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珠,高靜靜,范秀珍
抑郁作為不良心理癥狀之一,是心力衰竭的常見合并癥,也是心力衰竭(CHF)預后不良獨立的預測指標之一[1]。研究顯示,伴有抑郁的心力衰竭病人再入院率及病死率明顯增加[2]。體重指數(shù)(BMI)是目前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的重要指標。已有研究表明,在一般人群中,男性低體重指數(shù)(BMI<18.5 kg/m2)者更易發(fā)生終生抑郁[3],正常體重和超重者抑郁發(fā)生率和抑郁嚴重程度均較低[4]。而肥胖盡管是心血管疾病公認的重要危險因素[5],但超重和肥胖的心血管疾病病人較正常體重或低體重者的病死率低,預后好,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肥胖矛盾”[6]。本研究旨在探討CHF病人BMI與抑郁之間的關系,為采取相應策略提供新思路。
1.1 對象 抽取2009年3月—10月在山東省2所綜合性三級甲等醫(yī)院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為對象進行調(diào)查。入選標準:①符合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有關心力衰竭的診斷和分級標準,心功能Ⅱ~Ⅳ級,②意識清醒,能正確理解調(diào)查問卷且知情同意;③無藥物或酒精依賴史,無甲狀腺功能亢進,無急性心肌梗死者。符合入選標準178例,男96例、女82例,年齡20歲~93歲(62.88歲±14.97歲)。心功能分級:Ⅱ級55例,Ⅲ級74例,Ⅳ級49例。BMI分級:低體重BMI<18.5kg/m2)9例,正常體重(18.5kg/m2≤BMI<24.0kg/m2)60例,超重(24.0 kg/m2≤BMI<28.0kg/m2)78例,肥胖(BMI≥28.0kg/m2)31例。
1.2 方法
1.2.1 調(diào)查工具 ① 一般資料調(diào)查表:包括性別、年齡、身高、體重、心功能分級等。②Beck抑郁自評量表(BDI)[7]:該表共21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0分~3分4級評分,總分范圍為0分~63分。BDI≥10分提示有明顯的抑郁癥狀,分數(shù)越高說明抑郁癥狀越嚴重。BDI是國內(nèi)外廣泛應用的抑郁自評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③BMI:所有病人于入院時均進行身高、體重測量并計算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如下:BMI(kg/m2)=病人體重(kg)/身高平方(m2)。按照“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推薦的BMI分類標準[8],BMI<18.5kg/m2為低體重,18.5kg/m2≤BMI<24.0kg/m2為正常體重,24.0kg/m2≤BMI<28.0kg/m2為超重,BMI≥28.0kg/m2為肥胖。
1.2.2 調(diào)查方法 由調(diào)查人員向病人說明本研究的目的、意義,征得同意后發(fā)放調(diào)查問卷。病人根據(jù)指導語獨立填寫問卷,對部分視力不佳或文盲病人由研究人員根據(jù)病人回答代筆填寫,當場收回。共發(fā)放問卷220份,回收有效問卷178份,有效回收率為80.91%。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輸入SPSS 13.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描述,采用χ2檢驗、方差分析和曲線擬合回歸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 CHF病人抑郁發(fā)生情況 178例CHF病人BDI得分為(12.40±7.02)分,BDI≥10分108例,抑郁發(fā)生率為60.7%。
2.2 不同BMI組CHF病人抑郁得分比較 因低體重組(BMI<18.5kg/m2)樣本量太?。?例)且抑郁得分為(14.56分±5.00分)與正常體重組(18.5kg/m2≤BMI<24.0kg/m2)抑郁得分(14.55分±7.83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根據(jù)體重指數(shù)將病人分為3組,低體重和正常體重組(BMI<24.0kg/m2),超重組(24.0kg/m2≤BMI<28.0kg/m2),肥胖組(BMI≥28.0kg/m2),經(jīng) Levene方差齊性檢驗,3組方差齊(F=1.136,P>0.05),各組病人抑郁得分比較見表1。
表1 不同BMI組CHF病人抑郁得分比較
多重比較(LSD法)結果顯示,超重組和肥胖組CHF病人抑郁得分顯著低于低體重和正常體重組(P<0.01),肥胖組病人抑郁得分略低于超重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不同BMI組CHF病人抑郁發(fā)生率比較 根據(jù)多重比較,將CHF病人分為兩組:BMI<2 4.0kg/m2組和BMI≥2 4.0 kg/m2組,兩組病人抑郁發(fā)生率比較見表2。
表2 不同BMI組CHF病人抑郁發(fā)生率比較
2.4 體重指數(shù)與CHF病人抑郁之間的關系 采用曲線擬合回歸擬合了直線和三次方曲線兩個模型,兩個模型都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F值分別為8.78、3.52)。三次方曲線模型擬合優(yōu)度分別為0.048、0.057,后者擬合優(yōu)度較高。以抑郁得分為因變量,體重指數(shù)為自變量,得體重指數(shù)與抑郁之間關系的回歸方程為Y=-36.399+7.1 555 X-0.3 142 X2+0.0 042 X3。由該方程可得,當BMI(X)在17.6kg/m2~32.3kg/m2時,抑郁得分(y)隨BMI的增加而降低;當27.8kg/m2<BMI≤35.9kg/m2,病人抑郁得分<10分。
3.1 CHF病人抑郁發(fā)生現(xiàn)狀 本研究顯示,CHF病人抑郁發(fā)生率為60.7%(遠高于普通人群3%~5%的發(fā)病率),與國內(nèi)外文獻報道基本一致[9,10]。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兩個方面:①疾病特點。CHF病程長且易反復發(fā)作,病人再入院率和病死率高,加重其經(jīng)濟負擔和心理負擔。②病人特點。CHF病人心功能低下,活動耐力減退導致其自理能力下降、社會活動減少,嚴重影響其生活質(zhì)量。另外,老年人由于社會支持水平下降,強烈的孤獨、失落感也是抑郁發(fā)生的原因之一。
