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才 李百秦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江蘇南京 210093)
隨著人們對材料科學的重視以及材料科學的迅猛發(fā)展,要求化學專業(yè)的畢業(yè)生應掌握一定的材料科學方面的理論知識以及實驗技能。以復合氧化物超導材料的制備、晶體生長、結(jié)構(gòu)表征與物性測試為內(nèi)容的綜合實驗正好滿足對學生這方面的訓練需求。超導起源于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Onnes的一個發(fā)現(xiàn):汞在4.2K時電阻為零。這種現(xiàn)象被稱之為超導現(xiàn)象,在一定溫度下出現(xiàn)超導現(xiàn)象的材料稱之為超導材料,該轉(zhuǎn)變溫度稱之為臨界轉(zhuǎn)變溫度(TC),這也是衡量超導材料性能的一項重要指標。超導材料經(jīng)歷了金屬、合金、過渡金屬碳化物、氮化物和復合氧化物的發(fā)展過程。直到1986年4月IBM公司柏諾茲和繆勒發(fā)現(xiàn)了TC=35K的La-Ba-Cu-O 高溫超導體,從而引起了世界范圍內(nèi)的高溫超導研究熱潮。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Y系、Bi系、Tl系和 Hg系等銅基高溫超導體。它們的應用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弱電領域的應用,例如,用YBa2Cu3O7超導薄膜制作弱磁場、遠紅外和微波等探頭器件;二是強電領域的應用,例如,將Bi2Sr2CaCu2O8和(Bi,Pb)2Sr2Ca2Cu3O10制成的超導線材用于制造各種電機、磁體和變壓器的線圈等[1]。鑒于Bi系超導材料的重要性以及容易開展學生實驗等特點,我們選擇了Bi-2212 相固體材料的制備和晶體生長作為學生的綜合實驗內(nèi)容。
(1) 了解固態(tài)反應制備Bi-2212超導陶瓷材料的原理與實驗方法;(2) 了解固態(tài)熔融法生長Bi-2212超導單晶的原理與實驗方法;(3) 掌握X射線衍射法(XRD)鑒定晶體結(jié)構(gòu)的方法;(4) 用標準四引線法測量陶瓷材料與單晶的超導轉(zhuǎn)變溫度。
Bi系超導體可以用通式Bi2Sr2CanCun+1Oy表示[1-4]。當n=0時,為2201相(Tc=20K,空間群:Amaa,晶胞常數(shù)a=5.362?,b=5.374?,c=24.622?);當n=1時,為2212相(Tc=85K,空間群:Amaa,晶胞常數(shù)a=5.410?,b=5.420?,c=30.93?);當n=2時,為2223相(Tc=110K,空間群:I4/mmm,晶胞常數(shù)a=5.42?,c=37.00?)。為了降低反應溫度,常加入PbO形成(Bi,Pb)2Sr2Ca2Cu3Oy相,結(jié)構(gòu)與標準的2223相似。它們的晶體結(jié)構(gòu)如圖1所示。Bi-2201單胞由阻斷層SrO/Bi2O2/SrO與CuO2面組成,2201相中CuO2面被CuO2/Ca/CuO2塊層取代則為2212相,2212相的CuO2/Ca/CuO2塊層被一根較長的塊層CuO2/Ca/CuO2/Ca/CuO2代替形成2223相。Bi系超導陶瓷材料的制備方法分兩步進行:(1) 按化學式的化學計量稱其金屬氧化物、硝酸鹽或碳酸鹽,經(jīng)均勻研磨和高溫預燒等步驟形成單一物相的預燒粉;(2) 將上述預燒粉再次研磨、壓片成型并燒結(jié)形成固體材料。
圖1 Bi系超導材料的晶胞結(jié)構(gòu)示意圖(a) Bi-2201;(b) Bi-2212;(c) Bi-2223。
生長超導單晶的目的是為了更準確地了解超導體結(jié)構(gòu),研究超導電性與結(jié)構(gòu)的關(guān)系,以揭示超導物理學機理。到目前為止,Bi-2201[5],Bi-2212[6]和Bi-2223[7]單晶均已通過高溫助熔劑法成功制備。在Bi-2201和Bi-2212的生長中使用Bi2O3或CuO為助熔劑。Bi系超導材料晶體生長的一般制備步驟是:對欲生長的晶體,按其化學計量稱量其金屬氧化物、硝酸鹽或碳酸鹽和適當?shù)闹軇?,充分研磨混?或先制備Sr2CaCu2Oy組分,然后按晶體組成的化學計量添加Bi2O3,充分研磨混合),然后,在高溫下熔融、程序降溫,以形成過飽和溶液并自發(fā)成核。隨著溫度降低,晶核逐漸長大形成單晶。
