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琳
(河南工程學院 人文社科系,河南 鄭州 451191)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國家層面看,表現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從社會層面看,表現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從公民個人層面看,表現為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端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與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有密切的聯(lián)系。大學階段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當前大學生的價值觀日趨多元化的情況下,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自覺抵制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學面臨的十分重要的任務?!端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課)課教師需要認真領會其精神,通過有針對性的教學,從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于教書育人全過程。
《基礎》課要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先要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基礎》課章節(jié)中的地位與內容以及《基礎》課的整體結構和邏輯關系。第一部分:第一章到第三章,講的是提高思想認識的問題,主要是對大學生進行理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人生觀教育,是一個以理想信念為核心,以愛國主義為重點,以正確的人生目的、端正的人生態(tài)度、科學的人生價值標準為基本理論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體系。第二部分:第四章講的是培養(yǎng)道德品質的問題及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闡述了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理論和價值導向,及對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道德行為的具體要求,集中對大學生進行道德觀的教育。第五章、第六章的部分內容主要論述了社會主義道德在公共生活、職業(yè)生活、家庭生活等社會主要生活領域中的要求。第三部分:第五章、第六章的部分內容和第七章、第八章的內容,是關于增強法律意識的問題。第五章、第六章的部分內容主要論述了社會主義法律規(guī)范在職業(yè)生活、家庭生活等主要社會生活領域中的具體要求,有針對性地幫助我們在社會生活中自覺遵守法律規(guī)范。第七章的內容是幫助我們領會社會主義法律精神,增強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培養(yǎng)依法辦事、依法治國的理念和法律思維方式。第八章是幫助我們認識社會主義制度,明確社會主義法律規(guī)范,引導我們加強社會主義法律素養(yǎng),對大學生進行法治觀念的教育?!霸谝陨先齻€部分中,第一部分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的主體價值取向,為第二、第三部分的道德觀和法治觀教育提供了思想基礎。”[1]在每一部分中,都涉及到價值觀教育,如第一部分涉及到是否“愛國”,是否做一名堅定、忠誠的愛國者,是否為國家、為社會、為他人做貢獻。第二、三部分涉及到“敬業(yè)、誠信、友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核心價值觀。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擔負的任務是:從當代大學生面臨和關心的實際問題出發(f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線,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教育,幫助大學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yǎng)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進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惡、美丑和加強自我修養(yǎng)的能力,為逐漸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扎實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礎。要完成《基礎》課的教學任務,需要教師認真?zhèn)湔n,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換,把教學大綱、教材等體現出來的理論體系轉變成由教師設計、以教學大綱為指導、以教材為藍本的課程教案體系,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內容向《基礎》課教學內容的轉化,使教師的教學更具有針對性、現實性、靈活性,實現與時俱進。
在教學實踐中,要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換,教師就要考慮大學生的接受情況,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和特點,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促進《基礎》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內容由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追尋人生的意義。大學生的心智生命已經發(fā)展的比較成熟與完善,有良好的知性能力和活躍的思維,而且對于人生觀、價值觀、生命觀等問題也具有強烈的思考欲望。因此,教學體系可考慮讓學生直接從問題切入點進行自主性思考,老師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重點和范圍,學生經過思考得出結論,比直接給予的說教、結論更具有說服力,而且,思考本身也鍛煉了學生理解和處理相關問題的能力。這種啟發(fā)式、研討式教學,是大學生自己思考得出的令人信服的結論。當然,教師要能把握和掌控正確的研討方向。《中長期國家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明確指出:“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fā)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環(huán)境”?!痘A》課在價值觀教育中實行以“啟發(fā)式、研討式”為主導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模式,也符合《綱要》關于“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建構的要求。因此,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需要教師深入調查研究,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梳理總結出學生所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和思想疑點問題”。[2]
