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平
(綿陽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教育學院,四川 綿陽 621000)
在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中,我們常常發(fā)現一部分大學生對體育的基本理論知識非常缺乏,很多學生對體育鍛煉的價值認識不清楚,對體育鍛煉的作用缺乏全面的認識,因而在體育課中的體育參與積極性不夠高?;谶@種狀況,本文采用調查研究的方法,著重對我校公共體育課大學生體育認識進行調查,試圖從中發(fā)現具體的問題和原因,以利于體育教育教學改革具有針對性。
根據調查需要,首先設計了針對公共體育課大學生體育認識情況調查的問卷,然后采用自主設計的調查問卷在我校公共體育課中對大學生關于體育健身價值、體育娛樂價值、體育文化價值、體育修心價值等方面進行調查。調查在不同教學班進行,共發(fā)放問卷750 份。由于調查是隨堂進行,課堂上填寫完問卷即當堂回,所以,所發(fā)放的750 份問卷,全部得以收回。在收回的750 份問卷中,有效問卷736 份(其中男生382 份,女生354 份),有效率為98.13%。為了更好地掌握大學生體育認識情況,深入了解大學對體育的態(tài)度和傾向,明確大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與消極參與體育活動的原因,在問卷調查對基礎上,進一步組織部分體育教師和大學生,通過座談方式深入溝通,就體育鍛煉相關問題進行深入交流,全面掌握大學生體育對體育的認識情況,在訪談過程中對訪談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記錄,座談后對記錄內容進行梳理和分類整理,提煉成條目。
綜合關于大學生體育認識問卷調查和座談結果,全面分析大學生關于體育鍛煉和體育本身的認識,初步掌握大學生體育認識情況。僅僅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多數學生對于體育的健身價值是承認的,但對于體育鍛煉是如何作用于人體,促進人體機能的增強和體質的增強等方面的內容缺乏科學的認識。表現在調查問卷的具體選擇上,就是關于體育鍛煉對人體各器官機能及身體心理素質、社會適應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雖然多數大學生選擇了“同意”,但在座談中了解到他們并不知道具體原因。同時,我們也發(fā)現,在生活和學習中,很多大學生并沒有將體育鍛煉放在“非常重要”或“重要”的地位。通過分析我們發(fā)現,大學生并未將體育鍛煉放在重要位置,作為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大學生們對體育鍛煉的價值認識不夠,他們的體育理論知識相對較為缺乏,很多大學生體育理論知識水平還停留在中學水平。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學生體育參與的積極性。導致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現在的高校對公共體育課的學生應有的理論課時內容沒有安排具體的課程進行教學,公共體育課就是所謂的室外玩耍課,加之很多學生平時既不主動學習體育理論知識,也不觀看體育電視節(jié)目和查閱體育新聞,以至于學生缺乏新的體育理論知識的輸入,缺乏對體育健身的認識。這個調查結果讓我們進一步意識到豐富大學生相關運動知識、提高大學生對鍛煉價值認識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表1 大學生體育認識現狀調查結果
生命在于運動。這是一句眾所周知的名句。從體育健身的科學角度上來說,合理的體育鍛煉對于學生的身體、心理以及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具有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合理的體育鍛煉,即是在鍛煉的量和鍛煉的強度方面都適合體育鍛煉者本人,這種體育鍛煉是有益于健康的,可以促進人體骨骼、肌肉的生長,促進人腦清醒、思維敏捷,增強機體免疫能力,增強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環(huán)系統、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的功能等等。體育鍛煉的這些方面功能無論是在理論研究中,還是在現實的實踐中,都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證實。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新時期的大學生群體中,他們對這方面的認識并不夠。特別是當前獨身子女群體中,由于從小就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吃苦耐勞的精神缺乏,突出表現為自我為中心、社會適應能力不強,他們的集體意識、配合意識都相對較弱。如果能夠鼓勵他們積極參加一些集體性體育項目,則額可以通過在體育活動中的相互配合,逐漸培養(yǎng)他們與他人協作配合的意識和能力,這不但可以改變他們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習慣,而且還可以顯著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進而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為了更好地認識體育的價值,我們設計了一個初略的框圖對高校體育的價值予以演示,具體如圖1 所示。
圖1 高校體育價值的重新構架
