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偉
“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收集資料、構建論據(jù)和獨立思考”,“注重探究學習,勇于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等,這是初中歷史教學的基本任務和要求,也是新課標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所提出的基本方法。這些方法,集中起來就是研究性學習的方法。這一方法的核心價值則是問題意識。亞里斯多德曾說過:思維始于問題和驚訝。一切真正有所作為的人,都是具有強烈問題意識的人。
可見,歷史教學過程要具有問題意識,它主要包括提出問題、收集材料分析和解決問題、檢驗問題解決效果等內容。這種問題意識,在新課程強調“過程與方法”維度學習目標之際,應成為中學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重要核心內容。
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牽涉到的歷史問題很多,如何更好地去體驗和探究,對掌握、分析、思考歷史極為重要。筆者主要總結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是來源于現(xiàn)實生活的問題。受現(xiàn)實生活中的焦點或熱點內容啟發(fā),提出與之有關或利于理解它們的歷史問題。例如,2011年是蘇聯(lián)解體20周年,作為社會主義大國,它的解體令人扼腕嘆息。學生對蘇聯(lián)的變化也很感興趣。20年來,在俄羅斯社會和廣大歷史學家的意識中發(fā)生了許多重大變化,出現(xiàn)了一些對蘇聯(lián)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重新評價的一些觀點。我們在教學中就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一些相關材料,思考歷史。根據(jù)搜集到的材料了解到:俄羅斯絕大多數(shù)學者仍然認為,列寧和“十月革命”不僅改變了俄國,也改變了世界,改變了資本主義本身。人們應該以歷史的態(tài)度來對待歷史。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列寧是窮苦人的救星,是公正的象征。在社會分配嚴重兩極分化的今天,普通百姓更加懷念社會主義時代的福利。通過分析材料,結合最新的時事,既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使學生受到了啟發(fā),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了蘇聯(lián)的歷史。
二是對歷史內容重新質疑的問題?!皩⑽覀円恢毕嘈诺?,一直認為掌握住的東西,重新質疑?!比鐚W生在剛剛學習唐太宗李世民時,憑著對教材中資料的掌握,認為唐太宗是一位明君,但是隨著搜集到的資料中有如玄武門之變等事件,學生發(fā)現(xiàn),如果從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思想價值觀這個角度來評價唐太宗,這種觀點似乎又不太準確。于是,學生改變了看法,學會了重新質疑,認識到要從不同的歷史角度、立場來認識、分析和綜合評價歷史人物。
三是從新的或更高層次的視角審視歷史內容。“歷史研究中前導的問題,出自于吾人對所知事物的整體的融會貫通。從我們貫通了的看法,以及我們對自己有一致而不矛盾的認知,產(chǎn)生出我們對事物新的整體的看法,及對個別事物新的理解。而不斷地有力量在驅使我們既有的看法,補充及證實我們對事物整體的認識。”在研究共和國60年的征程凱歌時,可結合不同時期的史料來分析。例如,這是中共十七大報告中的片斷材料:我們即將迎來改革開放三十周年,……從那時以來……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發(fā)生了歷史性變化……從農村到城市、從經(jīng)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改革的進程勢不可擋地展開了。根據(jù)這些史料,學生可以從整體上審視這一時期的歷史,可以提高學生對建國以來黨和政府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整體認識。
即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究或體驗歷史。其中,探究歷史,就是運用所學知識或新史料分析和解決問題。這實際是一個運用分析、比較、歸納、概括、評價等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歷史,就是根據(jù)史料或所學知識走進歷史,通過移情等方式,體驗歷史變化,體會歷史智慧,感悟歷史真諦。這實際是一個想象、推理的情感體驗過程。歷史研究過程的問題意識,說明中學歷史教學就是探究和體驗歷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通過運用所學知識和新史料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想象和評價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并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因此,我們在解決歷史問題時,首先可以用史料來證明歷史現(xiàn)象或者是豐富歷史現(xiàn)象,使我們通過史料產(chǎn)生移情從而走進歷史,體驗歷史的發(fā)展和變化。如我們可以用生動形象的《清明上河圖》作為重要史料來研究北宋的社會生活狀況。其次是學會用史料來證明歷史結論、修正歷史結論,甚至否定歷史結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版界有一股出版“老照片”的熱潮,如列寧服、票證等,不僅供普通人懷舊,也日益受到史學界的重視,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20世紀初的中國印象》,攝影者施塔福于1909至1915年在上海印書館工作期間拍攝的照片,這些老照片能起到還原歷史的重要作用。如這些照片保留了湖北軍政府、商務印書館的原貌圖像,我們可以使用這些歷史資料做到用圖像史料說話,也就是通過史實說話,做到“論從史出”、“證由史來”,從而實現(xiàn)學習歷史的功用,真正地做到體驗歷史變化,感悟歷史真諦,從而產(chǎn)生歷史智慧。
歷史學科是否有用在于能否推進歷史意識的產(chǎn)生、傳播,最終使其成為人們普遍的精神和觀念。人們學習、研究和探索歷史,最后將得到一種精神積淀,即在思想和心靈中形成特色鮮明的歷史意識。而具有“問題意識”就可以使我們能更好地認識歷史,更好地回溯過去、探察現(xiàn)實、籌劃未來。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通過質疑釋疑與遷移應用等,形成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良好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不斷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