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敏,黃 晨
(天津城市建設學院 能源與安全工程學院,天津 300384)
隨著高層建筑的發(fā)展,高層復雜建筑的火災問題越來越受世界矚目.對人員在火災中的疏散行為規(guī)律進行調(diào)查研究,并據(jù)此提出針對不同特征個體疏散行為的引導措施,可以為復雜建筑應急疏散預案的制定和應急管理提供理論依據(jù).國外研究機構開發(fā)出了一些高水平的人員安全疏散模型.眾多的消防安全工程師利用這些分析設計工具對各類建筑中人員的安全疏散進行評估,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效果[1].在我國,不少專家、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發(fā)表了大量論文.一些高校和研究機構從事人員疏散計算機模擬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2].筆者根據(jù)復雜建筑中人員問卷調(diào)查的結果,總結出了人員個體特征參數(shù)、火災中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相應的疏散行為規(guī)律,并結合不同人員特征的疏散行為,提出對應的疏散引導方案.
問卷調(diào)查表包括三部分:個人信息,疏散心理及疏散行為.在設計中,篩選了對疏散心理和疏散行為有直接影響作用的個人信息,與疏散行為密切相關的疏散心理,以及火災中的疏散行為.
1.1.1 個人基本信息
(1)年齡.年齡分為15歲以下、15~30歲、30~60歲、60歲以上.不同年齡段人群在火災中的心理不同,疏散行為也大有差異.
(2)性別差異.男性與女性因為個人能力的不同,在火災中的行為有各自相應的規(guī)律.
(3)受教育程度.一個人所具有的知識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員在火災中的行為.
(4)是否經(jīng)歷過火災.調(diào)查顯示,經(jīng)歷過火災的人員,能在火災現(xiàn)場做出更加恰當?shù)奶幚?
(5)是否受過火災逃生的訓練.調(diào)查對象對火災逃生知識的了解程度則會直接關系到突發(fā)事件時人員的自我保護[3].
(6)是否清楚建筑內(nèi)滅火器的具體位置.是否清楚滅火器的具體位置直接決定了人員能否在火災初期采取有效措施滅火.
(7)是否會主動熟悉安全出口或逃生路線.熟悉建筑物內(nèi)的安全出口或逃生路線,火災發(fā)生時,就能選擇正確的疏散路線.
1.1.2 人員疏散心理
(1)對火災信息的反應時間,即聞到燒焦氣味能否迅速聯(lián)想到發(fā)生火災.反應時間直接關系著疏散時間的長短[4],在安全疏散行為規(guī)律研究中,需要研究人員的反應時間[5].
(2)火災中的心理狀況.火災中的心理狀況分為“冷靜”、“緊張”、“恐慌”、“無所謂”.火災中人員心理狀況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能否在短暫的時間內(nèi)做出正確的決策,實施恰當?shù)氖枭⑿袨閇6].
(3)逃生過程中的心理暗示.能否進行積極的心理暗示與人員個人狀況密切相關,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性別以及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對心理暗示有一定的影響作用.
1.1.3 人員疏散行為
疏散行為包括人員在火災疏散中的一些基本行為,如逃生線路的選擇,火災中的第一行為反應,是否從眾等.
調(diào)查中,發(fā)出問卷調(diào)查表190份,收回184份,有效問卷調(diào)查表180份.
1.2.1 調(diào)查對象的個人信息調(diào)查結果
(1) 年齡分布.調(diào)查對象中,小于15歲的少年兒童占37.2%,15~30歲的青年占48.8%,30~60歲的成年人與 60歲以上的老人,分別占 10.56%、11.11%.
(2) 性別分布.調(diào)查對象的性別分布為男性占49.4%,女性占50.6%,男女比例基本持平.
(3) 受教育程度分布.調(diào)查對象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占 28.75%,大專程度占 6.9%,中學程度占26.25%,小學程度占 38.35%.調(diào)查對象在中學文化程度以上的達到61.9%,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
(4) 是否受過火災逃生專業(yè)訓練.調(diào)查結果顯示,接受過火災逃生專業(yè)訓練的僅占3.75%,如果能夠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組織火災逃生訓練,人們在遭遇火災時就能快速反應疏散.
