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超,付煥童
(東華大學外語學院,上海,201620)
漢英文化差異下“和而不同”的兼容性翻譯
謝志超,付煥童
(東華大學外語學院,上海,201620)
隨著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越來越多的學者從文化的維度去審視翻譯,尤其從譯入語文化的角度研究翻譯。在漢英文化差異的語境下,尋求“和而不同”的兼容性翻譯的呼聲也愈加響亮。這一翻譯理念強調 “不同”與“和”兩個方面,要想做到“和而不同”譯者需要在翻譯活動中應用“改寫”和“補償”的翻譯策略。這兩種翻譯策略直接關乎譯文的可讀性和可達性,對于原文在新的文化語境下能否被新的讀者群接受來說尤為重要。
文化轉向;文學翻譯;兼容性翻譯;和而不同
翻譯研究經(jīng)歷了從以單詞到以文本為單位,直至現(xiàn)在跨越文本的疆域——從文本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中去研究翻譯問題的過程。這以蘇珊·巴斯內特(Susan Bassnett)和勒菲弗爾(Andre Lefevere)提出的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為標志,同時也是當前全球化背景下翻譯研究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作為一種跨文化的交流活動,翻譯一直承載著文化信息的輸入與輸出,及促進各民族間文化對話和融合的重任。由于文化具有多元性和趨同性特點,文章結合中國古典哲學“和而不同”的理念和西方翻譯批評思想,旨在探討“和而不同”的兼容性翻譯理念對翻譯實踐的指導,闡釋其在文學翻譯中的可行性,進一步探索建構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徑。
西方的翻譯史從最初“直譯”與“意譯”的爭論,發(fā)展到“可譯”與“不可譯”的探討,眾多翻譯家們長期徘徊于兩個極端。上世紀中葉,翻譯研究者們開始借助語言學理論來研究翻譯問題,從符號學、交際學、社會學、心理學、功能語用學等角度開拓了翻譯研究的新領域。七八十年代以后,蘇珊·巴斯內特和美國翻譯理論家勒菲弗爾認為,“翻譯的操作單位既不是單詞,也不是文本,而是文化”[1]208??死锼沟侔病ぶZ德(Christiane Nord)更是將翻譯理解為“跨文化交際”。隨著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越來越多的學者從文化的維度審視翻譯,把翻譯理解為一種跨文化的交際行為、一種受譯入國文化語境中的意識形態(tài)、文學觀念等因素影響的政治文化行為予以分析、研究了[2]3。在這樣的社會文化背景下,譯者首先要遵從的不是原文,而是譯入語文化中的道德規(guī)范、意識形態(tài)、詩學觀念等,即韋努蒂所說的“原文問世之前早就存在在目的語中的價值觀、信仰和表達方式”[3]。由此,強調譯入語文化的翻譯理念拉開了帷幕,也為翻譯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吉迪恩·圖里(Gideon Toury)認為,翻譯更主要的是一種受歷史制約的、面向譯入語的活動,而不是純粹的語言轉換。在漢英文學翻譯的背景下,譯入國的意識形態(tài)、文學觀念等文化因素以及譯入語讀者接受文學作品的方式,必定影響著譯文的實際翻譯策略及其在譯入國的接受效果。研究者進行翻譯分析時應該注意譯入語一方的參數(shù)(parameters),如語言、文化、時期等等[2]42。“既然決定翻譯的因素通常是譯入文化,翻譯中的語言和語用方面的變化也就偏向于滿足譯入文化的需要。這就使我們關注的重心偏離原文文化而轉向譯入文化”[4]。文化中思想意識的地位堪居首位,故譯者在處理文學翻譯活動時要仔細權衡譯入語文化中思想意識的內涵。
回顧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在商周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和”字作“龢”,“龢”的左部“龠”為古代竹管樂器的象形寫法,本身就表達了“和”包含有不同的音素按照音樂的韻律互相配合、協(xié)調的結果[5]。西周末年史伯首次從哲學高度對“和”與“同”做出清晰的區(qū)分,并提出“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夫如是,和之至也”(《國語·鄭語》)。春秋末年晏嬰提出自己的“和同”思想,認為“若以水救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傳·昭公二十年》)。隨后,孔子對春秋時期史伯、晏嬰關于“取和而去同”的思想進行了繼承和發(fā)揮,在《論語》中提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和”指包容萬象、兼容并蓄的和,是有差別的、多樣性的和,而不是盲目附和。“同”則指不求原則、一味茍同的同,是隨波逐流、盲目趨同的同?!昂汀彼鶄鬟_的是一種和諧的兼容關系,對當前文化轉向的翻譯研究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