由于在不同的氣氛和爐冷條件下氧含量不同,因此,Bi系超導陶瓷材料和單晶常為非化學計量化合物。例如,Bi-2212相的分子式可寫為Bi2Si2CaCu2O8+δ。根據(jù)電荷平衡原則,δ來源于Bi-2212相結(jié)構(gòu)中含少量的Bi5+和Cu3+。由于氧含量直接影響載流子濃度,從而影響超導體的電輸運性質(zhì),因此,氧含量δ的測定也是一項重要的實驗內(nèi)容。通常采用碘量法[8],分析步驟與原理如下:第1步,用 HBr溶解樣品。由于Bi-2212結(jié)構(gòu)中存在少量高價離子Bi5+和 Cu3+,因此,在溶解過程中將發(fā)生如下的氧化還原反應:Bi5++2e=Bi3+,Cu3++e=Cu2+,2Br--2e=Br2;同時,Cu2+還可以被進一步還原為Cu+。為了穩(wěn)定Cu2+,本實驗在樣品溶解后,添加適量的檸檬酸根離子作為Cu2+的配位穩(wěn)定劑。第2步,將上述溶液加入過量的KI溶液,使I-被溶液中的Br2定量還原成I2,再用標準Na2S2O3溶液滴定I2,從而確定Bi-2212結(jié)構(gòu)中Bi5+和Cu3+的含量。反應方程式為:Br2+2I-=2Br-+I2;I2+2S2O32-=2I-+S4O62-。第3步,數(shù)據(jù)處理。Bi-2212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為(M+16δ)(其中M為Bi2Si2CaCu2O8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888.4,δ為Bi5+和Cu3+引起的氧摩爾增量),則δ=cVM/ (2m-16cV)(m為樣品的質(zhì)量;c和V分別為Na2S2O3標準溶液的濃度和體積)。
瑪瑙研缽,剛玉坩堝,坩堝電阻爐(1200℃,4kW),程序控制儀(15A);硬質(zhì)刀片,鑷子,導電銀膠,漆包線(d=0.2mm),雙面膠,剪刀;X射線衍射儀,分析天平,差熱分析儀,液氮罐,小型真空鍍膜機,標準直流四引線超導電性測定儀(包括液氮罐一個,低溫熱電偶與樣品桿,34970A Data Acquistion/Switch Unit(Agilent,數(shù)據(jù)功能模塊),計算機工作站(488卡和電纜),打印機)。
3.2 試劑
Bi2O3,CaCO3,SrCO3,CuO,KI,檸檬酸鈉,HBr,碳酸鈉,水溶性淀粉,K2Cr2O7,以上試劑均為分析純。0.01mol·L-1Na2S2O3標準溶液,20%KSCN溶液。
Bi-2212相超導材料的制備:按0.03mol Bi2Sr2CaCu2Oy的化學計量稱取0.03mol Bi2O3,0.06mol SrCO3,0.03mol CaCO3和0.06mol CuO粉末,在瑪瑙研缽中充分研磨,然后轉(zhuǎn)移到氧化鋁坩堝中,在800℃下預燒12h,再將預燒粉充分研磨,在30~40MPa壓制成塊材(d=13mm,l=2.5mm),再在840℃下燒結(jié)12h后,樣品在空氣中淬火。
Bi系2212單晶的生長:按0.08mol Bi2Sr2CaCu2O8進行配料。首先按0.08mol Sr2CaCu2Oy的化學計量稱取0.16mol SrCO3,0.08mol CaCO3和0.16mol CuO粉末,在瑪瑙研缽中充分研磨混合,然后轉(zhuǎn)移到氧化鋁坩堝中,在950℃下預燒24h,得到預燒粉。然后,將預燒粉充分研磨后,與0.088mol的Bi2O3(超出化學計量10%的部分為助熔劑)充分研磨混合,并轉(zhuǎn)入氧化鋁坩堝中,再將坩堝放入單晶生長爐中生長單晶。程序控溫設置如下: 在2.5h內(nèi),將單晶爐從室溫升至800℃并恒溫5h;而后在40min內(nèi),升溫至990℃并恒溫6h;再在40min內(nèi),降溫至890℃;然后進一步在120h內(nèi),降溫至830℃(降溫速率:0.5℃/h);最后,爐冷至室溫。取出坩堝并打碎,用刀片分離出單晶樣品。
鑒定陶瓷材料為Bi-2212相的最簡捷方法是對陶瓷材料進行研磨,在X射線粉末衍射儀上分析,將分析結(jié)果與標準衍射卡PCPDFWIN file No.79-2183進行對照。如果完全吻合,則認定該材料為Bi-2212相。為了鑒定超導單晶的結(jié)構(gòu),將單晶從冷卻的熔體中分離出來(黑色片狀),研磨成粉末,再將得到的XRD圖與標準衍射卡比較即可。如果把單晶水平地粘貼在玻璃片上做XRD,由于Bi系單晶厚度方向為c軸方向,得到的衍射峰比粉末的少,均為(00l)衍射峰。例如,對于Bi-2212單晶,在3°~50°XRD圖上只出現(xiàn)(002),(004),(006),(008),(0010),(0012),(0014),(0016)衍射峰。由于峰太少,一般不作結(jié)構(gòu)鑒定,但可以用于研究晶體取向。