如圖1 所示,體育的價值可以從身體層面的價值、心理層面的價值、社會適應層面的價值進行分類,這是基于對國際上對健康概念的定義進行重新認識的結果。通過對高校體育的價值進行重新認識,改變了傳統的體育價值分類方式,有助于將體育與健康更好的結合起來,可以更加明了的認識體育對個體的價值主要在于身體、心理、社會適應三個層面。同時,這種認識有助于促進體育鍛煉方式的改進,鍛煉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有所側重的選擇不同的體育鍛煉內容和方式。比如,為了增強個體體質,則重點參與增強力量、速度、耐力、柔韌、靈敏等方面內容的項目,在體育鍛煉的內容選擇上可以側重于單項訓練;如果是為了進行心理調節(jié),則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歡快的、柔緩的的項目;如果是為了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那么就應該多選擇集體性的體育活動項目,或者是選擇有利于增進人際交往的體育活動項目。
大學生自身對體育的認識主要是來自外界的影響,大學生體育知識的獲得既需要“灌輸”教育,也需要通過營造體育文化氛圍加以“感染”,從而使學生體育知識的“輸入”轉為知識的“吸入”,由被動轉為主動。
1.加強體育理論知識教育。在體育教學中,要加大體育理論課程的學時數和教學內容,既要向大學生們傳授關于體育鍛煉健身價值方面的知識,比如體育鍛煉促進人體機能改善、形體改善、免疫力增強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還要向大學生們傳授一些具體的體育鍛煉方法,讓他們掌握科學的鍛煉方法和合理的鍛煉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在課外時間,如何進行有效的體育鍛煉。為了達到提升學生體育知識水平的效果,首先體育教師在課堂上要嚴肅起來,把體育課作為培養(yǎng)學生健康身體、健康心理的一門重要課程,在課堂上有意識的融入一些知識性內容,讓學生逐漸融入體育氛圍,也讓學生的體育知識日積月累,最終達到能夠較好地掌握普通的體育鍛煉知識,能夠指導自己和身邊的人進行科學的體育鍛煉。
2.調整和改善學生體育心理傾向。由于高校體育課程的邊緣化,使得學生認為“體育是不重要的”,這種認識就會使學生逐步產生不重視體育課、不重視體育活動的心理傾向,從而形成實際體育行為上的不積極參與。長期以來,我們的體育教學以學生掌握技術的正確性為目標,比較多地停留在技術動作的傳授上,體育只作為一種整齊劃一的動作存在于學生的腦海中,雖然體育課大學生都在實踐著、具體操作著,但始終無法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我們在體育教學中要努力改變學生的這種心理傾向,既需要體育教師對體育課、體育教學活動的認真組織,又需要其他學科老師和學校領導的積極支持,讓學生在所有體育相關活動中感受到體育的嚴肅、嚴謹、重要,從而在心理上形成對體育的積極傾向。
3.不斷提高體育教師素質
在學校體育中,體育教師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這是因為,體育教師的體育知識掌握情況決定著體育教師的體育知識傳授水平,體育教師教學組織能力決定著體育教學組織的教學效果。為了進一步提高體育教學效果,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體育鍛煉科學知識,和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我們要培養(yǎng)一批具有較強責任心、具備較豐富的體育理論知識和較強組織能力的體育教師,同時,體育教師自身也要主動學習掌握體育科學知識,并要與時俱進的不斷更新知識,提升自己綜合素質,以良好的狀態(tài)組織體育教學,提高體育教學效果,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具有健康體魄和具有較強協作能力的優(yōu)秀人才。
根據調查發(fā)現,高校公體學生體育認識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具體表現為對體育的健身價值缺乏科學的認識,對體育的其他方面價值缺乏全面的認識。針對高校公體學生在體育認識方面存在的問題,高校公共體育課的教學中,首先要通過體育理論知識的講解和傳授,讓學生對體育有比較宏觀而全面的認識;其次要提高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的嚴肅性,增強公共體育課堂教學組織的有效性,不斷增強所組織的體育活動的規(guī)范性,提高體育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再次要很好地調動學生投入體育實踐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能夠在體育實踐中感受到快樂和愉悅;最后體育教師自身要注重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加強對大學生的體育指導,引導其對輸入的運動信息進行合理的內部加工,通過體育信息的內化和進一步實踐,不斷提高對體育鍛煉價值的認識。在高校體育教學中,我們只是一味地強調大學生體育參與而不重視提高大學生體育認識是不夠的,如果體育認識存在偏差,體育參與只是空殼。提高大學生對體育的認識有必要增加理論知識的內容,加強體育思想教育,讓大學生正確認識體育價值,為體育學習和體育鍛煉提供內在動力。
[1]曾永忠.大學生體育學習中的歸因前因研究[J].體育科學,2004(2)
[2]閆金蘭.體育與健康教育標準認知現狀和對策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6(5)
[3]傅健.體育認知形式與體育學習方式轉變[J].體育與科學,2007(4)
[4]蘭保森.在體育課程中運用學習策略發(fā)展學生的元認知行為[J].體育學刊,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