上世紀90年代后期,中國翻譯學者一度陷入翻譯研究的“沉寂”時期,直到黃忠廉教授提出“變譯理論”,為國內的翻譯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鄭海凌在對黃忠廉的《變譯理論》一書的評析中指出,“翻譯的困難在于文化的抗譯性。譯者要突破文化的阻隔,不得不采取變通手段,以便使一國文化在另一國易于傳播和接受”[6]。他強調要以“和諧”的理念來把握經(jīng)典的文學翻譯,認為是“中外文化的差異……凸現(xiàn)了‘異’的審美意義”。時至今日,我國的翻譯界已普遍認識到“和而不同”的兼容性翻譯的重要性。有學者指出在文學翻譯中,應該“跳出原文中心論標準的束縛,以‘和而不同’原則為指導,實事求是地處理文化差異”[7]。尋求“和而不同”的兼容性翻譯的呼聲與其說是表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包容性,毋寧是文化中思想意識對翻譯研究的啟示之體現(xiàn)。
中國文化自古就是提倡“和”的兼容態(tài)度,而西方學者對此也作了深刻的思考。沃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譯者的任務》一書中對原文與譯文的關系作了一番深刻探討。他認為各種語言之間有一種內在的親緣關系,這種內在的親緣性是以一種特殊的趨同性為標志的,但這種趨同性卻并非相似性或可代替性,而是互補性……這種通過不同語言的互補性構建得到的意圖的總和就是純語言。翻譯的過程就是讓不同語言通過融合互補達至理想中的純語言,讓原本隱藏的意義在各種各樣意向表達式的和諧一致中得以表現(xiàn)出來[1]228。加拿大學者芭芭拉·格達德(Babara Godard)說到:“面對新的讀者群,譯者不僅要把一種語言用另一種語言傳達出來,而且要對一個完全嶄新的文化及美學體系進行詮釋。因此,翻譯絕不是一維性的創(chuàng)作,而是兩種體系的相互滲透。[2]71”正是語言的兼容性使得不同語言間的文化得以交流,不同語言的人們之間思想得以碰撞。在不斷的兼容互補中,各種文化得以持續(xù)發(fā)展。
同理,翻譯具有兼容性語言的文學作品時,也應采取兼容性翻譯,讓原文中的文化內涵與譯入語文化融合互補、調和發(fā)展。面對漢英文化的差異,采取“和而不同”的兼容性翻譯理念既能讓譯入語讀者有效地理解譯文信息,又可以將原文中隱藏的文化內涵與譯入語文化充分融合,從而賦予原文新的價值和意義。
在翻譯實踐中,“和”必須以正確理解原文為前提。對文本真正的理解不是脫離原文,讓意義無限撒播,而是要求譯者走進原作的視域,觀察作者在原文中述說的意義,不這樣做就不可能理解原文[2]243。“不同”則是在“和”的背后,默默地展現(xiàn)自己的力量。這里“不同”與“創(chuàng)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皠?chuàng)造性叛逆”首先由羅貝爾·埃斯卡皮(Rober Escarpit)在其論文《文學的關鍵問題——創(chuàng)造性叛逆》一文中提出,他認為任何一個概念一旦被表達、傳達,它就被“叛逆”了,對于文學作品來說尤其如此。
既有“不同”,則難以避免對原文進行適當?shù)摹案膶憽保╮ewrite)?!拔膶W翻譯把這些詞語挪用到全新的、不同的和經(jīng)過再創(chuàng)作的語境中,進行帶有移情性質的改寫,并且通過保留文化交流中的各種語域,把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融合到翻譯中,使讀者得以暢游于原文和經(jīng)過再創(chuàng)作的文學文本中”[8]。這種“改寫”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但要把握一定的尺度,過分“改寫”可能背負對原文施暴的罪名。阿瑟·韋利早年對《西游記》的歸化式翻譯將大量內容刪減與改寫,雖減少了閱讀阻力,卻導致其中孫悟空的形象與原文中的形象大相徑庭。另外,經(jīng)過“改寫”的文本難免要面臨著丟失原語文本的文學性的挑戰(zhàn),以及原語文本中微妙的語義差別、語篇銜接等問題所造成的讀者反映不佳的境況。對此,譯者需對譯文進行必要的“補償”(compensate),赫爾韋和希金斯認為,補償就是“在TT(譯文)中用另外一種形式彌補ST(原文)中的文本效果”[9]。通過這一策略,原文中的藝術價值可以獲得補償,甚至超越原作在原語文學領域中應有的藝術價值。郭沫若曾稱贊林紓翻譯的《迦因小傳》這類作品“在世界文學史上并沒有什么地位,但經(jīng)林琴南的那種簡潔的古文譯出來,真是增添了不少光彩!”
