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霞,歐陽羽△,張 靜,羅啟明
(1.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放射科 400016;2.重慶市巫山縣中醫(yī)院放射科 404700)
隨著影像設(shè)備數(shù)字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乳腺數(shù)字化放射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DR)得到廣泛應用[1]。乳腺DR與傳統(tǒng)乳腺屏膠系統(tǒng)和CR(computer radiolography)比較,有著高效率的直接成像、較高的影像對比度、強大的后處理技術(shù)以及較低的吸收劑量等優(yōu)勢[2-3]。其曝光模式參數(shù)自動優(yōu)化(automatic optimization of parameter,AOP)是基于預曝光級技術(shù)上的一種更先進的設(shè)計,系統(tǒng)根據(jù)預曝光的資料自動選擇陽極靶、濾波器、千伏值(kV)及毫安值(mAs)并控制曝光過程,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能更精確地控制各項曝光參數(shù)。乳腺DR攝影采用的是全自動AOP模式,它是以乳腺密度為基礎(chǔ)自動控制所有曝光參數(shù)?,F(xiàn)將AOP的3種曝光模式與影像質(zhì)量的關(guān)系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0年3~6月到本科進行乳腺攝影的180例女性受檢者,依照3種AOP模式即劑量優(yōu)先模式(DOSE)、標準曝光模式(STD)和對比度優(yōu)先模式(CNT)隨機分為3組(n=60),年齡22~82歲,3組平均年齡分別為49.0、47.0、48.5歲,呈正態(tài)分布,且各組分布一致。各組腺體類型[4]分布一致,均為致密型(Ⅰ型)5例,退化型(Ⅱ型)5例,索帶導管型(Ⅲ型)5例,混合型(Ⅳ型)45例。
1.2 攝片方法 采用GE公司全數(shù)字平板乳腺攝影系統(tǒng)(full 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xiàn)FDM)Senographe 2000D,ADW4.4軟件平臺,2個5MP LCD顯示屏。應用乳腺DR系統(tǒng)分別采用DOSE、STD、CNT曝光模式,對模體和受檢者進行攝影。模體每種AOP模式攝4次,厚度均為5cm,壓力均為42 daN,3組共計12幅圖像的各項技術(shù)指標由計算機提供并記錄。每位受檢者均進行常規(guī)雙乳頭尾位和內(nèi)外斜位攝影,3組不同模式的共計720幅圖像的各項技術(shù)指標亦被記錄下來。
1.3 DR圖像評估方法 由2位資深的乳腺影像診斷醫(yī)師在同一乳腺圖像工作站5MP顯示器獨立觀察評分。參照模體數(shù)字化評分標準及臨床影像評估標準分別對模體和受檢者的影像進行評分。
1.3.1 模體評分 采用美國放射學會推薦的方法[5],對乳腺模體內(nèi)置各模擬病灶從大到小按三級制(分值為1.0、0.5、0.0)評分:模擬纖維單元中能夠識別模擬纖維的全長、位置和方向時計1.0分,只能識別模擬纖維的全長的一半且位置和方向正確時計0.5分;模擬鈣化單元中能夠在正確位置識別4個以上仿真鈣化點時計1.0分,能識別2~3個模擬鈣化點時計0.5分;模擬腫塊單元中能夠在正確位置上識別模擬腫塊密度差及圓周邊界線時計1.0分,有密度差但無圓周邊界線時計0.5分;低于以上標準時計0.0分。
1.3.2 評估乳腺影像質(zhì)量 參考相關(guān)文獻對所有圖像進行主觀評價及分級[6]。甲級片:頭尾位要求乳頭呈切線位顯示在膠片橫線中心,近胸壁側(cè)可見腺體后脂肪,無異物等偽影,無人為皺折影像;內(nèi)外斜位要求胸大肌延伸至乳頭后線或以下,并有一定寬度,包括腋窩組織,乳頭呈側(cè)位;兩位置均無腺體聚攏重疊,無影像模糊。乙級片:圖像顯示不夠標準,異物重疊或有皺折影,乳頭不呈切線位。丙級片:腺體組織不能辨別,影響診斷。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16.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方差齊性分析,兩兩比較采用SNK法和秩和檢驗Kruskal-wallis法,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模體攝影3種AOP模式的各項技術(shù)指標平均值、模體攝影3種AOP模式乳腺模擬圖像質(zhì)量評分、受檢者乳腺攝影3種AOP模式各項技術(shù)指標平均值和受檢者乳腺攝影3種AOP模式圖像質(zhì)量評估見表1~4。
