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萍
(江西農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西 南昌 330045)
新世紀互聯(lián)網技術的推廣使用,高校學生越來越依賴網絡獲取知識和各種信息,然而網絡是把“雙刃劍”,它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和道德產生廣泛而深刻的雙面影響,使高校學生道德自律教育既面臨有利條件,也面臨嚴峻挑戰(zhàn)。
“道德的基礎是人類精神的自律。”[1]馬克思的這一論斷精辟地闡述了道德自律的意義。所謂道德自律,就是道德主體借助于對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的認識,借助于對現(xiàn)實生活條件的認識,自愿地認同社會道德規(guī)范,并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踐行道德規(guī)范,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yōu)橹鲃拥穆杉?,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變?yōu)閮仍诹夹牡闹鲃有袆?。當前網絡環(huán)境下高校學生道德自律教育的突出問題是道德自律教育實施過程中的自我矛盾。
高校學生作為受教育者是道德自律教育的主體,應積極主動地融入道德自律教育的過程,并在其中發(fā)揮主體性作用。但現(xiàn)實中部分青年學生缺乏主體性意識,道德自律教育作為服務于青年學生學習和道德自律的活動,卻日益主宰了教育的全過程,顛倒了道德自律教育的主客體關系,引發(fā)了部分學生的反感和排斥心理。
1.僵化的教育觀念導致部分青年學生行為偏激。
學校傳統(tǒng)的道德自律教育主要針對“全體”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強調說教、灌輸?shù)赖乱?guī)范為主,解決學生表面上的“遵守”、“服從”問題,忽視對學生個體作為獨立體的基本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因此學生并未真正形成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道德品質,更未能把這種道德規(guī)范內化為自身的內在道德要求,面對網絡信息時代的來臨,他們以一種偏激或激進的態(tài)度看待問題,顯得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
2.弱化的“網絡道德觀”導致部分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下降。
網上信息良莠不齊,因為缺乏有效的監(jiān)管,網上色情、垃圾信息大行其道,青年學生的信息選擇能力、是非判別能力和自我調控能力還不足以抵御這些不良信息的負面影響,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不良信息“污染”的對象。網絡具有高度的隱蔽性,上網的人都缺少“他人在場”的壓力,日常生活中被壓抑的人性中惡的一面,會在這種無約束或低約束的狀況下得到宣泄。這在客觀上易于導致青少年網上道德感的弱化,而這種弱化會有可能波及青少年現(xiàn)實生活中的道德行為,使一些青少年是非觀念淡薄,道德意識減弱,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自我調控力。
3.網絡的全球化擾亂了大學生對正確的政治信仰、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的選擇。
網絡信息的全球化使不同國家間、不同地區(qū)間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觀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碰撞和滲透越來越強。目前,我國的網上信息建設還必須借助西方發(fā)達國家的信息系統(tǒng),這就使西方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文化思想等內容大量流入,特別對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在關鍵成長期的大學生形成沖擊和影響,引起他們政治觀念和傳統(tǒng)道德的淡化與價值觀的傾斜,雖然這些現(xiàn)象在青年學生中是少數(shù),但卻應引起我們的注意。
部分教育者機械地進行道德自律教育。由于陷入教學和研究的被動地位,部分教育者就如何對大學生這一龐大的網絡使用群體加強網絡道德教育以應對網絡社會給道德帶來的諸多沖擊,卻缺乏正確的認識,對網絡道德客觀存在也缺乏理性認識,他們無法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教育觀念,更談不上教育目標的充分實現(xiàn)。
道德教育內容與方法難以適應現(xiàn)實要求。面對網絡挑戰(zhàn),高校德育應針對新時期德育目標更新道德教育觀念,重新設計德育內容以適應變化的德育環(huán)境,真正實現(xiàn)憑借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解決學生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在德育者自身建設方面,以教育者自居,生搬硬套地演繹普遍原理,網絡知識和責任意識較差,理論水平有待加強,缺乏教育的權威性,工作顯得力不從心。這是我們不易覺察的矛盾關系,這種隱性的矛盾更要引起我們的關注。
受教育者與教育者之間是平等的主體關系,是融洽的傳播者與選擇者關系,二者在平等溝通的互動過程中實現(xiàn)道德自律教育效果最大化。但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受教育者與教育者由于自我需求和外界契合上的矛盾與沖突,導致二者原本融洽互動的平等關系演變成了緊張甚至對立的矛盾關系。
1.深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慎獨”為特征的道德自律教育的認識。