“改寫”和“補償”的翻譯策略可見于以下翻譯實踐中:
王佐良先生翻譯培根的《談讀書》,“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jié),然縱觀統(tǒng)籌、全局策劃,則舍好學深思者莫屬。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tài)……”若不做說明,讀者很難想到這竟是譯文。古色古香的詞語、言簡意賅的句子、流暢簡約的行文,讓讀者享受了一場思想的饕餮盛宴,也展示了不同語言之間竟會是如此契合。譯者將原文中的“the humour of a scholar”代之為富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意象的“學究故態(tài)”,將這一讀書誤區(qū)闡述的惟妙惟肖,使譯入語讀者腦海中頓時浮現(xiàn)出中國傳統(tǒng)老先生的形象,從而將原文中的文化經(jīng)驗重新語境化,拉近了與譯入語讀者的距離。這樣既準確無誤地傳達了原文的信息,又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特色,達到了“和合”的境界。
《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驚艷》里的一句話,“驀然見五百年風流業(yè)冤”,許淵沖的譯文為“Who is there if not the beauty,who has sown love seed in my heart for five hundred long years?”譯者將“驀然”譯為“who is there if not the beauty?”“五百年風流業(yè)冤”則譯為“who has sown love seed in my heart for five hundred long years.”這種“添加意象”的“補償”策略,既準確地解讀了原作的意義,又貼切譯入語文化,符合譯入語讀者對愛情的構思和聯(lián)想,避免了直譯造成的生硬呆板、軟弱無力?!昂投煌钡姆g理念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漢英語言的兼容,更是中西文化的巧妙融合。
堅持“和而不同”的兼容性翻譯理念要避免兩種錯誤的思想。其一,“和而不同”的翻譯思想并非折中主義。折中主義是一種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對于各種不同的思想觀點,不辨是非地把它們拼湊在一起,或采取模棱兩可的態(tài)度,是不講原則的調和主義[9]。其二,必須反對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昂投煌钡姆g方法要求譯入語文化既不能屈從原文文化又不能吞并原文文化。漢英文化差異之下的文學翻譯,應將原文所隱藏的文化元素融合在譯入語文化之中,既不失去原文自我,又體現(xiàn)譯入語文化特色,如水中鹽,花中蜜,無痕有味。只有這樣,原文才能不斷延續(xù)不竭的生命力,各個文化之間也可以兼容共濟、協(xié)同發(fā)展。
[1] 夏麗娜.高級翻譯[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 謝天振.譯介學導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 郭建中.當代美國翻譯理論[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190.
[4] 王佐良.翻譯:思考與試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38—39.
[5] 王月清.中國哲學關鍵詞[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306.
[6] 鄭海凌.變異·變譯·和而不同[J].中國圖書評論,2004(2).
[7] 胡道華.文學翻譯中創(chuàng)造性誤讀的價值原則——和而不同[J].湖南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5(5).
[8] 孫藝鋒.翻譯與跨文化交際策略[J].中國翻譯,2012(1).
[9] 程靜宇.中國傳統(tǒng)中和思想[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15.
H315.9
A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10YJCZH185);上海市教委科研創(chuàng)新重點項目(12ZS057);東華大學中央高?;鸶叨巳瞬排嘤椖?/p>
謝志超(1976-),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文學和文學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