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民,李君容
(婁底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外語系,湖南 婁底 417000)
元話語(metadiscourse)是一種常見的語篇現(xiàn)象。人們在用語言進行交流時,不僅在基本話語層面上傳達命題信息,而且在元話語層面上促使受話人對命題內(nèi)容作出反應(yīng),引導其連接、組織、解釋、評價命題內(nèi)容,并形成一定的話語態(tài)度。元話語的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在語言行為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是語篇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言語交際中,傳遞命題信息的言語成分構(gòu)成基本話語,而組織、調(diào)控和評價基本話語的言語成分構(gòu)成元話語。元話語不增加命題信息,主要表達程序意義,對命題的真值語義不產(chǎn)生影響。元話語大量存在于漢語語篇中。例如,下面段落中的“不過”、“我在這里還想補充一點”、“即使我們知道”、“也仍然需要強調(diào)”即屬于元話語。
例1
不過,我在這里還想補充一點,即使我們知道,藝術(shù)大師的表演遠遠不止于四功五法的單純的展現(xiàn),還要能夠深刻體會戲劇人物的內(nèi)心,也仍然需要強調(diào),這是對京劇表演藝術(shù)最高境界的要求,而不是對京劇表演的基礎(chǔ)與底線的要求。(傅謹《身體對文學的反抗》)
語言學家從語義、語用和認知角度對元話語展開了廣泛的研究,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英語語篇中的元話語,較少探討漢語語篇中的元話語現(xiàn)象。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chǔ)上,參照英語語篇元話語的分類模式,嘗試對漢語語篇中的元話語進行分類,并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功能對比分析。
元話語的表現(xiàn)形式通常是詞語(詞匯元話語),主要包括詞、短語和小句。但也有學者提出,在書面語中還存在標點元話語和視覺元話語。標點元話語是指書面語中用標點符號和印刷形式標識的話語形式,比如用括號、下劃線、大寫標識、引號或感嘆號突出語篇的某些部分,用以表達作者的態(tài)度。視覺元話語主要指一些視覺性的非語言形態(tài),如段落間縮排、版面設(shè)計、顏色搭配等。有學者指出,在交際過程中有許多副語言元話語標記,如口語交際中有語調(diào)、重讀、手勢、面部表情、身體語言等。本文只研究以語言形式存在的元話語。漢語中的元話語主要由連詞、助詞和副詞充當,而英語中元話語的表現(xiàn)形式非常豐富,動詞、名詞、形容詞、副詞、情態(tài)動詞、連詞和代詞都可充當元話語。
在英語語篇中,元話語通常出現(xiàn)在句子的開頭、中間和末尾。例如:
例2
a.To begin with,it fills a goodmany hours of the daywithout theneed ofdecidingwhatoneshalldo。
b.Work therefore is desirable,firstand foremost, asa preventiveofboredom。
c.The doctorhasn't leftan address,unfortunately。
在英語語篇中,類似“unfortunately”的態(tài)度標記語可以位于句首,作為信息的起始點,突出說話人的某種態(tài)度和視角,當其位于句尾時,表達說話人事后的想法以及對事件的態(tài)度和評價。
在漢語語篇中,元話語常出現(xiàn)在句子的開頭和中間。例如:
例3
a.坦率地說,要談學理,所謂“京劇演員要不要刻畫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完全可以說是個偽問題。(傅謹《身體對文學的反抗》)
b.然而,所有這些結(jié)論,無論它們多么正確,都不能推及短信中走向另一極端的表述,也就是說,強調(diào)演員和表演藝術(shù)的重要性,并不能因之否認京劇表演對人物形象的刻畫的合理性與重要性。(傅謹《身體對文學的反抗》)