在網絡交往中,由于交往主體具有“匿名化”、“面具化”、“數(shù)字化”的特點,對道德自律的強調就顯得尤為重要。[2]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慎獨”的特征為網絡道德文化提供了基本的出發(fā)點。所謂“慎獨”就是指一個人獨居、獨處之時,在其行為不為他人所見之處,也要做到謹慎有德、也要謹慎地注意自己的內心和行動,防止有違背道德的念頭或不道德要求的行為。相對于現(xiàn)實社會,網絡社會更趨于一個自律型社會,在網絡交往中,由于交往主體具有“不在場”的特點,應更加注重以慎獨為特征的道德自律。特別是在現(xiàn)階段的互聯(lián)網中,網絡行為主體大多處于匿名性面具的背后,外在的壓力失去了確定的顯性對象,因此道德自律的作用就顯得更為重要。高校學生網絡道德自律教育不僅要使大學生在思想上形成正確的網絡道德觀念,增強網絡道德意識,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大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網絡道德行為習慣,使他們能夠在無人監(jiān)督的環(huán)境下自覺約束自己的網絡行為,堅決抵制違背網絡道德的行為。
2.增強網絡環(huán)境下高校學生道德自律教育的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
網絡道德教育是一項全新的社會系統(tǒng)工程,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因此,我們需要對網絡社會中所出現(xiàn)的道德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探索,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和措施,催生相關的理論,以理論來指導實踐。這個理論既與社會需要、環(huán)境要求相聯(lián)系,又需要人們的主觀努力來不斷提升研究水平。我們應大力提倡進行專題研討,召開各類理論研討會,針對所出現(xiàn)和面對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廣泛征集各種意見,我們還可多開辦專門的期刊或開辟專門的欄目,征集發(fā)表相關的研究論文,甚至機關、社會團體和學校組織的科研立項,應有網絡道德教育方面的專門課題,以網絡道德自律教育的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來增強教育效果。
3.正確運用網絡道德解決青年學生的實際問題。
在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必須運用科學的理論來提高學生的道德覺悟,但也要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讓他們在廣泛的學習、工作、生活等各項實踐活動中去理解道德規(guī)范的內涵,并將其內化為情感和意志,外化為行為和習慣,即“要在改造客觀世界中改造主觀世界”,用環(huán)境來熏陶,通過活動來“曉理”,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精神生活更加充實,道德認識逐步深化,道德境界得到升華,從而形成穩(wěn)定的良好的網絡道德品質,逐步成長為有高尚道德的優(yōu)秀人才??傊诰W絡道德教育中要針對高校學生的特點、針對高校學生的切身利益、針對大學生經常出現(xiàn)的網絡道德問題,堅持將道德教育滲透到學生的各項實踐中去。
4.堅持網絡道德教育與時俱進。
時代在不斷發(fā)展,網絡道德教育創(chuàng)新的步伐也不應停滯。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網絡道德教育只有緊跟時代的步伐,注重從道德的角度引導教育對象正確認識計算機和網絡,提高他們對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通過情感培養(yǎng)和意志磨礪加強教育對象網絡道德的心理調適,還應整合、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道德傳統(tǒng),同時,注重開發(fā)與時俱進的網絡德育新內容,如:和諧社會思想教育、節(jié)約型思想社會教育、自主創(chuàng)新意義教育和生命關懷教育等。牢牢抓住時代變化的主旋律,用理論指導實踐,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理論需要和思想需求。
1.明確教育者的角色和使命。
面對互聯(lián)網帶來的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網絡道德教育工作者要主動適應網絡環(huán)境的發(fā)展,明確自身承擔的社會責任和歷史重任,同時更要明確自身在教育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者不僅要有強烈的責任心,而且要有高度的使命感;不僅要有職業(yè)層面的敬業(yè)精神和職業(yè)道德,而且要有社會主義事業(yè)大局層面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境界。教育者要積極投入到網絡道德自律教育的研究和實踐中,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觀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和發(fā)揮他們的潛能。
2.提高運用網絡理論的修養(yǎng)。
教育者要在明確自身使命和地位的同時,不斷提高運用網絡的能力,緊跟時代步伐,積極主動地學習新的網絡理論,運用最新的網絡理論成果解決生活、教學和研究中的實際問題,同時做到言傳與身教一致,以實際行動教育影響學生,才能及時洞察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和道德觀趨向,才能對學生進行適時的網絡道德教育和引導。
