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照春
(安徽工業(yè)經(jīng)濟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部,安徽 合肥 230051)
人的行為是由動機決定的,而動機又是由需要引起的,即人的行為由其內在需求引發(fā)出來,同時人的內在需求與其外部條件密切相關[1].如今休閑已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一種標志,體育休閑所具有的社會功能,在社會進步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健康指數(shù)不高的高級知識分子,其發(fā)揮全民健身的作用愈發(fā)明顯.在高級知識分子居多的高等學校,這一健身需求是體育休閑動機產(chǎn)生的直接驅動力.對于體育休閑行為客體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提高高校體育休閑行為的質量,為促進《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的進程提供參考.
以北京、上海、廣州、南京、長沙、肇慶、揚州、合肥、蕪湖等地9所高校教師為研究對象.
1.2.1 文獻資料法
利用中國期刊網(wǎng)、安徽師范大學圖書館、安徽省圖書館等多方面的資源,查閱21世紀以來的大量國內外相關文獻,為本研究提供借鑒和參考.
1.2.2 問卷調查法
2010年12月~2011年4月,向北京、上海、廣州、南京、長沙、肇慶、揚州、合肥、蕪湖9所高校教師共發(fā)放調查問卷500份,回收464份,回收率為92.8%,其中有效問卷392份,有效率為84.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為了確保問卷的有效性,采用專家效度評審法,10名專家(教授4人,副教授6人)中有7名認為問卷設計非常適合和比較適合,沒有專家認為不適合,表明問卷具有較高的效度,符合調查要求.
采用再測法對問卷進行信度檢驗,在第一次問卷發(fā)放一個月后,抽取合肥一高校同一批被試32人,進行第二次問卷發(fā)放,求得兩次問卷的相關系數(shù)R=0.86,P <0.05,說明問卷是可信的,符合調查要求.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運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和Excel進行相關數(shù)據(jù)處理.
依據(jù)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個體成長與發(fā)展的內在力量是動機,而動機是由多種不同性質的需要所組成,各種需要之間,有先后順序與高低層次之分,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xiàn).生理上的需要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是最強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層需要,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強大動力.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是最高等級的需要,個人可以充分發(fā)揮其潛力和才能,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健康理念以及人本主義理論,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選擇以下四個維度來反映高校教師參與休閑體育的動機.1)健全身心,即從生物學角度來釋義的,主要指標有增強體質、放松心情和緩解工作壓力三方面.2)人際社交,主要從人的個體社會化角度,即適應的角度來釋義的,指標有擴展人際關系和諧家庭關系兩個方面.3)自我實現(xiàn),主要是從馬斯洛的五級需求層次來釋義的,包含了開拓個人的天分、能力與潛力,融入活動并完成扮演的角色,蘊育豐富、細膩的生活體驗,指標有拓寬知識面以及冒險、獵奇、探險三個方面.4)形象塑造,主要是從人的發(fā)展角度來釋義的,主要指標有調節(jié)生活狀態(tài)和提升自我形象.
根據(jù)高校教師體育休閑行為調查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知,健全身心動機的占51%,是參與體育休閑的主要動機;自我實現(xiàn)第二,占19%,這有別于張振飛[2]的研究,主要原因可能和高校教師的價值觀有關;人際交往第三,占16%;形象塑造第四,占14%.由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人們在參與體育休閑的動機是有層次變化的,這種變化可能趨向于更高層次的需求,也可能因達不到期望的體驗水平而趨向低層次的追求.從調查對象基本情況對體育休閑動機做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體育休閑動機單因素方差分析
根據(jù)0.05的顯著度標準,從表1可知年齡屬性、工作性質、居家形式以及月經(jīng)濟收入對高校教師體育休閑動機具有顯著性差異,下面分別從這四個方面進行高校教師體育休閑動機的差異分析.
在被調查的392人中,青年教師(35歲以下)162人,中年教師(35~55歲)144人,老年教師(55歲以上)86人.不同年齡教師體育休閑動機情況,見表2.
表2 高校教師年齡與體育休閑動機
由表2可知,健全身心是高校青年教師、中年教師和老年教師的主要動機,在四種動機中所占比例最高.自我實現(xiàn)動機是體育休閑的最高層次,青、老年教師則排在第二位,折射出他們體育休閑的行為更趨向于自身完善,而不倚重外來的價值觀念,通過自己的機體能力來評價和處理經(jīng)驗,追求屬于自己的自由,充分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理念.青年教師雖然人數(shù)最多,但對于形象塑造的動機選擇率卻最低,形象塑造對應于馬斯洛的第四層次需求,屬于尊重需求,青年教師對于獲取社會的尊重動機相對來說并不強烈,社會角色不豐富是主要原因.老年教師的生活和工作都形成了一定的慣性,狀態(tài)比較穩(wěn)定,外界環(huán)境對其休閑的影響不會產(chǎn)生太大的波動.由表2可知,老年教師除了健全身心動機強烈外,其他三方面動機基本上處于同一水平面,趨于平衡,是真正擁有自由的群體.中年教師在事業(yè)上是人生發(fā)展的黃金階段,家庭內外社會角色關系的演繹,限制了其充分考慮自身的理想和人身自由.在顯現(xiàn)個人人身自由度方面的自我實現(xiàn)動機所占比例排在最后,占9%,人際交往達到了22.2%,形象塑造達到了17.4%,可能是他們更注重財富和高層次的社會地位,這一內在心理需求對于他們參與體育休閑產(chǎn)生了一定的傾向性,然而即便擁有這一切也還是0,只有身體健康才是所有0前的1,具有前面的1,后面的0才具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全民健身多角度、多方位的宣傳和實施,中年教師可能是全民健身的重點關注對象.由表2可知,中年教師健全身心的動機也排在第一位,他們在追求社會財富和社會地位的時候也注意到健康的重要性.
