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葉丹,沈 卓
(1.紹興職業(yè)技術學院國際商務系,浙江紹興,312000;2.巴西里約天主教大學孔子學院,里約熱內盧,22610240)
英漢語中與“hand/手”相關的習語之隱喻研究
朱葉丹1,沈 卓2
(1.紹興職業(yè)技術學院國際商務系,浙江紹興,312000;2.巴西里約天主教大學孔子學院,里約熱內盧,22610240)
習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慣用的固定搭配。隱喻在習語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語言。在英漢語中,許多習語的構成均與大量的身體詞匯有關,其中與“hand/手”相關的隱喻習語占很大部分。對此在認知語言學的隱喻轉喻框架下對英漢語中與“hand/手”相關的習語分別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并進行簡要的對比,以期更好地揭示不同語言背景下人們認知世界的共性和差異性。
“hand/手”習語;隱喻;轉喻;對比分析
習語是語言中常見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其在結構上具有固定性,語義上具有整體性,寓意深刻,形象簡潔,表達力強,文化內涵豐富。隱喻習語在習語中占有很大部分,它們在意義上生動形象,給人印象深刻。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不僅是語言中的修辭現(xiàn)象,而且是人類認知活動的工具和結果[1]。隱喻習語的背后體現(xiàn)的是語言使用者對世界獨特的認知。在英語中,人自身及人體部位是習語形成的主要來源之一,構成大量的身體隱喻習語。這是因為人們熟知自己身體各部位在生活、勞動和交際中的功能,把各種功能和周圍發(fā)生的現(xiàn)象聯(lián)系了起來。同樣,在漢語中我們也能找到相對應的語言現(xiàn)象,通常被稱之為熟語、慣用語或者成語。隱喻在漢語習語中也被大量地運用于關于人體部位的相關表達中,如手忙腳亂、心口不一等。說明在不同語言中,人類的身體部位都是我們認知世界的一個主要來源之一。通過隱喻,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性特征引起的聯(lián)想,使人們把熟知的知識轉移到其他事物上,人們擴展了表達思路的方式,增強了表達力,使能表達的思想感情更加準確深刻。在身體部位中,手是最常用到的部位,是改造世界的必要條件。因此,許多與身體有關的習語也都與“hand/手”聯(lián)系到一起。本文將以認知語言學的隱喻轉喻理論為背景來分析英、漢兩種語言中以“hand/手”為喻體所構筑和衍生的習語中的隱喻和轉喻及其異同。
隱喻在認知語言學的體系之下被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人們對它的認識從最初的修辭手段到人類普遍的認知方式。隱喻的形成,即隱喻化(metaphorization),是兩個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或認知域(cognitive domain)之間的結構投射,即從源始域(source domain)到目標域(target domain)的投射,據(jù)此,一個范疇賴以得到解釋的概念域是用另一個概念域來解釋的[2]。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發(fā)現(xiàn)一種事物的某些特征與另一完全不同事物的某些特征相比,具有相似性時,就將其某方面的意向移到這個完全不同的事物上,于是就產生了隱喻。隱喻在本質上是一種思維現(xiàn)象,具有重要的認知功能,是人類認識新興事體、構建概念系統(tǒng)、形成各類學科的不可缺少的認知策略[1]。
