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琦
(湖南商務職業(yè)技術學院 湖南·長沙)
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心理問題研究
□文/李 琦
(湖南商務職業(yè)技術學院 湖南·長沙)
本文通過對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及產生原因分析,對高職院校女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相應的對策。
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心理問題;對策
原標題: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心理問題及對策研究
收錄日期:2012年9月17日
隨著大學入學率的提高,女生的比例越來越高,尤其是高職院校,有些已經超過80%。因而,女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因其心理和生理的特殊性,導致其更容易受到人際關系不良、經濟困難、失戀、學業(yè)受挫等影響,受到心理問題的困擾。
近年來,女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凸顯,調查中顯示,有35%左右的女大學生認為,自己或者身邊的女同學遇到過這樣或者那樣的心理問題。因此,女大學生尤其是高職院校女大學生這一群體中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心理健康問題。
(一)缺乏適應能力。缺乏適應能力的主要表現(xiàn)為大一剛入學的新生。由于環(huán)境的變化、角色的轉換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使她們變得束手無策。大部分女大學生是90后,基本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yǎng),家里的大人都以她們?yōu)橹行?,初次離開父母后,無法靠自己的能力去處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便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焦慮和恐慌情緒;也有一部分女學生由于自身生理條件以及家庭經濟條件等因素,感覺自己很難融入宿舍和班級,產生自卑感,甚至自閉,從而無法適應大學的學習與生活。
(二)缺乏人際溝通和交往能力。90后的獨生子女,在父母的庇護下,缺乏與人溝通交流經驗,從家里的“小公主”到集體生活中的微小一員,要在短期內學會并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系需要很多的技巧,高職女生由于社會閱歷、生活經驗等不足,在交往中發(fā)生摩擦便無所適從。而大部分女學生由于自我、敏感,在與他人相處時,不能調整自己的角色,更不能從他人角度思考問題,心胸狹窄,經常抱怨他人,很容易在寢室和班級同學的溝通和交流中產生誤會和小摩擦,甚至大打出手,進而影響到同學之間的和諧相處。這主要是由于女大學生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較差,情緒問題比較嚴重造成的交際障礙。
(三)缺乏正確面對情感、就業(yè)等各種壓力的能力。當代女大學生心理問題最主要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無法正確面對情感、就業(yè)等壓力,進而產生消極情緒,從而導致心理問題。從調查中了解到:21%的女學生認為自己有過來自情感方面的壓力,28%的女學生認為自己有過來自就業(yè)方面的壓力,這些壓力極易產生緊張、焦慮、抑郁等消極情緒。
(一)家庭教育的影響。女大學生的獨立自主性往往比男大學生弱。從成長過程和社會環(huán)境來看,在家庭中,女孩一般受到更多的呵護,同時也受到更多的約束。這樣導致很多女學生自立能力差,對家長的依賴性很強,缺乏對他人的理解和關心。進入大學后需要自己獨自面對和承擔的時候,一部分學生顯得無所適從、不知所措。從認知方式上來看,心理學家威特金把個人的認知方式分為場獨立性與場依存性兩個維度。前者表現(xiàn)在學習時傾向于以自己內部為參照,不受外界影響,在抽象水平上加工信息,在自然科學學習中成績較好,后者相反,在人文學科學習中成績較好。國外的研究表明,男生和女生在場獨立性-依存性上存在顯著差異,男生偏重于場獨立性,女生偏重于場依存性。我國的一項研究也表明,男大學生在總體上較女大學生具有較強的獨立性。
(二)自我意識發(fā)展不完善。高職院校女生處于自我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她們的自我意識容易產生偏差,最常見的偏差就是高估自己或低估自己。比較典型的是:一些高職院校女生在中學時代為自己設立了較高的目標,對自我定位高于實際自我,由此產生過分自傲,當較高的預期與自己上不了理想的大學的現(xiàn)實相沖突時,就會產生強烈的失落感,走向沮喪、自卑的另一個心理極端。還有不少的高職院校女生認為高職院校學生比普通高校學生社會地位低,自身綜合素質如學習成績等方面也與普通本科院校的女生有差距,出于對將來的憂慮和對自身的不滿,產生自卑、壓抑感,自我意識中具有否定和不接納的傾向,這種消極的意識成為女學生學習的阻力,從而產生心理問題。
(三)社會環(huán)境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負面影響。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環(huán)境變得越來越復雜,拜金主義的蔓延,網絡文化的發(fā)達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對女大學生的心理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金錢至上的觀念,深深地影響了大學女生的價值觀,尤其是家庭出身貧困的學生,在市場經濟的大浪潮中,心靈變得更加脆弱敏感,自尊心極強,很容易受到“傷害”。這樣就導致了她們帶有成見和偏見,而且總是喜歡以偏激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從而導致心理問題。因網絡的虛擬性和不可預知性,網絡成為難于管理的領域。