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莉
(銅陵學院 文學與藝術傳媒系,安徽 銅陵 244000)
二胡江南風格與演技技法研究
胡小莉
(銅陵學院 文學與藝術傳媒系,安徽 銅陵 244000)
二胡江南風格是江南文化的產物,更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獨特的成因背景及左右手技法特征。本文從江南的地理環(huán)境,語音語調,文化背景及音樂形式分析了二胡江南風格的成因,并闡述二胡江南風格演奏技法中獨特的墊指滑音、裝飾音、揉弦及浪弓的演奏技巧。
江南文化;二胡江南風格;墊指滑音;浪弓
二胡作為我國最具代表和最有魅力的拉弦樂器之一,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按照地域不同,人們習慣將二胡分為南方和北方兩種風格。總體上,南方的風格是情韻結合,細膩入微,而北方的風格則是粗獷豪邁,大氣磅礴。樂器作為一種“文化因素”,要適應某種區(qū)域文化的審美要求,不能僅僅局限于樂器的演奏手法,樂器本身的結構、音色都必須適應這一區(qū)域文化的審美趣味[1]。二胡因其柔美溫婉的音色,更加貼合江南音樂文化內涵的展現(xiàn),它與江南秀美典雅的山水景色可謂完美融合,相得益彰。了解二胡江南風格的音樂特色并掌握其相應的演奏技法,對于弘揚國樂文化,增強愛國熱情都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江南文化對二胡江南風格的影響
江南一般是泛指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qū)。在我們的印象里,江南就是水鄉(xiāng)之地,魚米之都,富蔗之所,江南歷來是人們向往的夢中天堂。江南不僅指地理位置,更有其文化標簽,以“士族精神,書生氣質”為審美核心的江南文化,“詩性”遂成為“江南文化”最本質的和與眾不同的特征[2]。音樂是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產生發(fā)展離不開特定地域文化,不同區(qū)域的地理環(huán)境造就不同風格的音樂文化。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江南地處長江中下游,水土肥沃,氣候宜人,風景如畫,經濟富足。人們對江南音樂文化研究的熱情從不曾退卻,仿佛它就是一座挖掘不盡的寶藏。江南的古典園林,到處可見亭臺樓榭,山水相間,層次分明。尤其是江南富足的水資源,不僅潤澤了江南人的含蓄典雅,更積淀了江南音樂的柔美溫婉。水的流動聲景,變幻意境,使得如歌如夢的煙雨江南仿佛一幅淡雅天然的水墨畫,它的詩意美景會讓人油然而生一種浪漫情懷。在如此詩意氛圍的熏陶下產生的二胡音樂不會是鏗鏘豪邁的風格,而是透著詩一樣繾綣優(yōu)雅的古典特質。江南的音樂文化特征重在輕,細,雅。它融合多種因素,特別是自然地理方面的因素、歷史人文的因素、政治方面的因素,從總體傾向來看,它是一種陰柔唯美的文化。中國地大物博,而各具特色的地方方言更是南腔北調,多彩多姿。江南語言的發(fā)音體系有其獨特的韻味,有著“吳儂軟語”的美譽。它的咬字吐字多為平舌靠前,發(fā)音輕柔溫軟,語調多為細致曲折的流線型特征。所以江南人說話就像是低吟淺唱,十分靈動婉轉。音樂也是一種語言,江南風格二胡樂曲的優(yōu)美婉轉、甜美如歌正是江南方言柔軟、甜美而帶著“嗲”氣的派生物。江南語言的獨特美為江南風格二胡演奏提供了直接素材,如旋律中大量二度三度的級進小跳,墊指滑音的運用,慢速滾揉,旋律中浪弓等技法的使用無不體現(xiàn)了江南無限清新婉麗、嫵媚柔情的詩性文化特征。
(二)江南音樂對二胡江南風格的影響
江南絲竹是江南音樂中最具代表的音樂形式。江南絲竹,是流行于上海、江蘇、浙江一帶的合奏器樂形式。最為常用的樂器有笛、簫、笙、二胡、琵琶、揚琴、三弦等絲竹樂器和彩盆、拍板、點鼓等打擊樂器。音樂風格“精致、柔婉、輕快、典雅”[3]。它語音調值變化較小,速度平緩安靜,基本是五聲性旋律。江南絲竹很多傳統(tǒng)曲目如《行街》《熏風曲》《中花六版》等都經常被演繹成二胡獨奏曲。同時江南風格二胡的很多技法都由江南絲竹中借鑒而來。像墊指滑音、小打音、透音、帶弓、浪弓等。而其以人為本,崇尚自由的靈魂歸旨也一樣影響并滲透著二胡江南風格的形成發(fā)展。
江南戲曲對二胡江南風格的形成同樣影響深刻。昆曲是江南戲曲最代表的曲種,被譽為“戲曲百花園里的一朵蘭花”。表演中注重演唱與身段的巧妙諧和,動作優(yōu)美細膩,演唱柔曼悠長,讓人回味無窮。江南風格的二胡作品如《姑蘇春曉》、《江南春色》、《揚州小調》等都吸收了昆曲中很多細節(jié)元素,速度平緩優(yōu)雅,適當控制音色并追求嫵媚婉麗效果,充分體現(xiàn)了江南文化所蘊含的高貴典雅的細致品格。
江南民歌是我國民歌百花園中一朵瑰麗奇葩,它不僅是傳統(tǒng)民間音樂的基礎,更是民族器樂曲創(chuàng)作的根基來源。江南民歌主要是指以吳語為載體,富有江南韻律的歌曲,它柔美清麗,質樸通達,具有以漢族五聲調式為其骨干的一般特征,行腔多用級進,發(fā)音柔軟細膩,旋律線委婉曲折,喜用花腔。江南民歌以其獨特的韻味和人性美常常把我們帶到如詩如畫的江南水鄉(xiāng)。演唱技巧上,擅用很多裝飾音如上滑音、下滑音、倚音、顫音等,使?jié)櫱伙@得非常嫵媚、精巧。江南民歌的顫音以大二度居多,不僅幅度小,而且快、細,大多為單顫音,這些華麗的裝飾音技巧大量的被江南風格二胡作品吸收引用。
