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秋 徐長生
(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湖北武漢430074)
山東省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增長的脫耦分析
王春秋 徐長生
(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湖北武漢430074)
利用山東省1997-2008年的相關數據,分析了耕地建設占用與經濟增長之間脫耦的時間過程和原因。結論認為:1997-2008年間,山東省耕地面積經歷了由上升到下降的變化過程,2004年是增減的拐點。2004-2008年間,建設占用成為山東省耕地流失的主要驅動因子。2001-2004年與2005-2008年,山東省耕地建設占用與經濟增長均表明發(fā)生了明顯的脫耦現象,且有加速發(fā)展的趨勢,山東省經濟增長逐漸擺脫了對耕地資源的依賴。相對1997-2000年,2001-2004年間山東省經濟增長對耕地資源占用的壓力呈減輕趨勢,屬于相對脫耦;與2001-2004年相比,2005-2008年間山東省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發(fā)展成為絕對脫耦型。2005-2008年間,山東省耕地占用與經濟增長的脫耦主要得益于第三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因此,繼續(xù)實施嚴格的耕地保護策略,可能并不會對經濟發(fā)展有較大的影響。
耕地建設占用;經濟增長;脫耦;山東
耕地資源是維持生命-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載體。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fā)展中國家,人地關系緊張,中國政府一直重視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問題,制定了世界上最為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我國耕地仍然呈現出不斷流失的趨勢。在一定的經濟發(fā)展階段,建設占用耕地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現象[1]。近年來,我國耕地的減少可歸因于四個方面:建設占用、災毀耕地、生態(tài)退耕和農業(yè)結構調整。1999-2006年,生態(tài)退耕成為我國耕地流失的首要因素,但從長期來看,我國耕地的流向主要還是建設用地[2]。從世界發(fā)展的經驗看,耕地的占用過程與經濟發(fā)展階段密切相關,其耕地占用量較強的階段多集中在城市化最快的時期[3]。2010年,中國城鎮(zhèn)人口近6.66億,城鎮(zhèn)化率49.68%,人口城鎮(zhèn)化率正處于加速中期階段,而且這一趨勢可能會持續(xù)相當長的一段時間[4],快速城鎮(zhèn)化必然對我國耕地具有較強的占用需求,而且,經濟水平的發(fā)展與膳食結構的改善也加劇了耕地的壓力。在不能依靠國際市場的前提下,一定面積的耕地可以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與社會穩(wěn)定。以往,對耕地資源的研究多集中在耕地質與量的時空變化及其驅動機制上[5-7],近年來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發(fā)展過程的耦合作用開始受到學者的關注[8-9],但研究多以時間發(fā)展過程進行定性或半定量的描述,難以對我國耕地保護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及其發(fā)展趨勢進行準確判斷[2]。本文以官方發(fā)表的權威數據為基礎,以山東省為例,借助脫耦理論定量分析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從而提供合理配置建設占用耕地數量的方法,以期為政府有效控制建設占用耕地,實現耕地總量動態(tài)平衡,合理促進區(qū)域經濟增長提供政策參考。
1.1 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增長脫耦的理論基礎
1.1.1 脫耦概念
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質量之間的關系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與重點,20世紀70年代初期羅馬俱樂部提出“增長極限說”[10],認為經濟增長必然會導致污染產生,環(huán)境質量下降;而近年來,“倒U型曲線”理論得到了發(fā)展,認為在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經濟對環(huán)境的影響將會出現拐點,由負面影響轉向正面影響,環(huán)境質量由下降轉而上升[11]。近年來,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提出了脫耦(decoupling)理論,意指打斷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質量下降之間的鏈接關系[12-14]。