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國強 王婉珍
(常州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體育部 江蘇常州 213164)
陽光體育運動對于我國高校學生體育活動的開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要在高職院校中普及陽光體育運動的健身理念,使高職學生體育協(xié)會與陽光體育運動相結合,更好地發(fā)揮陽光體育運動在高職院校體育活動中的引領作用,這對于我國高職院校體育的發(fā)展意義重大。為此,筆者基于近年來陽光體育運動在我國高職院校學生體育協(xié)會中的開展狀況,重點梳理陽光體育運動在高職院校體育社團中開展的功效與不足,以期更好地完善高職院校學生體育社團管理機制,充分發(fā)揮高職院校各類體育社團的作用,進一步推動陽光體育運動在高職院校的良性開展與高職體育課程改革,營造積極向上的高職校園生活。
1)高職院校學生體育社團的特性與作用。高職院校大學生體育協(xié)會是高校學生社團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學生根據自身愛好自愿組成,以開展各類活動為目的的學生體育組織[1]。高職院校學生體育協(xié)會一般具有自身的規(guī)則章程,具備社團組織的最基本屬性,各類社團由不同運動項目劃分,具有自身特有的性質與魅力。近年來,我國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在不斷下降,國家對廣大學生體質的要求卻不斷提高,因此,學生體育社團在高職校園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日益凸顯。發(fā)展學生體育社團這不僅是我國高職院校體育課程改革所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而且對我國未來青少年身心素質的提高以及國民終身體育思想的養(yǎng)成意義重大。
從實際情況來看,我國高校學生體育社團組織數量不斷增多,各類社團人數不斷擴大,學生體育社團組織在高職院校中的作用日益明顯。學生體育社團的發(fā)展,不僅對于高職院校體育教學改革意義重大,而且能夠促進學生運動才能的發(fā)展,并有益于學生終生體育意識的養(yǎng)成。通過高職大學生體育社團活動的開展,可以豐富大學校園文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體育情操,吸引廣大學生走到操場、走進自然、走到陽光下進行體育鍛煉,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養(yǎng)成,對于大學生和諧校園文化的構建也具有重要意義[2]。
2)高職院校學生體育社團與陽光體育運動。2006年12月,國家教育部為切實提高我國廣大青少年體質水平,以“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為導向,以養(yǎng)成學生終生體育意識為核心,以切實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水準為目標,倡導“全國億萬青少年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并在我國各級學校中迅速開展起來。陽光體育運動的具體要求是:以強身健體、達標爭優(yōu)為目標,預計用3年的時間,使各級學校全面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及格等級達85%以上,學生能掌握至少兩項日常鍛煉的體育運動技能,讓學生學會自我鍛煉,養(yǎng)成自覺的體育鍛煉習慣,并使學生養(yǎng)成終身體育意識,使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能夠得到切實提高。陽光體育運動的口號是: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輩子[3]。此外,教育部下發(fā)的文件還指出,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必須要與學校課外體育鍛煉結合起來,學校各級各類社團組織要積極配合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保證陽光體育運動彌漫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學校體育教學是陽光體育運動的主體,是引導學生參與陽光體育運動的一個重要平臺,而學生體育社團組織也是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一大載體,通過體育社團活動的開展,對培養(yǎng)學生體育鍛煉意識和增強學生體育技能具有重要意義[4]。因此,為了更好地推動高職院校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必須將大學生體育社團活動與陽光體育運動結合起來,使高職院校各協(xié)會組織中的體育社團成為大學生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主旋律。
3)“陽光體育”運動在高職院校學生體育社團中的開展。陽光體育運動在各類學校全面開展實施以來,在具體方針策略的制定上卻問題重重,尤其是在落實上,僅僅靠傳統(tǒng)上的每周一次體育課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體育需求。為此,許多高職院校開始嘗試將傳統(tǒng)的體育課設置進行改革,有的學校甚至將體育課與學生體育社團活動結合起來,力圖通過改革來增加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通過近年來不斷嘗試,高職體育社團的優(yōu)勢得到很好的體現,體育社團寬松的活動環(huán)境和多樣的活動方式對學生參與體育運動起到很大的作用[5]。為更好地實施“運動技能、運動參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五大領域的健康目標,落實學生體育課程的課內外一體化,做到體育課內外、校內外的有機結合,學生體育鍛煉的開展與體育社團活動的日益密切,學生體育社團的功能也日漸凸顯[6],學生體育社團組織也日益發(fā)展。自陽光體育運動開展以來,全國各級各類學校紛紛響應,積極投入到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中來,與此相適應,高職院校大學生體育社團組織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各類社團數量不斷增多,活動領域不斷擴大,文化建設不斷豐富,對外交流渠道也不斷拓寬,高職院校體育社團組織在學生課外體育鍛煉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目前高職院校大學生體育社團種類不斷增多,社團活動豐富日漸豐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
