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凌宇,李秀蓮,王景濤
(大連民族學院國際商學院,遼寧大連116605)
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設計與實踐
——以大連民族學院國際商學院為例
黃凌宇,李秀蓮,王景濤
(大連民族學院國際商學院,遼寧大連116605)
高等教育國際化應經濟全球化而生,旨在加強各國之間在教育資源方面的合作,充分利用國際教育市場,培養(yǎng)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能力、國際競爭能力的人才。大連民族學院國際商學院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設計,以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為目標,采用國際化的教學方法,引進國際合作辦學模式,強化雙語教學和外語教學,實施“素質+外語+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以期實現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國際化跨越。
高等教育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國際合作辦學
21世紀的今天,全球化正在跨越各國疆界,影響著世界政治的多極化、經濟的全球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和經濟發(fā)展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正日益成為全球具有潛在發(fā)展前景的、巨大的跨國高等教育市場,國際化將繼續(xù)成為未來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主要趨勢。通過高等教育國際化,可以將發(fā)達國家人才培養(yǎng)的經驗和方法引進來,促使中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模式盡快達到一個新的標準,實現新的國際化跨越。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努力培養(yǎng)適應經濟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與競爭能力的人才。許多國家都從本國的實際出發(fā),制訂了教育國際化的培養(yǎng)目標。美國在90年代初制訂了《美國2000年教育目標法》,強調教育的國際化,并提出明確的培養(yǎng)目標,即采用“面貌新穎、與眾不同的方法,使每個學校的每個學生都能達到知識的世界級標準。要通過國際交流,努力提高學生的全球意識和國際化觀念”。韓國“21世紀委員會”提出的教育國際化培養(yǎng)目標是:“努力提高學生的國際化意識,包括提高外國語言能力,增強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識,加深對各國多種多樣的社會、文化知識的理解,強化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國際間的相互理解”。日本在80年代就提出“要培養(yǎng)世界通用的日本人”。日本臨時教育審議會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目標中提出:“只有做一個出色的國際人,才能做一個出色的日本人,在國際社會中要想生存下去,除了牢固掌握日本文化,還應該對各國的文化和傳統(tǒng)加深理解”。日本在教育國際化中還提出具體的培養(yǎng)目標:要求學生“懂技術、通外語、會經營管理,具有較強的國際意識,通曉國際貿易、金融、法律知識,能夠適應國外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笨傊芭囵B(yǎng)在國際社會中被信賴和尊敬的日本人”。中國199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十二條關于高等教育的任務中,也明確提出了“國家鼓勵和支持高等教育事業(yè)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為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大連民族學院設立了國際商學院,跨出了高等教育國際化戰(zhàn)略的一大步。根據大連民族學院人才培養(yǎng)的總體方向,國際商學院確定了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具體目標:即培養(yǎng)具備扎實的經濟、管理等方面的知識,熟悉國際、國內相關政策、法規(guī)和準則,了解當代國際經濟的發(fā)展現狀,具有職業(yè)判斷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德才兼?zhèn)?、適應社會并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1]。
大學自歐洲中世紀產生以來,就被賦予了國際性的靈魂,注定了大學在繁衍生存過程中的開放性、流動性與合作性趨勢。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推進,國際合作辦學不斷發(fā)展。以2003年國家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作辦學條例》為標志,國際合作辦學走上了規(guī)范化、科學化、制度化的健康發(fā)展軌道,有力推動了中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大連民族學院國際商學院為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充分借鑒國內外高等教育的先進辦學理念與經驗,積極引入國外優(yōu)質高等教育資源,實行多元化國際合作辦學模式。自2007年起,學院通過學校與歐、美、日、韓等11個國家和地區(qū),49所大學簽訂了友好合作協(xié)議,目前已送出一批跨國、跨校和海外短期學習的本科生和研究生[2]。
從人才培養(yǎng)角度,大連民族學院國際商學院國際合作辦學逐漸形成了三種主要模式,即融合型模式、嫁接型模式和松散型模式。融合型模式包括四個主要環(huán)節(jié):首先,引進國外大學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和相關教學手段;其次,聘請國外大學的教師來本院講課,派遣本院教師去國外大學進修;第三,引進國外大學的教學方法,如課堂討論、實踐環(huán)節(jié)、案例教學等;第四,以雙語授課。嫁接型模式分為2+2模式、3+1模式、3+1 +1模式,即在國內、國外分學期學習,互開課程,互認學分,互發(fā)文憑和學位證書。松散型模式就是通過聘請國外教師、專家來大連民族學院國際商學院講學,以及選派學院教師去國外大學學習,借鑒國外的教育、教學經驗;通過選派學生去國外短期學習、實習等,實現人才的國際化培養(yǎng)[3]。
大連民族學院國際商學院實施國際合作辦學以來,積極引入國外先進高等教育思想和優(yōu)質教育資源,不斷提升和優(yōu)化現代高等教育辦學理念,構筑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平臺,為提高中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擴大中國與世界文化領域合作與交流的空間等方面發(fā)揮了獨特的作用。
大連民族學院國際商學院立足本校,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將高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置于世界背景之中,積極開展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吸收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的優(yōu)點,全面實施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同時針對國際化人才輸出的需要,增設國際方向班和外語強化班,設計和實施個性化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
1.國際方向班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設計與實踐