用通俗的話講,在經濟發(fā)展初期,技術落后,發(fā)展多為資源或環(huán)境依靠性,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社會可以采取發(fā)展第三產業(yè)、高技術產業(yè)等形式,在保證環(huán)境質量的同時換取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這個轉變過程稱為脫耦,目前,日本等國已經完成了脫耦過程。引申到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發(fā)展的領域,脫耦即為打斷經濟發(fā)展與建設占用耕地之間的鏈接關系。具體而言,脫耦可分為絕對脫耦和相對脫耦[15],就耕地而言,相對脫耦是指經濟向前發(fā)展,建設占用耕地的速率處于低水平上的穩(wěn)定狀態(tài),絕對脫耦是指隨著經濟的繼續(xù)發(fā)展,建設占用耕地的速率增長相對以前出現降低的現象。
1.1.2 脫耦指數
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增長的脫耦程度可以利用脫耦指標來衡量,計算公式如下[2,16]:
式中:Di為脫耦指標,Lp為建設占用耕地壓力指標(取建設占用耕地數量來表示),Ed為經濟增長動力因子指標,此處取區(qū)域第二三產業(yè)GDP的增量。
評價某項驅動因素實施前后或其他過程中,經濟發(fā)展對建設占用耕地影響程度的變化,可以應用脫耦指標的變化率表示:
式中:Dc為脫耦指標的變化率,Diend為i期末脫耦指標,Distart為i期初脫耦指標。如果Dc>1,表明經濟的發(fā)展依然需要占用耕地,反之,如果Dc<1,則說明區(qū)域脫耦現象發(fā)生,Dc值越小,經濟發(fā)展與耕地占用的脫耦現象越顯著。國際上往往利用脫耦指數(Id)來進行更加直觀地判讀。
ID的取值范圍為[0,1],如果 ID>0,表明區(qū)域脫耦現象發(fā)生,值越大脫耦現象越顯著,ID為1時,說明區(qū)域增長已經完全脫離了耕地資源的束縛;反之,說明,區(qū)域脫耦現象不明顯,經濟發(fā)展還處于依靠耕地資源消耗的初級階段。
1.2 數據來源及其處理
論文使用的主要數據包括山東省耕地占用數據與相關的經濟發(fā)展數據。其中,耕地數據來自山東省國土資源廳發(fā)布的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數據,經濟發(fā)展數據主要來自歷年的《山東省統(tǒng)計年鑒》,并利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轉換為基期不變價。
考慮到建設周期的影響,相對于耕地占用,經濟增長往往會有一個滯后期[17],本文采用2年時限進行分析[2]。因此,論文的研究時限中耕地數據為1997-2008年,經濟數據為1999-2010年。
2.1 研究區(qū)概況
山東省地處我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總面積15.78萬km2,根據《山東省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全省常住人口為9 879.31萬人,位居全國第二位,是我國的人口大省;山東省地處華北平原,2008年全省耕地面積達751.07萬hm2,占全省土地面積的45%左右,占全國耕地面積的7%左右,是我國重要的小麥、玉米、蔬菜產區(qū),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與消費大省;2008年,山東省實現生產總值(GDP)39 416.2億元,在全國位居前列,山東省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大省。因此,在國家尺度上,山東省在經濟發(fā)展、糧食安全等方面均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時要保證糧食生產與經濟發(fā)展,盡量不占用耕地,對山東省也提出了較為嚴峻的考驗。
2.2 山東省耕地流向
1997-2008年間,山東省耕地面積共減少54.877萬hm2,減少量經歷了由上升到下降的變化過程。1997-2004年,尤其是2001年后,耕地減少數量呈明顯增加趨勢,2004-2008年耕地數量減少趨勢明顯放緩。從耕地流失去向來看,2004-2008年間,建設占用耕地量共28.271萬hm2,成為山東省耕地流失的主要驅動因子,占比為 51.52%;其次為農業(yè)結構調整,共占用耕地22.873 萬 hm2,占比41.68%,災毀耕地、生態(tài)退耕、其他因素 分 別 減 少 耕 地 2.833萬hm2、0.429萬hm2與2.765 萬 hm2。
從時間的發(fā)展趨向來看(見圖1),2002-2006年是山東省農業(yè)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占用耕地較多,成為耕地減少的最主要因素,2007年后,山東省農業(yè)結構調整能量釋盡,耕地流失速度放緩,建設占用又成為耕地流失的最主要因素。
2.3 山東省耕地建設占用與經濟增長的脫耦結果分析
2001-2004年與2005-2008年,山東省耕地建設占用與經濟增長的脫耦指數分別為0.50與0.62(見表1),表明均發(fā)生了明顯的脫耦現象。兩個時期的脫耦指數增加了0.12,說明山東省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增長有加速脫鉤的趨勢,山東省經濟增長逐漸擺脫了對耕地資源的依賴。1997-2000年、2001-2004年、2005-2008年3個時期 的 脫 耦 指 標 值 分 別 為 3.38 hm2/108元、1.68 hm2/108元、0.64 hm2/108元,說明每增加 1 億元非農GDP占用的耕地數量由3.38 hm2逐步減少到1.68 hm2和0.64 hm2,脫鉤趨勢十分明顯。
