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愛元,武曉松,夏 強,2
(1.南京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南京 210094;2.北京臨近空間飛行器系統(tǒng)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067)
符號說明:
固體燃料沖壓發(fā)動機工作狀態(tài)與發(fā)動機外彈道參數(shù)、進氣道工作性能、發(fā)動機結(jié)構(gòu)尺寸及固體燃料物理化學性質(zhì)等息息相關(guān)。在發(fā)動機設(shè)計與分析中,對固體燃料燃面退移速率進行預(yù)示,有助于優(yōu)化發(fā)動機結(jié)構(gòu)尺寸,提高燃燒效率、增大比沖;與發(fā)動機內(nèi)彈道模型及進氣道工作狀態(tài)模型結(jié)合,還可優(yōu)化發(fā)動機工作狀態(tài)。
固體燃料沖壓發(fā)動機的燃面退移速率(簡稱燃速)不僅和固體燃料、燃燒室結(jié)構(gòu)尺寸有關(guān),還和來流條件、燃料/空氣的化學當量比有關(guān)[1-4]。目前,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主要通過大量的實驗研究[2-4],總結(jié)出燃面退移速率的經(jīng)驗公式,成本高昂。然而,這些經(jīng)驗公式均忽略了裝藥長度對燃面退移速率的影響;當所設(shè)計的工況不在以往實驗工況范圍內(nèi)時,通過插值外推所得到的數(shù)據(jù)可能產(chǎn)生很大的誤差;且該方法對于新配方的固體燃料無效。
文獻[5]基于流場與固體藥柱間傳熱的焓平衡,建立了中小尺寸的混合火箭燃面退移速率模型,編寫了計算程序,預(yù)示了2個不同尺寸的HTPB/N2O混合火箭內(nèi)彈道,并與實驗數(shù)據(jù)進行了對比,證明了該模型的準確性,但沒有給出具體的計算流程。
在文獻[5]的基礎(chǔ)上,本文假定工作過程中固體燃料壁面溫度不是初溫(通常為300 K),而是固體燃料的汽化溫度(聚乙烯為 430 K、HTPB 為 480 K[6]等);同時,計算從初溫到汽化溫度過程中固相吸收的熱量??紤]裝藥長度及來流空氣總溫的變化對退移速率的影響,建立固體燃料沖壓發(fā)動機固體燃料的退移速率模型,聯(lián)合計算熱力學軟件CEA,編寫燃面退移速率預(yù)示程序。
固體燃料沖壓發(fā)動機的物理模型如圖1所示。在固體燃料內(nèi)表面的單位面積上存在焓平衡,關(guān)系式如下:
方程(3)中,對流換熱系數(shù)可由斯坦頓數(shù)St表示,如下:
使用雷諾修正/科爾伯恩分析法[7],可將斯坦頓數(shù)表示為
將方程(4)、(5)代入方程(3),得
上述只適合于無汽化的混合壁面邊界,燃料汽化的質(zhì)量加入邊界模型由Lees[8]提出,表述如下:
式(8)為長度方向上不同位置處,固體藥柱燃面退移速率的計算方程。
固體燃料沖壓發(fā)動機藥柱通道內(nèi)的流動為管流。從再附著點開始,其邊界層將不斷發(fā)展,直到形成完全發(fā)展的管流為止。其藥柱的長徑比通常小于20,在藥柱通道內(nèi),完全發(fā)展的湍流并未建立。因此,基于完全發(fā)展管流的對流換熱經(jīng)驗公式并不適用。
為解決這一問題,本文使用基于平板擾流邊界層理論而得的表面摩擦因子經(jīng)驗公式,Mottard和Loposer[9]的實驗,證實了將其用于未充分發(fā)展管流的可靠性。
表面摩擦因子表示如下[7]:
式(9)的使用范圍為106<Rex<108,適用于固體燃料沖壓發(fā)動機。
將式(9)在長度方向上取平均值得到平均摩擦因子:
在固體燃料沖壓發(fā)動機中,來流空氣質(zhì)量通量ρeUe可表示為
本文使用CEA進行熱力學計算,所得參數(shù)為對應(yīng)工況下軸向上的平均值。同時,與來流空氣質(zhì)量流率相比,燃氣質(zhì)量流率很小(約為0.1),將其忽略,認為軸向上氣體的密流處處相等。
將式(10)、式(11)帶入式(8)中,可得長度方向上燃面退移速率的平均值。
由此可見,當其他參數(shù)不變時,固體燃料的平均退移速率正比于裝藥長度L的-0.2次方。燃料的質(zhì)量流率可表示為
對于給定的氧化劑/燃料混合物,其燃燒狀態(tài)的影響因素有環(huán)境壓力、氧化劑/燃料的質(zhì)量之比、氧化劑/燃料的初溫等。而最大的影響因素為氧化劑/燃料的質(zhì)量之比,表示如下:
發(fā)動機中燃燒生成的熱量,一部分用于加熱反應(yīng)物,一部分被產(chǎn)物帶走。文獻[5]中,使用N2O和HTPB作為氧化劑和固體燃料,其化學當量比為1時,氧化劑與燃料的質(zhì)量之比為8.95。氣態(tài)N2O的定壓比熱約為0.9 kJ/kg,HTPB 的固相比熱容為 2.38 kJ/kg,即化學當量比為1時,溫度升高1 K,N2O與HTPB的吸熱量之比約為3.4。由于汽化吸熱,噴入燃燒室的氣態(tài)N2O的初溫很低(0.1 MPa下,N2O的汽化溫度為185 K),而固體推進劑的初溫為300 K。由此可見,在N2O/HTPB的混合火箭中,可忽略HTPB固相由初溫至汽化溫度的吸熱量,認為固體燃料的內(nèi)壁溫度為初溫。而固體燃料沖壓發(fā)動機中,來流空氣溫度較高(Ma=3時為840 K,直連式實驗中一般大于450 K),此時固體燃料由初溫至汽化溫度的吸熱量是不能忽略的。文中假定固體燃料的內(nèi)壁溫度為其汽化溫度。
