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習軍
(淮陰工學院 體育教學部,江蘇 淮安 223003)
一般來說,學生身體的協(xié)調性越好,掌握運動技術、技能就越快.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應盡可能運用走、跑、跳、投等練習手段,全面發(fā)展與提高大學生的運動技能.教師選擇的運動方法和手段,應形式多樣,內容新穎、具有實效,能激發(fā)大學生參與學練的興趣,促使大學生樂意練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放手讓學生去創(chuàng)造,比如:跑、跳、投這些項目,教師可啟發(fā)學生自己去創(chuàng)造帶有趣味性、競爭性的跑、跳、投等游戲,通過創(chuàng)造,學生的自由意識不斷得到提高,自我鍛煉能力也隨之增強,從而達到鍛煉的效果[1].大學生還要把體育課中所學到的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運用到課外鍛煉實踐中,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yǎng)和發(fā)展大學生的運動能力,為將來的終身體育鍛煉打下良好的基礎.
要想大學生在較短的時間掌握學習的內容,提高大學生的學練效率,教師所運用的教學方法至關重要.例如:在教授籃球戰(zhàn)術配合時,必須讓在學生掌握籃球基本功的前提下,再學習籃球戰(zhàn)術,才會將錯誤和失誤大大減少,從而節(jié)省不必要的時間,這樣籃球戰(zhàn)術配合技術的教授時間大大縮短,學生學得既輕松又好.所以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首先教會大學生基本動作和技術,這樣才能使大學生在學習更難的技術時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大學生的個人期望是實現(xiàn)其體育運動學習目標的基礎,任何體育運動學習最終目標、中期目標都必須通過小目標的達成才能得到實施和判定其是否合理.所以大學生個人自我期望目標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是實現(xiàn)組織目標及個體目標非常重要的部分.大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即能力、年齡、性別等均有所不同,個性不同其運動學習目標對其心理素質的影響也不同,對其前景也會有一定的影響.有的大學生不懼挫折,不屈不撓,性格堅強,敢于選擇帶有挑戰(zhàn)性的運動目標,而對于運動能力較差,且有畏難思想的學生,其目標就應從低級向中級遞進,通過教師指導學練,逐漸增強運動學習的信心,使其向高目標奮斗.所以,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應指導學生合理調整自我期望,這樣才能使大學生在運動學習過程中更有動力、更富激情.
一個人會經歷無數的挫折,故抗挫折能力是社會適應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學可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能力.體育競賽中的失敗所引發(fā)的挫折體驗,對學生是一種心理的磨煉,承受挫折的過程是一種心理調適過程,這種調適過程就是一個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過程[2].公平競爭和團隊精神在體育教學中可以得到培養(yǎng)和提高.體育教學中的每項活動都各有規(guī)則,大學生在從事體育活動過程中會主動的用規(guī)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種特殊的“規(guī)則效應”,使大學生在比賽中逐步學會公平競爭、尊重裁判;學會約束自己、服從體育道德規(guī)范,這些對于提高大學生自控能力,養(yǎng)成遵章守紀,順應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良好習慣有著積極的作用.體育教師要不斷完善和充實自我,熟練體育教學技巧,以富有無私奉獻的教育精神,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最終正確指引大學生走向社會.
體育教師的工作不僅在教學過程中,還有組織、指導課余運動訓練及課外體育活動的職責,特別是課余運動訓練必定會隨著教育的發(fā)展而得到迅速的發(fā)展,競技運動也將樹立其在學校體育教學中的地位.一個運動技能不足、沒有體育特長,甚至基本的體育課教學都不能勝任的體育教師是難以承擔學校體育發(fā)展重任的,因為課余體育運動訓練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增強大學生的運動技術能力.如果指導課余體育訓練的教師自身的運動技能水平欠缺,且缺少體育運動實踐,對技戰(zhàn)術毫無理解是無法帶好大學生課余訓練的.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要根據自我特長合理分工協(xié)作,盡量把自己擅長的運動技能展示在課堂上,使學生能學到正確的規(guī)范的技巧和動作.
在學校工作中,體育教師屬于具有較強組織能力的群體,其組織能力是所有體育活動有序開展的前提.體育教師的組織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良好的組織工作能把教學的各種因素、環(huán)節(jié)等有機地連接起來,最優(yōu)化地發(fā)揮其功能和作用[3].體育教師的組織能力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號召力,體育教師要有“身先士卒,令行禁止”的“魄力”,身體力行再加上口令宏亮、語言精煉,這就初步具備了“指揮官”的“魄力”;二是觀察力,體育教師在操場上應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敏銳力,也就是觀察大學生在活動時的體力和精神的變化,以便隨時調整教學和練習的方法;三是判斷力,就是體育教師要有“審時度勢”的預判能力,對體育場上的任何情況,要有迅速的反應、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每個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已逐漸形成自己獨有的一套組織教學的方式,應能針對具體情景,靈活運用.