人類作為萬物的中心,最早認識的是自己周圍有形的、具體的、熟悉的事物。當認知進入最高階段,人類把已熟悉的事物作為認識、體驗和描述世界其他事物,尤其是無形的、抽象的、難以定義的事物的基礎,借助表示具體事物的詞語來表達抽象的概念,形成不同概念之間相互關聯(lián)的隱喻語言。而人的身體與身體各部位,作為人自身最熟悉的事物,便成為了人們理解世界的主要媒體或途徑。憑借著身體,人才能得以辨認環(huán)境,認識世界,于是人們常常利用自己所熟知的身體本身和身體各部位構成人體隱喻概念,來認知、體驗和感受其他領域的隱喻概念。是隱喻在人的肉體與宇宙萬物之間建立起了最原始的關聯(lián)域[3]。人體隱喻化認知過程就是人類把對自己的身體各部位(頭、手、腳、心等)的認知形成的概念域作為源始域,投射到不熟悉的、抽象的目標域,以此來認知世界其他事物的過程。簡而言之,人體隱喻就是以人的身體各部位為喻體,來比擬其他事物。它屬于隱喻認知的一種,形象而生動地出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mouth of a well、山腳等。人體隱喻化對于人類的思維與認知具有重要的意義[4]。由于長期反復使用,它們的隱喻意義已不那么容易地被察覺,從而成為了死喻,構成大量基本詞匯,此類的表達式在英漢語的習語中更是比比皆是,為研究習語的隱喻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語料。
在認知語義學中轉喻也是人們認識和表達抽象概念的有力工具。在隱喻理論里,轉喻通常被看作屬于隱喻或是被看作隱喻原體的變體[5]?!稗D喻是基本認知特征之一。它是常見的人們用事物明了的、易感知的特征去指代事物整體或事物的其他特征或部位分”[6]。它是人類認識事物的另一種重要的方式,也是基于人們的基本經驗,是豐富語言的重要手段。從本體和喻體的鄰近性角度來看,束定芳曾經甚至指出隱喻的形成依靠轉喻[7]。Lakoff&Johnson認為,轉喻像隱喻一樣,不僅構成了我們的語言,而且構成了我們的思想、態(tài)度和行為;也像隱喻一樣,轉喻是以我們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的[8]。其本質是概念性的、自發(fā)性的、無意識的認知過程。轉喻與隱喻的不同之處在于,隱喻是不同認知域之間的投射,而轉喻的語義聯(lián)系則是建立在相接近或相關聯(lián)的事物的相依性的基礎之上的,即相近或相關聯(lián)的不同認知域中一個突顯事物或屬性對另一事物的替代,如整體與部分、容器與其功能或內容之間的替代關系[9],如:to be short-handed(缺乏人手),hand(手)作為人的身體的一部分,用于代替人手、勞動力。
隱喻與轉喻對于人們認識和描述世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英語的習語與漢語的慣用語、熟語和成語中我們可以分析出大量運用隱喻和轉喻認識事物的語言認知現(xiàn)象。本文所選用的英語詞例主要選自《當代英語習語大辭典》、《英漢大詞典》、《新慣用語詞典》;漢語詞例主要選自《漢語慣用語詞典》、《漢語成語規(guī)范詞典》等工具書。
英語習語的最大來源之一是人類身體的各個部位,然而身體各器官中人們最熟悉的部位參與構詞和構成習語的能力最強。在《當代英語習語大辭典》中收錄含有”hand”的習語多達305條,含有“head”的習語214條,含“heart”的習語159條。如:bite the hand that feed you(恩將仇報)、go over one’s head(超出某人的理解能力),這里出現(xiàn)的hand和head已經不再表示人體的某個特定部位。經過隱喻和轉喻,它們成為投射目標域“恩人”(hand)和“理解力”(head)的源始域,讓人們理解起來感到更為形象和深刻。從隱喻認知觀看,習語的語義是可以推導的。在與“hand”相關的英語習語中,根據(jù)其轉喻或隱喻語義,我們可以將其大致歸納為以下幾大類:
1.“hand”隱喻技藝和能力
在人類進化過程中,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用手我們可以做各種各樣的工作,從最艱苦的體力勞動到最精細的手工藝,在工具發(fā)展還比較落后的時代,手更是謀生的重要工具和能力的體現(xiàn),因此,在英語習語中,不乏有用手來替代技藝和能力的隱喻。如:to get one’s hand in(開始熟悉或掌握技藝),to keep one’s hand in(保持技藝熟練),to try one’s hand(嘗試去做),to make a poor hand at(做事不熟練),to have only a pair of hand(能力有限),to have one's hand full(工作任務太多),to live from hand to mouth(糊口的工作)。
2.“hand”隱喻責任
手作為人類參與行事必不可少的身體部位,通常與其在事情中所起到的作用從而導致人對事情承擔責任與否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在英語習語中“hand”用以隱喻對某件事情的責任的現(xiàn)象也不少。如:to have on one’s hands(負責照管),to have a clean hand(清白無辜),to have hand in something(參與某事),to have blood on one’s hand(對某人傷亡負責),to wash one’s hands of something(洗手不干),to be in good hand(受到很好的照顧)。
