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明
(華中師范大學(xué)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所,湖北武漢 430079)
民國以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革命黨人,大力提倡科學(xué)救國、實業(yè)救國等主張,學(xué)習(xí)西方、強國御侮再次成為實現(xiàn)中國現(xiàn)代化的時代潮流。在這種情勢之下,遂有中國與相關(guān)國家運動庚款退還的交涉。本文僅就中英庚款緩付、停付及退還的歷史進行考察。
各國退還庚子賠款以美國為先,美國第一次退還庚款始于1908年。對于美國這一舉動,其他庚款國家,起初大都不以為然。英國政府聲明:對中國賠款沒有理由做出任何變動。然而任何事情都有轉(zhuǎn)機,王樹槐先生認為“英國有意退還庚款始于宣統(tǒng)二年(1910年)3 月 14 日?!保?]241而最早建議英國庚款退還,周琇環(huán)認為始于1912年,英國人斯比塞(Sir Evan Spicer)建議以庚款在華設(shè)立大學(xué)起,并且獲得英駐華公使朱爾典(John N.Jordan)及英外交部的支持,然而因為遭到英財政部反對而作罷[2]。1914年,朱爾典又以“民國目下財政困難,為援助中國及維持東亞大局起見”為由,要求英國政府“酌為免除”。他希望各國能一致辦理,“若贊成者居其少數(shù),英國即自行辦理,不待民國國民請求。”[3]四年之后,1918年7月23日,朱爾典再次建議英國政府以庚款興學(xué)。對朱爾典如此熱心請愿政府退還庚款,上海《大陸報》有這樣的評說:“朱爾典公使曾將此事再三呈請英國政府,允照行,但未知何故,朱使之提議竟擱置展緩,以至今日為中外人民所不解而詫異者?!保?]
“中國運動各國退還庚款,可分為民間與政府兩方面。”[5]387民間最早。就民間而言,則以上海商聯(lián)會最早。1914年5月,該會會長伍廷芳以及王文典等人,因為美國已經(jīng)退還一半庚子賠款,于是在上海發(fā)起“懇讓庚子賠款會”?!巴瑫r中外人民,聞風興起,設(shè)立分會者,共1600余處?!辈⑶覂S居上海的美、英、日等國人士,“贊助伍廷芳、王文典等懇讓庚子賠款會,而列名于宣言中者,亦幾及百人?!钡恰靶詺W陸戰(zhàn)云陡起,吾國人亦自甘蠻觸。烽鏑年年,遂致功敗垂成,至今為梗?!雹倜耖g以教育界為主,“他們或在國內(nèi)宣傳及討論辦法,如何運動各國退還,如何使用庚款作為教育基金,或派人親至各國,利用私人身分,向各國政要或?qū)W界人士游說?!保?]389
政府機關(guān)向各國試探則以外交部為主。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英國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希望利用中國豐富的人力、物資資源來加強協(xié)約國的力量[6]。1917年2月28日,段祺瑞與協(xié)約國公使談判中國加入?yún)f(xié)約國參戰(zhàn)條件:“(1)逐步提高關(guān)稅至7.5%;(2)廢止《辛丑條約》中有礙中國防范德國行動的部分條款;(3)延緩十年償付庚款。在此條件下,中國可以原料及勞工支持。”英、法、俄、日、比、意、葡七國公使表示原則同意,但要求中國先宣戰(zhàn),再討論條件[7]。延付期限,梁啟超曾經(jīng)希望延付20年。3月8日,中國政府正式向各國提出延付庚款10年的要求。協(xié)約國駐華公使答復(fù)北京外交部,對于庚子賠款問題,“中國與德奧斷絕邦交后,當取適當之擴張(展延)”[8]518。權(quán)衡利弊,北京政府決定加入?yún)f(xié)約國作戰(zhàn),8月14日,北京外交部將《大總統(tǒng)對德宣戰(zhàn)布告》照會駐華各國公使,宣布中國對德奧宣戰(zhàn)[9]。
