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劍薇, 江 偉, 唐麗娟, 文 輝, 蔣敏玲
(桂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中醫(yī)科,廣西 桂林 541001)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diarrhea-typ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是臨床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變,目前西醫(yī)對本病多以對癥治療為主,療效欠佳。IBS-D是公認的中醫(yī)藥治療的優(yōu)勢病種。隨著醫(yī)學模式的轉(zhuǎn)變,IBS-D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評價逐步受到重視[1]。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采用國際通用的SF-36生存量表為基礎,評估觀察升陽益胃湯對IBS-D患者的臨床療效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結(jié)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80例病例均為桂林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中醫(yī)門診及住院的患者,按1∶1比例隨機分為兩組。每組患者各40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及治療前的臨床癥狀評分相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診斷和納入標準 所選病例均符合2006年羅馬《腸易激綜合征診斷標準Ⅲ》[2]診斷標準,并經(jīng)臨床診斷、結(jié)腸鏡或鋇劑灌腸造影、大便常規(guī)及培養(yǎng)、血生化等檢查排除腸道器質(zhì)性病變者。中醫(yī)辨證分型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guān)泄瀉的診斷、分型標準[3]。并治療前1個月內(nèi)未使用任何止瀉藥及抗生素;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合并有心腦血管、肝腎、內(nèi)分泌及造血系統(tǒng)嚴重原發(fā)病者;妊娠、準備妊娠及哺乳期婦女;近一周曾服用影響胃腸運動及感覺功能的藥物以及微生態(tài)制劑者;對藥物過敏、不能按規(guī)定服藥及中斷治療者。
2.1 治療方法 治療組以升陽益胃湯加減治療。藥物組成:黨參12 g,白術(shù)12 g,茯苓15 g,炙甘草6 g,法半夏6 g、陳皮 9 g,枳殼 12 g、黃連 6 g、防風 9 g,白芍15 g,柴胡6 g,羌活10 g。隨癥加減:腹痛明顯者加元胡15 g;腹脹者加大腹皮15 g;睡眠欠佳者加合歡皮15 g、郁金15 g;晨起雷鳴腹瀉者加肉豆蔻10 g;上方由本院制劑室煎成250 mL藥液,分早、晚2次飯前溫服。
對照組給予西藥得舒特(匹維溴銨片,法國蘇威制藥公司生產(chǎn)),每次50 mg,每日3次,口服。兩組均以4周為1療程。
2.2 生活質(zhì)量評價 采用國際通用的SF-36量表[4]對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進行評估。所有入選患者治療前后各記錄一次。SF-36生存量表包含生理功能(PF)、生理職能(RP)、軀體疼痛(BP)、總體健康(GH)、生命活力(VT)、社會功能(SF)、情感職能(RE)、精神健康(MH)8個維度,調(diào)查結(jié)束后為便于比較,計分參照公式:轉(zhuǎn)換分數(shù)=(粗分-最低可能分數(shù))×100÷可能分數(shù)范圍,將各維度換算成0~100分進行統(tǒng)計。
2.3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療效指標(治療前癥狀總分-治療后癥狀總分)/治療前癥狀總分×100%。痊愈:主要癥狀消失,大便成形,黏液消失。顯效:主要癥狀明顯改善,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癥狀好轉(zhuǎn),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2.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用Ridit檢驗。以P<0.05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3.1 臨床療效 治療組40例,臨床治愈16例,顯效11例,有效7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85.0%;對照組40例,臨床治愈5例,顯效11例,有效10例,無效14例,總有效率65.0%,治療組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P<0.05)。
3.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F-36積分比較 表1示兩組治療前SF-36各項癥狀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義(P>0.05),具有可比性。治療后,治療組在軀體疼痛、總體健康、社會功能和精神健康項方面的積分均有明顯提高(P<0.05),并且優(yōu)于對照組(P<0.05)。