對給定固體燃料,從初始溫度的固相變?yōu)闅庀啵盏臒崃靠杀硎緸?/p>
聯(lián)式立(12)~式(16),即可獲得燃面退移速率。
至此,對于不同的固體燃料,只需掌握其密度、有效汽化熱、汽化溫度、固相比熱容及其汽化后的組分等數(shù)據(jù),通過聯(lián)合CEA計算熱力學軟件計算其汽化產(chǎn)物與空氣燃燒產(chǎn)物的溫度及輸運系數(shù),通過迭代求解出固體燃料的燃面退移速率。
碳氫聚合物的分解是一系列復(fù)雜的物理化學過程,其分解產(chǎn)物與其表面溫度密切相關(guān)。本文假設(shè)固體燃料 PMMA、PE的熱解產(chǎn)物分別為單體 MMA(C5H8O2)[1]和 C2H4。
國內(nèi)外大量文獻表明,固體藥柱燃面退移速率受藥柱通道直徑、燃燒室壓強、來流空氣質(zhì)量流率、總溫等因素影響。文獻[4]表明,在低壓下(pc<0.8 MPa),固體燃料燃燒時幾乎沒有顆粒生成,輻射換熱量可忽略,燃燒室壓強變化對燃面退移速率的影響很小;0.8 MPa≤pc≤1.3 MPa時,顆粒生成量隨壓強增大而增多,進而輻射換熱量增大,此時,燃燒室壓強變化對燃面退移速率的影響不可忽略;pc>1.3 MPa后,顆粒生成量已飽和,輻射換熱量不變,燃面退移速率再次與壓力無關(guān),但輻射換熱不可忽略。文獻[1]表明,,可見低壓下,燃燒室壓強增大100%時,燃面退移速率僅增大14.6%。本文所計算的工況均在0.8 MPa以下,因此僅考慮藥柱通道直徑、來流空氣質(zhì)量流率、總溫對燃面退移速率的影響。
圖2為0.7 MPa下,不同來流溫度Tair,燃燒產(chǎn)物狀態(tài)隨混合比的變化關(guān)系,其中MMA的標準生成焓為-340.53 kJ/mol[1]。只考慮對流換熱的情況下,PE 的有效汽化熱為4.0~5.5 MJ/kg,其值取得越大,數(shù)值仿真結(jié)果與實驗結(jié)果越吻合[2]。因此,文中取PE的有效汽化熱為5.5 MJ/kg;PMMA的有效汽化熱為2.0 MJ/kg[6]。PE 與 PMMA 的密度分別為 965 kg/m3和1 180 kg/m3,固相比熱容為2.0 kJ/kg 和1.0 kJ/kg[6]。固體燃料沖壓發(fā)動機中常用由溫升定義的燃燒效率ηΔT來表征固體燃料的燃燒效率。文獻[1,4]表明,成功點燃的固態(tài)碳氫燃料,ηΔT平均值約為0.9,部分可達0.95,本文取 ηΔT=0.9 作為 PMMA、PE 的燃燒效率。
計算流程如圖3所示。其中,計算步長為0.005~0.05 s,收斂準則為固體燃料質(zhì)量消耗率的初判值與二次判斷值誤差小于0.5%。
本文對PE(PMMA)為燃料的固體燃料沖壓發(fā)動機燃面退移速率共進行了23次計算,結(jié)果如表1所示。其中,文獻[3]擬合的公式,燃面退移速率與壓強pc有關(guān),計算其退移速率的試驗值時,取pc=7 atm(本文計算產(chǎn)物物性時選取的壓強)。表1中,數(shù)據(jù)來源為燃速公式一欄中所對應(yīng)的參考文獻,誤差為負時表示燃面退移速率的計算值小于試驗值,“—”表示此項無內(nèi)容。
由表1可知,當燃料為PE時,除了來流空氣總溫Tair=300 K外,其計算值與實驗值的誤差均在±15%以內(nèi),誤差絕對值的平均值為5.63%。
當其他條件不變時,Tair由300 K變化至700 K時,計算誤差逐漸減小,由正變負。固體燃料沖壓發(fā)動機中,燃燒主要受擴散火焰控制,溫度越高,分子間的擴散運動越劇烈,在有限時間內(nèi)分子間的混合越充分,即來流空氣總溫越高,固體燃料沖壓發(fā)動機燃燒效率越高。同時,文獻[1]表明,來流空氣總溫為300 K時,固體燃料點燃后,很快熄滅,燃燒并不能穩(wěn)定。因此,Tair=300 K時,計算誤差偏大的主要原因為ηΔT的取值過高;取ηΔT=0.5時,計算結(jié)果見表1(修正后一列),可知誤差均在0~15%以內(nèi)。這表明了該模型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表1 計算結(jié)果Table 1 Calculated results
燃料為PMMA,Tair=423 K時,計算誤差均為負值,原因為實驗中使用航空煤油/氧氣燃燒加熱來流空氣的直接加熱方式,航空煤油燃燒并不完全,使得來流空氣中含有大量的碳顆粒,輻射換熱不可忽略。以PMMA為燃料的固體燃料沖壓發(fā)動機中,當有大量碳顆粒時,輻射換熱量為對流換熱量的15%[10],即式(1)中=0.15。
考慮輻射后,Tair=423 K時,燃面退移速率的計算值分別為 0.302、0.373、0.227 mm/s,對應(yīng)誤差為5.0%、4.6%和 -14.3%,均在 ±15%以內(nèi)。