圖1 1997-2008年山東省耕地流向Fig.1 The directions of cultivated land loss during 1997-2008 in Shandong province
表1 1997-2008年山東省耕地建設占用與經濟增長的脫耦分析結果Tab.1 Decoupling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for construc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of Shandong province from 1997 to 2008
從相對脫耦與絕對脫耦的角度看,1997-2000年與2001-2004年,山東省第二、第三產業(yè)增加值的年均增長量分別為630.58×108元/a與 1 816.51 ×108元/a,變化率為188.07%,同期,年建設占用耕地的數量分別是2.132萬 hm2/a 與 3.059萬hm2/a,變 化 率 為 43.49%,與1997-2000年相比,雖然年均建設占用耕地的數量有所增長,但增長率不到50%,而第二、三產業(yè)的增加值卻增長了近2倍,由此可見,這段時間山東省經濟增長對耕地資源占用的壓力呈減輕趨勢,屬于相對脫耦。2005-2008年,山東省第二、第三產業(yè)的增加值年均增長量與年均建設占用耕地的數量分別為2 936.89 ×108元/a與1.877萬hm2/a,與2001-2004年相比,第二、第三產業(yè)的增加值年均增長量與年均建設占用耕地的數量的變化率分別為61.68%與-38.65%,由此可見,隨著時間的延續(xù),山東省在保持了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同時,建設對耕地資源的壓力向減輕的方向發(fā)展,說明山東省經濟結構已經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對土地資源的依賴。2005-2008年間,山東省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發(fā)展成為絕對脫耦型。
英國經濟學家費希爾(A.G.B.Fisher)把人類社會生產的發(fā)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特征是生產活動以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為主,第二階段是以紡織、鋼鐵等工業(yè)生產為特征,第三階段以各種服務業(yè)生產為特征,以此理論為基礎形成了第一、二、三產業(yè)的劃分。與耕地相關聯,第一階段應是耕地擴展的時期,第二階段建設擴展較為迅速,耕地壓力較大,第三階段高新技術得到發(fā)展,各種服務業(yè)主要為資金集中型,對耕地要求較少,因此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會有助于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發(fā)展的脫耦。我國目前的經濟整體處于第二階段,即工業(yè)化階段,山東省亦是如此(見圖2)。
圖2 1999-2010年山東省三次產業(yè)占比Fig.2 The proportions of three industr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從山東省三次產業(yè)的發(fā)展軌跡看,1999-2002年間,山東省第一產業(yè)產值的年均增長率為3.46%,而第二產業(yè)、第三產業(yè)的年均增長率分別為10.57%與10.20%,相差不大;但發(fā)展到2003-2006年間,三次產業(yè)產值的年均增長率則變化為11.11%、23.47%與 18.69%,雖然均表現出了明顯的增長,但明顯表明此段時期是山東省第二產業(yè)高速發(fā)展的時期,建設占用耕地壓力較大;2007-2010年間,三次產業(yè)產值的年均增長率又變化為10.75%,11.25%與16.60%,說明第三產業(yè)成為山東省經濟增長的主要增長點,而且2001-2004年間工廠等建設的經濟效益也開始得到發(fā)揮,耕地壓力減輕,這種趨勢從就業(yè)人員在三次產業(yè)的聚集上(見圖3)與三次產業(yè)的固定資產投資上也都可以看出。1999-2010年,就業(yè)人員繼續(xù)向第二三產業(yè)聚集,第二三產業(yè)的就業(yè)人員比重分別從23.4%上升到32.6%、從23.7%上升到31.9%;在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方面,近年來第三產業(yè)的投資額與比重明顯增加,2010 年三次產業(yè)的投資比重已經調整為 2.4∶48.7∶48.9,尤其是服務業(yè)與高新技術產業(yè)的投資額增長,要明顯快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率。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緩解了山東省經濟發(fā)展對耕地占用的壓力。