不少學生脫離社會現(xiàn)實,在網絡的虛擬世界里尋找心理滿足,每天花費大量時間在網絡上,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學生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觀的塑造。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fā)[2004]16號)指出:“開展深入細致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據(jù)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教育規(guī)律,增強大學生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要解決好高職院校女大學生心理問題,必須從學生自身、學校和社會出發(fā),來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和干預,來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狀況。
(一)增強高職院校女生的自我意識,并提高其自我調控能力。自我意識是個人對自己,包括自己的思想認識、情感行為、個性特點以及人我關系等的認知、感受、評價和調控。正確的自我意識是影響高職女生自信心的樹立、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的重要因素。為此,要幫助高職院校女生正確認識自我,把實現(xiàn)自我與理想自我、自己與他人進行對比,從而肯定自身優(yōu)點,尋找不足,揚長避短,增強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目前,高職院校女生的一些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與高職院校女生行為情緒化傾向強烈,而又缺乏宣泄的自我調控能力和正確的引導有密切的聯(lián)系。為此,應該通過開展挫折訓練、生活管理、社會服務等活動,促進她們行為的自律能力和自制能力,提高自我調控能力,及時化解心理危機。
(二)加強對高職院校女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新舊經濟體制交替的大變革時代給高職女大學生的心理帶來前所未有的壓力,這就要求高校要通過多種途徑加強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斷消解其心理障礙,如集中心理學教師開展心理咨詢活動,對高職院校女大學生進行心理建檔,定期開設相關的心理健康講座,普及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開展心理咨詢和治療等。這樣可使她們掌握基本的心理調適方法、明確生活目的、端正生活態(tài)度、學會自我暗示、排除情緒困擾、克服意志缺陷、培養(yǎng)剛毅、頑強的意志品質等,糾正她們的認知偏差,引導她們走出心理誤區(qū),協(xié)助她們順利完成心理發(fā)展任務、人生發(fā)展課題,盡快克服心理發(fā)展障礙,適應學校生活,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促進高職院校女生的成才和潛能的開發(fā)。
(三)營造一個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充分調動全社會的力量。發(fā)揮網絡平臺的作用,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建立起學校自己的心理健康網站,向學生宣傳心理健康知識,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測試,對學生進行心理調查,為學生提供相關的心理輔導以及講授相關的解決心理問題的技巧等;其次,利用網絡加強學生與心理健康教師或者輔導員老師的心靈互動。通過QQ、飛信、博客、微博等網絡渠道加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和溝通,這樣學生不但容易接受,而且不用擔心自己的心理問題會暴露在大家面前,既保護了學生的隱私,又可以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問題。
總之,高職院校女生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事關學院穩(wěn)定的大事。因此,應針對女生中出現(xiàn)的各種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引導女生正確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和控制自己,學會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和他人,并從全社會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做到從家庭做起,從父母做起,從而尋求出治療和矯正不良的心理行為的最佳途徑,幫助她們克服心理障礙,走出心理誤區(qū),從而使其人格朝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1]米慧艷,王松琦,柳海英.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及對策[J].教學研究,2008.3.
[2]王運彩.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3]劉旭剛,徐杏元.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現(xiàn)狀及改進策略[J].十堰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4.
[4]薛定珍.高等職業(yè)院校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6.26.11.
[5]李群.女大學生人際關系失調的心理探析與調適[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23.4.
G7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