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王薇
責任制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對患者身心健康給予全面、系統(tǒng)、整體的護理。責任制護理于19世紀50年代開始在國外興起,80年代在我國推廣。研究顯示,責任制護理在增加患者安全感與歸屬感,提高護士工作獨立性、責任感和成就感以及加強護患溝通、醫(yī)護溝通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1,2]。自開展責任制護理以來,我國學者對此護理制度的研究日益增多,但是多數(shù)研究是從患者角度出發(fā),針對護理人員的研究相對較少[3-5]。作為責任制護理的實踐者,護理人員對責任制護理的了解情況、認可程度以及執(zhí)行狀況,都直接影響其在臨床的推廣與應用。本研究旨在了解護理人員對責任制護理的知識掌握情況、所持的態(tài)度以及臨床護理行為狀況,以便發(fā)現(xiàn)在責任制護理開展與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為責任制護理的順利開展提供參考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2011年10~12月,采用方便取樣法,選取我院145名護理人員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注冊護士。(2)在我院從事護理工作超過1年者。(3)研究對象為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研究者。排除標準:(1)在我院進修、實習的護理人員。(2)處于轉科期間的新招聘護理人員。
1.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問卷法調查護理人員對責任制護理知識的掌握情況、所持的態(tài)度及臨床實踐狀況。問卷在參考大量國內外文獻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工作實際自行設計而成,共包括以下4個方面:
1.2.1 一般資料 包括研究對象的年齡、性別、職稱、職務、工作年限、所在科室、是否擔任過責任護士等。
1.2.2 知識部分 包括10個條目,每一條目均為選擇題,選對計“1分”,選錯、多選均不計分,總分范圍為0~10分,將原始得分換算為標準得分。
1.2.3 態(tài)度部分 包括15個條目,每一個條目采用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Liket 5級評分法,各條目以1~5分評分,總分范圍15~75分,將原始得分換算為標準得分。
1.2.4 行為部分 包括15個條目,每一個條目采用從“非常不需要”到“非常需要”Liket 5級評分法,各條目以1~5分評分,總分范圍15~75分,將原始得分換算為標準得分。
本研究預試驗結果顯示,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部分的 Cronbach's α 系數(shù)分別是 0.938,0.978和0958,經5位臨床專家進行評價審閱,內容效度分別為0.89,0.80 和 0.96。
1.3 資料收集與分析 本研究共發(fā)放問卷145份,回收145份,回收率為100%,有效問卷145份,有效率為100%,采用SPSS 18.0和Excel進行錄入和分析,以均數(shù)、標準差、t檢驗等方法進行統(tǒng)計描述與統(tǒng)計推斷。
2.1 研究對象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平均年齡(31.42±6.88)歲。工作年限(10.19 ±7.78)年,在本院工作年限(9.41 ±7.81)年。其他一般資料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一般資料(n=145)
2.2 護理人員對責任制護理知識得分 145名護理人員中,3.44%的護理人員表示對責任制護理不了解或者不清楚,96.56%的護理人員對責任制護理比較了解。對責任制護理相關知識得分為(60.69 ±17.31)分,其中,41.38%(60/145)的護理人員得分低于平均分。得分較低的三項分別是:“責任制護理中護士應具備的功能”、“責任制護理中護士與患者的責任關系”和“責任制護理中護士的服務對象”。
2.3 護理人員責任制護理態(tài)度得分 研究對象態(tài)度得分為(75.55 ±16.87)分,其中,55.17%(80/145)的護理人員得分高于平均分。得分較高的前五項分別是“分工更加明確”、“工作獨立性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工作主動性增強”和“工作中更有計劃性”。
2.4 護理人員責任制護理行為得分 研究對象行為得分為(82.64 ±13.73)分,其中,56.55%(82/145)的護理人員得分高于平均分。得分較高的前五項分別是:“保證患者住院期間的醫(yī)療、護理相關信息的機密性和安全性”、“隨時掌握患者的病情變化并及時調整護理計劃”、“隨時觀察患者對各種護理措施的反應,對護理結果作出評價”、“根據(jù)每例患者的不同臨床特征制定相應的護理計劃”和“將患者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評估制定護理計劃”。
2.5 護理人員對責任制護理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得分比較 不同性別護理人員知識得分不同,女性得分高于男性;不同職稱護理人員態(tài)度得分不同,護士得分高于護師及以上職稱;擔任過責任護士者與未擔任過責任護士者行為得分不同,前者得分高于后者,詳見表2。
表2 護理人員對責任制護理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得分比較(分,±s)
表2 護理人員對責任制護理知識、態(tài)度和行為得分比較(分,±s)
項目 人數(shù) 知識得分 t值 P值 態(tài)度得分 t值 P值 行為得分 t值 P值性別男21 60.53 ±17.08 73.54 ±17.09 78.35 ±13.85 15 43.33 ±9.13 -2.316 0.022 66.67 ±23.11 -1.200 0.232 71.73 ±16.93 -1.821 0.071女140 61.31 ±17.23 75.87 ±16.63 83.03 ±13.52職稱護士 28 56.55 ±17.18 1.414 0.159 86.28 ±12.58 -3.934 0.000 87.95 ±14.05 -2.313 0.052護師及以上 117 61.68 ±17.27 72.98 ±16.79 81.37 ±11.00擔任責任護士是124 60.75 ±17.47 -0.067 0.946 76.26 ±16.81 -0.852 0.395 84.16 ±13.43 -2.273 0.025否
