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峰,殷 ,張淑苗,遲素敏,高 峰,裴建明
(第四軍醫(yī)大學,陜西 西安 710032)
大學生也要“看圖說話”
(第四軍醫(yī)大學,陜西 西安 710032)
在醫(yī)學教材中,有大量的釋圖,要求大學生加強“看圖說話”的學習,不僅可以加深對文字理論的理解和記憶,還可為學生將來從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礎。
看圖說話;文字;圖表
在醫(yī)學教材中,除文字外,往往還附有相當數(shù)量的圖和表,文字和圖表是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在學習中不可偏廢。醫(yī)學生理學有很多內容難講授,難理解,難記憶,所以對重點和難點知識,在文字之外還附了相應的圖,有效解決了講和學的難題。但在實際教學中,因為生理學是學生較早接觸的醫(yī)學基礎課,這之前很少接觸圖表(組織結構圖除外),所以還不能很快形成醫(yī)學學習的思維,加上生理學內容多,需要理解記憶的知識點多,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這些圖,靠單純的死記硬背,學習效果往往會事倍功半。要知道,相應的配圖并不是可有可無或多余的點綴,而是從另一個角度或以另一種方法來闡述文字理論。有的圖是文字的高度凝練,直觀形象;有的圖是文字的載體,理論知識由這些科研實驗圖引申得出。有的教師認為圖的學習相對容易而簡單講授或重文字輕圖一筆帶過或干脆舍棄,結果會造成教學效果不佳,影響學生的思維,使其產生誤解,認為這些圖,并不重要,不去認真思考,甚至放棄它們。殊不知,這些圖不僅為問題式教學提供很好的素材,而且以其多樣性和知識性為枯燥的文字學習帶來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教學生如何看圖,如何分析并從中提取重要的信息,使學生學好生理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今后其他醫(yī)學課程的學習大有裨益,對學生今后科研活動中的繪圖和識圖也很有幫助。
生理學教材中的圖、表不同于兒童時期的簡單圖片,而是醫(yī)學知識的轉換,以數(shù)字和線條為主,但對剛開始學醫(yī)的學生來說,同樣需要“看圖說話”。
第一步“看”圖,以氧離曲線為例(見圖1)。所謂氧離曲線,是表示氧分壓(PO2)與血氧飽和度(HbO2)關系的曲線[1]。首先,讓學生看它的坐標,即橫坐標是PO2,縱坐標是HbO2,明白了這點就會初步了解這張圖要說明什么,即在不同氧分壓下,血氧飽和度變化曲線。其次,讓學生看圖體是線圖、點圖還是柱狀圖。圖中氧離曲線是一個正S連續(xù)曲線,反映一種連續(xù)變化的趨勢。第二步“說”圖,這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即這張圖代表什么,圖形中隱含的意義是什么,有何特點及原因。這些都需要結合文字理論來分析。圖中正S連續(xù)曲線的特點是:可以大體分為3個部分,即上部相對平緩區(qū),中部慢速下降區(qū)和下部快速下降區(qū),結合氧分壓和血氧飽和度的關系,聯(lián)系到氣體交換,就知道上部即氧離曲線的上段相當于 PO27.98~13.30 kPa(60~100 mmHg),即 PO2較高的水平,可以認為是 Hb與 O2結合的部分。這段曲線較平坦,表明PO2的變化對Hb氧飽和度影響不大,是氧氣的儲藏區(qū)間。中部即氧離曲線的中段較陡,相當于 PO25.32~7.98 kPa(40~60 mmHg),是 HbO2釋放 O2的部分,是組織正常狀態(tài)主要的氣體交換區(qū)間。下部即氧離曲線的下段相當于 PO22.00~5.32 kPa(15~40 mmHg),也是 HbO2與 O2解離的部分,是曲線坡度最陡的一段,即PO2稍降,HbO2就可大大下降,是急性狀態(tài)的氧釋放區(qū)間,代表O2貯備。理解了氧離曲線的特點,舉一反三,就不難理解和記憶影響氧離曲線的因素這張圖了(見圖2)。通常用P50來表示Hb對O2的親和力,P50是使Hb氧飽和度達50%時的PO2,正常為26.5 mmHg。P50增大,表示Hb對O2的親和力降低,需更高的PO2才能使Hb氧飽和度達到50%,曲線發(fā)生右移[2];P50降低,則表示Hb對O2的親和力增加,達50%Hb氧飽和度所需PO2降低,曲線發(fā)生左移。影響Hb與O2親和力或P50的因素有血液的pH、PCO2、溫度和2,3-二磷酸甘油酸等。當血液的pH降低,PCO2、溫度和2,3-二磷酸甘油酸濃度升高時,Hb對O2的親和力增加,曲線右移,反之則曲線左移。
學生掌握“看圖說話”后,更容易理解理論知識,記憶也相對輕松了,畢竟圖給人的印象要強于文字,當把頭腦中的圖消化后,文字部分自然就呈現(xiàn)出來了。醫(yī)學生都是理科出身,有著扎實的數(shù)理化功底,難的不是看圖,而是說圖,如何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教師授課的重點。生理學教材中的圖還有很多,形式多種多樣,但找到并掌握“看圖說話”的規(guī)律后就不難理解和記憶了。
[1]朱妙章.大學生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姚泰.生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
G421
B
1671-1246(2012)07-007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