3.“hand”隱喻控制力、支配力或權力
在人的本能的身體經驗中,人們總是覺得能被人的手抓住的東西是人們實際能夠控制或者掌控的東西,因此,在英語中有多條與“hand”相關的習語所隱喻的是控制力、支配力或者權力。如:to get something in hand(控制某事),to eat out of someone’s hand(屈服于某人),to take in hand(掌握),to be in one’s hand(在某人的控制下),to have something taken off one’s hand(擺脫某事),to gain the upper hand(占優(yōu)勢),hands off(不許干涉),to have one’s hand tied(受約束),to be tied hand and foot(受到約束)。
4.“hand”轉喻人或者勞動力
手作為人的身體最重要的部位之一,通常在轉喻機制的運作下被用來代替人這個整體,或者以人為單位的勞動力。如:an old hand(技藝熟練的人),to join hands(攜手聯(lián)合),to bite the hand that feed you(恩將仇報),all hands to the pump(共同救助),a cool hand(沉著的人),to be short-handed(缺乏人手)。
5.“hand”隱喻幫助
當人的手能發(fā)出的力量帶有某種善意的方式作用于另外的個體的時候,就映射出了“幫助之意”,在英語的習語中對“hand”的此類隱喻用法很常見也很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如:to give a hand with(幫忙),to stir a hand(幫助)。
6.“hand”隱喻行動、計劃和安排
由于人手的動作很容易被與人著手去做的事情、行動和實施的計劃或安排聯(lián)系在一起,英語中“hand”用于隱喻這層意義也比比皆是。如:to force someone’s hand(強迫某人做某事),to run one’s hand to(致力于),to hold one’s hand(住手,停做某事),to be behind hand(誤期),to show one’s hand( 公開計劃),to throw in one’s hand(放棄),to hold a good hand(拿到好牌,好計劃),to overplay one’s hand(過高估計自己的優(yōu)勢)。
7.“hand”隱喻做事的手段和態(tài)度
手作為人的身體與外部世界相聯(lián)系的一個十分關鍵的部位,既與人相聯(lián)系又與自然世界相聯(lián)系,因此也通常被用于隱喻人對待某事的態(tài)度以及處理某事的手段,這在英語習語中也存在不少。如:with an open hand(慷慨地),to give someone the glad hand(熱烈歡迎),to accept with both hand(熱切接受),with a heavy hand(嚴厲地),with an iron hand(高壓手段)。
此外,英語中“hand”還常轉化為動詞使用,因此習語中常出現(xiàn)其過去分詞handed構成表達式,用以轉喻對事物的處理。相關表達有:to be even-handed(公正),to be high handed(專橫),to be under-handed(不公正,不光彩),to come away empty-handed(空手而歸),to be man-handed(人力推動)等。
漢語中與“手”相關的慣用語、熟語以及成語的數(shù)量也相當大。把“手”作為源始域進行投射的目的域亦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人類的認知在很大層面上具有某些共性,因而在人們日常交流的慣用語、熟語與成語中,英漢與“手”相關的隱喻存在有部分相似的本體。漢語中與“手”相關的慣用語、熟語與成語中所運用的隱喻和轉喻也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幾大類:
1.“手”隱喻技能本領
手作為最原始的勞動工具這一點在人類歷史上是具有共性的,因此在漢語中也同樣存在有與“手”相關用于隱喻技能或本領的慣用語、熟語或者成語。如:大顯身手、丹青妙手、手到病除、妙手回春、眼高手低、別具手眼、心靈手巧、拿手好戲。
2.“手”隱喻做事的手段
