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方便讀者及規(guī)范本刊體例,現將投稿格式要求統(tǒng)一如下:
▲中文題目
▲中文摘要;中文關鍵詞
▲正文
▲附錄等(如果有)
▲ 作者姓名、單位、通訊地址、電話號碼、E-mail地址(另頁)
論文須附約200字的中文摘要,另請選出能反映全文主要內容的關鍵詞2—4個。關鍵詞之間用分號隔開,最后一個關鍵詞后面不用標點符號。
1)小標題一般占一行,居中;段首小標題前空兩格,后空一格。
2)層次編碼請用一、二、三……;1.2.3……;1)、2)、 3)……。或 1.1、1.2、1.3……格式。
3)正文請用5號字編排。引文務請核實無誤,并標明出處。
夾注 夾注可采用以下幾種形式(其中“作者姓/名”表示引文或所依據的文獻為中文作者的用其姓名,為英文作者只用其姓):
1)(作者姓/名,年代:原文頁碼)
如:不少中國學者也同意 “譯文接受者對譯文的反應應與原文接受者對原文的反應基本上相同”(Nida&Taber 1969:12)。
2)作者姓/名(年代:原文頁碼)
如:Bassnet(1991:14)在談到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時,將語言比作“文化體的內在心臟”。
3)(作者姓/名,年代)
如:選擇什么字眼,既反映了說話者與聽話者的關系,也說明了說話者的地位和身份特征(黃國文1999)。
論文和書評須在正文后附參考文獻,注明文中所有引文的出處和所依據文獻的版本情況,包括作者的姓名;出版年份;篇名、刊名、期號;書名、出版地和出版者。另請在每一文獻后加注文獻類別標號,專著標號為[M],論文集為[C],論文集內文章為[A],期刊文章為[J],尚未出版之會議論文為[P],博士論文為[D],碩士論文為[MA]。
文獻條目按作者姓氏(中文姓氏按其漢語拼音)的字母順序排列。外文文獻在前,中文文獻在后。同一作者不同時期的文獻按出版時間先后排列。外文書名以斜體書寫,實詞首字母大寫;外文論文篇名以正體書寫,僅篇名首字母大寫。每條頂格寫,回行時空兩個漢字格。如:
Thomas,J.(1995).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Group Ltd.
Sperber,D.&Wilson,D.(1986).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
Ellis,N.(1997).Vocabulary Acquisition:Word Strucure,Collocation,Word-class,andMeaning[A].InN.Schmitt&M.McCarthy(eds.)Vocabulary:Description,Acquisition and Pedagogy[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rk,Alice(2004).Pills in the Pipeline[J].English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arning(12).
程雨民 (1993).語用分析如何介入語言理解 [J].現代外語(4)。
何兆熊(2000).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