表1 AOP模式模體攝影各項技術(shù)指標平均值±s,n=4)
表1 AOP模式模體攝影各項技術(shù)指標平均值±s,n=4)
*:P<0.05,與DOSE模式比較;#:P<0.05,與STD模式比較。
AOP模式 平均管電壓(kV)平均管電流(Ma)平均AGD(mGY)平均ESE(mGY).25 STD 28.00±0.00 49.50±3.00 1.05±0.69* 4.31±0.24 CNT 27.00±0.00*#115.75±9.50*# 2.18±0.15*# 8.80±0.69*#DOSE 28.00±0.00 40.50±3.00 0.88±0.07 3.60±0
表2 AOP模式模擬圖像質(zhì)量評分表(±s,分)
表2 AOP模式模擬圖像質(zhì)量評分表(±s,分)
*:P<0.05,與DOSE模式比較;#:P<0.05,與STD模式比較。
AOP 模式 纖維 鈣化 腫塊DOSE 5.00±0.00 4.00±0.00 4.50±0.00 STD 5.12±0.25 4.00±0.00 4.50±0.00 CNT 5.87±0.25*# 4.37±0.25*#4.75±0.29
表3 受檢者乳腺攝影AOP模式各項技術(shù)指標平均值±s,n=60)
表3 受檢者乳腺攝影AOP模式各項技術(shù)指標平均值±s,n=60)
*:P<0.05,與DOSE模式比較。
AOP模式 平均管電壓(kV)平均管電流(Ma)平均AGD(mGY)平均ESE(mGY).15 STD 28.44±1.18 51.65±10.88 1.11±0.19 4.60±1.26 CNT 28.14±0.99* 112.28±28.75* 2.13±0.42* 9.17±2.40 DOSE 28.80±1.14 43.89±9.24 0.94±0.16 4.10±1*
表4 AOP模式受檢者乳腺攝影圖像質(zhì)量評估(幅)
近年來,中國乳腺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趨勢[7]。目前,國際公認的乳腺X線攝影檢查仍然是乳腺癌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診斷的首選方法,在乳腺癌的普查、診斷、隨訪中起重要作用[8-10]。而乳腺作為射線敏感組織,其輻射致癌的危險度的權(quán)重系數(shù)為0.15,僅次于性腺[11],因此,應做到放射防護的盡可能的低劑量原則,即用盡可能低的劑量獲得臨床診斷需要的影像質(zhì)量。參考美國乳腺成像設(shè)備質(zhì)量標準法(mammography quality standards act,MQSA)規(guī)定:標準乳腺每幅圖像的平均腺體劑量(anerage glandular dose,AGD)不得超過3 mGy。目前,乳腺DR的較廣泛使用,為減少乳腺的輻射劑量提供了可能,有研究證明乳腺DR的AGD值較傳統(tǒng)的屏膠系統(tǒng)劑量減少27%或22%[12-13]。
3種AOP模式的曝光技術(shù)指標中,乳腺輻射劑量主要由AGD值代表,因為大部分的輻射能量沉積在乳腺的上部,乳腺的下部沉積的能量較少[14],AGD能代表乳腺整體吸收劑量。本研究中無論是乳腺模體還是臨床受檢者,其AGD值均小于3mGy,符合國際規(guī)定劑量,因此,均可使用。通過表1可以看出,針對同一乳腺模體,保證壓力和壓迫厚度相同、照射野大小不變的條件下,DOSE、STD、CNT 3種模式 AGD值比較,DOSE模式的AGD值最小,CNT模式最大,STD模式居中,且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通過表2知道,3種模式的12幀圖像得分均高出MQSA現(xiàn)行標準,即纖維達5分,鈣化及腫塊達4分,總分大于13分,均滿足診斷的要求,其中CNT模式在纖維及鈣化的模擬圖像上得分更高,與DOSE及STD模式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本研究提示,臨床受檢者乳腺攝影3種AOP模式中,仍然是CNT模式的AGD值最高,較STD模式增加了91.89%,但圖像質(zhì)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3種AOP模式的輻射劑量和圖像質(zhì)量均符合規(guī)定及達到診斷要求。