(一)揉弦
揉弦是二胡演奏中最基本的技法之一,直接體現(xiàn)一個演奏者的音樂素養(yǎng)及演奏功底,以滾揉常見。演奏時手指在弦上某一音位做上下扇面形的滾動,同時指尖由于對弦也產生一定的壓力,繼而產生一種波浪似的聲音,使得弦律宛轉悠揚,極富歌唱性。江南風格樂曲的二胡揉弦有其獨特的技巧。它在滾揉的基礎上稍加了一點壓力成份,配合沉穩(wěn)內斂的氣息,使得聲音踏實沉淀,很有質感,從而奠定了濃郁的江南風格樂曲的基礎。如果用通常的揉弦手法來演奏,則使得樂曲韻味不足,情感單薄,無法表現(xiàn)江南風格樂曲那自由博大的氣概。
受江南各種音樂形式的影響,江南風格二胡曲總體舒緩,長音符較多,演奏中若每個長音都機械的一揉到底,便會顯得啰嗦庸常,讓人乏味。所以,為了恰好的表現(xiàn)江南萬種風情的文化,在實際演奏長音時通常是揉與不揉相結合,根據(jù)樂曲表達的實際情境來選擇揉弦的有無和長短。另外,在揉弦的長音中還常用遲到揉弦的方法,演奏時力度適中,頻率略快,振幅較小,產生一種柔和自然的波音曲線,這樣的音樂才更有意境,讓人無限遐想,余音繞梁,體現(xiàn)了江南雋永旖旎的風光和人們閑適愉悅的心情。
(二)墊指滑音
滑音是二胡左手的一項重要技法,是最能體現(xiàn)民族弓弦樂特色的手段之一。它可以帶來其他樂器無法比擬的動人效果。常用的滑音種類有上滑音 ,下滑音,墊指滑音和回滑音等,最常見有特色的是墊指滑音,它是江南風格二胡演奏技巧中最典型代表,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征。音程行進多以二度,三度小跳為主,這也是借用了江南絲竹音樂中的帶音技巧。具體奏法是演奏中滑音不直接從一個手指跳到另一個手指,而是會用中間一個指墊一下,略作緩沖,產生一個過渡音,實際奏出音響效果嫵媚婉轉,富于韻味。
(三)裝飾音
二胡的潤腔技法很多,除上面說到的各種滑音外,江南風格的二胡曲中,常用倚音式的打音和大小二度的顫音,還有勾音、帶音以及各種豐富多變的指花技巧。所有這些裝飾音在演奏中都要輕盈敏捷,流暢靈巧,一帶而過,達到美化樂曲的效果,恰到好處地表現(xiàn)了江南鳥語花香、春意盎然的醉人景色,又仿佛微風拂過水面時那蕩漾的粼粼清波。切不可演奏的過重過慢或過于強調而宣兵奪主。
(一)浪弓
在二胡的各種演奏技法中,運弓是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它是二胡發(fā)音的基礎,揉合了身體各部位的協(xié)調配合。二胡左手一切技法的表現(xiàn)都要依托于右手運弓的準確與規(guī)范方能實現(xiàn)。如何做到準確完美的運弓呢,我覺得首先要做到運弓的平、穩(wěn)、直,要求弓子與琴弦磨擦時的角度要始終保持在垂直高度,弓子運行必須與琴桿琴弦在同一平面,不可左右搖晃,東倒西歪,這是運弓最基本的技巧。而真正運弓的境界則是內在神韻的表達,即運弓時內在的韌勁,缺乏這種張力和彈性,運弓終究不過是一種機械的運動,單調蒼白而無法打動聽眾,更不要說達到震撼和共鳴了。意識是動力,內在的韌勁是力源,調動和運用內在的韌勁,關鍵在于大腦意識的支配,意到則氣到,氣到勁自到,可見內在韌勁的培養(yǎng)和練就,是由意識的引導而成。以意領先意動則形隨[4]。
浪弓又名波弓,是江南風格二胡樂曲常用的演奏技巧。顧名思義,浪弓就是演奏慢長弓時不是單調平直,而是一波三折,起弓后遇到拍點處就用力帶出一音頭再繼續(xù)前進,形成像波浪一樣的音樂線條,需要手腕和小臂的協(xié)調并通過改變弓速和弦壓,使得運弓介于連弓和斷弓之間,似斷非斷、嫵媚婉轉,起起伏伏之感仿佛江南的風擺拂柳,婀娜多情,給人曲終而音未盡的無限遐想。江南風格二胡樂曲的運弓與江南絲竹的運弓技法一脈相承。
(一)傳承與發(fā)揚二胡藝術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國樂文化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傳承與發(fā)揚二胡藝術,能為我們在世界一體化的當代,更加堅定的把握本民族特色,不在復雜多維的國際浪潮中迷失方向,失去自我。民族音樂是中國音樂的靈魂,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意志和追求,它也應該有自己的尊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保護和振興本民族音樂,不讓它遭遇滅亡的危險,對我們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二胡的江南風格是二胡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充分體現(xiàn)了二胡作為樂器本身的音色美,它的圓潤柔美是情與韻的完美結合,并代表了中國文化中最有韌性與張力的情懷,擁有令世人神往的永恒魅力。
