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陸和
(浙江廣播電視大學 學生處,浙江 杭州310030)
近年來,信息技術發(fā)展迅猛,從論壇、實時在線到微博,新興大眾傳媒幾乎以爆炸式的速度顛覆、升級、更替。面對林林總總、目不暇接的資訊,從傳統(tǒng)的被動接受到主動成為信息傳播者,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和手持移動終端的強大功能,人們進入一個五彩繽紛的以個人傳播為主的媒介時代,即自媒體時代。與傳統(tǒng)的紙質、平面媒體相比,自媒體具有更加快捷方便的特點,它以個人傳播為主,能夠做到時時、處處的信息表達與新聞傳播??梢哉f,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是社會的重大進步:新聞的自由度顯著提高,公民有了更多自由表達的平臺,“草根階層”的話語權也日益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自媒體作為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載體,其優(yōu)勢在于:能充分發(fā)揮網(wǎng)絡信息化的優(yōu)勢,使信息資源永遠開放,不受時空限制;能實現(xiàn)大學生對學習內容選擇的自主性、個性化;能使教學形式由原來的以教為主變?yōu)橐詫W為主,實現(xiàn)課業(yè)傳授形式的多媒體化。但同時,由資訊傳播的無序帶來的監(jiān)管的缺位,由信息的碎片化造成的價值選擇的多元與開放等,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在現(xiàn)代教育實踐中,師生之間的交互多是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中的聊天工具實現(xiàn)的,師生雙方多數(shù)情況下處于一種“分離”狀態(tài),面對面的交流越來越少。教師作為知識的占有者、壟斷者的地位受到了巨大的沖擊,不再是高高在上實行灌輸?shù)乃枷霗嗤?而是信息傳播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這些教育者擁有高新的技術、廣博的知識以及良好的思想品質,與受教育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具有上級和下級的層級性。他們不是“說服”,而是“影響”、“選擇”和“引導”受教授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自媒體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人情味、親和力,也更具有取得教育效果的魅力。
受教育者都是具有能動性的個體。選擇是能動性的表現(xiàn)方式之一,而自主選擇便使得大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日益突出。學生利用網(wǎng)絡進行充分的自主學習和個別化學習,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去選擇所學習的內容,充實自己,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同時,由于自媒體能掩蓋現(xiàn)實中的身份、地位,可以使學生在處于平等、無直接利害關系的狀態(tài)下大膽地直抒胸臆。從這種意義上講,交往因虛擬而真實,更容易達到深層次的交流。因此,大學生能利用自媒體的這些特點主動地參與和接受教育,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以往由于條件和技術的落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總受時空的限制,學生必須集中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接受同一教師的教育,內容往往比較單一。在手持移動終端功能日益強大的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突破了時空界限,得到了極大擴展。原來相對狹窄的教育空間變成了開放性的教育空間,原來相對滯后于學生思想的教育內容變得更有針對性、時效性和前瞻性。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可以即時進行思想交流,也可以即時在網(wǎng)上迅速查找到相關信息。在這種環(huán)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更貼近大學生的思想脈搏。從這個意義上講,網(wǎng)絡空間有多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就有多大。
自媒體的出現(xiàn)不僅給人們獲取信息帶來便捷,同時作為一種潛移默化教育形式的載體,對包括大學生在內的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意識、價值尺度、道德觀念的選擇也有著重要的影響。當代大學生成長于市場經濟蓬勃發(fā)展的大潮中,視野更廣闊,思維更活躍,接收到更多、更新的外來信息,但同時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還不穩(wěn)定,更容易遭受外來觀念的沖擊。各種思想政治文化滲透交織,各種信息真假難辨,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域不斷擴大,難度逐漸加深,形勢趨于復雜化[1]。信息的碎片化帶來價值選擇的碎片化,如何正確引導大學生作出取舍,是一項新的課題。
自媒體時代,每一個賬號都是一個媒體。發(fā)帖子、轉微博、評新聞,借助新媒介的交互性、自主性,每個人每天都面臨海量的信息,并同時將對信息的態(tài)度反饋到互聯(lián)網(wǎng)上。從論壇、社區(qū)到博客,媒體變得越來越個性化,個人發(fā)言的自由空間越來越大。在這樣一個扁平化的平臺上,信息交流的開放性、匿名性和互動性往往導致監(jiān)管乏力并存在重大盲區(qū)。言論道德責任的削弱和自由意識的泛濫極易引起大學生思想判斷的混亂和精神困惑。資訊傳播的無序狀態(tài),讓大學生從中獲得的對其思想觀念有影響的信息內容,遠遠超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內容,對現(xiàn)行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戰(zhàn)。
有研究指出,從時空的角度來看,當代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具有“時空壓縮”的特點,即在當代中國社會,傳統(tǒng)、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這三種不同的東西,已壓縮到同一時空之中。自媒體的發(fā)展更是將這三維一體的矛盾無限地放大了。毋庸置疑,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寶庫,既注重內在的自我修養(yǎng),又十分強調道德踐履,蘊涵著豐富的人生哲理。然而我們也必須深刻地認識到傳統(tǒng)文化在形成過程中難免帶有時代烙印,具有時代的局限性。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tǒng)的東西在新的時空境遇下未必都是合理的、積極的。如何在現(xiàn)代語境下權衡傳統(tǒng),今天如何對昨天作出價值判斷,這些都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許多挑戰(zhàn)。
余秋雨先生在《中華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一文中指出,一個民族只有對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深刻了解和現(xiàn)實體認之后,才能培養(yǎng)起“文化自覺”,這種文化自覺對一個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是一個民族培養(yǎng)凝聚力,增強向心力的關鍵所在,也是提高國家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根植于本土,立足服務于中華民族復興大業(yè),保持民族性,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大學生對中華文明的認同度,并努力引導其形成文化自覺和民族認同。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濃厚意識形態(tài)性質所決定的,也是歷史賦予的使命和責任。
