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萍
(長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長春,130022)
從社會心態(tài)變化看民眾對社會共同理想的認同
劉艷萍
(長春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長春,130022)
社會心態(tài)作為一段時間廣泛存在于整個社會或社會群體、類別中的宏觀社會心境狀態(tài),它可以從深層次折射出民眾對社會共同理想的態(tài)度。當前存在的一些危險的社會心態(tài)已經體現出了民眾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和對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等社會共同理想核心內容的認同危機。面臨主流意識形態(tài)邊緣化的嚴峻考驗,我們需要在利益整合基礎上實現社會心理資源再整合,通過“心態(tài)和諧”增強“社會認同”,進而增強民眾對社會共同理想的心理歸屬與自覺實踐。
社會心態(tài);社會共同理想;認同
社會心態(tài)是指一段時間廣泛存在于在整個社會或社會群體、類別中的宏觀社會心境狀態(tài),是整個社會的情緒基調、社會共識和社會價值觀的總和。社會心態(tài)雖然是社會心理的最淺層表現,往往通過社會成員的社會生活感受、對未來的信心、社會動機、社會情緒等進行表現,但它卻是反映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變遷最直接的“晴雨表”和“風向標”。此外,社會心態(tài)不僅直接影響個人的思想和行動,而且又可以通過社會認同、情緒感染等機制,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相互作用,對社會行為者形成模糊的、潛在的和情緒性的影響,進而影響全社會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影響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大局。
在社會價值觀中居于最高核心地位的是社會理想。社會理想描繪了一個民族、國家一定歷史階段的發(fā)展目標和發(fā)展的理想狀態(tài),是社會成員奮勇向前的精神動力。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主題,是億萬人民個人理想的寄托和發(fā)展之所,它應該代表和反映中國社會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廣大人民群眾所認同和接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本質上屬于一種政治理想,從這一角度上看,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認同也屬于政治認同的一個方面。“政治認同不僅僅是人的心理感覺或意識,而是認同主體圍繞著一定的利益訴求而進行的政治實踐活動,屬于政治實踐范疇,是作為認同主體的社會成員與作為認同客體的政治體系之間的雙向互動。政治認同既是社會成員維護自身利益和追求認同政治的實踐活動,也是政治體系實現政治價值和維護政治統(tǒng)治的實踐活動”。[1]可見,若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社會民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高度認同與努力奮斗。
當前,民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認同情況如何,我們可以從國人的社會心態(tài)變化窺見端倪。
社會心態(tài)作為宏觀的社會情緒和社會情緒基調,涉及眾多方面,為了深化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我們著重從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基本內容相關的幾個方面進行考察。李亞青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研究》一文中指出,“我們可以大體上從三個方面來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豐富內涵,一是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的信任,這是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二是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的中心內容;三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2]
河南省社科聯(lián)“社會心態(tài)嬗變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課題組曾對我國的公務員、私營企業(yè)主、知識分子、農民工、失業(yè)半失業(yè)群體、大學生等多個社會群體當前的社會心態(tài)進行抽樣調查,最終結論是社會心態(tài)總體和諧,但和諧度并不高,部分社會心態(tài)已經接近甚至達到了不和諧的臨界點,這說明當前我國社會心態(tài)整體是比較脆弱的。通過數據分析,最為集中的幾個問題是:
第一,民眾對馬克思主義信仰程度低,尤其是青年群體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程度偏低,各個階層總體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只占57.6%,其中30歲以下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只占49%,而20歲以下的農民工真正信仰馬克思主義的僅有24%。
第二,階層矛盾相對突出,仇官心態(tài)嚴重。調查顯示,目前社會對仇富認同的比例高達63.9%,農民工仇富心態(tài)的認同更是高達74.9%,這說明改革開放以來各階層貧富差距不斷擴大,這已經引起了普通民眾尤其是社會弱勢群體(如農民工和失業(yè)半失業(yè)人員等)普遍的、強烈的不滿;與仇富相比,社會各階層對仇官心態(tài)的認同更是高達83.8%,這說明當前我國干部和群眾關系存在非常深的矛盾和沖突。
第三,社會壓力感過大,社會安全感匱乏。目前我國社會各階層的社會壓力感都比較大,社會壓力感認同比例高達78.1%,壓力和諧指數只有1.04,處于不太和諧的狀態(tài),人們缺乏生活的安全感。[3]
第四,社會信任面臨困境。當前社會面臨著嚴峻的社會信任考驗,上海、北京和廣州關于社會信任的最新調查也顯示,三市總體的社會信任狀況堪憂,社會信任總體得分僅為62.9,[4]到了信任的底線,即“最低信任”的最下限。
以上調查數據暴露出來的當前社會各階層的危險社會心態(tài)非常值得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這些失衡的心態(tài)內在地隱含著當前我國民眾對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一定程度的認同危機。
社會心態(tài)作為最淺層的社會心理,本質上屬于低水平、低層次的社會意識。而社會共同理想則處于人類思想意識金字塔的塔尖。社會共同理想雖對社會心理的發(fā)展有高屋建瓴式的引導作用,但是另一方面,這種高層次的社會共同理想首先必須以低水平的社會心態(tài)為基礎,只能是在對社會心態(tài)(社會心理)高度概括總結的基礎上提出。因此社會心態(tài)的變化可以直接折射、反映出普通民眾對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價值認同狀況。事實上,當前社會普遍存在的一些危險社會心態(tài),已經隱含著民眾對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認同危機:
首先,從“仇富”到嚴重的“仇官”心理,內在深層地蘊含著民眾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認同危機。中國社會幾千年來的確有“不患貧而患不均”的思想傳統(tǒng),但當前普遍存在的“仇富”心理并不是簡單地仇視一切富者,而是在于對那些利用不正當手段非法暴富的,以及變富之后“為富不仁”的“惡行”的道德義憤。在這個意義上,“仇富”心理應該說是正當的。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當前社會的“仇富”心理正在向“仇官”心理轉化。這主要源于部分官員權力尋租、暗箱操作等腐敗行為謀求私利導致的民眾對我黨部分干部的不信任感和“有罪推定”的心理定勢。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肖志恒在點評全省反腐敗斗爭形勢時,開誠布公地說:“社會上的仇富心理有些轉化為仇官心理,繼而轉向對黨和政府的仇視,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仇視,這是很要命的。老百姓給我們增加了新的不信任情緒?!保?]由此可見,新時期的“官商結合”和腐敗官員的“前赴后繼”,已經使民眾由對部分黨的官員的不信任日益聚焦到對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和“代表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場”的信任上,進而危及到對黨的領導地位的認同上。
其次,生活壓力大、社會信任面臨困境、經濟增長與幸福感提升不同步等不和諧心態(tài)蘊含著民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認同危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中心內容,是我黨在改革開放后經歷了近三十年的探索才為中國尋找到的建設與發(fā)展社會主義的現實道路。但是面對當今的社會發(fā)展現實,比如一直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就業(yè)難、看病難、物價高、房價高等問題導致的民眾社會生活壓力增大;不斷發(fā)生的食品、藥品安全事件又使普通民眾處于嚴重的焦慮之中,加上這幾年安全事故、各種災難頻發(fā),民眾社會安全感匱乏;由于官員權力尋租、貪污腐敗導致的民眾對政府及黨的干部的信任危機;從“毒奶粉”事件到“毒膠囊”事件,大量的商業(yè)欺詐、行業(yè)欺詐、就業(yè)陷阱和傳銷組織日益侵蝕著市場利益主體間的基本誠信;從“彭宇案”到“小月月”事件,社會成員之間的基本信任又面臨道德底線的考驗。以上諸多的社會問題,催生了國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懷疑。