1)從物質與文化層面加強高職院校學生體育社團建設。針對目前大學生體育社團發(fā)展的良好形勢,各高職院校相關部門要挖掘學生體育社團的功能,從多視角對體育社團的發(fā)展進行重新定位,從物質與文化層面上加強對學生體育社團的指導,從社團硬件與軟件層面上對社團進行大力扶持,完善社團內部管理機制,構建高水平、高層次的大學生體育社團組織,吸引更多學生加入到體育組織中來,積極參與體育鍛煉,更好地推動陽光體育運動在高職院校的開展。
陽光體育運動開展的最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意識,增加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途徑,提高學生的身心素質,最終幫助學生形成自覺參與體育鍛煉的終身體育意識。針對目前高職院校學生體育社團的發(fā)展狀況,要實現體育社團與陽光體育運動的結合,必須將現有的課外活動、體育課堂教學與陽光體育運動結合起來,開展新的體育鍛煉模式。利用好現有的體育資源,對陽光體育的開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高職院校學生體育社團的良性發(fā)展對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也有重要的推動作用[7]。
2)建構陽光體育運動與高職學生體育社團互動發(fā)展的新模式?!瓣柟怏w育”運動畢竟是2006年12月教育部門才提出來的,陽光體育運動在高職院校中的普及與開展尚處于初級階段,可以說陽光體育運動在高職體育社團中的實施并無更多的實際經驗,因此,怎樣克服制約體育社團活動的種種因素,把陽光體育運動與體育社團活動真正結合起來;怎樣發(fā)揮陽光體育運動在高職院校學生體育社團活動中的作用,運用高職院校學生體育社團活動促進陽光體育運動在高校中的開展與普及;怎樣構建陽光體育運動與高職院校體育社團活動互動開展的新模式等方面,尚需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8]。國內許多學者針對體育社團的發(fā)展提出了不少有積極意義的見解,對陽光體育背景下影響高職院校學生體育社團活動開展的諸多因素,如社團活動束縛較多、科學定位不準、管理人才缺乏、物質條件匱乏、學校不夠重視和缺乏必要的社會支持、活動指導人員不足、成員流動性大及社團評價體系不完善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于陽光體育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體育社團活動的開展有一定的實踐意義與參考價值。
3)高職院校各類體育社團組織要與學生所學的專業(yè)領域相結合,培養(yǎng)出身心健康的高技能人才。社會的發(fā)展對于高端人才的需求不僅僅是注重人才的知識與技能,而且也注重人才的身心健康水平,只有真正健康的人才能更好地進行知識技能的學習與發(fā)展。高職院校是培養(yǎng)具有高技能人才的基地,高職學生不僅要具備一定的專業(yè)技能知識,而且在身體上也要達到健康水平。而體育運動正是培養(yǎng)學生身心健康最好的一種形式。因此,要使各類體育社團組織與高職院校學生所學的專業(yè)領域相結合起來,在高職院校中開展陽光體育運動時,要利用好高職院校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注重各類大學生體育社團組織的作用,并且根據各個專業(yè)的特點與職業(yè)要求開展體育社團活動,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發(fā)揮體育社團組織的作用,促進高職院校大學生身心素質與專業(yè)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2005年5月27日,國家體育局在《加強高等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中規(guī)定:各級各類學校體育領導小組、學生工作處等部門要緊密配合,開展廣泛的體育運動活動,增強學生體質。要發(fā)揮學生會和學校大學生體育社團組織的作用,積極開展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吸引學生走到操場進行體育鍛煉”。目前已有文獻結合陽光體育運動在高校實施的特點與高校學生體育社團活動開展的現狀,從教育學、社會學、組織學以及課程與教學論等多角度闡釋與分析了陽光體育背景下高職院校學生體育社團發(fā)展的現狀與對策,特別是運用組織文化理論對一些高校星級品牌社團文化建設方面的剖析,應該說在理論上已經實現了新的突破,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我國高校體育社團研究的理論和方法論。但是陽光體育運動作為教育部門一個新興的話題,對它在高職院校中的研究與普及尚不能止步于此,陽光體育實施的理論與實踐問題有待進一步完善。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進一步從多學科實證的視角來探討陽光體育運動在高職院校實施的合理舉措,引鑒多學科、多領域的知識來研究陽光體育運動與高職學生體育社團活動相結合的新模式,推動陽光體育運動與高職學生體育社團活動良性互動、健康發(fā)展。
[1] 賴炳森.論大學生體育社團的扶植[J].嘉應學院學報:自然科學,2006(6):121-124.
[2] 王 艷,張建新.高校學生體育社團管理問題的分析及對策研究[J].體育科研,2005(6):90-91.
[3] 楊 左,段洪華等.對大學生體育社團發(fā)展現狀及對策研 究[J].湖北體育科技,2005(4):535-537.
[4] 莫 凡.大學生體育社團功能與組織管理的研究[J].體育科研,2007(3):23.
[5] 劉強德.我國高校體育社團發(fā)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遼寧體育科技,2006(3):78-79.
[6] 丁 斌.高校體育社團組織建設若干問題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6(3):21-23.
[7] 劉明明.高校體育社團現狀分析及發(fā)展趨勢[J].渝西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48.
[8] 史立峰,邵正喜.“陽光體育運動”背景下高校公共體育成績評價模式研究[J].常州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2):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