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遠龍
(金華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
創(chuàng)設平臺 暢通通道穩(wěn)步推進人民精神富有
□ 吳遠龍
(金華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
浙江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了“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現代化新浙江”的宏偉目標。這一目標的提出表明省委對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認識更加全面和深刻,它符合浙江實情,鍥合浙江人民的深切愿望,體現了對人的尊重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更高關注。
與物質富裕目標相比,精神富有的任務要求更高,難度更大,時間跨度將更長。因為,物質富裕目標的實現可以借助政府的推力、市場的動力和社會的合力在短期內見效,實現跨越式發(fā)展。而精神的富有更多的是意識、精神、靈魂層面的“軟”指標,是“中藥”治療式的潛移默化、厚積薄發(fā)的過程,不可能如經濟建設般立竿見影。
精神富有就是要使全體社會成員普遍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yǎng)、民主政治素養(yǎng)、思想道德素養(yǎng)和生態(tài)文明素養(yǎng),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項權益得到切實保護,過上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擁有共同的精神家園。顯然,實現這一目標既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命題,更是一個緊迫的實踐命題。竊以為,除了提高精神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加強對社會成員的教育外,更需要搭建社會成員能夠共享、易于融入參與的平臺,暢通精神富有的通道,如此才能共建精神家園。
人作為社會的動物,天然地具有對一定群體的歸屬要求,換句話說需要有一個共同的“家”,無家可歸的靈魂是孤獨的,生活在精神荒漠的個體是可怕的,這也就是近年來各種“底線”被無情突破的重要原因。當下中國社會分層越來越厲害,社會的流動性、主體的獨立性越來越強,曾經“慢悠悠”的民族集體患上了“急性病”,人們一刻不停地處于“遷徙”狀態(tài)中,由此又引致社會患上了“孤獨癥”、“冷漠癥”,雖對門相居,卻形同陌路。這是非??膳碌?,如果任由社會的碎片化、原子化發(fā)展下去,如果任由散落的珍珠滿地亂滾,社會的基礎秩序就會遭至破壞,幸福和諧就會成為空中樓閣水中月。故此,實現精神富有,共建精神家園,首要的是搭建針對不同群體、有助于民眾精神訴求表達和實現的各種平臺和陣地,打開精神文化生活供給與需求間的通道。
從浙江省各地實踐看,如下平臺載體是非常有效的。
一是社會科學普及周。理論只有被民眾所掌握,才能變成強大的武器和動力,一個人的心境、眼界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多半取決于他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yǎng)。當下中國之所以有那么多的“苦人”,從深層次分析在于人們人文社會科學素養(yǎng)的缺失,這種缺失使之對復雜的社會現象、社會矛盾無法正確認識,自然也就無法對自己的價值尺度、行為取向作出正確的理性的取舍,諸如救與不救、扶與不扶之類如“母雞下蛋”般簡單的常識都能讓人糾結痛苦。那么,如何讓人們解開這種“糾結”呢?浙江省開展近十年的“社會科學普及周”就是一個傳播科學知識、促進人的素質提高的很有效的載體,它有效地實現了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與民眾精神文化需求的無縫對接。
二是鄰居節(jié)。鄰里陌生癥是當今城市生活中的一個通病,我們的城市社會迫切需要一個使人走出“防盜門”的公共活動平臺,而“鄰居節(jié)”恰恰為市民提供了這樣的公共平臺,它使曾經不相往來的人們因自己的節(jié)日而相聚一起,不僅在各類趣味活動參與中得到了精神愉悅,又通過團體性活動增強了社區(qū)的向心力和親和力,孤獨的靈魂找到了歸依,社區(qū)因此走向和諧。
三是網絡空間平臺。網絡顛覆了一切,網絡既改變、豐富了人們的生活樣式,又易使一些人成為“網中人”而越來越游離于現實生活。然而,社會生活網絡化是誰也抗拒不了的一個潮流,拒絕網絡就是拒絕進步。因此,我們要解決的是如何更好利用網絡平臺的正向作用,為民眾特別是年輕網民架構一個精神溝通、精神共享的平臺。這方面,金華市作了有益的嘗試:建立“QQ群”,并在QQ群基礎上建立了“QQ聯”,不僅引領了網絡空間有序發(fā)展,而且使之成為一種動員社會力量、推動志愿服務和慈善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重要抓手,在近年來的汶川抗震、數萬市民自發(fā)為英雄孟祥斌守靈以及向“最美司機”吳連表學習等重大社會公共事件中發(fā)揮了特殊的作用,有力地推動了善的傳播。
四是農民種文化。2007年以來,金華各地農村展開了“農民種文化”活動,著眼于發(fā)揮農民發(fā)展農村文化的主體作用,著力于農村文化內源發(fā)展的長效機制建設,在金華農村拉起了萬余支農民為主角的文化隊伍,培養(yǎng)了近萬名農村文化志愿者。從“看客”到“主角”,從“受施者”變成“創(chuàng)造者”,由此帶來的裂變不僅是農民文化自尊感和參與感的激發(fā),更是“文而化之”作用發(fā)揮帶來農村社會風氣的好轉和農村社會的逐步和諧,往深處探究,文化成為鞏固黨在農村執(zhí)政基礎的重要手段。金華的實踐表明,文化絕不僅僅是簡單的消費,而是凝聚不同主體的串珠之線,是引領時代風尚的導航之燈,是傳播社會文明的傳聲之筒,是維系社會正常運行的潤滑之油,是減輕民眾壓力的減壓之閥,也是促進科學發(fā)展的動力之源!總之,文化是精神富有的核心要素和有力推手。