3.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3],強化社會實踐是深化網絡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徑。教育者要搞好教學和研究,必須深入社會實踐中進行調查和實地考證,真正做到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實踐中檢驗自身理論是否正確,在實踐中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在實踐中提升自身的網絡道德素養(yǎng)。正如馬克思所言“關于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xiàn)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4]。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須善于用實踐的成果和經驗來提升自己,鍛造自己。
4.不斷改進和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實現(xiàn)教育的全方位、立體化。
網絡道德自律教育要取得預期的成效,與教育理念的科學先進和教育方法的科學合理有密切的聯(lián)系。在確立“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教育者要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的網絡道德自律教育方法體系,結合社會發(fā)展的特征,建立學校、社會、家庭和心理四維立體化的網絡道德教育方法體系。
所謂四維立體化的網絡道德教育方法體系是在重視學校網絡德育教育,改善教學方式,實現(xiàn)人性化教育的同時,加強社會支持的途徑建設,號召社會各界加強協(xié)作,切實強化管理,共同營造良好的網絡社會氛圍;同時深化家庭教育,強調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員的行為影響,在生活實踐中,家長要主動關注子女在網上的行為,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娛樂觀念和娛樂方式,把網絡真正作為交流信息、學習知識的工具;最后,改變傳統(tǒng)的心理教育觀念和模式,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以心理生活為中心,促進“網絡人”的人格現(xiàn)代化,達到網絡道德自律教育的目的。
1.樹立主體意識,主動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
青年學生作為受教育者,要明確自身在網絡道德教育的主體地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網絡道德教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在網絡生活中尊重包容正確的、進步的、積極的、向上的社會思潮,自覺抵制和批判網絡中錯誤的、落后的、消極的、保守的、反動的社會思潮,用主旨明確、旗幟鮮明的主流價值體系處理好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理想與現(xiàn)實、目的與手段、一元與多元、精神與物質、自我與他人、創(chuàng)造與享受、規(guī)范與自律的關系,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風尚。
2.提高鑒別能力,理性對待和科學評判各種網絡道德失范。
大學生要有意識地提高自身道德素質,在認識網絡對自己生活、學習積極影響的同時,更要深刻地認識到網絡的負面影響,增強自身的免疫力,從而抵制西方的一些腐朽的思想觀念和低級庸俗的價值觀,在網絡實踐中注意預防網絡成癮,拒絕黃色網站的誘惑,杜絕在網上抄襲、散布虛假有害信息的行為,自覺摒棄網絡上的垃圾信息。
3.科學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道德規(guī)范。
構建我國高校的網絡道德規(guī)范體系時必須堅持以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觀為指導,使學生真正能樹立起社會主義道德意識,自覺抵制互聯(lián)網中錯誤道德觀及腐朽文化的侵蝕,并逐步形成網絡環(huán)境下高尚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和道德行為。同時,學生堅持古為今用的原則,結合時代要求和網絡社會中產生的具體倫理問題,整合傳統(tǒng)倫理道德資源,以構建符合我國具體國情、體現(xiàn)我們民族的文化特色、符合高校大學生實際的網絡倫理原則和道德規(guī)范。此外,學生在借鑒西方國家的網絡道德規(guī)范時,必須客觀地評價和理性地分析,使其合理成分與我國的民族道德文化和社會主義大學的道德規(guī)范相結合,從而逐步構建完善的、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大學生網絡道德規(guī)范。
4.自覺將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變?yōu)槟_踏實地的實際行動。
網絡是包羅萬象的知識寶庫,大學生應該科學探索,追求真理,做網絡資源的開拓者,應講究誠信,友善交流,做網絡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者,還應文明上網,尊重隱私,做網絡秩序的維護者,還應拒絕誘惑,做網絡行為的主導者,在實踐中踐行網絡道德規(guī)范,從現(xiàn)在做起,從自我做起,自尊、自律、自強,維護好自己與他人在網絡世界的尊嚴與權利,做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科學分析網絡環(huán)境下高校學生道德自律教育的突出問題是實施網絡道德自律教育的前提和基礎;研究和提出合理的解決措施則是網絡道德自律教育面臨的緊迫任務。我們要正視網絡道德自律教育存在的問題,找出存在于網絡道德自律教育中的突出矛盾,并探索解決這種矛盾的最佳方式,從而堅定青年學生的責任意識,強化他們對網絡道德教育的認同,使他們的網絡道德修養(yǎng)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
[2]呂耀懷.信息倫理:數(shù)字化生存的道德新知[J].新華文摘,2000(11):29.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8.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