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德忠 劉 瑩 徐大敏
(攀枝花市中心醫(yī)院呼吸科,四川 攀枝花 617067)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常反復出現(xiàn)急性加重,導致并發(fā)重度高碳酸血癥(PCO2>80mmHg)呼吸衰竭,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且氣道分泌物較多引流不暢,傳統(tǒng)上多采用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機械通氣,但人工氣道的建立,不但會增加患者痛苦,產生許多并發(fā)癥,而且由于患者對呼吸機產生依賴性,易造成脫機困難,患者生命質量顯著下降,往往不易被患者及家屬接受。無創(chuàng)通氣具有痛苦小、簡便易行的特點,患者及家屬普遍易接受,我們總結分析了我科在2005年5月至2011年10月對38例AECOPD合并重度高碳酸血癥呼吸衰竭患者進行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總結分析如下。
選擇2005年5月至2011年10月COPD急性加重引起的重度高碳酸血癥呼吸衰竭患者76例,男47例,女29例,年齡54~82歲,平均年齡(68±14)歲。入院時動脈血氣分析示pH<7.25,PaCO2>80mmHg,不同程度意識障礙59例。11例出現(xiàn)室上性心動過速,6例出現(xiàn)房顫,5例出現(xiàn)室性早搏。入院初家屬大多拒絕氣管插管。將其分為治療組(通氣組)及對照組(拒絕無創(chuàng)通氣)各38例,兩組均除外合并氣胸及縱膈氣腫、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面部損傷、畸形者。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及病情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按常規(guī)綜合治療,包括:積極控制肺部感染,解痙平喘,止咳祛痰,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等。對照組使用鼻導管或面罩持續(xù)低流量吸氧,氧流量1~3L/min,酌情使用呼吸興奮劑。
治療組在上述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全部使用面罩接BiPAP呼吸機或大型多功能呼吸機進行通氣治療,前者采用S/T模式,后者首選壓力支持通氣(PSV),吸氣壓力(IPAP)起使約6cmH2O,待患者適應后逐漸增加至12~24cmH2O,并可加用呼氣末正壓(PEEP),壓力為3~6cmH2O。若PSV觸發(fā)不良則改為容量輔助/控制(A/C)模式,或加用同步間歇指令通氣(SIMV)。調節(jié)吸入氧流量或氧濃度使血氧飽和度略高于90%,最初2~3d應盡可能延長通氣時間(通氣期間可適當休息、喝水、咳痰等),病情緩解后,則逐漸下調參數(shù),適當延長停機時間,并轉為鼻導管吸氧、直至完全撤離呼吸機,則為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成功。
①有效:治療后神志改善,呼吸頻率趨于正常、心率平穩(wěn)、血氣指標好轉。②無效:治療過程中患者神志和血氣指標無改善或進一步惡化,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治療無效者,如出現(xiàn)呼吸困難無改善,呼吸頻率>40次/分;或呼吸抑制,呼吸頻率<8次/分;氣道分泌物過多,需要及時引流;呼吸、心跳驟停者;經家屬同意,緊急行氣管插管有創(chuàng)通氣,拒絕者繼續(xù)NIPPV或僅藥物治療,直到病情好轉、放棄搶救或死亡。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治療后2h、4h、24h、72h及治療結束時分別測定血氣分析1次,并同時觀察治療前后患者神志、血壓、呼吸、心率、氧飽和度等情況。
采用配對t檢驗及組間t檢驗作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無創(chuàng)通氣組與對照組治療前,治療2h、4h、24h、48h、72h及結束時動脈血氣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2h、4h、24h、48h、72h及結束時動脈血氣分析結果(±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2h、4h、24h、48h、72h及結束時動脈血氣分析結果(±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
PaO2(mmHg)治療組 治療前 7.18±0.05 108±21 45±6(n=38)治療2h 7.27±0.05 92±13* 73±4*治療4h 7.34±0.04* 88±14* 74±5*治療24h 7.35±0.06* 79±16* 82±3**治療72h 7.38±0.04* 63±13** 80±6**治療結束時 7.39±0.04* 58±11** 81±7**對照組 治療前 7.19±0.06 110±20 46±5(n=38)治療2h 7.21±0.04 108±13 50±8治療4h 7.22±0.05 102±14 54±6治療24h 7.23±0.05 109±10 58±5治療72h 7.23±0.04 107±11 59±4治療結束時 7.22±0.05 103±12 64±5分組 pH PaCO2(mmHg)
治療組在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前有29例有意識障礙患者,在經面罩通氣2~24h后神志轉清,治療組呼吸頻率、心率有所減慢且規(guī)律,心律失常好轉。同時,患者呼吸困難、紫紺等癥狀明顯好轉,精神、食欲均有改善。3例因痰窒息,改用氣管插管機械通氣,1例后并發(fā)上消化道出血死亡,1例合并嚴重肺部感染,后并發(fā)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對照組中有30例患者意識障礙,在治療72h后僅6例神志轉清,24例無明顯變化,17例于24~48h后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7例拒絕氣管插管加重死亡。3例淺昏迷患者治療72h后1例神志稍好轉但仍神志模糊,呼吸頻率由29次/分,下降至27次/分;心率由122次/分下降至116次/分,但治療前后無統(tǒng)計學差異。該療程中,無創(chuàng)通氣組治療失敗5例,對照組治療失敗24例。兩組失敗率分別為13%和63%,比較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1)。
治療組11例患者胃脹氣(8/38),1例出現(xiàn)結膜充血(4/38),3例痰液阻塞(3/38)。