中國加入?yún)f(xié)約國后,各國開始討論中國緩付庚款問題。該問題“原為一爭執(zhí)之問題”。意大利主張5年后將累積5年的庚款一次性付清,英美則贊成移后5年,“結(jié)果后說最占優(yōu)勢?!雹儆鵀榱耸净葜袊?,有意將庚款全部退還?!拔╉毰c他國一致行動,故先延付 5 年。”[1]2419 月 7 日,英、法、日、俄、意等國共同照會北京政府,同意中國緩付庚款5年,緩付期內(nèi)不加利息,俄國僅愿緩付其所得賠款的1/3[10]。但并沒有正式申明將來全數(shù)退還中國①。
一戰(zhàn)結(jié)束后,北京政府擬定巴黎和會中國提案,其中第五條關(guān)于辛丑條約,“于所定分年應(yīng)交各國賠款,此概請停止,惟該款仍由中國海關(guān)??畲鎯?,以為振興教育之用。”[8]748國會維持會前會長王文典,因為發(fā)起“懇讓庚子賠款會”而蜚聲中外,中國政府將派他赴歐洲代表中國在“世界和平會議”上提議各國退還中國庚子賠款①。
1919年1月8日,巴黎和會召開。7月,“協(xié)約代表對于退還賠款一事,確已表示贊同。日前各接其本國政府之復(fù)電已允照準?!眳f(xié)約國代表表示“所擬退充中國教育費多擬授照美國成案辦理?!雹?月,英、美、法、意、日、比利時、西班牙七國各派專使一人將在巴黎組織特別委員會討論庚款問題,這些國家均有表決權(quán),其它各國限于有連帶關(guān)系時,可派員參加,但沒有表決權(quán)①。中國政府派外交部秘書王景岐為代表出席庚子賠款委員會①。當庚子賠款問題由協(xié)約國委員在巴黎和會提出時,協(xié)約國主張用途“并非僅限于學(xué)費一項,如救濟水災(zāi)、建筑公益品及慈善事業(yè)等項,皆在其內(nèi)。惟須各國之監(jiān)督,由中國政府指明用途,方能交付?!雹俚袊畬Υ恕坝懻擃H久,未有結(jié)果。”①9月,陸徽祥鑒于“退還庚子賠款一事,頭緒紛繁,關(guān)系重大,非由中央特設(shè)一機關(guān),難以調(diào)查及研究接洽等事?!苯ㄗh北京政府設(shè)討論賠款專處。面對眾說紛紜的庚款建議,北京政府擬將庚款用于教育、實業(yè)兩方面①。中國代表團又與各國代表分別接洽,多數(shù)表示同情①。但到了10月“王景春電告,庚子賠款難達退還目的?!雹賹Φ聤W庚款,凡爾賽和約第128款規(guī)定德國放棄1917年3月14日以后的庚子賠款,奧匈帝國瓦解后,奧地利和匈牙利分別于1919年和1920年宣布放棄庚款,至此德奧庚款即告終止。但是,其他庚款能否退還,完全取決于外國。中國各界力爭,接洽曲折艱難。
1920年1月,中國政府擬將庚款用途“定作教育基金”,以此為理由,向國聯(lián)提出減償案,希望獲得通過①。到了1921年3月,英法公使聲明停付5年的庚款,需在1940年以內(nèi)完全償付;日、意主張可以延長至1945年付清,“但應(yīng)照算利息,至1945年付清。”①然而緩付5年的庚子賠款,“已為政府中人揮霍殆盡,而于此金鎊價格飛漲之際,不特須將前未停付之數(shù)補償,又須附加利息,出入相去甚遠也?!雹僦袊當M采取兩種辦法:(1)以參戰(zhàn)關(guān)系,請各國仿照美國取消庚款;(2)如果不能取消,“亦請寬假時日,展緩付期。”①事實上“以我國目下之財政言,必無清償之希望?!焙髞?,英國方面曾經(jīng)提出“今后20年間清償,改為25年清償,展期5年,其展限期間之本利,則于清償之日,照數(shù)計算之案,嗣因各國意見不能一致,遂爾中止。”①8月17日,英國議員Forrest提出:日本和法國已經(jīng)有意退還庚款,“英國在國際慷慨方面不應(yīng)落在人后”[1]432。王樹槐認為此說對英國最有說服力。