(5) 是否清楚建筑內(nèi)滅火器的具體位置.不同年齡段人員對滅火器位置的熟悉程度分別為:15歲以下十分清楚滅火器具體位置的人數(shù)百分比為14.75%;15~30歲人員為7.5%;30~60歲人員為5.26%,60歲以上人員為5%.
(6) 是否會主動熟悉建筑內(nèi)疏散路線.不同性別人員會主動熟悉疏散路線或安全出口的百分比為男性58.23%、女性34.75%,女性選擇“會主動熟悉疏散路線”的比例不到一半,這提醒消防人員在宣傳火災安全知識時,須將女性作為重點宣傳對象.
1.2.2 調(diào)查對象的疏散心理調(diào)查結果
(1) 對火災信息的敏感程度.不同性別人員聞到燒焦氣味會聯(lián)想到火災的百分比分別為女性66.67%、男性 83.54%,可以看出,男性比女性對火災信息更加敏感,女性對安全容易疏忽大意.
(2) 發(fā)生火災時的心理狀況.不同性別發(fā)生火災時的不同心理狀況為:男性選擇“冷靜”的比例為46.83%;女性選擇“冷靜”的比例為 29.63%;男性選擇“恐慌”的比例為7.59%,女性選擇“恐慌”的比例為21%.可以看出,女性較男性心理承受力弱,火災時心理更容易發(fā)生恐慌.
(3) 逃生過程中的心理暗示.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員逃生過程中產(chǎn)生“完了,我逃不出去了”的消極想法的比例是:小學生為1.64%;中學生為2.38%;??粕鸀?.23%;本科生為6.25%,碩士生為7.14%.可見,隨著學歷的增加,逃生過程中產(chǎn)生消極心理暗示的比例也增加.
1.2.3 調(diào)查對象的疏散行為調(diào)查結果
(1) 發(fā)生火災后的第一行為反應.不同年齡段人員的第一行為反應如圖1所示.選擇迅速疏散的比例中,15歲以下人員比例最高,達63.93%,30~60歲的成年人占52.64%,15~30歲的青年占40%,最后是60歲以上的老人,占35%;在通知他人火災信息方面,60歲以上老人所占的比例最高,可達 50%,可以看出老人更加關愛他人,其次是15~30歲的調(diào)查對象,占 51.25%,而 15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只有31.15%的人員選擇通知他人;選擇嘗試救火這一項的人員比例均較小,相比較而言,15~30歲的人所占比例最高,為8.75%;表示會在原地等待救助的比例隨年齡增大而增加,15歲以下為 0,15~30歲為3.75%,30~60歲人員占5.26%,而60歲以上老人由于身體較弱,選擇在原地等待救援的比例達15%.
(2) 發(fā)生火災時反應的第一條逃生路線.不同性別人員反應的第一條逃生路線:選擇“隨大眾”的比例男性為17.72%,女性為 14.81%,可見男性在選擇逃生路線上的從眾心理相對較強;選擇“按來時路線返回”的比例為男性 12.66%,女性 20.99%,這說明女性更傾向于按原路返回;選擇“按標志提示信息”的比例男性為67.12%,女性為64.2%.無論男女,表示會按標志提示信息逃生人數(shù)所占比例最大,而且男性比女性略高出2.92%,如圖2所示.
圖1 不同年齡段人員發(fā)生火災后的第一行為反應分布
圖2 不同性別人員第一條逃生路線的行為分布
(3) 安全疏散中的從眾行為.不同年齡段人員在疏散中選擇“絕不會從眾”的比例為15歲以下人員21.31%,15~30歲人員12.5%,30~60人員10.53%,60歲以上人員10%,比例隨年齡增加而降低,如圖3所示.調(diào)查對象中經(jīng)歷過火災的人員占6.25%,從未經(jīng)歷過火災的占93.75%.