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風格和學生的接受狀況及疑問,靈活地講讀教材,將教材內容主體化、情景化、信息化,開拓和發(fā)展教材內容,以教材體系思維邏輯、教材的基本內容和教學的基本要求為依據,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進行“啟發(fā)式”教學,突出啟發(fā)式對話語境下的交互模式,教育和啟發(fā)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解決有關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增強識別和抵制錯誤價值觀侵襲的能力,培養(yǎng)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保持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解決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價值觀教育,教師也可以在對各章節(jié)內容融會貫通的基礎上進行專題教學或專題講座,以系統(tǒng)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基礎》課從當代大學生面臨和關心的實際問題出發(f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線,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教育?!痘A》課緒論第三節(jié)“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講到“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時,專門提到“理想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奮力前行的向導,……到二十一世紀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案粡?、民主、文明、和諧”就是我們所追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價值取向。在第一章第二節(jié)“樹立科學的理想信念”中專門提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為什么這個共同理想能成為核心價值觀?因為“這個共同理想,集中代表了我國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者、建設者、愛國者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很強的廣泛性和內容性。這個共同理想,把國家、民族與個人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強調了國家要基本實現現代化、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人民要過上寬裕的小康生活,有著廣泛的社會共識,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廣泛性和包容性,并具有強大的感召力、親和力和凝聚力,有利于調動全體人民的積極性共同為之奮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發(fā)展目標上的規(guī)定,是立足國家層面提出的要求。在當代中國,實現國家富強、人民民主、社會和諧、文明昌盛,符合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尋求民族復興的共同愿景。
《基礎》課第七章第一節(jié)“領會社會主義法律精神”、第二節(jié)“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專門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內涵進行了闡述,是集中進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章節(jié)。在教學時,要幫助學生對這些概念有一個正確的解讀和講解,以期學生樹立正確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觀念。法治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法律準則上的規(guī)定,是從社會層面提出的要求。大學生只有認真領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增強學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識,才能在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民主政治建設中,做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1.樹立正確的自由觀念?!痘A》課教學要使學生明白:保障公民的自由平等是我國憲法和法律的基本價值取向。法律上的自由平等觀念最為核心的內容是依法享有和行使自由的觀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同時要使學生明白:自由與責任密切相關,有相關之自由即應負相關之責任。自由是政治哲學的核心概念。自由也是一種社會概念。自由是社會人的權利。孫中山多次在演講指出,一個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為范圍,才是真自由。如果侵犯他人的范圍,便是不自由。麥奇生說:“自由不僅為濫用權力而失去,也為濫用自由而失去”。西奧多·羅斯福說:“沒有自由的秩序和沒有秩序的自由,同樣具有破壞性”。華盛頓說:“如果自由流于放縱,專制的魔鬼就乘機侵入”。孟德斯鳩說:“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力”。
2.樹立正確的平等觀念?!痘A》課教學要使學生明白:社會主義制度為實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奠定了現實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基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觀念不僅被社會主義法制所承認,而且得到充分體現,成為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所有公民都必須平等地遵守法律,依照法律規(guī)定平等地享有和行使法律權利、平等地承擔和履行法律義務。在社會主義國家,不承認有任何享受特權的公民,也不承認任何免除法律義務的公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時要求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在適用法律時,對于任何公民,不論其民族、種族、性別、職業(yè)、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社會地位、居住期限等有何差別,都要給予平等對待,從而保證每個公民的合法權益都平等地受到法律保護,任何公民的違法犯罪行為都平等地受到法律追究和制裁。
3.樹立正確的公正觀念?!痘A》課教學要使大學生在政治、經濟、法治三個層面上正確理解公正的內涵與要求,樹立起公正觀念。使大學生懂得:從政治層面上,“社會公正是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制度設計的理念、立足點和出發(fā)點。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超越在于在制度設計上切實維護社會的平等和公正,消滅剝削和壓迫,消除資本主義形式公平掩蓋下的實質不公平,達到以人的解放為最終目標的和諧發(fā)展,開拓了人間正道。公正、平等和人的解放是馬克思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以生產資料公有制取代私有制說到底是為了建立能實現這些理想的社會制度?!盵3]從經濟層面上,要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huán)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fā)展權利。從法治層面上,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觀念的重要內容,追求公平正義是法治的主要價值目標。要堅持立法公正和執(zhí)法公正并重,堅持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并重,促進司法公正。
4.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胺ㄖ巍笔且环N治理國家的理論、原則、理念和方法。法治觀念是指人們對法治的性質、功能、目標方向、價值取向、作用等問題的系統(tǒng)化認識和看法。法治觀念是依靠法律管理國家、管理經濟和治理社會的觀念,它對法治實踐起著指導和推動作用。法治觀念的實質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國的理念、意識與精神。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精髓和靈魂,是指導法治運行和立法、執(zhí)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jiān)督的指導思想?!痘A》課教學教育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法治觀念,是貫徹落實“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榮辱觀的內在要求,是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內在要求。加強法治觀念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自覺遵紀守法,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