圖3 1999-2010年山東省三次產業(yè)就業(yè)人員占比Fig.3 Composition in percentage of employed persons at the year-end by three industr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總體上講,目前山東省仍然以第二產業(yè)為主導,正處于第二產業(yè)主導向第三產業(yè)主導轉型的階段,對耕地的壓力程度已經向減輕的方向發(fā)展,耕地建設占用與經濟發(fā)展的脫耦現象明顯。
4.1 主要結論
文章借助脫耦理論定量分析了山東省1997-2008年間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得出以下結論:
(1)1997-2008年間,山東省耕地面積共減少54.877萬hm2,減少量經歷了上升到下降的變化過程,2004年是增減的拐點。從耕地流失去向來看,2004-2008年間,建設占用耕地量共28.271萬hm2,成為山東省耕地流失的主要驅動因子,占比為51.52%。
(2)2001-2004年與2005-2008年,山東省耕地建設占用與經濟增長的脫耦指數分別為0.50與0.62,表明均發(fā)生了明顯的脫耦現象,而且從發(fā)展趨勢上看山東省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增長有加速脫鉤的趨勢,山東省經濟增長逐漸擺脫了對耕地資源的依賴。
從相對脫耦與絕對脫耦的角度看,相對1997-2000年,2001-2004年間山東省經濟增長對耕地資源占用的壓力呈減輕趨勢,屬于相對脫耦;與2001-2004年相比,2005-2008年間山東省在保持了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同時,建設對耕地資源的壓力向減輕的方向發(fā)展,說明山東省經濟結構已經很大程度上擺脫了對土地資源的依賴。2005-2008年間,山東省建設占用耕地與經濟發(fā)展成為絕對脫耦型。
(3)2005-2008年間,山東省耕地占用與經濟增長的脫耦主要得益于第三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盡管目前山東省仍然以第二產業(yè)為主導,但已經顯示出由第二產業(yè)主導向第三產業(yè)主導轉型的態(tài)勢,相信耕地建設占用與經濟發(fā)展的脫耦現象會愈顯明顯。
4.2 政策啟示
1991年美國經濟學家Grossman和Krueger首次實證研究了環(huán)境質量與人均收入之間的關系,指出“污染在低收入水平上隨人均GDP增加而上升,高收入水平上隨GDP增長而下降”。映射到耕地占用與經濟發(fā)展的關系上,從目前的研究來看,兩者也存在“環(huán)境庫茲涅茨曲線”定律,當區(qū)域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時,其經濟對第三產業(yè)的依存度上升,而對耕地資源的依賴程度下降,脫耦現象發(fā)生,由此可見,當經濟發(fā)展到一定水平時,耕地保護與經濟增長并不是一個矛盾體。在脫耦現象發(fā)生后,加大耕地的保護力度,人為控制耕地浪費,會促使經濟發(fā)展更快地向第三產業(yè)轉移,同時并不會對經濟增長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鑒于上文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議:加快技術密集型等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繼續(xù)促進山東省耕地建設占用與經濟發(fā)展的脫耦過程;繼續(xù)實施嚴格的耕地保護策略;就今后的研究方向而言,需要在山東省內部,進一步進行區(qū)域劃分,重點關注經濟發(fā)展水平較低,建設占用對耕地依賴較大的地區(qū)的產業(yè)結構調整問題。
References)
[1]張基凱,吳群,黃秀欣.耕地非農化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區(qū)域差異研究:基于山東省17個地級市面板數據的分析[J].資源科學,2010,32(5):959 - 969.[Zhang Jikai,Wu Qun,Huang Xiuxin.A Study on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Con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Conversion to Economic Growth:Based on Panel Data Analysis of 17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J].Resources Science,2010,32(5):959 -969.]
[2]宋偉,陳百明,陳曦煒.常熟市耕地占用與經濟增長的脫鉤(decoupling)評價[J].自然資源學報,2009,24(9):1532 -1540.[Song Wei,Chen Bai-ming,Chen Xi-wei.Decoupling Evaluation between CultivatedLandOccupationand EconomicGrowth in Changshu City[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9,24(9):1532 -1540.]