3.2 CHF病人BMI與抑郁的關系 本研究結果顯示,超重和肥胖CHF病人抑郁評分和抑郁發(fā)生率低于低體重和正常體重病人,這與de Wit等[4]研究報道不完全相同。其原因可能在于與de Wit所選普通人群為研究對象相比,本次研究對象為CHF病人,其BMI與抑郁的關系可能與“肥胖矛盾”有關。Kenchaiah等[11,12]研究發(fā)現(xiàn),當CHF病人 BMI分別為:<22.5kg/m2、22.5kg/m2~24.9kg/m2、25.0kg/m2~29.9kg/m2、30.0 kg/m2~34.9kg/m2時,相對死亡危險依次降低。Oreopoulos等[13]研究表明,超重(BMI 25.0kg/m2~29.9kg/m2)和肥胖(BMI≥30kg/m2)的CHF病人比正常體重和較低體重的病人病死率低、預后好。雖然目前關于肥胖矛盾的確切機制尚不明確,但是多項研究已證實肥胖雖然是心血管疾病獨立的危險因素,但卻可以降低病人死亡的風險,有較好的預后。本研究超重和肥胖病人抑郁程度較輕,抑郁發(fā)生率較低有可能與此有關。
3.3 建議
3.3.1 加強CHF病人心理支持 護理人員除配合醫(yī)師改善心力衰竭病人心功能外,還應加強對病人的疾病知識教育和心理護理,使他們正確認識并且以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面對疾病。同時,積極幫助病人尋求家庭和社會支持:一方面,護理人員可鼓勵病人家屬參與病人的治療、護理過程,經(jīng)常陪伴病人,與病人交流溝通;另一方面,還可根據(jù)病人病情安排適宜的社會活動,比如和老同事散步、聊天等,使病人感受到更多的關愛和支持,從而消除孤獨、失落感,減輕抑郁情緒。
3.3.2 加強CHF病人飲食與營養(yǎng)護理 護理人員應根據(jù)病人的BMI,做好CHF病人的飲食與營養(yǎng)護理。在病人入院后盡早進行BMI測定,根據(jù)病人不同BMI進行飲食指導[14]:對于低體重病人,指導其適當增加能量攝入,鼓勵其進食蛋白質(zhì)、維生素等含量豐富且易消化的食物,并可適量攝入植物脂肪,但應注意每餐不宜過飽,少食多餐;對于超重和肥胖病人不必過分限制能量攝入,但是鑒于肥胖并發(fā)癥[15]對心力衰竭病人的不利影響,對于過度肥胖的病人宜控制總熱能,給予低脂肪、低熱量、低蛋白飲食,以降低身體氧耗,減輕心臟負荷。護理人員通過飲食和營養(yǎng)護理,及時糾正病人不良的飲食習慣,建立合理的膳食結構,使心力衰竭病人體重指數(shù)維持在適當范圍,預防和減輕抑郁情緒,從而提高心力衰竭病人的生活質(zhì)量。
[1] Kenneth EF,Robert MC,Michael WR.Effect of depression on prognosis in heart failure[J].Heart Failure Clinics,2011,7(1):11-21.
[2] Jiang W,Alexander J,Christopher,et al.Relationship of depression to increased risk of mortality and rehospital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Arch Intern Med,2001,161:1849-1856.
[3] Zhao G,F(xiàn)ord ES,Dhingra S,et al.Depression and anxiety among US adults:Associations with body mass index[J].Int J Obes,2009,33(2):257-266.
[4] de Wit LM,van Straten A,van Herten M,et al.Depression and body mass index,a u-shaped association[J].BMC Public Health,2009,9(14):1-6.
[5] 賓建平,高方,朱智明.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J].新醫(yī)學,2003,34(1):11-12.
[6] Cutis JP,Selter JG,Wang Y,et al.The obesity paradox:Body mass index and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Arch Intern Med,2005,165(1):55-61.
[7]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13(增訂版):194.
[8] Chen CM.Overview of obesity in Mainland China[J].Obesity Reviews,2008,9(Suppl 1):14-21.
[9] 蘇便苓,李擁軍,劉振紅.心理干預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抑郁障礙病人心臟功能的影響[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6,21(4):354-355.
[10] Westlake C,Dracup K,F(xiàn)onarow G,et al.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J].J Card Fail,2005,11(1):30-35.
[11] Kenchaiah S,Pocock SJ,Wang D,et al.Body mass index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Insights from the candesartan in heart failure:Assessment of reduction in mortality and morbidity(CHARM)program[J].Circulation,2007,116(6):627-636.
[12] 鄭剛,張承宗.肥胖矛盾:體重指數(shù)與病死率[J].國際內(nèi)科學雜志,2008,35(7):394-407.
[13] Oreopoulos A,Padwal R,Kalantar-Zadeh K,et al.Body mass index and mortality in heart failure:A meta-analysis[J].Am Heart J,2008,156(1):13-22.
[14] 雷雯,劉克敏,張克明,等.體重指數(shù)與血糖、脂肪、蛋白質(zhì)代謝生化指標的關系[J].中國臨床康復,2005,9(39):64-65.
[15] 金仲品,蔣淑君.肥胖及其并發(fā)癥發(fā)病機制的某些新概念[J].醫(yī)學綜述,2003,9(7):43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