圖3 不同年齡段人員安全疏散中的從眾行為分布
1.2.4 調(diào)查結果總結
通過對調(diào)查對象進行問卷調(diào)查得到了人員的基本信息、人員在火災中的心理狀況,以及疏散行為情況,并根據(jù)個體特征的不同,得出了相應人員的疏散行為規(guī)律.
(1) 在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員中,中學生、??粕鷮ο腊踩R掌握情況不盡如人意,應該作為消防知識重點宣傳對象.小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消防安全知識,但小學生不會主動熟悉安全出口,火災中從眾心理嚴重也需要引起注意.本科生、碩士生對消防安全知識掌握程度不錯,但需要提高平日里的消防意識.
(2) 各年齡段人員中,中老年人群,特別是 60歲以上的老年人消防安全知識匱乏.面向中老年人群進行消防安全知識教育迫在眉睫.15歲以下的少年兒童對安全消防知識的掌握程度較好,這與學校逐漸增強對安全消防的教育有關.
(3) 觀察不同性別人員的疏散行為規(guī)律可以發(fā)現(xiàn),女性對消防安全知識的掌握遠不如男性,必須加強對女性的消防安全教育.
針對不同特征人員的疏散問題提出相應的疏散行為控制措施,對于有針對性的提高人們消防安全意識,減少火災中人員傷亡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對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員的疏散行為規(guī)律的分析,可以得出結論:①對于小學生,學校不僅應針對其知識盲點進行消防知識教育,還要經(jīng)常組織小學生進行逃生演練;②中學生和專科生消防安全知識匱乏,中學和??圃盒撝匾暺饋?,積極開展消防教育,提高學生的自護自救能力;③本科生和碩士生應注意提高平日里的消防意識,高校要定期和不定期進行宿舍消防安全教育以及安全檢查.
通過對不同年齡段人員的疏散規(guī)律分析可以判斷:①青少年人群已經(jīng)掌握了一些普及的消防安全知識,消防安全教育應注重知識盲點,如重返火場的危險性以及跳樓行為的不可??;②中老年人的消防意識亟待加強.對這兩類人群的消防安全教育要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如電影、電視、報紙等;③面對婦女嚴重缺乏消防安全知識的情況,應廣泛發(fā)動面向女性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訓,提高其自救能力[7].
通過對問卷調(diào)查結果的分析,得到了不同人員個體特征對應的疏散行為規(guī)律,并結合不同個體的疏散行為規(guī)律,提出了相應的控制措施.本研究得出的結果一方面可以為消防安全教育工作提供參考,針對不同個體特征人員“對癥下藥”,以獲得最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將其應用于建筑消防設計,使設計更貼近人在火災中的行為規(guī)律特點,達到火災發(fā)生時人員能夠安全疏散的目標.
人員安全疏散行為規(guī)律及行為控制的研究是一個復雜的涉及多學科的系統(tǒng)課題.要將人在突發(fā)事件中的行為及管理對策研究得比較完善,還需要做大量的工作[8].
[1]U. S.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SFPE Handbook of Fire Protection Engineering[M]. Quincy:Massachusetts Press,2002.
[2]胡忠日. 安全疏散研究的國內(nèi)外動態(tài)和發(fā)展趨勢[J].消防科學與技術,2001(6):7-8.
[3]劉 偉,姜傳勝. 城市公共安全中的人員應急疏散研究[J]. 海淀走讀大學學報,2005(2):46-51.
[4]朱俊鴻,曲 芳. 建筑火災疏散中人的心理及行為反應分析[J]. 沈陽航空工業(yè)學院學報,2006,23(3):76-79.
[5]田娟榮,周孝清,鄭志敏. 地鐵人員疏散特征的調(diào)查分析[J]. 都市快軌交通期刊,2009,22(1):20-23.
[6]HU Cheng,JIANG Chuansheng,XU Min,et al. Studies on human behavior in fires in Chin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Architectural Science,2005,6(3):133-143.
[7]胡 成. 公共場所人員疏散心理與行為研究[D]. 北京: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2006.
[8]馬莉莉. 建筑消防過程中人員安全疏散問題的計算機模擬研究 [D]. 武漢:武漢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