在漢語口語語篇和對話中,元話語也出現(xiàn)了后置的現(xiàn)象。
例4
a.我一定跟她說,會想通的我想。
b.我就是這么表現(xiàn)的,我認為。
c.兄弟搞了一生現(xiàn)代派還沒入門——不瞞您說。
語用標記語在話語中多位于句首,因為在對話里最容易引起聽話人注意的首先是句首成分。因此,在對話體里將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句首的處理方式,既是說話人心理的直接反映,也是引起聽話人注意的便捷手段。后置的語用標記語可以視為非常規(guī)句焦點信息的強化手段,其語用功能為強調(diào)、追加和修正。在對話中,要求說話人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將最重要的信息傳達給對方,因此必須采用簡練原則,將次要的信息放到不顯眼的位置上[1]。
Hyland[2]37把元話語定義為用來協(xié)商語篇互動意義的自我反省表達形式,其作用在于幫助作者或說話人表達觀點,與讀者進行雙向交流。實際上,元話語是體現(xiàn)開放性語言項目的一個意義系統(tǒng),這些語言項目只能在具體語境中被識別。Hyland提出了元話語的三個原則:
(1)元話語不同于話語的命題成分
命題成分和元話語成分在語篇中常常同時出現(xiàn),兩者對語篇的連貫和表義同等重要。命題成分主要表達真實世界,而元話語的主要功能是組織語篇、表達態(tài)度、開展互動,反映語言使用者與他人協(xié)商的需求。二者的區(qū)別在于:元話語不僅可以用來支撐命題內(nèi)容,還可以使命題內(nèi)容對于特定的讀者來說是連貫的、可理解的并具有說服力的。Malinowski[2]39在討論語言的寒暄功能時,認為語言不僅能反映思想,還可以滿足交際需要,如運用語言來表達社會關(guān)系并與他人建立聯(lián)系。Sinclair[3]從語言運作的動態(tài)觀提出語篇應(yīng)分為自動層和互動層。自動層反映語言的命題、信息和概念維度,互動層表達人際意義,互動層是連接真實世界和語言本身的橋梁。和命題成分一樣,元話語也能傳遞作者的意圖,是語篇交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非次要部分,與命題成分結(jié)合共同構(gòu)建語篇。
(2)元話語體現(xiàn)“作者-讀者”互動
所有的元話語都具有人際意義,元話語的使用有助于構(gòu)建語境。體現(xiàn)語篇功能的連接詞既能表達概念意義,也能表達人際意義。一方面,語篇連接詞表明語句和語段之間的邏輯語義關(guān)系,對命題意義具有詳述、延伸和增強的作用。另一方面,連接詞使讀者參與語篇建構(gòu),具有互動性。連接詞將語篇連接成連貫的整體,有助于讀者理解語篇內(nèi)容,并預測讀者的背景知識以及可能產(chǎn)生的反應(yīng)。因而,連接詞作為元話語標記是語篇人際特征的一個重要方面,凸顯語篇的組織和關(guān)系,引導讀者閱讀和理解語篇。Martin和Rose[4]指出,表示讓步的連接詞作為介入資源,能對讀者的預期實施監(jiān)控。語言使用者面對這種語言現(xiàn)象時,承認除作者之外的其他聲音的存在,是一種有效的使讀者介入的語篇策略。
(3)元話語只針對語篇內(nèi)部關(guān)系
語言不僅可以反映說話人的主客觀經(jīng)驗,而且可以對某一前提作出推論和論證,但這往往反映個人觀點,不一定符合客觀事實。例如連接詞可以涉及外部連接或內(nèi)部連接。外部連接涉及情景本身,連接外部世界的活動;內(nèi)部連接用于組織安排文本的不同階段,如說明性文本里各步驟的安排,議論性文本里各論據(jù)的安排等。外部連接決定于客觀世界之間的關(guān)系,不受說話人主觀認識的影響;內(nèi)部連接決定于說話人對不同事物關(guān)系的認識,不同說話人可因認識的不同對事物關(guān)系作出不同的判斷。
例5
a.Iwant to agree about the date,then we can talk about the venue。
b.Iwaswaiting an hour then he told me the train had already left。
5 a句中,說話人在談?wù)撊绾谓M織討論,then表明語篇的順序。5b句中,then表示事件在時間上的聯(lián)系。
例6
a.杜竹齋仰起頭來閉了眼睛,……杜竹齋再睜開眼來。
