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wèi)娟
(臺州學院 外國語學院,浙江 臨海 317000)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以后,聽力在考試中所占的比重由20%提高到35%,這意味著對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聽力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但是學生在聽力方面還存在很多問題,在做題時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失誤,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對聽力中的隱喻現(xiàn)象,及其蘊含的文化信息和在不同語境中的會話含義有不同的理解。
近年來,認知語言學發(fā)展迅速,認為“隱喻的本質(zhì)是用一種事情或經(jīng)驗理解和經(jīng)歷另一種事情或經(jīng)驗”,[1]5可見隱喻已打破了傳統(tǒng)的修辭手段的定義,而成了一種認知方式,是人類思維、語言和行為的基礎(chǔ),語言本質(zhì)上是隱喻的,因此隱喻就有可能為聽力教學提供一個全新的研究視角。本文從認知隱喻出發(fā),以大學英語四、六級短對話聽力材料為語料,探討隱喻和聽力教學的關(guān)系,旨在幫助學生在聽力理解中更好地理解隱喻,并借助隱喻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來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
對隱喻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目的語文化的理解與把握,并根據(jù)隱喻的程度性在語境下建構(gòu)起隱喻意的推導(dǎo)模式,所以,隱喻的理解與文化和語境關(guān)系密切。
(一)隱喻與文化。隱喻在日常會話中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我們?nèi)粘捴袔缀趺咳湓捑涂赡艹霈F(xiàn)一個隱喻。”[2]98隱喻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認知方式,是人以隱喻化的方式對世界進行知覺、理解的產(chǎn)物,是文化的反映。隱喻在反映文化的同時,也由于文化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異。正如Lakoff所說的:“隱喻投射在其廣泛性方面多種多樣;有些似乎適用于所有文化,有些似乎廣泛使用,而另一些只適用于某種文化?!保?]58在聽力中,涉及到與文化相關(guān)的一些隱喻表達式時,肯定會造成理解上的困難。
例如,在聽到“Oh,the food was all right,but the slow service really got my goat”時,很多學生不理解短語“get sb’s goat”,很可能誤以為“取走某人的山羊”。如果學生知道:古時候,在賽馬的頭一天夜里,有把馬和山羊放在一起的習俗。這樣,馬可以安心休息,第二天跑出好成績,如果在賽馬前天,把對方的山羊取走,就會刺激馬的神經(jīng),而對自己的馬有利,就能猜出它的隱喻義為“使某人惱火”。
因此,學生在聽力過程中,由于文化的不同,很多隱喻的表達必將給他們帶來理解上的困難。
(二)隱喻與語境。語境是一個包羅萬象的范疇,包括語言的上下文、交際的時間、地點、話題、說話的方式、交際者的地位及相互之間的關(guān)系、人的世界知識等等。“隱喻是一種語言使用現(xiàn)象,只有在一定的語境中才有可能產(chǎn)生?!保?]聽話人在隱喻的本體和喻體投射過程中,要結(jié)合語境,選擇最佳關(guān)聯(lián),從而理解隱喻表達。正如許多語言學家所說的那樣,語境是理解話語的鑰匙,是交際能夠成功進行的保證。[5]
比如這句話“There’re lots more fish in the sea”,如果是在海上捕魚時說,可以理解為“海里的魚有的是”,當然也沒有隱喻義。如果是在某人與女朋友剛分手,別人用來安慰他的話,“fish”并不能理解為字面意義,這句話的隱喻義為“還有很多一樣好的人或事”,也就是我們說的“天涯何處無芳草”。
在言語交際過程中,說話人有時借助語境來表達自己,所以聽話人不能僅從語言的表面意思上來推斷說話人的意圖,而要推導(dǎo)出話語的隱含義,因此,對于隱喻的理解也不能獨立于語境。
總之,文化信息和具體語境直接影響到我們對隱喻的理解。
短對話聽力中,隱喻的表現(xiàn)形式多樣,隱喻意義的理解影響到學生對話語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對短對話聽力中出現(xiàn)的隱喻表達式進行分析,探索隱喻的分布規(guī)律,以提高聽力的教學效率。
束定芳從隱喻的句法特點角度,認為隱喻分為名詞性、動詞性、形容詞性、副詞性、介詞性等。[6]在聽力短對話中常見的隱喻結(jié)構(gòu)類型有:
(一)名詞性隱喻。由名詞構(gòu)成的隱喻,即直接將一事物說成另一事物,可充當句子的主語、表語、賓語、同位語等,如例 1 中的“dog”。
例 1 He’s really such a lucky dog.Sarah is a lovely bride.And tonight they’re going to Hawaii on their honeymoon.