與英語一樣,在漢語習語中也有很多用“手”隱喻做事的手段的用法。如:心狠手辣、手眼通天、上下其手、毒手尊前、鹿死誰手、翻手為云,覆手為雨。
3.“手”隱喻容易做到的小事
手作為人類行事最原始的工具,用來處理大大小小的事情,在習語的構成過程中,慢慢地將其投射到“容易做到的小事”的目標域中來。如:易如反手、引手投足、舉手之勞、唾手可得、手到擒來、手到拈來、觸手生春。
4.“手”轉喻人
在漢語中,手作為身體的一個重要部分也用來轉喻人本身。如:強中自有強中手、雄文大手、人多手雜、棋逢對手、行家里手。
5.“手”隱喻動作行動
“手”用以隱喻其對外部世界的作用,即人的動作或行動,這在漢語中也能找出大量相關習語、成語。如:先下手為強、跌手絆腳、手下留情、束手束腳、袖手旁觀、束手就擒、眼疾手快、抬手動腳、手不停毫。
6.“手”轉喻物質條件基礎
漢語中,“手”也常整合進習語中用以轉喻手所創(chuàng)造的東西,即物質條件。這與中國古人將手視為最為重要直接的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的工具有關。如:白手起家、白手空拳、空手套白狼、白手成家。
7.通過“手”的具體動作來隱喻事件情緒或者心情
“手”的動作尤其是其與“腳”“足”等聯(lián)系起來的人的四肢的動作通常能夠表露出人的心情和情緒等心理動作。如:指手畫腳、手舞足蹈、縮手縮腳、手足無措、頓足搓手、拍手稱快。
另外,漢語中的“手”也有隱喻權力和控制力的用法,如:一手包辦、一把手、一手遮天、強將手下無弱兵等習語的表達式。
人類在認識世界時最早接觸的是人本身。人們的認知往往從這里出發(fā)通過隱喻和轉喻機制來認知更不熟悉、更抽象的事物。人體隱喻是人類的生存活動與其認知思維互相作用的必然結果,既反映出大腦對客觀世界的體驗,又是自然范疇的外在物化形式[5]。英漢語中均出現(xiàn)大量的以身體部位為喻體的隱喻習語表達體現(xiàn)了不同語言人類認知思維在某種程度上的共性?!叭祟愊嗤纳眢w構造和感知器官決定著漢英兩種語言在人體器官及其名稱的認知功能與規(guī)律方面有同大于異的特點”[4]。但是,通過上文我們對英漢語與“hand/手”相關的習語的隱喻轉喻分析,發(fā)現(xiàn)在兩種語言中雖同樣都是與“hand/手”相關的習語,同樣都是隱喻在起作用,但其源始域在某些習語中也還是存在一些不同,這也體現(xiàn)了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語言表現(xiàn)出的差異性。
習語作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常用詞匯和句式,其在英漢兩種語言中以“hand/手”作為喻體有關的表達中,大部分的本體是一致的。這種一致性主要表現(xiàn)在:不管英語還是漢語中人們都把“hand/手”作為做事情的工具和手段來認識,因而有了心狠手辣,with an iron hand(高壓手段);其二,通過“hand/手”表現(xiàn)出來的技能和能力也成了隱喻共同的本體,如:to keep one’s hand in(保持技藝熟練)、大顯身手等;其三,“hand/手”作為人體重要部位轉喻人這個本體,如:行家里手、棋逢對手,an old hands(有經驗的人);其四,“hand/手”被共同當做權力和控制力的標志,如:to take in hand(掌握)、一手遮天、一把手等;其五,“hand/手”用來隱喻輕易能做的小事。如:垂手可得、to win hands down(輕而易舉);其六,“hand/手”都作為轉喻具體行動和動作如:先下手為強、to turn one’s hand to(致力于)等。這些關于“hand/手”的習語在認識事物時候源始域的一致表明了人類思維及隱喻系統(tǒng)的共性。
然而,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背景、風俗人情和不同的發(fā)展歷程也必然反映在語言的差異性上。英漢語中關于“hand/手”的習語其源始域存在有不同。有些源始域在英語中頻繁出現(xiàn)而在漢語中很少或者基本不出現(xiàn)。首先,在英語中,“hand/手”有時候被隱喻為給予的幫助,如to give a hand;其次,西方國家有通過舉手表決的習慣,因此,英語中“hand”也隱喻作意見、表決等,如:to shake hands on it(同意)、a show of hands(舉手表決);再次,“hand”在英語中常轉化為動詞來表達,其過去分詞handed構成習語的能力很強,出現(xiàn)了to be even-handed(公正)、to be high-handed(專橫)、to be under-handed(不公正,不光彩)、to come away empty-handed(空手而歸)、to be man-handed(人力推動)等的表達。