b.要你自己看風使蓬!再者,他是你的好朋友,你總該知道他的處境如何?(茅盾《子夜》)
6 a句中的“再”表達外在的語義,因為眼睛“再”睜開是個行為過程。6b句中“再者”的語義卻指向內(nèi)在,因為說話人在論爭中覺得有必要引入其個人的觀點。
Kopple[5]根據(jù)Halliday提出的語言元功能理論,把元話語分為兩大類:語篇元話語和人際元話語。語篇元話語涉及作者組織語篇的方法,其作用是把命題信息組成一個令人信服的連貫整體。人際元話語表明作者與讀者的互動關(guān)系,體現(xiàn)評價性和參與性,表明作者與讀者的親疏關(guān)系,表達作者對命題信息或讀者的態(tài)度,顯示讀者的參與程度。Hyland從功能的角度出發(fā),將元話語視為作者指稱語篇、作者或讀者的方法,提出元話語的人際模式,把元話語分為兩類:交際元話語和互動元話語。Ifantidou[6]主張把元話語分成內(nèi)部篇章元話語和外部篇章元話語。本文采用語篇元話語和人際元話語分類模式。
(1)語篇元話語
①過渡標記
過渡標記表示語段之間的語義關(guān)系。例如英語語篇中表添加的“in addition”、“and”、“moreover”;表對比的“similarly”、“l(fā)ikewise”、“in contrast”、“but”;表結(jié)果的“thus”、“accordingly”、“anyway”。漢語語篇中的過渡標記有:“再說”、“再者”、“再有”、“進一步說”、“此外”、“相比之下”、“相對而言”、“反過來說”、“反之”。
②框架標記
框架標記標識語篇行為和語篇結(jié)構(gòu),指出語篇的序列、階段。例如英語語篇中表序列的“first”、“finally”、“to startwith”;表語篇階段的“to conclude”、“in short”、“to sum up”;表目的的“aim”、“goal”、“intend to”、“seek to”;表話題轉(zhuǎn)換的“back to”,“return to”。漢語語篇中的框架標記有:“首先”、“第一”、“其次”、“最后”、“總之”、“一言以蔽之”、“簡而言之”、“歸根結(jié)底”、“說到”、“順便說一下”、“話說回來”。
③內(nèi)指標記
內(nèi)指標記標識該信息與語篇內(nèi)部其他部分的關(guān)系。例如英語語篇中的“noted above”、“in section 2”;漢語語篇中的“如前所述”、“上面提到”、“第一章提到”。
④言據(jù)標記
言據(jù)標記標識來自語篇外部的信息。例如英語語篇中的“according to X”、“X states”、“cite X”、“quote X”;漢語語篇中的“據(jù)悉”、“誠如…所言”、“正如…所說”。
⑤注釋標記
注釋標記詳細闡述話語并幫助讀者理解話語意義。例如“namely”、“e.g。”、“such as”、“in otherwords”、“forexample”、“thatis tosay”、“thatmeans”、“putanother way”。漢語中的注釋標記有:“即”、“也就是說”、“換句話說”、“例如”、“比方說”、“打個比方”、“以…為例”、“具體地說”、“具體而言”、“確切地說”、“這意味著”。
英漢語中語篇元話語基本上有對應(yīng)的標記。但漢語中沒有表示語篇目的的元話語,而英語中表示目的的元話語較多,漢語中相應(yīng)的表達是“旨在”等。漢語中還有表示推論的元話語,如:“由此看來”、“由此可見”、“可見”等,這是英語語篇中沒有的。
英語中有一類if條件句不構(gòu)成真正意義的條件,而只是對主句的整體或部分語言形式或意義進行評述和解釋,稱為元交際條件句。這類條件句的語用功能是強調(diào)語言的得體性[7]。如:
例7
a.If Imay say so,that'sa crazy idea。
b.Hisstyle is florid,if that's the rightword。
漢語中的“如果”、“如果說”具有對比意義和引入話題的功能,例如:
例8
a.如果說三毛的文學有點脫離現(xiàn)實,只是對一種理想生活狀態(tài)的摹寫,那么張愛玲的文字則直接指向現(xiàn)實,揭示現(xiàn)實生活的凡俗與瑣屑。(荷依纖纖《由三毛和張愛玲說起》)
b.我們需要敢于想像,如果我們要想像人類歷史在地球上是如何發(fā)展的,那么是什么給居住其上的人們的環(huán)境以外形和輪廓?如果我們要尋求定義環(huán)境并看看歷史上人類是如何使用這種粗糙的手段作為圍墻,以給自己的生活帶來某種定義和限制的,我們就必須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來思考問題,我們或許可以從欣賞“歷史變化的輝煌脈動”開始。(林賽水《中國與美國的內(nèi)邊疆》)