在被調查的392人中,管理者89人,普通教師264人,兼職教師39人.不同工作性質教師其體育休閑動機情況,見表3.
表3 高校教師工作性質與體育休閑動機
由表3可以看出,不論從事管理工作的教師、普通教師還是兼職教師健全身心動機是首選,這與不同年齡段教師的首選體育休閑行為動機是吻合的,從事管理工作和兼職教師有相同的動機趨勢,而普通教師在自我實現(xiàn)動機方面要明顯高于管理者和兼職的教師,從事管理工作的教師自我實現(xiàn)動機比例最小,所占比例為3.4%,這可能是與休閑時間有一定的關系.在走訪中了解到,從事管理工作的教師,因為工作性質的問題,嚴重地限制了參與體育休閑的機會,有的是因為經(jīng)常加班,也有的是因為要坐班,不能擅自離崗,普通教師基本上沒有這些工作因素的限制.從人身自由角度來看,普通教師人身自由度最大,從事管理工作的教師自由度最低,兼職教師自由度居中.
從事管理工作的教師有73.6%的人月工資水平在3 000元以上,這類人群基本上滿意自己的收入,更多精力關注的可能不是經(jīng)濟收入的多少,而是仕途的發(fā)展,對于領導權力的渴望可能誘導了他們參與體育休閑行為的動機,“高端體育消費場所是上層社會人士活動的頻繁區(qū)”也折射了這一動機的行為表現(xiàn).正所謂不會體育休閑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融入這樣的圈子,是地位的象征,是上層之間交流的平臺.盡管一些人平時忙得連看電視的時間都沒有,只要逢到周末卻總是積極地出來玩,可玩并不是為了自由或帶家人散心,主要是為了“拉關系”,還有部分人利用休閑來改善工作氛圍,他們會組織打打籃球、羽毛球、乒乓球或者組織他們去外地與同行交流和聯(lián)歡[3].休閑者對于休閑體育的追求不再停留在健全人發(fā)展的內在需求層面上,而是將其物化為顯示個人成功、身份、地位、財富的一種外在符號[4].因而,從事管理工作的教師在四個動機的選擇頻率上呈下降趨勢,不同于普通教師和兼職教師.從人本主義角度來看,長期從事管理工作的教師將在體育休閑行為延續(xù)性上,不及普通教師,畢竟運動性的體育休閑行為要以一定的身體機能為基礎,不成系統(tǒng)的體育休閑行為,也不利于身體機能的維護.
在392人中,月收入2 000元以下19人,2 000~3 000元146人,3 001~5 000元159人,5 000元以上68人.不同經(jīng)濟收入教師體育休閑動機,見表4.
從表4可知,月收入在2 000元以下者,自我實現(xiàn)的動機比最高;2 000~3 000元者自我實現(xiàn)的動機比較高,僅次于健全身心;月收入在3 001~5 000元之間者自我實現(xiàn)動機比下降,人際交往動機比上升,月收入3 001~5 000元者中年教師所占的比例比較多,對于社會空間位置比較敏感,期望通過體育休閑這樣的行為來提高自己的社會空間位置,可能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和約束性.月收入5 000元以上的教師人際交往和形象塑造的動機比都較高,這類人群在享有自主權的基礎上,所產(chǎn)生的動機可能不具有強制性和約束性,經(jīng)濟收入越高的人群,越是想通過體育改變自己的生活質量和生活狀態(tài).
在392人中,獨居者40人,與友同住者83人,兩代同住者184人,三代同住者85人.不同的居家形式的高校教師體育休閑動機,見表5.
表5 高校教師居家形式與體育休閑動機
由表5可知,兩代同住者健全身心的選擇頻率達到了58.2%,三代同住的教師健全身心的體育休閑動機則高達62.4%.而獨居和與友同住的高校教師自我實現(xiàn)的體育休閑動機比最高,分別達到了52.5%和36.1%,都超過了健全身心的動機.就是說,還沒有組成正式穩(wěn)定家庭的高校教師,健全身心的動機不是太強.
中國人一直重視家庭的作用,把“齊家”作為“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礎[5].如今我國獨生子女家庭占相當大的比重,家庭人口數(shù)下降使家庭中人際關系變得更加簡單而重要,親子關系受到普遍關注.家庭的穩(wěn)定性和幸福感一直是他們競相追求的,其穩(wěn)定性差直接導致幸福感低下,體育休閑有利于家庭穩(wěn)定性的維系和延伸.
依據(jù)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以及人本主義理論,從高校教師年齡結構來看健全身心是其主要的體育休閑動機,青、老年教師在需求的最高層次上較中年教師占有更高的比例,人際交往是中年教師除健全身心外的主要動機.從事管理工作的教師自我實現(xiàn)的動機比最低,普通教師自我實現(xiàn)的動機比明顯高于管理者和兼職教師,長期從事管理工作的教師將在體育休閑行為延續(xù)性上,不及普通教師.高收入的教師人際交往和形象塑造動機比較高.從居家形式來看,兩代或三代人同住者健全身心的選擇頻率高于其他居家形式,形象塑造的選擇頻率最低,高校社區(qū)的全民健身計劃可根據(jù)高校教師不同身份性質有針對性地制定對策,從而加快《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的進程.
[1]謝朝柱.行為管理學[M].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1998:74.
[2]張振飛.北京市城區(qū)部分中年男子參與休閑體育動機的調查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09.
[3]盧鋒.休閑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138.
[4]Anderson D.Foundations of Canadian Physical Education[M].Dubuque:Recreation and Sports Studies W m C Brown Pub,1989:13-20.
[5]周傳志.我國新時期家庭體育的作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 ,28(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