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IBS-D)當屬祖國醫(yī)學“泄瀉”、“腹痛”等范疇。以腹痛則瀉,瀉后痛減之“痛瀉”為主癥。查閱相關(guān)文獻,張聲生[5]等認為本病病因主要有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diào)、脾胃虛弱等,以脾胃虛弱最為重要;吳兵等[6]認為IBS-D的發(fā)病與肝、脾兩臟關(guān)系最為密切,肝脾相關(guān)證候約占80%。本病病機關(guān)鍵為肝郁脾虛,疏肝健脾是治療本病的具體體現(xiàn)[7]。筆者前期研究結(jié)果也顯示[8]治療IBS-D在疏肝健脾的同時加少量“風藥”療效更好,取風能升陽益氣、勝濕止瀉之意。而有實驗研究也顯示[9]風藥與補氣藥配伍,具有一定的增效補氣健脾的作用。因此本研究采用李東垣升陽益胃湯加減為主方,方中寓有“六君子湯”和“痛瀉要方”之意。黨參、白術(shù)、茯苓、炙甘草、法半夏、陳皮為“六君子湯”以補益脾胃,降逆化濕;防風、白術(shù)、白芍、陳皮為“痛瀉要方”以瀉肝補脾止痛。關(guān)鍵在于防風、柴胡、羌活等的運用,取風藥除濕與升陽的雙重功效,使脾胃虛損、清濁升降失調(diào)得以解決,而泄瀉自除[10],而防風專入肝脾,舒脾升陽,助參術(shù)祛濕止瀉,兼散肝郁[11]。黃連、枳殼行氣燥濕,白芍抑肝護脾,并和甘草甘緩止痛。縱觀全方,在疏肝健脾的同時,補氣升陽,恢復中氣升降之樞,使清陽得升,濁氣下泄,各走其道,而諸癥自愈。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F-36積分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SF-36 scores between 2 group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F-36積分比較()Tab.1 Comparison of SF-36 scores between 2 group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項目 治療組(n=40)對照組(n=40)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生理功能84.2 ±18.2 83.3 ±16.1 83.4 ±17.3 82.8 ±15.6生理職能 54.3±28.7 61.1±19.4 53.4±25.6 56.3±17.4軀體疼痛 37.2±18.1 50.2±21.1△▲36.5±20.5 45.5±14.8總體健康 48.9±17.2 62.2±20.1△▲48.8±15.4 56.1±24.2△生命活力 39.7±16.4 51.3±21.3△ 37.4±16.1 49.0±22.3△社會功能 38.1±16.2 56.5±18.5△▲40.3±16.3 47.3±18.5情感職能 65.8±22.3 72.1±25.9 63.5±19.7 66.8±20.9精神健康 50.1±19.2 62.9±19.6△▲49.8 ±20.6 53.6 ±20.6
由于IBS-D目前尚沒有客觀的生物學、生理學方面的評價和診斷指標,因此對IBS-D患者進行生活質(zhì)量方面的評價研究尤為重要。其評估結(jié)果能為判斷病情嚴重程度及評價治療效果提供依據(jù),也可將其作為一個研究終點用于評價藥物療效及用于醫(yī)療決策和醫(yī)療資源的分配等[12]。而近幾年中醫(yī)藥在改善IBS-D的臨床癥狀及生活質(zhì)量方面顯示了較好的應用前景[13],其個性化治療措施和綜合性原則既能通過調(diào)理臟腑(主要是肝、脾)改善癥狀及生活質(zhì)量,又滿足了多靶點治療的需要。本研究結(jié)果亦顯示中藥治療組在SF-36量表中軀體疼痛、總體健康、社會功能、精神健康項等維度方面的積分均有明顯提高,并且優(yōu)于西藥對照組(P<0.05)。說明中醫(yī)經(jīng)典方劑升陽益胃湯加減在改善IBS-D患者的臨床癥狀及提高生活質(zhì)量方面較西藥確有明顯優(yōu)勢。
[1]Saito Y A,Schoenfeld P,Locke G R.The epi-demionlogy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North America:a systematic review[J].Am J Gastroenterol,2002,97:1910-1915.
[2]劉新光.腸易激綜合征與羅馬Ⅲ診斷標準[J].胃腸病學,2006,12(11):736-738.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9-143.
[4]鄭良成,田輝榮,謝培增.醫(yī)學生存質(zhì)量評估[M].北京:軍事醫(yī)學科學出版社,2005:153-157.
[5]張聲生,汪紅兵,陶 琳,等.健脾化濕法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及其對胃腸激素影響的研究[J].中國醫(yī)藥學報,2004,19(8):479-481.
[6]吳 兵,張聲生.腸易激綜合征腹瀉型的證候?qū)W研究進展[J].北京中醫(yī),2007,26:312-314.
[7]張聲生,許文君,陳 貞,等.基于隨證加減的疏肝健脾法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近期和中期療效評價[J].首都醫(yī)科大學學報,2009,30(4):436-440.
[8]范劍薇.升陽益胃湯配合神闕穴貼敷治療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68例[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9,36(7):1166-1167.
[9]江 玉,王明杰,羅禮容.補中法、升陽法、補中升陽法對脾氣虛模型補氣健脾作用的研究[J].瀘州醫(yī)學院學報,2008,31(4):517-519.
[10]崔淑蘭.東垣運用風藥探析[J].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10(5):142-143.
[11]高文艷,林一帆,陸宇平,等.健脾調(diào)肝溫腎方對腹瀉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中醫(yī)雜志,2010,51(6):506-509.
[12]熊理守,陳旻湖,王偉岸,等.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生存質(zhì)量的評價[J].中華內(nèi)科雜志,2004,43:356-359.
[13]陳明顯,蔡 淦.腸易激綜合征生活質(zhì)量評價的研究現(xiàn)狀及展望[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1,1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