俎金燕 賈寧陽 王晨光 徐雪元 趙洪波
成人正常椎間盤是人體最大的無血管結構[1-3],但退變過程中椎間盤出現(xiàn)血管化。椎間盤內新生血管的出現(xiàn)能否改善椎間盤營養(yǎng)狀態(tài)、延緩椎間盤退變還是作為誘導因素加速椎間盤退變?這一問題尚存在爭議。Antoniou等[1]認為椎間盤內小血管的出現(xiàn)加速了椎間盤退變,也有人認為椎間盤退變過程中出現(xiàn)的新生毛細血管是機體對椎間盤組織損傷的修復性反應[4-5]。因此,判斷椎間盤血管化以及與椎間盤退變的關系將具有意義。本文對71例脊柱的磁共振平掃和增強檢查進行了對照研究,以評價退變椎間盤與椎間盤血管化之間的關系。
71例受檢者中女性27例,男性44例。年齡7~84歲,平均(45.56±18.04)歲。有或無腰腿痛。所有患者均無脊柱手術史、無外傷、感染和腫瘤病史。
采用GE SIGNA EXCITE 1.5T超導型MR成像儀及脊柱表面線圈,脊柱平掃和增強掃描,平掃采用快速自旋回波(FSE)脈沖序列,矢狀面:T1WI:TR400~700 ms,TE9~12 ms,T2WI:TR3000~4000 ms,TE99~120 ms,層厚4 mm,掃描野FOV30 cm,距陣:320×224;增強掃描:按0.1 mmol/kg體重肘靜脈注入Gd-DTPA,注藥后2 min行T1WI矢狀面和冠狀面掃描,掃描參數(shù)和層厚同上。
用Pm標準[6]將椎間盤分為I級,II級,III級,IV級,V級;根據(jù)低信號終板是否中斷分為完整型、中斷型。
計算各級椎間盤和各型終板的椎間盤強化率。各級之間比較采用Spearman秩相關;各組之間比較采用κ2檢驗,P<0.05為相差顯著。
71例376個椎間盤中胸椎椎間盤22個,腰椎椎間盤354個。
共220個椎間盤出現(xiàn)強化,總強化率為58.51%,椎間盤強化形式分為:①終板下強化,共90例,表現(xiàn)為從終板區(qū)向椎間盤內部延伸的高信號影,有點狀、線狀、片狀、團塊狀強化形式(圖1,2)。②椎間盤邊緣強化,共110例,表現(xiàn)為從椎間盤前緣或后緣向內部延伸的血管影,多為點狀、線狀高信號影(圖3,4)。③混合型強化,共20例,表現(xiàn)為椎間盤的多處強化,椎間盤邊緣和終板區(qū)均可見點狀、線樣、大片狀強化(圖5)。
圖4 椎間盤后緣點狀強化。A.T1WI矢狀面。B.T2WI矢狀面。C. 注射對比劑后2minT1WI矢狀面,可見終板后緣點狀高信號影(箭)。
PmⅠ級椎間盤13個,強化0個。II級椎間盤73個,強化17個,強化率為23.29%。Ⅲ級椎間盤178個,強化107個,強化率為60.11%。Ⅳ級椎間盤93個,強化78個,強化率為83.87%。Ⅴ級椎間盤19個,強化18個,強化率為94.74%。各級強化率之間相差顯著(P<0.005)。椎間盤強化與Pm分級成正相關,椎間盤Pm分級與椎間盤血管化關系密切。其Spearman等級相關系數(shù)rs=0.951。
3.終板分型與椎間盤強化的關系
中斷型終板164個,發(fā)生椎間盤強化的有140例,強化率85.37%。其中,終板下強化74例,邊緣強化48例,混合型強化18例。完整型終板212個,發(fā)生強化的80例,強化率37.74%;其中,終板下強化16例,邊緣強化62例,混合型強化2例。終板中斷型強化率與終板完整型強化率之間相差顯著(P<0.005),椎間盤終板中斷與椎間盤血管化關系密切,其Pearson列聯(lián)系數(shù)C=0.432。
在脊柱發(fā)育、成熟、退變過程中,椎間盤經(jīng)歷著血管化、失血管化、再次血管化過程[7-8]。嬰幼兒期,椎間盤通過外層纖維環(huán)和終板豐富的血管網(wǎng)獲取營養(yǎng)。20歲以后,為滿足椎間盤維持髓核內穩(wěn)態(tài)及抗震減壓功能,終板血管逐漸閉塞,正常成熟椎間盤只有最外層纖維環(huán)和縱韌帶有血管分布,髓核和內層纖維環(huán)成為人體最大的無血管結構,椎間盤依靠軟骨終板的彌散獲得營養(yǎng)。椎體軟骨終板就像半透明膜,結構脆弱,嬰兒時期即可出現(xiàn)裂隙,即使在非病理狀態(tài)下,終板的營養(yǎng)彌散能力也是有限的,髓核處于相對缺氧的生理環(huán)境[9]。Fujita等[10]研究表明,雖然髓核為無血管結構,但椎間盤髓核細胞高度表達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VEGF-A)及其細胞膜受體(mb-VEGFR-A),并且前者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方式維持髓核細胞的存活。在病理性缺氧環(huán)境中,缺氧因子被激活,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活性增高并大量表達。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特異的促進內皮細胞遷移、黏附和化學趨附,促進新生血管出芽。