大連民族學院國際商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yè)從2006級開始,增設了國際商務(英語強化)專業(yè)方向,會計專業(yè)和財務管理專業(yè)從2009級起,分別增設了國際會計與國際財務管理專業(yè)方向,實施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3]。
國際商務(英語強化)、國際會計和國際財務管理(以下均簡稱國際方向班)三個專業(yè)方向學生分班,采取筆試、面試以及對《大學英語》課程成績、大學英語四級、六級成績和專業(yè)課成績等綜合考核進行選拔。國際方向班學生的專業(yè)課程采用雙語教學及英文原版教材。現已開設的雙語課程有:《國際商務》《跨文化溝通》《國際經濟學》《國際貨物運輸》《國際市場營銷》《國際金融》《國際商務運作》《管理會計》《會計學》《國際會計》《財務管理》《國際財務管理》《國際會計準則》等。此外,國際方向班還開設了《外貿函電》《商務英語》《會計英語》《高級英語口語》《商務英語口語》《外貿英語口語》等英語課程。
國際方向班注重培養(yǎng)基礎知識扎實、專業(yè)能力強、外語水平高,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通過國內外高校調研,國際方向班開設的雙語課程和英語課程以及選用的英文原版教材均做到了與國際接軌,與國際教育同步。為國際方向班講授雙語課程和英語課程的教師全部具有海外留學、講學或培訓經歷,了解或熟悉國際化的教學模式,并能將其成功應用到實際教學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外國專家和外國留學生走進課堂與學生互動,不但使學生深入了解國外的文化、習俗,同時增強和培養(yǎng)了跨文化溝通的能力。國際方向班“素質+外語+專業(yè)技能”培養(yǎng)模式初見成效[4]。
2.外語強化班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設計與實踐
培養(yǎng)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外語能力是高等教育國際化需要達到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實施國際合作辦學模式的必備條件。2011年,大連民族學院國際商學院從大學一年級開始設立英語、日語、韓語強化班,旨在培養(yǎng)和輸出適應國際合作辦學需要,具有國際化視野的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經過兩年的外語強化訓練,學生應具有扎實的英語(日語、韓語)語言基礎,熟練的聽、說、讀、寫等語言實踐能力,了解與所學語言相關國家的基本國情和歷史、政治、經濟等寬廣的社會文化知識,具有較強的跨文化理解和溝通能力,達到留學國家對語言水平的要求。
大連民族學院國際商學院學生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上,英語強化班增設了24學分(384學時)的英語課程,以強化學生外語能力、提高外語水平,為學生出國留學深造奠定堅實的語言基礎。
2004年4月,美國哈佛大學提出哈佛的學生需要具備更廣泛的知識以及國際經驗,除了學習外國語言外,更應該有出國留學、研究或工作的經驗;哈佛大學與耶魯大學對他們的大學生都提供至少一項國際研究或者實習生職務。目前歐洲每年有超過140,000個學生參加海外實習計劃,各會員國之間學歷證件可以相互承認通用。日本文部省也宣布,通過簡化外國學生入學申請、簽證手續(xù),以及設立外國學生低息貸款、提供獎學金等計劃,希望未來10年能加倍吸引留學日本的外國學生。中國也意識到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隨著國內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受教育者的高等教育購買能力與支付能力也在同步提升,用于教育的投資占家庭總支出的比例逐年上升,加上教育消費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民眾轉向接受國際優(yōu)質高等教育的消費行列。
綜合來看,高等教育國際化有利于傳播國內、國外的先進科技與學術成果;有利于促進多元文化的國際融合,加深各國之間的理解與相互尊重;有利于學習和借鑒發(fā)達國家的教育發(fā)展經驗,更新教育觀念;有利于創(chuàng)新國際復合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提高本國教育水平與內涵,彌補教學資源的匱乏。高等教育國際化、開放式發(fā)展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必然選擇。大連民族學院國際商學院順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發(fā)展趨勢,積極實施國際化戰(zhàn)略,實行多元化國際合作辦學模式,努力為中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探索出一條國際化、多元化的特色之路。
[1]周作宇.全球化與高等教育的國際責任[J].大學教育科學,2011(6):22-25.
[2]趙哲,陶梅生.全球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多維動因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1(1):47-49.
[3]楊德廣,王勤.從經濟全球化到教育國際化的思考[J].教學研究,2010,23(4):289-293.
[4]鄧琪,許駿.中外合作辦學跨文化教育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哲學版,2008,14(4):140-144.
(責任編輯 董邦國)
Designs and Practices on Personnel Cultivation of Internationalized Higher Education——A case study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of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HUANG Ling-yu,LI Xiu-lian,WANG Jing-tao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Dalian Liaoning 116605,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ized higher education was born to enhance the communication of education resources among countries and cultivate personnel with international consciousness,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The designs of personnel cultivation on international and foreign languages class in Dalian Nationalities University are aimed at international view,in which internationalized teaching methodologies are used,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models are introduced,bilingual teaching and English teaching are highlighted,“quality+foreign languages+professional skills”model is performed.
internationalized higher education;personnel cultivation;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rogramme
book=4,ebook=112
G642
A
1009-315X(2012)04-0430-03
2012-03-05;最后
2012-05-07
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資助項目(01-274412-4);遼寧經濟社會發(fā)展課題資助項目(2012LSLKTJYX-10);國家民委本科教學改革與質量建設資助項目(11057)。
黃凌宇(1972-),女,遼寧遼陽人,講師,博士,主要從事國際化教育、跨文化溝通、碳匯產業(yè)以及國際貿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