阿里夫。德里克在《全球化的形成與激進政見》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全球化在經濟領域的擴張正演變?yōu)橐庾R形態(tài)和文化話語權的爭奪?!盵2]在價值多元的現(xiàn)代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無法置身事外,其特殊的教育功能非但不能減弱,反應大大增強。現(xiàn)代政治學大師戴維。伊斯頓認為,社會越是處于轉型期,越是矛盾凸顯期,政權統(tǒng)治的合法性也就越是呈現(xiàn)出散布性,即不單單要求具有顯著的經濟績效,而且要有與之對應意識形態(tài)的合法性支持[3]。有鑒于此,思想政治教育要積極應對全球化浪潮,改變以往封閉的教育途徑、陳舊的教育內容和單一的教育方法,強化開放意識和國際化意識,強化面向世界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積極吸收當今世界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從封閉型德育向全球化背景下的開放德育轉化,努力建立一個具有國際前瞻性的德育培養(yǎng)體系。
自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既根植本土又面向全球,具備國際化的戰(zhàn)略眼光,用國際化的視野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才能為我所用,培養(yǎng)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開放意識的高素質公民。
當代大學生在行為方式、人際交往等方面正從傳統(tǒng)封閉觀念和單一思維模式向多維和開放轉變。受各種因素的影響,他們更加注重個性的張揚,更加崇尚個人奮斗,價值選擇開始功利化,價值取向呈現(xiàn)出多元化和分散化趨勢,道德判斷呈現(xiàn)出多維度、多標準的特點。如此種種的新變化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復雜性和嚴峻性。
同時,思想政治教育本身鮮明的階級性和意識形態(tài)性最忌大而空,流于形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發(fā)揮必須立足于現(xiàn)實生活,從身邊事、身邊人做起,從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實際困難出發(fā),想同學之所想,急同學之所急,于細微之處見真情。在教育方式和手段上,應摒棄空洞教條式的理論說教,立足現(xiàn)實,以實際生活中的典型和榜樣為例子,通過懲惡揚善樹立標桿,增強說服力、感染力。在教育內容上,應緊密聚焦當前社會熱點,通過對國家大政方針的現(xiàn)實解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袄碚撌腔疑?生活之樹常青”,只有將灰色理論注入情感色彩,在教學研究中加上“學生”的變量,既堅持教學中的基本原則,又注意現(xiàn)實語境的情境化和靈活性;既堅持教學中的普遍性,又緊密貼近實際,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將理論與學生的成人、成長、成材、成就、成功的內在需要結合起來,才能改變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所處的地位和境遇。
當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立足于現(xiàn)實,還要面向虛擬網(wǎng)絡。網(wǎng)絡的快速發(fā)展正深刻地改變著高校師生的學習、生活和思維方式,影響著他們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發(fā)展。自媒體的出現(xiàn)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載體,作為一個新穎而富有生命力的信息傳播媒介,它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渠道、新手段。面對網(wǎng)絡中健康的、不健康的,有用的、無用的,積極的、消極的海量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要揚長避短,充分利用網(wǎng)絡系統(tǒng)開設網(wǎng)上黨校,建立紅色家園,通過BBS等網(wǎng)絡論壇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互動平臺,用宣傳教育和網(wǎng)絡教育相結合的方式,占領高校網(wǎng)絡高地。
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在繁衍生息中形成的理論化和非理論化的共同精神、心理狀態(tài)、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等。它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一套固定而嚴密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并作為道德傳統(tǒng)世代相承,對人們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產生了深刻影響,使之形成了固有的思維慣性。諸如社會教化與個人修養(yǎng)的高度統(tǒng)一,以 “仁”為中心的人文價值觀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及“言必信,行必果”、“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誠信意識等[4],至今仍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血脈里。這些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成果對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實現(xiàn)人生目標有著積極意義和作用??梢哉f,自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豐沃土壤之中的,不論是教育資源的挖掘、教育手段的應用,還是教育目標的設置,都不可能白紙作畫。
然而,如前所述,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興衰變遷的積淀,在形成過程中難免帶有時代烙印,具有時代的局限性。在全球信息化、一體化和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面對世界經濟、文化多元化的沖擊,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而言,其在價值趨向、行為方式、思維方式等方面都產生了許多新的變化,不可避免地與傳統(tǒng)思想文化產生矛盾和沖突[5];就教育內容來說,過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難以突破固有的樊籬,難免使思想政治教育內涵顯得干癟,視野不夠開闊,無法獲得理論上的重大突破;就教育手段而言,自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應該大膽摒棄單一的填鴨式的傳輸方式,充分應用多媒體、網(wǎng)絡視頻等多種現(xiàn)代化手段,建立多向度互動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以更加生動、形象、感性、直觀的面貌呈現(xiàn),增強有效性。因此,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建立在對傳統(tǒng)文化批判繼承的基礎上,祛除糟粕,汲取精華,順應時代潮流,積極主動因時而變,因勢而變,既根植于傳統(tǒng)又面向現(xiàn)代化,正確處理好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關系。
自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正確處理好上述幾對關系,才能與時俱進,保持生機和活力。
[1]周倩.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新課題[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2]阿里夫.德里克.全球化的形成與激進政見[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3]戴維.伊斯頓.政治生活的系統(tǒng)分析[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
[4]田心銘.簡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培養(yǎng)目標和教育內容——兼評“德育非政治化”的觀點[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6).
[5]鄭敬斌,王立仁.改革開放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歷史回顧與思考[J].蘭州學刊,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