為了解Bi-2212超導單晶的生長過程,加熱后的失重狀況以及溫度對晶體生長的影響,我們分別測定了Bi-2212的單晶樣品和生長單晶的原料粉的DTA曲線。通過原料粉和單晶的熔點確定了晶體的合理生長溫區(qū)。
將Bi-2212陶瓷材料切成長方體,用壓銦或銀膠粘貼法,按1mm間距接4根電極引線,將樣品貼在樣品架上,4引線焊接在樣品桿的接線柱上,用液氮降溫至77K,同時用計算機工作站收集數(shù)據(jù),獲得樣品的電阻與溫度曲線(R-T曲線)。選擇4mm×5mm的單晶,用雙面膠帶貼在5mm×6mm的膠木板上。在單晶上用四孔掩膜在真空條件下蒸鍍4個銀電極,再用導電銀膠粘上4根電極引線。用同樣的方法獲得單晶樣品的R-T曲線。測量樣品的厚度與電極間距可以繪出電阻率與溫度曲線。
圖2 Bi-2212固體材料和單晶的XRD曲線(a) 固體材料的粉末;(b) 單晶(c軸方向的衍射)。
圖2(a)為Bi-2212固體材料的粉末XRD圖,能按PCPDFWIN file 79-2183衍射卡完全指標化,所以,被確定為Bi-2212相。圖2(b)為Bi-2212的片狀單晶水平貼在玻璃片上(ab面與玻璃平行)測得的XRD圖,雖然也能按PCPDFWIN file 79-2183衍射卡指標化,但與粉末樣品相比,峰的數(shù)量減少,這是因為Bi系單晶的厚度方向為c軸方向,因此,在測量時,只有c方向被X射線輻照到而產(chǎn)生(00l)衍射峰。當樣品為粉末時,X射線可以更大限度地照射到晶體的每個晶面,產(chǎn)生較多的衍射峰。因此,能夠滿足結(jié)構(gòu)鑒定的要求。直接用單晶在粉末X射線衍射儀上做XRD圖,能夠判斷該晶體的取向。
圖3(a)是生長的單晶原料粉的DTA曲線。原料在整個程序升溫過程中,經(jīng)歷了吸熱(731℃)、放熱(763℃)和吸熱(785℃)的過程,直至完全熔化(884℃)。圖3(b)是Bi-2212單晶的DTA曲線。單晶在整個程序升溫的過程中,曲線基本平穩(wěn),直至892℃開始熔化。因此,將晶體生長溫區(qū)定在890~830℃。
圖4(a)和4(b)分別是Bi-2212固體材料和單晶的電阻對溫度的曲線。超導轉(zhuǎn)變溫度(Tc,零電阻)分別是79.7K和83K。單晶的轉(zhuǎn)變溫度高于固體材料的轉(zhuǎn)變溫度。
圖3 Bi-2212固體材料和單晶的DTA曲線(a) 生長單晶的原始粉體;(b) 單晶。
圖4 Bi-2212固體材料和單晶的R-T曲線(a) 固體材料;(b) 單晶。
該實驗系統(tǒng)地訓練了學生固體材料的制備與晶體生長技術(shù),使學生了解了超導的概念,熟悉了大型科學儀器的使用,并激發(fā)了學生對無機材料進行科學研究的興趣。在大三或大四本科生中連續(xù)多年開設該實驗,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 考 文 獻
[1] 張其瑞.高溫超導電性.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1992
[2] Michel C,Hervieu M M,Borel A G,etal.ZPhysB,1987,68(4):421
[3] Maeda H,Tanaka Y,Fukutomi M,etal.JpnJApplPhysLett,1988,27(2):L209
[4] Green S M,Jiang C,Mei Y,etal.PhysRevB,1988,38(7):5016
[5] Strobel P,Kelleher K,Holtzberg F,etal.PhysicaC,1988,156(3):434
[6] Zhao X,Sun X F,Wang L,etal.PhysicaC,2000,336(1-2):131
[7] Gorina J I,Kaljuzhnaia G A,Martovitsky V P,etal.SolidStateCommun,1999,110(5):287
[8] Irvine J T S,Namgung C.JSolidStateChem,1990,8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