3.1 護理人員掌握責任制護理知識有待提高 責任制護理是護理發(fā)展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改革模式,我國目前尚處于探索性應用階段。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人員對責任制護理的相關知識掌握較為薄弱,雖然96.56%的護理人員認為對責任制護理比較了解,但是掌握知識平均得分較低,為(60.69±17.31)分,41.38%的護理人員得分低于平均分。責任制護理最顯著的特點是從“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轉向了“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使“我的患者,我的護士”觀念深入人心[6]。本研究中大多數(shù)護理人員對此觀念的認識較為模糊,并沒有完全理解其真正內涵,對責任制護理的理解也僅停留在“護士包干到床”的層面[7],對護患關系、護理服務對象的認識不到位。提示護理管理者在推進責任制護理過程中,應加強責任制護理相關知識的培訓,重視責任制護理的內涵建設,幫助護理人員不斷提高認識,樹立正確的護理服務理念。本研究中,女性知識得分高于男性,分析原因可能是女性在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方面較男性好,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也好于男性。
3.2 護理人員對責任制護理給予積極評價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人員對責任制護理的態(tài)度得分(75.55±16.87)分,其中,55.17%的護理人員得分高于平均分。在責任制護理制度下,需要護理人員獨立解決患者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這就要求護理人員與患者和家屬進行充分溝通,全面掌握患者的身心健康狀況,并且積極與醫(yī)師溝通,了解患者的病情變化,以便及時調整護理計劃。在此過程中,護理人員的工作獨立性、主動性和積極性都有所提升[8,9]。同時,必須明確自己的職責與分工,在工作中更有計劃性,才能勝任責任護士的工作[10,11]。本研究中,不同職稱護士對責任制護理的態(tài)度得分不同,護士得分高于護師及以上職稱者。分析原因可能是,高年資護理人員習慣了“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工作模式,在向“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工作模式轉變過程中,未能完全轉變觀念。這就提醒護理管理者在責任制護理的培訓和推廣應用中,應給予高年資護理人員更多關注。
3.3 護理人員的臨床實踐行為較好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人員的行為得分為(82.64 ±13.73)分,其中,56.55% 的護理人員得分高于平均分。Marrow[12]和 Webb[13]研究表明,責任制護理與護理程序密不可分,在護理工作中遵循護理程序可以使整體護理更有計劃性。本研究中,護理人員對護理程序的執(zhí)行情況較好,可以將護理評估、護理計劃、護理措施和護理結果評價等落實到臨床實踐中。由此可知,責任制護理對提高護理人員的工作能力、提升護理人員對護理程序的執(zhí)行力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作用。這也為進一步推廣和完善責任制護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本研究中,擔任過責任護士的研究對象行為得分高于未擔任過責任護士者,可見,要提高護理人員對責任制護理的貫徹執(zhí)行能力,必須加強臨床實踐學習,提示護理管理者不斷探索和完善責任制護理管理模式,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實踐能力。
作為一種先進的護理制度,責任制護理在提高患者滿意度,提升護理服務質量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責任制護理對責任護士的專業(yè)知識、業(yè)務水平和臨床工作經驗都有相當高的要求,提示護理管理者應積極探索責任護士選拔、考核和聘用的有效機制。同時,管理者應從護理人員角度了解責任制護理的臨床應用與開展情況,加強責任制護理相關理論知識培訓,及時為護理人員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引導其端正工作態(tài)度,建立對責任制護理的正確認識。與此同時,管理者應重視責任護士的能力考核,不斷提升護理人員的臨床實踐能力,保證責任制護理穩(wěn)步推進。
[1]Smith MJ.Humanistic behaviors and primary nursing practice[J].AppL Nurs Res,1996,9(1):.33 -36.
[2]Manley K,Hamill JM,Hanlon M.Kim MB.Nursing staff's percep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primary nursing practice in intensive care 4 years on[J].J Clin Nurs,1997,6(4):277 -287.
[3]胡德英,劉義蘭,代 藝,等.外科優(yōu)質護理服務試點病區(qū)開展責任制護理初探[J].護理學雜志,2010,25(18):22 -23.
[4]陳員娥,李 艷,厲小小.小組負責制護理模式在優(yōu)質護理服務示范病房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2):1073-1074.
[5]陳 燕,李 晨,郭亮梅.責任制護理小組管理模式在神經內科的實施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10):1503 -1504.
[6]王力紅,李 莘.責任制整體護理中護士價值的體現(xiàn)[J].中國醫(yī)院,2010,14(12):71 -72.
[7]黃湘源.“大包干”責任制和層級管理在婦產科護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1):86 -87.
[8]Sellick KJ,Russell S,Beckmann JL.Primary nursing:an evaluation of its effects on patient perception of care and staff satisfaction[J].Int J Nurs Stud,2003,40(5):545 -551.
[9]Armitage P,Cham Pney - Smith J Andrewsk.Primary nursing and the role of the nurse preceptor in changing long-term mental health care:an evaluation[J].J Adv Nurs,1991,16(4):413 - 422.
[10]Ryan AA,Logue HF.Developing an audit tool for primary nursing[J].J Clin Nurs,1998,7(5):417 - 423.
[11]Nissen J,Boumans NP,Landeweerd JA.Landeweerd.Primary nursing and quality of care:a Dutch study[J].Int J Nurs Stud,1997,34(2):93 -102.
[12]Marrow CE.Primary nursing and student supervision:exemplars in practice[J].Nurs Educ Today,1997,17(4):333 -337.
[13]Webb C,Pontin D.Evaluating the introduction of primary nursing:the use of a care plan audit[J].J Clin Nurs,1997,6(5):395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