體育教師的創(chuàng)造能力,是指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產生新設想的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能力和作出新成果的創(chuàng)造性技能,是體育教師的全部體力和智力都處在高度緊張狀態(tài)中的一種社會性活動[4].體育教師的教學能力,不僅體現(xiàn)在豐富的知識、靈巧的語言上,還體現(xiàn)在教學技能上.體育教師要確立“以學定教”和“教服務學”的思想,堅持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想和實踐操作能力,堅持服務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優(yōu)越的條件.體育教師不但要向學生傳授知識,提高其運動能力,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心理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教師要注重創(chuàng)設民主、創(chuàng)新、寬松的教學氛圍,培養(yǎng)大學生自強、自尊、自信的堅強意志以及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提高大學生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讓大學生在積極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地去學習體育與健康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技術,掌握鍛煉身體的方法,并養(yǎng)成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行為習慣.體育教學中真正兼顧到每位學生,把大學生的現(xiàn)在和將來的發(fā)展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使每位同學都得到合理充分的發(fā)展.
技術型教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技術型教學使學生掌握某一項運動技能,學生在掌握運動技能以后開始自覺的鍛煉,對大學生提高自我的運動技能有積極作用.例如:在教授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的技術時,教師采取以下幾種技術型教法進行教法.一、徒手練習;二、持球模仿練習;三、對墻彈準練習;四、兩人近距離傳球練習;五、兩人中長距離的傳球練習;六、行進間的傳球練習;七、帶防守的傳球練習.教師通過對大學生進行一系列的技術動作訓練,使大學生能夠很快掌握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運動技能.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多采用技術型教學方法提高大學生的運動技能.
興趣型教法是指主要運用游戲或變換練習形式等,提高學生對運動技能學習的積極性.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大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因為大學生對運動產生興趣了才會更積極的學習.例如:在短跑教學時,可以采用“警察抓小偷”這個游戲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游戲過程中完成短跑練習,可大大提高了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采用游戲的形式來代替枯燥的練習,提高學生的主動練習的興趣.興趣型課程的體育教學方式應該變傳授式教學為“互動——交流”式教學,變接受式學習為探究性學習,使課堂呈現(xiàn)出積極活潑的特色,使大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獲得發(fā)展.
循環(huán)練習方法是根據鍛煉和教學的需要選定若干練習手段,設置若干個相應的練習站,學生按規(guī)定順序、線路和練習要求,逐站依次練習并循環(huán)的方法,它主要是練習的方法,不是教學方法,但它也是一種教學組織方法[5].循環(huán)練習的方式的種類較多,主要是分組輪換式和流水式兩種.例如:發(fā)展上下肢力量課,第一階段:準備活動.第二階段:鍛煉方法講解.第三階段:循環(huán)身體練習.教師在第三階段將學生分為3-5組,循環(huán)練習內容分為四站,第一站:啞鈴平舉,第二站:原地屈腿跳,第三站:雙杠支撐前進,第四站:原地蹲起,各組分別依次按四站循環(huán)練習.循環(huán)練習方法的特點是有多個練習手段,練習內容多樣化,練習節(jié)奏、運動量和鍛煉部位相對容易調整,可以根據教學過程中的練習需要進行多樣化的設計和安排,能較好的提高運動能力,全面地發(fā)展大學生體能.
體育教學過程中有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但是不同的教學方法有不同的效果,教師進行體育教學時必須對形式多樣的體育教學方法進行搭配.同時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相適宜的教學方法,真正做到的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不應該按照老的教學思路和教法方式死搬硬套,而應不斷的研究和創(chuàng)造新的教學方式,根據不同教學對象和內容創(chuàng)造出新的、更具有針對性和專業(yè)性的教法范式,提高大學生的學習激情和效率.
〔1〕劉永洪.采用“鍛煉小組”法,提高大學生運動能力[J].福建體育科技.2001,20(1):59-60.
〔2〕趙柏林.體育教師如何正確引導學生適應社會[J].科技信息,2010(26):657.
〔3〕李蘭香,汪孝英.論青年教師組織能力的培養(yǎng)[J].華北煤炭醫(yī)學院學報,2002,1(4):122-123.
〔4〕楊玉偉.體育教師的創(chuàng)造能力[J].沈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3):27-29.
〔5〕毛振明.體育教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