接受家庭康復干預的內容,見表1。
表1 102例腦卒中患者接受家庭康復干預情況〔n(%)〕
2.5 腦卒中患者家庭康復干預需求 92例(90.2%)患者希望獲得專業(yè)人員定期上門康復指導,87例(85.3%)患者希望發(fā)放健康教育手冊,53例(52.0%)患者希望通過專題講座獲得康復指導,僅有7例(6.9%)希望定期到綜合醫(yī)院接受康復指導;76例(74.5%)患者希望能定期有家庭康復的集體培訓或聯(lián)誼;53例(52.0%)患者希望隨時都能撥電話進行專業(yè)康復咨詢。15項家庭康復干預內容需求總得分46.6±3.1,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預防疾病復發(fā)指導、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指導、運動訓練指導、家庭康復環(huán)境布置指導、醫(yī)生心理指導。
3.1 社區(qū)腦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復干預存在問題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目前84.3%腦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復干預已經開展,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入戶干預甚少僅占11.8%;康復干預的內容簡單,大多停留在飲食、用藥、運動訓練指導上;干預內容與康復階段不相適宜,如調查對象病程為(4.6±1.1)個月,已處于恢復期的中期階段,此期應提供日常生活能力、記憶、理解識別能力訓練為主的三級康復干預〔7〕,調查顯示其開展率分別為47.1%、44.1%、24.5%;有的接受過家庭康復干預,但由于患者或主要照顧者的年齡、認知水平、能力等原因,其干預效果不容樂觀,如本研究中有78例(76.5%)患者接受家庭康復環(huán)境干預,但僅9例(8.8%)患者家里地面有防滑設備、廁所蹲位改坐式、室內有助行或站立的扶物等;患者對康復訓練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有69例(67.6%)患者認為該疾病康復的最好方法為服藥。目前隨著腦卒中診斷搶救水平的提高其死亡率已大幅度下降,但資料顯示在社區(qū)生活的腦卒中患者中50%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遺癥〔8〕。因此,充分認識目前腦卒中家庭康復存在的諸多問題,提高專業(yè)人員的家庭康復干預能力,充分發(fā)揮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的作用,提高腦卒中的家庭康復效果勢在必行。
3.2 社區(qū)腦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復干預需求 本研究表明,家庭康復干預形式需求排在首位的是希望獲得專業(yè)人員定期上門康復指導,這與江華的結論一致〔9〕。家庭康復干預內容需求排在前5位的依次是預防疾病復發(fā)指導、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指導、運動訓練指導、家庭康復環(huán)境布置指導、醫(yī)生心理指導。分析原因可能為:①卒中后復發(fā)率高,一旦復發(fā)病情將更加嚴重,因此希望獲得預防復發(fā)指導。②本調查對象均處于疾病的康復期,部分患者想鍛煉又不知如何鍛煉,有的甚至被照顧者強制盲目鍛煉致使鍛煉效果不理想,加上部分患者害怕跌倒、摔傷不敢鍛煉;同時調查結果還顯示,91.2%的患者家庭未改變室內環(huán)境布置,故希望獲得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指導、運動訓練指導、家庭康復環(huán)境布置指導。③腦卒中大多起病急驟,他們原來都在家庭或社會中承擔著一定的角色,有的還是重要角色,卒中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動不得不依賴配偶或子女照顧,多數患者認為對家庭帶來了負擔,經常處于自責和內疚中,有的還出現了腦卒中后抑郁;卒中后的康復是一個長期、全面、綜合的系統(tǒng)工程,患者每天堅持訓練有時收效并不明顯致使喪失康復信心,故希望獲得醫(yī)生心理指導。
綜上所述,針對目前社區(qū)腦卒中家庭康復干預現狀,應擴大社區(qū)腦卒中患者家庭康復干預的覆蓋率,提高專業(yè)人員家庭康復干預能力,提供符合康復時機的內容干預,糾正患者對疾病康復的一些錯誤認知,發(fā)揮患者參與家庭康復的主動性,建立并完善科學、可行的醫(yī)院-社區(qū)-家庭網絡化康復干預模式,是降低腦卒中治療費用、減少殘疾,促進腦卒中患者回歸家庭和社會的一項重要手段,是現階段我國社區(qū)腦卒中家庭康復的發(fā)展方向。
1 龔小琦,曾梅珍,許小青,等.家庭干預對社區(qū)腦卒中病人后遺癥康復的效果觀察〔J〕. 護理研究,2008;22(24):2251-2.
2 鄭舟軍,戎 燕,龔戩芳,等.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卒中患者二級康復中的應用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5):396-8.
3 Anderson C,Linto J,Stewart-Wynne EG.A population-based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and burden of caregiving for long-term stroke survivors〔J〕.Stroke,1995;26(2):843-9.
4 孫 麗,王愛紅.腦卒中病人家庭康復護理進展〔J〕.護理研究,2009;23(36):3299-301.
5 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編輯委員會.行為醫(y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y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15-70.
6 朱鏞連.神經康復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1;140:7-25.
7 閆 青,雄 鷹,耿 燕,等.三級康復體系中康復護理對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12):24-6.
8 Mayo NE,Wood-Dauphinee S,Cote R,et al.Activit y,participation,and quality of life 6 months post stroke〔J〕.ArchPhys Med Rehabil,2002;83(8):1035-42.
9 江 華,劉變云.社區(qū)腦卒中患者康復現狀與指導需求調查〔J〕.中國護理管理,2011;11(3):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