8月26日,顧維鈞特向第二屆國際聯(lián)盟提出退還庚子賠款說帖:自19世紀以來,中國青年學(xué)生受美國在華教會教育尤多,英法次之,現(xiàn)在“中國人民均希望各國放棄其一部分權(quán)利,能容納中國的要求,作養(yǎng)育中國人才的義舉,……則有利無弊”①。希望能感動各國退還庚子賠款。9月30日,英國外交部設(shè)立以朱爾典為主任的7人“中國教育委員會”,專門研究庚款問題[1]428。11月16日,施肇基在華盛頓會議總委員會第一次大會上提出遠東問題十大原則,其中講到:“中國所欲貢獻者,非徒維持和平,更愿促進各國物質(zhì)之進步,與文化之發(fā)展。又中國亟愿開發(fā)其天然之富源,供各國人民之用,同時則希望享受自由及平等的往來?!雹僦車庹J為,這是中國退還庚款議案能夠獲得各國同情的原因。至此,以前反對放棄庚款的英國財政大臣也“勉強不加反對。”[1]428
“退還庚款運動,至民國十一、十二年時,已隱有眉目。”[5]3871922年2月,北京政府“最近于閣潮激蕩中,乃忽計議及此(庚款問題)。初則有國務(wù)會議之大體討論,繼則有財、教、農(nóng)三部之各自會議及聯(lián)合會議?!睂τ诟钣懻摻Y(jié)果是:明白規(guī)定用于教育及實業(yè)兩項,不得用作軍費①。以免挪作內(nèi)戰(zhàn)的費用。7月7日,中國政府以顏惠慶為首邀請各國駐華公使,討論停付庚子賠款或者再緩付5年。比利時首先贊成展緩2年,法國主張交還7/10,美國則主張退還90%辦教育,10%辦實業(yè),英國則折中①。中國政府見再求庚款緩付5年的計劃難成事實,“遂退而為暫緩2年之磋商?!比砍渥髡M,“似于財政可得略濟燃急。”①但是,英國“則以此事正為本國議院中之討論事項,亦有充任教育經(jīng)費之意”,對中國要求庚款緩付2年全部充作政費之事,不能贊成①。
這里還有一件值得提到的事情:加拿大鑒于獎勵留學(xué)的重要性,據(jù)說曾經(jīng)派代表到英國游說英國政府退還庚子賠款作為中國派遣留學(xué)生的費用①。1922年7月19日,英國下院就此事問丘吉爾,丘吉爾回答,加拿大確實曾經(jīng)有這種議論,但沒有向英國政府直接交涉①。
自從1918年7月23日,朱爾典建議庚款興學(xué)以來,“此后建議退還者愈來愈多,至1922年12月通知中國退還時止,已有35件?!保?]427這些提議多數(shù)認為,英國需要放棄政治上在亞洲的霸權(quán)地位,而在經(jīng)濟上擴大對亞洲的政治影響力。當英國還在猶豫不決的時候,11月27日,日本決議退還中國庚子賠款的消息傳入英國,這一事件給英國帶來極大刺激,英國政府更加感到退還庚款事情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于是,12月21日,英國外相(the Marquess Curzon of Kedleston)電告R.H.Clive可以通知中國政府,英國將退還庚子賠款[1]428。22日,英國駐華代理公使非正式知會中國外交部,“此后中國每年應(yīng)償英國之庚子賠款,英政府欲將該款撥充作中英兩國互有裨益之用。”①28日,英國駐華使館在上海匯豐銀行開特別賬戶,“將中國逐期所付庚款,??畲鎯Γ詡渫诉€,英國退還庚款從此確定?!保?]
英國主流媒體對此多持肯定、贊賞態(tài)度?!短┪钍繄蟆氛J為這是有遠見政治家的智美舉動①。《英國每日新聞》稱贊:“該賠款將失其懲罰形式,而由中英間之障礙成為中英間之維系物?!雹俾吠干绲脑u論是“此佳音關(guān)系中國極為重要?!保?]54-55中國方面,朱兆莘“極為欣慰”,認為“此為其智并有遠見之計劃,一方面足以鞏固中英邦交,一方面可使英國在華商務(wù)更為發(fā)達?!雹偕虾!洞箨憟蟆氛J為“此議決案必使英國與中國人民親睦友誼,團結(jié)感情兩全其美。”[4]57庚子賠款是列強強加給中國人民過重的懲罰,是強加給中國人民的恥辱,在后人看來,庚款退還,理所當然!