鑒于乳腺組織對放射線敏感性,過量吸收和累積都有誘發(fā)乳腺癌的風險,所以操作者在保證乳腺圖像質(zhì)量的前提下,建議CNT模式不作為常規(guī)方法使用,應盡量選擇AOP模式中低劑量的DOSE模式或STD模式,僅在特別需要顯示纖維條索灶或鈣化灶時謹慎使用CNT模式。
總之,在進行乳腺攝影時,每種曝光模式都應通過質(zhì)量測試和評估,建立嚴格的質(zhì)量控制體系,達到MQSA質(zhì)量和劑量標準,選取最優(yōu)化的曝光模式,做到圖像質(zhì)量標準化,吸收劑量最低化。
[1] 黃琦文.數(shù)字化DR鉬靶檢查技術(shù)在乳腺疾病中的應用[J].中外醫(yī)療,2010,29(33):182-183.
[2] 張云俊.乳腺DR攝影及質(zhì)量控制[J].江蘇醫(yī)藥,2010,42(12):1456-1457.
[3] 郭蕊霞.數(shù)字 X線攝影——CR、DR的比較[J].當代醫(yī)學,2010,16(14):31.
[4] 胡永升.現(xiàn)代乳腺影像診斷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5] 日本醫(yī)學放射線學會.乳腺X線攝影指南[M].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9.
[6] 羅小梅,周德安,馮仕庭.低劑量CR乳腺鉬靶攝影的應用研究[J].中華實用中西醫(yī)雜志,2008,21(14):1216-1217.
[7] 彭衛(wèi)軍,顧雅佳.重視乳腺影像學檢查技術(shù)和診斷水平的普及與提高為降低我國乳腺癌發(fā)病率而努力[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9,43(5):453-454.
[8] Knox S.The European advocacy perspective on mammography screening[J].Breast,2011,20(1):93-95.
[9] Morimoto T,Sasa M,Yamaguchi T,et al.Breast cancer screening by mammography in women aged under 50 years in Japan[J].Anticancer Res,2000,20(5C):3689-3694.
[10]戴萍,陳留斌,渝莉.乳腺癌70例X線診斷與分析 [J].重慶醫(yī)學,2005,34(1):73-77.
[11]燕樹林.全國醫(yī)用設(shè)備使用人員上崗考試指南——乳腺攝影技術(shù)分冊[M].北京:軍事醫(yī)學科學出版社,2007.
[12]Gennaro G,di Maggio C.Dose comparison between screen/film and 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J].Eur Radiol,2006,16(11):2559-2566.
[13]Hendrick RE,Pisano ED,Averbukh A,et al.Comparison of acquisition parameters and breast dose in digital mammography and screen-film mammography in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 Imaging Network digital mammographic imaging screening trial[J].Am J Roentgenol,2010,194(2):362-369.
[14]陳大偉,劉春生,賀強,等.減小乳腺檢查中吸收劑量的實驗研究[J].中華放射醫(yī)學與防護雜志,2002,22(6):445-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