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NiPPV)治療COPD呼吸衰竭療效肯定,國外推薦作為輕中度患者的一線治療手段[1],重度高碳酸血癥呼吸衰竭(HRF)患者PCO2>80mmHg,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人機不易協(xié)調,且氣道分泌物較多引流不暢,NiPPV常不被推薦,傳統(tǒng)上多采用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機械通氣[2],但人工氣道的建立,使患者生命質量顯著下降,且增加肺部感染機會,隨著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的廣泛應用,有越來越多的無創(chuàng)通氣治療重度及極重度高碳酸血癥成功的報道[3],早期積極使用無創(chuàng)通氣,能提高臨床療效,減少氣管插管的需要,明顯降低院內獲得性肺炎的發(fā)生率,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有利于患者的恢復。也有用于治療比較嚴重的呼吸衰竭的報道。本實驗組在嚴密觀察下使用面罩通氣,患者的臨床和血氣情況明顯改善,最終多能避免氣管插管。
無創(chuàng)面罩通氣的療效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患者的因素、面罩性能和固定方法、通氣模式的選擇和通氣參數(shù)的調節(jié)、術者應用的熟練程度、護理的條件等均會影響通氣的效果。在通氣的最初2~3d內應加強護理,加強痰液引流,常規(guī)予以氣道擴張藥霧化吸入以使氣管得以充分擴張并濕化,結合拍背咳痰,使氣道分泌物盡量減少,以避免痰液的阻塞(本組發(fā)生痰液阻塞3例),若發(fā)生痰液引起窒息,則需立即建立人工氣道。面罩通氣較易發(fā)生胃脹氣本組發(fā)生8例),可能與氣道壓力較高,患者一般情況差,食管擴約肌張力下降;患者有明顯精神癥狀,缺乏保護意識有關,因此對于昏迷患者最初2~3d提倡胃管引流。
COPD呼吸衰竭存在氣道的動態(tài)陷閉和呼氣末正壓(PEEPi),功能殘氣位(FRC)增大至67%以上,此時若采取傳統(tǒng)的深慢呼吸方式,用常規(guī)潮氣量,將產生過高的通氣壓力,使氣路動態(tài)死腔顯著增加、氣體壓縮增加、面罩漏氣,導致通氣失??;而較高的PEEPi又可使患者和呼吸機吸呼氣時相不一致,導致人機對抗。因此初始面罩通氣時應選擇小潮氣量和合適的PEEP,待病情好轉,F(xiàn)RC下降后再逐漸增加潮氣量和減慢呼吸頻率,這樣患者就比較容易接受面罩通氣[4],并隨著通氣時間的延長逐漸發(fā)揮機械通氣的治療作用。與A/C模式比較,PSV具有耐受性好、面罩氣墊內壓低、漏氣量少、動態(tài)死腔小、有效通氣量高等優(yōu)點,可作為面罩通氣的首選模式[5];COPD患者年齡多較大,肺功能損害嚴重,因此常有呼吸中樞興奮性低下和嚴重呼吸肌疲勞,經短時間機械通氣后,因刺激因素減弱,呼吸中樞驅動水平下降,需改用控制模式通氣。首選低壓力或低潮氣量符合COPD呼吸衰竭患者急性發(fā)作期淺快呼吸的特點,隨著患者對面罩通氣的逐漸適應,增大通氣量可提高通氣效率。
高CO2主要通過pH對機體發(fā)生影響,COPD患者呼吸衰竭發(fā)展相對緩慢,患者體內有一定代償,根據(jù)肺泡通氣量(VA)與PCO2的關系曲線,當PCO2>80mmHg時,其與VA呈陡直的線性關系,VA或潮氣量輕度升高,PCO2即顯著下降,PCO2和pH均易調至較安全范圍[6]。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與有創(chuàng)正壓通氣一樣,能短時間增加患者VA或潮氣量,提高血氧、改善CO2潴留,改善pH值(P<0.01),降低心率、呼吸頻率,不良反應少,卻能免受氣管插管的痛苦,易被患者接受。機械通氣的作用是維持適當通氣,改善換氣和呼吸肌疲勞,其主要目的是維持生命需要,為原發(fā)病的治療提供時機,因此控制感染、保護肺功能和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尤為重要。機械通氣時間以感染基本控制、患者恢復穩(wěn)定的自主呼吸為原則,必要時可以長期作為康復手段。
總之,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對COPD急性加重引起的呼吸衰竭患者,療效確切[7],能夠改善臨床癥狀、改善二氧化碳潴留和低氧血癥,改善pH值,減少氣管插管的需要,有利于患者的恢復,臨床使用方便,值得臨床廣泛推廣應用。
[1]Meduri GU,Tumer RE,Abou-Shala N,et al.Noni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via face mask.First-line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bypercapnic and hypoxemic respiratory failure[J].Chest,1996,109(1):179-193.
[2]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會臨床呼吸生理及ICU學組,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臨床應用中的幾點建議[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2,25(3):130-134.
[3]朱蕾,紐善福,李燕芹,等.經面罩機械通氣治療COPD合并極重度二氧化碳潴留患者[J].上海醫(yī)科大學學報,1999,26(6):462-463.
[4]朱蕾,紐善福.機械通氣[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1,5.
[5]朱蕾,紐善福,蔡映云,等.經面罩機械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昏迷患者的療效評價[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雜志,1997,9(1):28-30.
[6]朱光發(fā),張尉,宗華,等.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伴意識障礙的臨床研究[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2006,5(5):332-336.
[7]羅先海,陳萬.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伴意識障礙Ⅱ型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分析[J].西部醫(yī)學,2011,23(1):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