從個人層面樹立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核心價值觀,是貫徹落實第四章第四節(jié)《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的內在要求。從邏輯結構上看,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在教材體系中都有對應的章節(jié),“愛國”是第二章“繼承愛國傳統(tǒng)弘揚民族精神”的核心內容,“敬業(yè)”主要體現在第六章第一節(jié)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要求,“誠信”主要體現在第四章第四節(jié)“大學生與誠信道德”,“友善”既是第五章社會公德“文明禮貌、助人為樂”的內在要求,也是第六章家庭美德“尊老愛幼、夫妻和睦、鄰里團結”的內在要求。樹立“誠信”的核心價值觀,是貫徹落實“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榮辱觀的內在要求。教育大學生將誠實守信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作為立人之本、成事之基,在學校生活、家庭生活、職業(yè)生活、社會生活中自覺做到堅守誠信,抵制和反對唯利是圖、弄虛作假、背信棄義、不講信譽等思想和行為。樹立“愛國”核心價值觀是貫徹落實“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榮辱觀的內在要求。
價值觀包含有關人生中最重要、最值得自己去追求從而也使自己的人生最有意義的事物的觀念。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知道自己最需要什么,最應當追求什么,才會在自己擁有它的時候,感到滿足、幸福?!痘A》課既包括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教育,又包括法制觀教育?!痘A》課是提高人的素質、塑造人的靈魂、促進國家認同的核心課程,其中價值觀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1991年,新加坡發(fā)布代表國家意志的《共同價值觀白皮書》提出“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社會關懷,尊重個人;協(xié)商共識,避免沖突;種族和諧,宗教寬容” 五大共同價值觀,提高了公民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道德秩序的確立有效提升了國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4]。
實踐的觀點是整個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理論基石,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痘A》課是一門思想性、實踐性很強的知與行緊密結合的綜合性課程。通過實踐教學,精心安排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理論聯(lián)系實際,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大學生將學習知識與社會實踐、日常行為習慣養(yǎng)成結合起來,在實踐中加深理解理論,在實踐中提升思想道德素養(yǎng)和法律素質,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例如,培育大學生“法治”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教學可以采取模擬法庭、到庭審現場旁聽、面向社會進行法律咨詢服務、案例分析等形式在學法用法中增進大學生的“法治”觀念。
《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文件)指出:實施立德樹人工程,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學化水平。加強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等道德規(guī)范教育,推動學雷鋒活動機制化、常態(tài)化。推進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基礎》課的宗旨就是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法律素質,實踐教學的目標在于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人生,提高和完善思想道德法律修養(yǎng)水平,最終內化為學生的個人素質并外化為積極的人生行為,在實踐中成長。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可以引導學生了解社會、增長見識、面對現實、鍛煉毅力,增強集體意識,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強社會責任感,在實踐中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會做人做事。
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基礎》課教師必須真正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在教學中采取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將理論付諸實踐,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大學生所奉行的行為準則。為此,必須注重《基礎》課實踐教學的整體優(yōu)化,注重內容方面的有機聯(lián)系,使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教學活動形成統(tǒng)一的整體。例如,進行“愛國”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有如下四種途徑:(1)利用重大節(jié)假日,參加升國旗、唱國歌儀式,進行宣誓,強化大學生的愛國意識。(2)利用暑期,帶領大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觀看古代文物,領略中華民族燦爛的古代文明與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體驗中國歷史文化,激發(fā)愛國情懷。(3)建立大學“軍事俱樂部”,研討國內外兵器裝備、我軍發(fā)展歷程、國內外重大戰(zhàn)役、世界軍事變革和我國安全形勢,增強大學生國防責任感。(4)組織觀看愛國主義電影作品并進行專題討論。
誠實守信,既是公民道德建設的規(guī)范,也是建設和規(guī)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保證。所以教材專門就學生的誠信教育,培養(yǎng)學生誠實待人、守時守信這樣的優(yōu)良品質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誠信意識教育方面,可以開展以“誠信、責任”為主題的演講活動、主題班會、“感動中國”誠信模范報告會。敬業(yè)意識的培養(yǎng)可以通過如下四種形式展開:(1)建立校園與社區(qū)、街道聯(lián)系渠道,利用周日、暑期讓學生參與社區(qū)管理與服務。(2)利用校園BBS平臺,使學生參與校園事務的管理。(3)邀請學生代表參與后勤管理與服務。(4)組織學生參與學生會、社團成員選舉,當選后為同學服務、為社團服務等,鍛煉其敬業(yè)意識。
價值觀教育的目的是當事人在進行道德抉擇時,有較強的、正確的價值行為選擇能力。因此,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去做一些相關的事情,在做的過程中感知、體驗、反省、提升。這種感知、體驗、反省、提升所生成的價值觀,就更能夠直接扎根于學生的心中,成為其德性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只是道德知識。其實,教育與價值是連同一體的?!皟r值充滿教育的每一個地方,散布于學校教育實踐的每個方面。運用價值觀,教師評價學生以及學生評價教師。社會用價值觀評價學習課程、教育計劃和教師的能力。社會本身也被教育工作者用一定的價值觀來評價”。[5]因此,《基礎》實踐教學要堅持以學生日常行為表現的自我評價、同學評價、老師評價為載體,以暑期社會實踐和日常社會活動為依托,以傳統(tǒng)優(yōu)良道德的學習與領會為契機,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實踐中去踐行核心價值觀,以提升道德認知和抉擇的能力,同時全面提升道德素養(yǎng)和法律素養(yǎng)。
[1]吳潛濤.《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的性質、邏輯結構與主線[J].教學與研究,2006,(8).
[2]胡菊華.《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實現策略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7,(4).
[3]孫寅生.論當代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的內容[J].探索,2011,(3).
[4]龔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莫尼卡·泰勒.價值觀教育與教育中的價值觀(上)[J].教育研究,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