椎間盤退變過程中,纖維環(huán)及軟骨終板的斷裂均伴隨著微血管網(wǎng)的長入[7]。當纖維環(huán)撕裂或損傷后,機體出現(xiàn)損傷修復代償反應,血管組織從纖維環(huán)外層向內層逐漸長入,椎間盤出現(xiàn)再次血管化。椎間盤局部血管增生引發(fā)炎癥血管反應,導致大量細胞(如神經(jīng)纖維細胞、肥大細胞、內皮細胞、巨噬細胞、成纖維細胞等)及炎性生長因子的級聯(lián)反應[11],在這樣的病理狀態(tài)下,終板也有新生血管的出現(xiàn)[12]。在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等的誘導下,血管內皮細胞可經(jīng)軟骨終板裂隙進入髓核內,導致髓核內新生血管出現(xiàn)。新生血管網(wǎng)為炎性因子及各種酶類(如基質金屬蛋白分解酶)進入創(chuàng)造了條件[13],從而促進椎間盤基質降解、加劇椎間盤退變。
Rajasekaran等[14]運用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掃描研究活體椎間盤彌散方式發(fā)現(xiàn),正常成熟椎間盤在靜脈注射釓雙胺(gadodiamide)0.3mmol/L后2h出現(xiàn)從終板向髓核中央擴散的強化帶,6h后達到強化高峰;終板斷裂型椎間盤由于椎間盤內出現(xiàn)了新生血管,10min后即可見終板斷裂區(qū)髓核出現(xiàn)片狀強化。他們認為新生血管加速了椎間盤退變。
本研究中使用對比劑釓噴酸葡胺(Gd-DTPA),不同與釓雙胺,更有利于椎間盤血管化的顯示。其原因有:①正常椎間盤終板的滲透過程是高度選擇性的,允許陽離子和水溶性小分子物質通過。②釓雙胺為非離子型對比劑,能夠較快通過終板滲透入椎間盤髓核[2]。③釓噴酸葡胺為離子型對比劑,難以通過正常椎間盤終板滲透進入髓核[2],且注藥后短時間內掃描,避免了對比劑的終板滲透作用,對比劑只能通過血管在椎間盤顯影。椎間盤出現(xiàn)強化,說明椎間盤內出現(xiàn)了新生血管。肘靜脈注入釓噴酸葡胺0.1mmol/kg后約2min進行矢狀面、冠狀面掃描,整個掃描時間約3min。本研究共376個椎間盤,有220個椎間盤發(fā)生強化,在終板區(qū)、椎間盤前緣或后緣均可見不同形態(tài)強化影,并向椎間盤內部深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學證明,椎間盤強化與Pm分級密切相關,Pm分級越高,其強化越明顯,說明血管化越明顯,證實椎間盤血管化與椎間盤退變相關聯(lián)。
本研究發(fā)現(xiàn),完整型終板及中斷型終板均可見不同程度、不同形態(tài)的強化。終板中斷型強化率與終板完整型強化率之間相差顯著(P<0.005),證實終板區(qū)血管化與終板斷裂密切相關,終板斷裂多伴隨終板血管化的發(fā)生。終板完整型椎間盤亦可見強化,且以椎間盤邊緣強化為主(62/80),考慮可能下列因素有關:一是椎間盤纖維環(huán)斷裂,損傷修復過程中伴隨微血管發(fā)生;二是影像學難以分辨的終板微斷裂;三是兩者同時存在。本研究中20例椎間盤出現(xiàn)多處強化,其Pm分級Ⅲ級7個,Ⅳ級8個,Ⅴ級5個,EP斷裂型18個,未斷裂型2個,可見高級別椎間盤及終板中斷型椎間盤血管化程度明顯。椎間盤血管化,是機體對損傷的反應性修復,但是新生血管缺乏正常血管結構,并不能改善椎間盤營養(yǎng)狀況,相反血管反應會導致一系列生長因子級聯(lián)反應,導致椎間盤退變加速。磁共振增強掃描可直觀診斷椎間盤血管化,為臨床診治提供更多信息。
綜上所述,椎間盤血管化與椎間盤退變關系密切。椎間盤退變過程中出現(xiàn)的血管化加速了椎間盤進一步退變,Gd-DTPA增強檢查對退變椎間盤血管化診斷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