英語中的連接詞如 “although”、“because”、“then”表示內(nèi)部關(guān)系時,屬于元話語。漢語中連詞的歸屬仍存在爭議,有學者研究了自然口語中弱化連詞的用法[8],如:“可是”、“不過”、“所以”、“而且”、“然后”、“因為”、“那么”,認為這些連詞不再表示語義關(guān)系,而被用作組織言談的話語標記,因而具有元話語功能。
(2)人際元話語
①模糊語
模糊語表示說話者的話語有所保留,作用在于打開對話。英語語篇中的模糊語有 “might”、“perhaps”、“possible”、“possibly”、“about”、“inmy opinion”、“from my perspective”、“inmostcases”、“estimate”、“appear”、“mostly”、“mainly”。漢語語篇中的模糊語有:“或許”、“恐怕”、“在某種意義上”、“在某種程度上”、“在很大程度上”。
②增強語
增強語強調(diào)說話者話語的肯定性和確定性,作用在于關(guān)閉對話。英語語篇中的增強語有 “in fact”、“definitely”、“beyond doubt”、“clearly”、“certain”、“indeed”、“believe”、“prove”。漢語語篇中的增強語有:“說到底”、“很顯然”、“顯而易見”、“不言而喻”、“毫無疑問”。
③態(tài)度標記
態(tài)度標記一般表示說話者對命題內(nèi)容的態(tài)度。英語中的態(tài)度標記有:“important”、“unfortunately”、“hopefully”、“agree”、“disagree”、“surprisingly”。漢語中的態(tài)度標記有:“遺憾的是”、“有趣的是”、“不幸的是”、“坦率地說”、“說實在的”、“恕我直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
④自稱語
自稱語標識說話者的介入。例如英語語篇中的“I”、“we”、“my”、“me”、“our”。
⑤介入標記
介入標記是提醒讀者注意或者把讀者引入語篇的顯性手段,其作用在于指出與讀者的關(guān)系或確立與讀者的關(guān)系。英語語篇中的介入標記有:“consider”、“note”、“you can see that”;漢語語篇中的介入標記有“請注意”、“親愛的讀者”、“大家知道”、“你”。
英漢語中人際元話語有較大的差異。英語中的模糊語包括表示情態(tài)的詞語,如情態(tài)動詞“can”、“may”、“will”、“could”、“must”、“need”,副詞 “possibly”、“always”、“usually”,形容詞“probable”、“willing”、“keen”,動詞“allowed”、“supposed”、“required”,名詞“possibility”,小句“Ithink”、“itseems that”。在漢語中有能愿動詞與之相對應(yīng),如 “可能”、“會”、“能夠”、“可以”、“應(yīng)該”,但這類詞不屬于元話語范疇。英語中常見代詞標識自稱語,漢語中相應(yīng)的代詞如單獨使用時不屬于元話語。漢語口語中的一些語氣助詞具有元話語功能,而英語中沒有類似的詞,如“吧”、“嘛”、“啦”等。
受文化語境的制約,不同言語社團對元話語的使用是不一樣的。李佐文[9]對英漢演講詞中的元話語的使用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和分析。元話語在英語演說中普遍存在,使用頻率最高的分別是:“and”、“now”、“you know”、“so”、“but”、“however”等,基本反映了演講者使用語言的傾向。而中國人在用漢語進行演講時,則講究言簡意賅,力圖用最簡潔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nèi)涵,很少用“嗯”、“是的”、“你知道”之類的詞語。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使來自于不同文化圈,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之間的交往度大大增加。