從整個中國各界運動英國退還中國部分庚子賠款的過程來看,各國退還庚子賠款的動機是受到美國的影響,英國退還庚子賠款的目的,有被情勢所逼的一面,并非出于本意,英國借此來維護和擴大英國在華商業(yè)利益。中英庚款幾經(jīng)波折,經(jīng)過雙方有識之士積極努力,終于在1922年塵埃落定。但是,在其后實際退還過程中更加跌宕起伏。
英國本來打算自1923年起,逐年退還中國庚子賠款,但是1923-1924年,英國經(jīng)過兩次大選和兩次政權(quán)更迭,退還庚款議案一度在議會延擱。直到1925年6月30日英國國會通過該項法案。長達13年(1912-1925年)之久的英國庚款退還運動,終于以法案的形式確定下來。至于庚款如何交付中國,庚款作何用途,其后中英之間又經(jīng)過長達5年之久的交涉,終于在1930年9月的中英庚款換文中確定下來。1931年4月8日“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成立之后,英國庚款在中國的實業(yè)建設(shè)以及余利興學(xué)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作出了一定貢獻。這場歷經(jīng)艱辛的庚款退還運動,可謂苦盡甘來。王樹槐先生對各國庚款有這樣的評價:“不論其為退還、停付或挪用,皆視之為退回中國”,“但真正退回者,除俄國外,只有美、英、荷三國。荷蘭所占比例極微,無足輕重,只有美、英兩國庚款,是退還賠款中的柱石?!保?]562-563而西班牙、瑞典、挪威、葡萄牙、日本(盡管日本有意退還,然而并沒有真正實行)五國沒有退還庚款??偠灾?,“以上各國退還之庚款,雖直接與中央財政無關(guān),然間接減少政府之負擔,為助亦不小也?!保?1]
注 釋:
① 參見《申報》,1923年6月30日(第3版),1922年8月8日(第2版),1925年3月26日(第4版),1919年1月13日(第2版),1919年7月1日(第2版),1919年8月2日(第1版),1919年8月3日(第1版),1919年8月6日(第6版),1919年9月7日(第3版),1919年9月23日(第4版),1919年10月4日(第1版),1919年10月27日(第2版),1920年1月22日(第4版),1921年3月27日(第1版),1921年3月29日(第2版),1921年4月9日(第4版),1921年5月3日(第1版),1921年8月27日(第2版),1923年8月4日(第2版),1922年2月7日(第3版),1922年7月15日(第2版),1922年8月8日(第2版),1922年8月1日(第2版),1922年8月23日(第4版),1922年7月21日(第2版),1922年12月26日(第4版),1922年12月23日(第4版),1922年12月23日(第5版),1922年12月25日(第3版)。
[1]王樹槐.庚子賠款[M]//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31).1985.
[2]周琇環(huán).中英庚款史料匯編:上冊[M].臺灣:國史館,1992:1.
[3]季嘯風,沈友益.中華民國史料外編-前日本末次研究所情報資料:第78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7:42.
[4]黎元洪卷:第14冊[M]//天津歷史博物館.北洋軍閥史料.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6.
[5]王樹槐.民國期間的庚子賠款[M]//中國近代史論集:第13編.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6.
[6]劉曉琴.中英庚款留學(xué)生研究[J].南開學(xué)報,2000(5).
[7]熊志勇,蘇 浩.中國近現(xiàn)代外交史[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259-260.
[8]陳志奇.中華民國外交史料匯編:第二冊[M].臺灣:國立編譯館主編,1996.
[9]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三輯[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1197.
[10]王建朗.北京政府參戰(zhàn)問題再考察[J].近代史研究,2005(4).
[11]朱彬元,唐澤炎.近十年來中央財政概況[J].清華學(xué)報,1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