同時,由表1還可發(fā)現(xiàn),其他條件不變時,來流空氣質(zhì)量流率增加,計算誤差也由大變小,由正變負。這是因為來流空氣質(zhì)量流率的增加,導致空氣的流動速度加快,提高了空氣/燃料的混合速率,使得實際燃燒效率從低于0.9逐漸變化到高于0.9。修正后,PE計算誤差絕對值的平均值為7.8%,PMMA計算誤差絕對值的平均值為6.55%。
表2為同一工況下,不同裝藥長度的燃面退移速率計算結(jié)果。對其進行指數(shù)擬合,結(jié)果為
與式(12)相符合,造成差異的原因為工作過程中隨著燃面退移速率的降低,空燃比增大,火焰溫度、燃燒產(chǎn)物的物性不斷改變。
表2 不同裝藥長度燃面退移速率的計算結(jié)果Table 2 Regression rate calculated results with length change of fuel
(1)當來流空氣總溫Tair≥423 K時,取燃燒效率ηΔT=0.9,計算值與試驗值吻合很好,誤差均在±15%以內(nèi)。
(2)對于PE,當來流空氣總溫Tair=300 K時,ηΔT=0.9,計算值與試驗值不吻合。其主要原因為燃燒效率取值過大,選取合理的燃料效率值后,計算值與試驗值吻合,誤差在0~15%。
(3)其他條件不變時,提高來流空氣質(zhì)量流率,有利于空氣/燃料的混合,提高燃燒效率。
(4)來流空氣總溫為450 K以上時,PE計算誤差絕對值的平均值為5.63%;PMMA計算誤差絕對值的平均值為6.55%,所建立的模型準確可靠。
(5)計算結(jié)果表明,當其他參數(shù)不變的情況下,固體燃料沖壓發(fā)動機中燃面退移速率與裝藥長度的-0.23次方成正比,這是首個將裝藥長度考慮在內(nèi)的固體燃料沖壓發(fā)動機燃面退移速率模型。
[1]夏強.固體燃料沖壓發(fā)動機工作過程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1.
[2]Elands P J M,Korting P A O G.Combustion of polyethylene in a solid fuel ramjet-a comparison of computational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R].AIAA 88-3043.
[3]Schulte G.Fuel regression and flame stabilization studies of solid-fuel ramjets[J].Journal of Propulsion and Power,1986,4(2):301-304.
[4]Korting P A O G,Van C W M,Der Geld.Combustion of PMMA in a solid fuel ramjet[R].AIAA 86-1401.
[5]Shannon D Eilers,Stephen A Whitmore.Correlation of hybrid rocket propellant regression measurements with enthalpy-balance model predictions[J].Journal of Spacecraft and Rockets,2008,5(45):1010-1020.
[6]Timnat Y M,Korting P A O G.Hybrid rocket motor experiments[R].Department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Report LR-452,1985.
[7]Incropoera F P,Dewitt D P,et al.傳熱和傳質(zhì)基本原理[M].葛新石,等譯.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9.
[8]Lees L.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with mass addition and chemical reactions[C]//Combustion and Propulsion,3rd AGARD Colloquium,Pergamon,New York,1958:451.
[9]Mottard E J,Loposer J D.Average skin-friction drag coefficients from tank tests of a parabolic body of revolution[R].NACA RP-1161,1957.
[10]Michael E Metochianakis,David W Netzer.Modeling solidfuel ramjet combustion,including radiation to the fuel surface[J].Journal of Spacecraft Technology,1983,4(15):40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