有統(tǒng)計分析了中國學者和西方學者使用母語從事學術(shù)寫作時使用證據(jù)性的情況。西方學者特別是英美學者,在論文寫作中較多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明示與前人研究成果的相同之處或聯(lián)系,但同時也強調(diào)與其不同之處,突顯獨創(chuàng)性。中國學者在學術(shù)寫作中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雖然善于引經(jīng)據(jù)典,但缺乏批判性。英語為非母語的作者在其英文寫作中較多使用夸張手法,經(jīng)常使用 “always”、“really”、“strong”、“noway”、“a lot of”、“totally”等詞語,所以其文章中強勢語出現(xiàn)的頻率比本族人要高。
英語語篇更多地使用顯性的元話語標記,即更多使用形合手段。意合和形合是語言的組織方式。所謂形合,指借助語言形式手段(包括詞匯手段和形態(tài)手段)實現(xiàn)詞語或句子的連接;所謂意合,指不借助語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詞語或句子所含意義的邏輯聯(lián)系來實現(xiàn)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前者注重語言形式上的接應(yīng),后者注重行文意義上的連貫。意合和形合是各種語言都使用的連結(jié)手段,但由于語言性質(zhì)不同,使用的側(cè)重點也不同,英語是形態(tài)型語言,使用的形合手段遠比漢語多;漢語是語義型語言,在幾千年重意、重神、重風骨的哲學和美學傳統(tǒng)影響下,形成了一種注重內(nèi)在關(guān)系、隱含關(guān)系、模糊關(guān)系的語言結(jié)構(gòu)特點[10]。
目前,漢語元話語現(xiàn)象研究還較為薄弱。本文初步嘗試分析英漢語篇中的元話語在形式、功能、使用等方面的異同,從而考察元話語與文化語境的關(guān)系,揭示英漢語不同文化背景下語篇互動和語篇信息組織方式的差異,加深對這兩種語言特點的認識。但漢語元話語仍需結(jié)合語料進行考察,元話語與其功能之間不是一一對應(yīng)的關(guān)系,某些元話語可能既表達人際意義也表達概念意義,而且同一元話語手段也具有多種功能。通過對英漢元話語進行比較分析,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英漢語篇特點,根據(jù)特定的語境選擇恰當?shù)皿w的元話語形式組織語篇、表達態(tài)度、協(xié)商關(guān)系,有效地實現(xiàn)交際目的。
[1]張伯江,方梅.漢語功能語法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
[2]Hyland K.Metadicourse[M].London:Continuum, 2005.
[3]Sinclair J.Planesofdiscourse[A].InS.Rizvi(eds.),The Two-fold Voice:Essays in Honour of Ramesh Mohan[C].Salzburg:SalzburgUniversityPress,1981.
[4]Martin J,Rose D.Workingwith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London:Continuum,2003.
[5]Kopple K.Some exploratory discourse onmetadiscourse[J].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1985,(36).
[6]IfantidouE.Thesemanticsand pragmaticsofmetadicourse[J].JournalofPragmatics(37).
[7]項成東.元交際條件句的語用認知研究[J].外國語, 2006,(6).
[8]方梅.自然口語中弱化連詞的話語標記功能[J].中國語文,2000,(5).
[9]李佐文.論元話語對語境的構(gòu)建和體現(xiàn)[J].外國語, 2001,(3).
[10]潘文國.漢英語對比綱要[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