浙江省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建設物質富裕精神富有的現代化浙江”,“兩富戰(zhàn)略”的提出其實質是為了順應浙江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說白了就是要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幸福的生活。人們不僅要求日常生活中有一個溫馨的家,使身體獲得休息,而且在精神上也要求有一個溫馨的家,使心靈獲得調養(yǎng)。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物質文明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偉大成就,樹立了一塊又一塊的豐碑,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個基礎。但是,當前一些領域存在的道德失范、行為失調、環(huán)境失美等突出問題,已經成為物質文明建設的一個掣肘,人們并沒有感到幸福。迫切需要通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來解決,構筑我們的精神家園,使廣大人民群眾有安全感、歸宿感和幸福感。實踐證明群眾性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是構筑我們精神家園的有效途徑和載體。
(一)群眾性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是伴隨著構筑精神家園而產生發(fā)展。創(chuàng)建活動是我們黨的群眾路線在構筑我們的精神家園中的成功運用,也可以說是構筑精神家園過程中對黨的唯物史觀的一個踐行。正因為如此,群眾性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有了很強的生命力。比如現在一說到精神文明建設,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群眾性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什么文明城市、文明村鎮(zhèn)、文明單位、文明社區(qū),文明家庭等等,這不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部,但是為什么一提精神文明建設,人們就馬上想起群眾性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這說明了它在構筑精神家園中有著很強的影響力和存在價值,成為構筑我們精神文明家園的一個重要手段。
我們回顧一下創(chuàng)建活動由產生到發(fā)展的歷程,也不難看出,圍繞道德養(yǎng)成創(chuàng)建活動才有生機和活力。在撥亂反正的年代里,人民群眾面對十年動亂留下的滿目瘡痍,義無反顧地投入到治理“臟亂差”的活動中。接著“五講四美三熱愛”熱浪席卷了整個中華大地,之后人民群眾以“說文明話、辦文明事、做文明人”的實際行動蕩滌了文革遺風?!瓘某珜А拔逯v四美三熱愛”到開展“講文明、樹新風”活動,從頒布《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到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從《浙江省公民道德規(guī)范》到《實施文明素質工程》,從頒布《浙江省公民道德綱要》到《浙江省公民道德養(yǎng)成計劃》每一項的創(chuàng)建活動都伴隨著道德養(yǎng)成的腳步呈現著它的生機和活力,每一步道德的升華,都推進了創(chuàng)建活動的創(chuàng)新。把思想、道德、文化等“精神家園”的內容融入到各項創(chuàng)建體系和測評細則之中,從而推動精神家園建設。
(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是把思想、道德、文化建設落實到基層的一個有效途徑。群眾性精神文明的最大特點在于群眾性,它源于群眾,根基在群眾,主體是群眾,目的也是為了群眾。它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把精神文明建設培養(yǎng)“四有”新人、提高人的素質,改造社會、移風易俗的根本要求,同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推動解決人們關心的具體問題結合起來,反映了群眾的利益和愿望,使群眾得到益處,易于參與、樂于參與。通過開展各項創(chuàng)建活動,寓教育內容于群眾活動之中,采用倡導激勵的方法,采用廣泛吸引群眾參與的方法,使群眾在參與實踐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通過參與創(chuàng)建活動,人民群眾深切感受到家園在自己手中變得越來越美好,生活質量在自己手中變得越來越高,深刻認識到開展創(chuàng)建活動、參與創(chuàng)建活動是為實現自己的根本利益而奮斗,從而構筑自己的精神家園。
(三)群眾性創(chuàng)建活動是構筑我們精神家園的有效載體。反思我們在精神家園構建上的經驗教訓,我認為最大的失誤是重教育灌輸、輕實踐養(yǎng)成,造成了“小學生講共產主義,中學生講理想信念,大學生講文明禮貌行為,全社會教怎么過馬路”的反常現象,以致于成年人還要回過頭來補幼兒園孩子應知應做的文明禮儀課。傳授、教育從來都是精神家園的重要途徑,但是,這種教育、傳授必須與實際生活的實實在在的實踐結合起來,否則永遠都不可能成為品質、塑造成人格。事實證明,
責任編輯:孫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