英語國家的宗教信仰也在關于“手”的特有的習語中有所體現(xiàn),如:hand on heart(發(fā)誓)。這幾個在英語習語“hand”的隱喻獨特的源始域在某種程度上與西方人比較善于使用肢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意愿以及內心態(tài)度有很大的聯(lián)系。而在漢語中,比較獨特的是:首先,“手”常被轉喻為手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條件,如白手起家、空手套白狼;其次,根據(jù)與手有關的動作用來隱喻心情和情緒等,如:手舞足蹈、頓足搓腳、手足無措等;再次,在漢語中,根據(jù)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把人的身體看作是一個整體,人們注重身體各部分的之間的聯(lián)系,并善于把身體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作為源始域,反應抽象事物之間的關系,如:情同手足(用手腳的關系來隱喻親密的感情關系)?;趯@些習語的觀察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這些差異實際上與兩種語言背后復雜的歷史文化、民族宗教心理、思維方式有著很大的關系,這在語言上還表現(xiàn)為漢語中與“手”相關的隱喻習語其整體性更強一些,即漢語與“手”相關的慣用語、熟語或者成語,若將該條習語拆開來單獨看“手”這個詞,不難發(fā)現(xiàn)其目標域的本體和源始域的喻體關聯(lián)性要相對較弱一些。這一點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漢語更注重意合,而英語更注重形合這一說法。
通過對英漢語中與“hand/手”相關的習語的隱喻轉喻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人體隱喻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共同認知方式和手段,它體現(xiàn)基本的概念性隱喻。一方面,雖然語言背景不同,但“hand/手”所衍生出來的許多習語就其隱喻的源始域而言具有諸多相似性,這是人所共同的對世界的認知必然導致的語言文化的相似性即共性,同時,由此可見人體隱喻化對于人類認知和思維具有重要的普遍意義。另一方面,由于地域、社會歷史文化與思維方式等的不同必然導致語言的差異性。這一點在這些與“hand/手”相關的習語中表現(xiàn)為其源始域的某些獨特性。習語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語言表達式,因而更具有文化代表性。通過對比分析這些英漢習語更有利于我們了解人類認知的過程和方式,也從一個側面進一步證明了隱喻轉喻是人類的認知、思維和概念化的方式,有利于我們了解英漢不同的文化和語言,促進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間的跨文化交流和交際。
[1] 王寅.認知語言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490.
[2] 文旭.國外認知語言學研究綜觀[J].外國語,1999(1):35-39.
[3] 林星.認知語言學的具身化假說和身體隱喻研究[J].外國語言文學,2009(3):164-168.
[4] 盧衛(wèi)中.人體隱喻化的認知特點[J].外語教學,2003(6):23-28.
[5] 戴衛(wèi)平,于紅.“頭/head”的隱喻研究[J].外語與翻譯,2009(2):23-27.
[6] Lakoff,G.Women,F(xiàn)ire,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77.
[7] 束定芳.認知語義學[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199.
[8] 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5-40.
[9] 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15-116.
H05
A
朱葉丹(1983-),女,碩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