(二)動詞性隱喻。話語中使用的動詞與邏輯上的主語或賓語構(gòu)成的沖突所形成的隱喻。例2中的“cool”原指對溫度的物理感覺“涼”,會使人舒服,投射到情感域表“冷靜”。
例 2 If I were you, I’d let her cool off a few days before I approach her.
(三)形容性隱喻。形容詞與其修飾的中心詞形成邏輯上的錯位,如下面的“booming”。
例3 What effect has the booming economy had on interest rates for loans?
(四)介詞性隱喻。介詞性隱喻往往是根隱喻(或稱概念性隱喻)的派生形式,如 “空間=時間”。下面例子中的“around the corner”把空間意義上的“很近,在附近”,轉(zhuǎn)移到了時間的先后順序上,意為“即將臨近”。
例 4 Christmas is around the corner and I’mlooking for a gift for my girl.
(五)諺語型隱喻。諺語的語義整體上是隱喻的,是把整個句子所表達的整個事件投射到另一類與之相似的事件上。
例5 I always bite off more than I can chew.I agreed to speak at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in Shanghai next Monday.Now I won’t be able to do it.
我們不論吃什么東西都只能一口一口地吃,一點一點地嚼。如果貪多貪快,那就會產(chǎn)生貪多嚼不爛的現(xiàn)象,吃不下去,也消化不了,這便是 “bite off more than one can chew”的字面意義。例句中不是用來指吃東西時出現(xiàn)的這種現(xiàn)象,而是映射于做事情,比喻自己好高騖遠,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不能在國際會議上講話。
在大學英語短對話聽力理解中,隱喻性表達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話語的理解。因此,在聽力教學中應(yīng)注意以下幾點:
(一)培養(yǎng)隱喻認知能力。人們每時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隱喻。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而且是一種認知方式,它常常借助于已知的、具體的、有形的概念來理解未知的、抽象的、無形的概念,形成概念之間的互相關(guān)聯(lián)。隱喻是建立在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似性基礎(chǔ)之上,可以激發(fā)起我們對某一事物,特別是與抽象事物或新事物的一系列相關(guān)知識點和結(jié)構(gòu)的聯(lián)想。因此,在教學中要留心對隱喻現(xiàn)象進行歸納和總結(jié),幫助學生建立起系統(tǒng)化的隱喻知識,培養(yǎng)隱喻認知能力。
比如教師在介紹介詞時,很多時候可以利用方位隱喻來理解介詞的學習?!胺轿浑[喻指參照空間方位而組建的一系列隱喻概念?!保?]107人們可以將熟悉的具體空間概念“上—下,前—后,高—低,深—淺,中心—邊緣”等投射于情緒、數(shù)量、社會地位、權(quán)利等抽象概念上。在方位隱喻中,“上—下”概念的隱喻是人們最熟悉的。最初,“up”意為“向上”,“down”意為“向下”,他們都是純空間概念,后來不斷向其他認知域擴展,從而形成了“HAPPY IS UP,SAD IS DOWN;MORE IS UP, LESS IS DOWN; HIGH STATUS IS UP, LOW STATUS IS DOWN; CONSCIOUS IS UP,UNCONSCIOUS IS DOWN”等方位隱喻來表達對情緒、數(shù)量、地位等的認識。因此,教師通過對具體空間方位及其映射的抽象域進行講解,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聽力的理解力。
由此可見,學生對隱喻普遍性和相關(guān)知識的認識,有利于他們在聽力過程中增加對隱喻這一認知方式的重視,主動去接受語言活動中的隱喻,培養(yǎng)隱喻認知能力。
(二)重視詞匯教學。在英語聽力教學中學生能夠聽出錄音中的詞句,卻沒有真正理解他所聽到的內(nèi)容,其中一個問題出在詞匯上。學生往往只記詞匯的基本義,而不注重對詞匯的引申義、比喻義等進行分析、記憶,在接受或輸出語言時更是缺乏對特定語境下詞義的理解,從而導(dǎo)致了在聽力理解中雖然聽出來了,卻聽不懂的現(xiàn)象。隱喻有利于我們對詞義進行拓展。詞匯中原型義項是最基本的,較為具體,其它義項是在原型義項的基礎(chǔ)上,通過家族相似性的語義特征發(fā)展起來的,各義項之間的關(guān)系不是任意的,而是有一定的聯(lián)系,是系統(tǒng)的。因此,在聽力教學中,教師應(yīng)幫助學生了解詞義的衍生過程,建立起詞義中各個隱喻義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例如:eye這個詞本義為“眼睛”,經(jīng)過人們的隱喻性思維,基于眼的形狀、功能、屬性,將它作為始源域向其它域投射后衍生出小洞、要點、中心、空間近等與本義有相似特征的隱喻義。
在聽力教學中,教師應(yīng)引導(dǎo)學生以正確的方法擴充詞匯量,引導(dǎo)學生重視基本詞匯的隱喻義,了解詞匯意義的延伸和變化的內(nèi)在機制,幫助學生樹立隱喻意識,在積累和掌握詞匯的基礎(chǔ)上促進聽力理解。
