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趙甫華 圖/蔣光華
“龍”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五,與十二地支配屬“辰”。提到“龍”,重慶人會不知不覺地想到“銅梁龍”和大足的火龍。
銅梁龍燈既是彩扎的龍和燈,又是以龍和燈為道具的舞蹈。銅梁龍燈的舞蹈套路非常豐富,充滿著愉悅向上的激情,反映著火熱的民間生活和淳樸的民俗風貌。銅梁大龍全長50米,套路多達30余個,或騰越、或翻滾、或造型,交替變換。慢舞時雍容大度,優(yōu)美抒情;快舞時激越奔放,動人心魄。
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節(jié),各舞龍代表隊齊集縣城,各種龍燈大會演。銅梁龍燈曾兩度晉京參加國慶大典。兼收南北龍舞之所長而形成的剛柔相濟的風格特征,屢獲國際國內大獎。因此,它被中國龍獅協(xié)會冠名為“中國國家舞龍隊”,也被國家體委指定為全國舞龍競技比賽標準道具,成為最具中國龍文化的杰出代表。銅梁已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龍燈之鄉(xiāng)”。
在毗鄰銅梁的大足區(qū)中敖鎮(zhèn)龍頭街蔣祖壽的家,記者看到蔣祖壽正在為春節(jié)的火龍表演精心裱繪一條長約20米的火龍。蔣祖壽是制裱火龍的能工巧匠。他扎制了30多年的中敖火龍,經(jīng)他手扎制的中敖火龍多達數(shù)十條。
年近古稀的中敖鎮(zhèn)回龍街龍運光是中敖火龍的一代傳人,三輩人都是舞龍高手。他帶隊舞龍出陣,頭尾相應,時而活躍騰空,時而昂首欲飛,時而盤身酣息,時而搖頭擺尾,時而蠕動遨游,十分壯觀。
中敖火龍與銅梁龍不同,火龍一般長20米,由7節(jié)、9節(jié)、11節(jié)、13節(jié)不等組成。竹篾扎架,麻繩系頭,皮紙裱糊,彩色紋身,混色彩繪,夜間龍身通明。龍嘴有噴火裝置,龍身內裝有火藥筒和油紙捻。龍游動時,火球開路,8名舞龍者赤膊上陣,任憑周圍的人將鐵水和煙火噴射到身上。打鐵水,噴火花,人在火中舞,龍在火中飛,火龍張開血盆大口,吐出火焰,硝煙彌漫,場面極為壯觀。
據(jù)《大足縣志》記載:中敖火龍源于周朝,中敖出生的趙州官為?;实蹜?zhàn)死,中敖人為紀念忠臣,每年春節(jié)舞龍燃燒,以示忠臣英勇。
南宋德祐元年二月,中敖人趙昂發(fā)任池州代理知州,為抗侵保城死于池州(安徽貴池縣),葬于齊山。中敖人給他葬衣冠墓作紀念,每年春節(jié)都要舞龍表示懷念,弘揚英勇抗戰(zhàn)精神。
清朝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敖出生的趙子州是皇朝的武將,他帶軍出征打仗,士兵陣亡,剩下他孤身一人,寧死不屈,壯烈殉國。百姓將他遺體送回老家,葬于中敖關圣殿黃桷樹下。中敖人為紀念民族英雄趙子州,每年春節(jié)舞龍,龍嘴噴出火焰,以示趙子州英勇的抗戰(zhàn)精神。
中敖火龍已由原來的祭祀演變?yōu)槿駞⑴c的民俗文化與健身活動,但舞龍的禮節(jié)與儀式依然保留。
舞龍出動,要選吉日良辰,擺設香案,香蠟紙燭,給龍開光點相。由德高望重的會長、幫首、龍頭大爺主持盛典。
盛典開始,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燒錢化紙,濃煙滾滾。主持者抽出燃香,燒紙作揖,點相祭告:“×年×月×日,吉日良辰,開光點相……”
祭告完畢,又用燃香點相,唱道:“一點龍頭,壓倒邪念,氣宇軒昂;二點龍眼,靈光四射,龍鳳呈祥;三點龍喉,吼聲如雷,威震四方;四點龍身,毫光萬丈,光照蒼桑;五點龍甲,金光燦爛,活龍?zhí)故?;六點龍尾,雄風萬里,振興家鄉(xiāng)。急急如令,萬家恭迎,如意吉祥,國泰民安,福址一方。”
開光點相盛典結束,鑼鼓鞭炮齊鳴,舞龍出動,驚天動地。正月初一給千家萬戶拜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之夜燒大龍前,舞龍者須先沐浴,赤膊上身護龍舉行儀式,盛典設在關圣殿趙子州的墳前。龍游龍頭街、興龍街、回龍街,以示留住龍的靈氣,保太平盛世。
1999年,中央電視臺播出中敖火龍,稱為“中華一絕”。2011年,重慶市政府將中敖火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