一種社會制度的優(yōu)越性,不是執(zhí)政者標榜的,而是民眾切身感受的;同樣,一種社會發(fā)展模式或社會發(fā)展道路要想得到廣大人民的認可、接受并真正激發(fā)人民為之奮斗的激情,必定要能讓人民切實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但是目前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并未帶來隨之提升的人民生活幸福感,社會中的絕大部分人并未從經濟增長中直接受益并使自己的生活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改善,那么這種有(經濟)增長卻無(社會)發(fā)展的社會發(fā)展之路,又如何能在實踐中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情感認同和積極響應呢?即使以上這些問題只是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階段性問題,但是如果長期得不到很好的解決,也必定會侵蝕和損害我們已經建立起來的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認同觀念。
再次,嚴重的階層矛盾易導致底層社會對共同富裕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認同危機。目前中國社會發(fā)展面對的最嚴峻問題就是貧富差距過大以及由階層固化帶來的“社會斷裂”。首先,伴隨中國的改革開放,在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同時社會的貧富懸殊進一步擴大。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自上個世紀90年代末我國的基尼系數超過0.4的國際警戒線后,十年來“一路飄紅”,世界銀行測算中國基尼系數已達0.47,北京師范大學課題組提供的數據是2007年基尼系數就已經上升到0.498。毫無疑問,中國的基尼系數正在逼近社會容忍度的“紅線”。深入研究當前中國的貧富差距,我們還會發(fā)現,長期以來,我國收入分配領域一直存在著“屁股決定腰包,權利決定收入”的怪現象,收入高低靠的不是聰明才智和勤奮勞動,而是靠“搶身份”和“搶行業(yè)”。如果能“搶”到壟斷行業(yè),或是“搶”到公務員和事業(yè)單位身份,就等于“搶”到了高收入、高福利、高階層。[6]雖然普通工薪階層的絕對收入也在增加,但“干得多,掙得少”是他們的共同感受。另一方面,部分高收入居民還存在大量“隱性收入”,以上這種“投入”與“回報”和特權階層的不對等性,進一步加劇了社會中低收入階層的“被剝奪感”。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指出:“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fā)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眾手中,那么它在道義上將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風險的,因為它注定要威脅社會穩(wěn)定?!保?]可見,社會主義社會的公平性在收入分配問題上已經遭受嚴重質疑。其次,當前社會階層固化傾向明顯,伴隨“農民工二代”、“貧二代”、“富二代”、“官二代”、“壟二代”等概念日漸清晰,人們感到改變命運的渠道越來越窄。讀書不一定能改變命運,奮斗不一定能改變人生,所有的競爭,拼能力但更要拼“背景”。各種“二代”現象已經折射出中國社會“階層固化”的傾向。貧富差距加大與社會階層固化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國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并不是為全體國民普遍共享,而僅僅是為少數人獨占;與社會少數特權既得利益集團對比,很多中低收入人群,尤其是城市中的企業(yè)下崗職工,城市與農村之間徘徊的農民工,作為社會改革代價的主要承擔者,日益轉化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從“斷裂”的社會中被拋下,進而產生強烈的“挫敗感”。試想,這種不僅侵占了他們的經濟利益,而且還剝奪了他們發(fā)展權利的社會發(fā)展模式,除了在他們心中集結越來越多的“群體性怨恨”,還如何能激起他們對實現共同富裕、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情感歸屬和真正認同呢?難怪有學者大聲疾呼,一定要防止社會階層固化。我們應當努力營造一個有利于向上流動的社會環(huán)境和氛圍,讓所有人都能夠懷有一個“中國夢”。[8]
伴隨近兩年對社會精神和諧建設的重視,社會心態(tài)的變化日益引起學界和政府的關注。面臨改革的日益深化,社會各階層的利益分化與沖突必然導致社會凝聚力的下降,而提高當代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認同度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但據人民論壇雜志的調查,主流價值觀邊緣化、西方價值觀主流化的危機被列為中國未來十年的十大嚴峻的挑戰(zhàn)之一。因此在這種嚴峻現實之下,我們更應該高度重視當前社會已經出現的危險社會心態(tài),積極采取措施引導和構建和諧社會心態(tài),增強民眾對社會共同理想的認同。
對于當前社會心態(tài)的調整,目前學者已經提出了多種建議,如有效解決就業(yè)問題,保證民生根本;完善民生保障,降低社會風險;順暢溝通機制,做好心理疏導、構建社會心態(tài)調節(jié)網絡;加強反腐倡廉建設,以黨心贏民心等。在此,補充兩點:
和諧并不意味著消除矛盾,而在于協(xié)調事物內部各種因素的相互關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發(fā)展的狀態(tài)。因此建構和諧社會心態(tài)并不是要回到改革開放之前整個社會心態(tài)的高度統(tǒng)一,而是指在社會各階層社會心理多樣性的基礎上積極培育社會的價值認同?!罢J同”是多學科研究的重要問題,近年來此概念在社會心理學中備受關注。所謂認同是表示“一定社會中的人(包括作為個體的人與作為群體的人)在認知的基礎上,在思想意識上對認同對象表示贊成、認可,在情感上對認同對象產生滿意感、好感或者肯定的態(tài)度,以及在社會生活中基于自身價值取向以行為積極支持認同對象的實踐活動”。[9]因此“認同”既是社會心理資源整合的基本前提,也是整合的關鍵。俗語說“人心齊,泰山移”,如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實現注定不可能一帆風順,那么在這個艱難行進的過程中,只有民眾心理的“高度認同”才會產生人民行動的“理性自覺”,只有精神上的“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才會有實踐結果上的“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反之,失去這種認同,所有的執(zhí)政黨、政府以及社會制度本身都必然要面臨“合法性危機”的拷問。
賈英健認為,認同的本質就是“當人們在確立自己的身份感的時候,他又總要受到一定利益需求、情感和信仰等問題的影響。進一步說,人們總是認同那些與自己的利益需求、情感和信仰相一致或相近似的東西,利益、情感、信仰影響著人們對‘他者’的評價問題。因此,認同說到底是對人的意義感的重新定位和評價的問題”。[10]因此增強民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認同,不僅要在情感上培養(yǎng)起民眾對共同理想的歸屬感與信服感,而且最為關鍵的是要使普通民眾在為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奮斗過程中,切實地感受到自身利益的極大滿足。因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11]
中國的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最大變化之一就是單一利益結構被打破,利益平均轉向利益分化,這既是歷史的必然,也是歷史的進步。但是社會共同理想作為社會各利益主體利益表達的綜合,必然需要重新實現社會各階層利益的再整合??v觀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各階層利益分化嚴重,弱勢群體不斷凸顯,甚至被拋離出社會的發(fā)展,中國社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斷裂”等問題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和警惕。因此中國在繼續(xù)深化改革之路,考慮將“蛋糕做大”的基礎上,也必須要慎重思考如何將蛋糕分配公平。沒有社會利益的有效整合,就沒有社會心理的有效整合,沒有社會心理的有效整合,又何談社會共識與社會認同的建構。
[1] 方旭光.政治認同—政治實踐的范疇[J].蘭州學刊,2006(9):98-100.
[2] 李亞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7.
[3] 河南省社科聯(lián)“社會心態(tài)嬗變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課題組.社會心態(tài)嬗變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222-224.
[4] 王俊秀,楊宜音.社會心態(tài)藍皮書 2011年中國社會心態(tài)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6.
[5] 肖志恒.有些仇富心理轉化為仇官和仇視社會主義[N].新快報,2012-05-12(A3).
[6] 張魁興.“屁股決定腰包”收入分配急需改革[N].證券時報,2010-05-11(8).
[7] 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全譯本)[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8.
[8] 白天亮,曲哲涵.向上流動的路怎樣才暢通[N].人民日報,2010-09-16(17).
[9] 梁永藝.當代大學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認同研究[D].南京:廣西師范大學,2011.
[10] 賈英健.認同的哲學意蘊與價值認同的本質[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12.
[1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C912.6
A
國家社科基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社會各階層中的認同狀況研究”(11BSH035);長春理工大學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當前社會心態(tài)演變趨勢與社會認同研究”
劉艷萍(1977-),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社會發(fā)展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