(三)注重文化知識的滲透。大學英語短對話聽力試題的內(nèi)容基本都是以英美國家為背景的,由于中西方在地理環(huán)境、文化傳統(tǒng)、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必定會影響聽力材料中隱喻的理解。所以在平時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文化知識的傳播,引導(dǎo)學生對中西文化進行對比,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在聽力理解過程中,學生要善于挖掘隱喻表達式后所蘊含的文化信息,促進聽力理解。
例如在聽到“the apple of one’s eye”時,如果學生知道蘋果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是一種象征吉祥的水果,可以給人帶來好運,常食蘋果可以使人身體健康。眼睛中的瞳仁就像蘋果一樣,是一固體圓球,對于人十分寶貴,就不會理解為某人眼中的蘋果,而喻為“掌上明珠,寶貝,心愛之物”。
總之,隱喻在不同語言文化中的表達方式形形色色,為了理解聽力中的隱喻,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文化知識的滲入,提高隱喻的理解力。
(四)借助語境,發(fā)揮聯(lián)想,培養(yǎng)推理能力。大學英語聽力考試不僅僅考查對原文簡單的重復(fù),而是越來越注重考查學生利用語境知識進行認知推理的能力。英語短對話的內(nèi)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語料,對話設(shè)定在真實的生活場景之中,而不是主觀的假設(shè)。對話語的理解是將話語語境化的過程,要在語境中理解語言。在語言交際時,說話者會用到隱喻來表達用語言的字面意義無法表達的意義。隱喻的使用離不開語境,孤立的詞匯不能被稱之為隱喻,它的識別需要語境提供線索。語境與認知主體之間存在一種互動關(guān)系,人們通過聯(lián)想,引起不同語域之間的互動,已知事物的某一或某些結(jié)構(gòu)投射到新事物上去,以達到對新事物的表達和理解?!半[喻利用一種概念表達另一種概念,需要這兩種概念之間的相互關(guān)聯(lián)。這種關(guān)聯(lián)是客觀事物在人的認知領(lǐng)域里的聯(lián)想?!保?]99學習者理解聽力材料中隱喻現(xiàn)象的過程就是運用一定的認知知識,結(jié)合語境,解讀隱喻含義的思維過程。
例 6 W: We’re supposed to meet John here at the railway station.
M:That’s like looking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
Q:What does the man imply?
本題中,女士提出了話題:應(yīng)該在火車站接John,解答本題的關(guān)鍵是要正確分析男士所說的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日常生活經(jīng)驗告訴我們在干草堆里找針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男士所要表達的隱喻義為他們找到John非常困難。他將干草堆里找針這件事投射到在車站找John,學生根據(jù)對話語境,就能推斷出話語的暗含意義。
因此,聽力訓練除了多聽多練以外,還要培養(yǎng)學生結(jié)合語境進行分析、綜合、判斷和推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用已有知識去認識、理解未知信息。因此在聽力教學中,教師應(yīng)對學生進行思維層面上認知推理技能的培養(yǎng),引導(dǎo)學生根據(jù)語境來捕捉對話中的隱喻義。
總之,隱喻作為人們認知的一種方式,是一種動態(tài)現(xiàn)象,隱喻隨語境、文化等因素而變化。在英語短對話聽力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隱喻的本質(zhì)和認知過程,給話語理解提供一個認知導(dǎo)向,尋找話語與語境的關(guān)聯(lián),進行邏輯推理,從而正確認識和理解話語,提高聽力理解效率。
隱喻普遍存在于人們的日常會話中,能夠表達字面意義無法表達的意義,同時也增加了聽力材料的難度,影響著學生對語言信息的理解程度和聽力水平。隱喻理論對大學英語聽力理解有著很強的闡釋力和重大的教學指導(dǎo)意義。在聽力教學中,要重視隱喻的理解,培養(yǎng)在不同文化和語境中對隱喻現(xiàn)象的分析能力,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水平。
[1]Lakoff, 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Richards, I.A.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6.
[3]Lakoff, G.Metaphor and Thought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4]束定芳.論隱喻的運作機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2):98-106.
[5]李忠勇,李春華.認知語境與概念隱喻[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6):26-28.
[6]束定芳.論隱喻的基本類型及句法和語義特征[J].外國語,2000(1):20-28.
[7]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