(二)提升美育品格,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德國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曾說,對于音樂他最終關注的并非其本身,而是對精神的探討。音樂的育人功能,切合當代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的教育宗旨,不僅可以開發(fā)智力,更能促進人的情商發(fā)展,激發(fā)人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拓展人的審美能力繼而提高全面素質。以美怡心,以美陶情,促進人的身心更和諧發(fā)展并使人類走向更高文明。先秦時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便十分注重音樂對于提高人的品味修養(yǎng)的作用,他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觀點,強調音樂審美教育的重要性,認為它是加強人格修養(yǎng)中不可忽缺的環(huán)節(jié)。沒有它,人們的精神便無法進入更高的境界。江南風格的二胡音樂輕柔舒緩,婉轉悠揚,健康向上,潛移默化的提升了人們的審美能力和思想境界,塑造健康的人格,增強個體自我調節(jié)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鼓舞人們的斗志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信心。作為古典民樂的代表,二胡特有的柔美音色集中體現(xiàn)了東方文化的深邃內涵和含蓄美。它自由高貴,優(yōu)雅從容,契合自然,心納萬物,體現(xiàn)了自然化人,人化自然的最高境界。音樂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它的一種載體,音樂與文化總是相得益彰,相互交融。二胡江南風格的形成離不開江南的詩性文化,江南的文化也要通過具體的形式來表達與繼承。江南的美不僅需要我們用感官去認識,更需要我們用心靈去體會,只有淡化和拋棄對它功利性的趨向,我們才能真正領悟它禪意的真諦。弘揚傳播江南音樂文化可以重拾華夏文明幾千年之精髓,它平和又積極的生命態(tài)度,自然與人高度契合的完美,為我們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帶來更多的智慧和力量,積極進取的同時又能淡定從容,平和心態(tài),從而獲得物質與精神世界完美統(tǒng)一的最終歸旨。
[1] 李祖勝.江南風格二胡曲的演奏技法及其文化闡釋[J].藝苑,2009,(8).
[2] 倪 娜.論江南絲竹音樂的生命精神 [D].南京藝術學院,2007.
[3] 喬建中.江南絲竹音樂大成代序[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3:3.
[4] 曹德維.二胡運弓技法之我見[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1997,(3).
On the Erhu Style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its Performing Skills
Hu Xiaoli
The style of playing erhu in the areas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is a product of the culture of that place,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ts culture,which has a unique forming background and skill characteristics of playing with left and right hand.From the southern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the tone of voice,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musical form,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style of playing erhu in the area,and elaborates its unique playing skills such as portamento,ornament,vibrato etc.
the culture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the style of playing erhu;portamento;ornament
J61
A
1673-1794(2012)01-0041-03
胡小莉(1977-),女,銅陵學院文學與藝術傳媒系講師,南京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胡演奏,音樂教育。
安徽省教育廳高校省級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項目“二胡江南風格與江南文化關系研究”(sk2012B509)
2011-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