[3]Yang H,Li X B.Cultivated Land and Food Supply in China[J].Land Use Policy,2000,17(2):73 -88.
[4]周一星.關于中國城鎮(zhèn)化速度的思考[J].城市規(guī)劃,2006,30(增刊):32 -40.[Zhou Yixing.Thoughts on The Speed of China’s Urbanization[J].City Planning Review,2006,30(s):32 -40.]
[5]Brown G P.Arable Land Loss in Rural China[J].Asian Survey,1995,35(10):922 -940.
[6]Lin George C S,Ho Samuel P S.China’s Land Resources and Landuse Change:Insights from the 1996 Land Survey[J].Land Use Policy,2003,20(2):87 -107.
[7]Veldkamp A,Fresco L O.CLUE:A Conceptual Model to Study the 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J].Ecological Modelling,1996,85(2 -3):253 -270.
[8]李兆富,楊桂山.湖州市耕地資源變化與經濟發(fā)展關系分析[J].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2007,15(3):146-149.[Li Zhaofu,Yang Guishan.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uzhou City[J].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2007,15(3):146 -149.]
[9]曲福田,吳麗梅.經濟增長與耕地非農化的庫茲涅茨曲線假說及驗證[J].資源科學,2004,26(5):61-67.[Qu Futian,Wu Limei.Hypothesis and Validation on the Kuznets Curve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Farmland Conversion[J].Resources Science,2004,26(5):61 -67.]
[10]Meadows D H,Meadows D L,Randers J ,et al.The Limits to Growth[M].New York,USA:Universe Books,1972.
[11]Kuznets S.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Equ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45(1):1-28.
[12]OECD.Decoupling:A Conceptual Overview[R].2011 -04 -22.http://www.oecd.org/dataoecd/23/51/25481500.pdf.
[13]OECD.Indic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rom Economic Growth[R].(2011 -04 -22).http://www.oecd.org/officialdocuments/displaydocumentpdf?cote=sg/sd(2002)1/final&doclanguage=en.
[14]OECD.Environmental Indicators-Development,Measurement and Use[R].(2011 - 04 - 22).http://www.oecd.org/dataoecd/7/47/24993546.pdf.
[15]Wei J,Zhou J,He X B,et al.Decoupling Soil Erosion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 in the 20th Century[J].Ecological Indicators,2007,7(1):123 -132.
[16]王秀芬,李茂松.中國自然災害與糧食生產脫鉤關系分析[J].災害學,2012,27(1):94 -97.[ Wang Xiufen,Li Maosong.Analysis on De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al Disasters and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12,27(1):94 -97.]
[17]董國新,鄒江.耕地減少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實證分析:以浙江省為例[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3):41 -47.[Dong Guoxin,Zou Jiang.The Positive Analysis of Contribution of Arable Land Loss to Economic Development:A Study of Zhejiang[J].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6,5(3):41 -47.]
Decoupling Evaluation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handong Province
WANG Chun-qiu XU Chang-sheng
(School of Economics,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Wuhan Hubei 430074,China)
Based on the official statistic data from 1997-2008,decoupling evaluation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of Shandong Province was analyzed.This paper can be concluded as:1)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of Shandong Province increased from 25,670 ha in 1997 to 33,930 ha in 2004,and then dropped to 13,530 ha in 2008.Construction occupation became the main driving factor of cultivated land loss between 2004-2008.2)During the periods 2001-2004 and 2005-2008,obvious decoupling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handong Province took place,and grew fastly.3)Compared with the period 1997-2000,relative decoupling was achieved betwee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in Shandong during 2001-2004;and compared with the period 2001-2004,absolute decoupling was achieved during 2005-2008.4)During 2005-2008,the main cause for decoupling between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ertiary industry.So,the strict farmland protection system will unnecessarily affect economic development.
cultivated land occupation;economic growth;decoupling;Shandong Province
F301.21
A
1002-2104(2012)08-0128-05
10.3969/j.issn.1002-2104.2012.08.020
2012-05-25
王春秋,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資源與環(huán)境經濟學。
(編輯:李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