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魯子
(南開大學 哲學院, 天津 300071)
馬克思哲學的性質是“改變世界”,這在我國哲學理論界是一個不言而喻的寫進哲學教科書的常識,是一個沒有任何異議的共識。筆者認為,如果我們不迷信,不自欺,就會發(fā)現(xiàn)這種常識與共識是有問題的。我國哲學理論界之所以把馬克思哲學的性質視為“改變世界”,根源在于對馬克思1845年寫成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十一條中“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61一句的錯誤解讀。
哲學作為世界觀的學問,解釋世界是它的一個基本的、普遍的功能,所以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十一條的前半句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但馬克思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緊接著說出了后半句——“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
我們首先看看《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十一條的漢語譯文有沒有問題:
1.德文版
Die Philosophen haben die Welt nur verschieden interpretiert;es kommtaber daraufan,sie zu ver?ndern.
詞義:
Philosophen:名詞復數(shù),意思為“哲學家們”。
Welt:世界。
nur:副詞,意思為“只,僅;只不過”。
vershieden:形容詞,意思為“不同的”,修飾動詞“interpretieren”。interpretieren:動詞,意思為“(用語言或藝術)解說,闡明,說明”。
es kommt auf an:固定詞組,意思為“取決于……;全看……而定;重要的是……”。
aber:連詞,意思為“但是”。
ver?ndern:動詞,意思為“改變”。
句子可直譯為:哲學家們只是不同地解釋、說明這個世界,但是,重要的是,去改變這個世界。
2.英文版
The philosophers have only interpreted the world,in various ways;the point is to change it.
英文譯文與德文版較為接近,添加了短語“in various ways”,意思為“以不同的方式”,句子的解釋在整體上應與德文版一致。
上述考察表明,《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十一條的漢語譯文沒有任何問題。如果漢語譯文沒有問題,那問題就只能出在我們的理解或解讀上了。
盡管譯文沒有任何問題,但在我們漢語語境中,《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十一條前后兩半句話卻很容易給人造成這樣的直接印象:馬克思把自己排除在“哲學家們”之外,換言之,“哲學家們”的哲學與馬克思自己的新哲學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性質,前者著眼點在“解釋世界”,后者著眼點在“改變世界”?!案淖兪澜纭彼坪跏邱R克思哲學獨有的功能和性質,而其他哲學的功能和性質僅僅在于“解釋世界”。問題就出在這里。這很明顯不符合哲學的本性,更不符合人類哲學史的事實,毫無疑問這是對作為哲學家的馬克思的荒唐的誤解。對此,有相關文章討論過:“任何哲學都具有‘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的雙重功能。因此從功能的角度,從‘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來區(qū)分前馬克思哲學和馬克思的哲學時,就必然陷入悖論。”[2]
首先,站在現(xiàn)代哲學(如波普爾哲學所說的“俄狄浦斯效應”即預言本身對預言結果具有影響的“預言的自我實現(xiàn)”功能)甚至現(xiàn)代物理學(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的“測不準原理”)的立場上來說,任何解釋世界的哲學,無不具有改變世界的功能和性質,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是分不開的。這就是說,“改變世界”不是馬克思哲學獨有的性質和功能,馬克思哲學與其他哲學的本質差異不在這里,它們的區(qū)別僅僅在于是否自覺地意識到哲學有“改變世界”的功能。馬克思強調哲學“改變世界”的功能和性質,無非表明馬克思自覺地意識到哲學具有“改變世界”的功能和性質罷了,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他哲學沒有或不存在“改變世界”的功能和性質。因此,把“改變世界”視為馬克思哲學的性質,不僅不符合哲學史的事實,在邏輯上也是講不通的。
其次,就哲學作為一種追求智慧的理論思維來說,“解釋世界”是它的本分,是它的一個基本的、普遍的功能,而“改變世界”僅僅是它的一個“業(yè)余愛好”,一個“副產品”。也就是說,欲真正地“改變世界”,就必須“走出哲學”。馬克思高揚哲學“改變世界”的旗幟,充分表明了馬克思本人走出書齋哲學家的狹隘天地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實踐家的品格。而這,就不是哲學了,而是對哲學的應用:“哲學不消滅無產階級,就不能成為現(xiàn)實;無產階級不把哲學變成現(xiàn)實,就不可能消滅自身?!保?]16我們不應該把哲學和哲學的應用混淆——用電腦打字和電腦不是一回事。
實際上,馬克思哲學與“哲學家們”哲學的根本差異,關鍵在于它們哪一個對世界的解釋更合理,更科學。在這一點上,馬克思哲學無疑更勝一籌,因為,馬克思哲學實現(xiàn)了哲學的“歷史性變革”。在我國哲學界,對馬克思的哲學變革,有一個基本結論:“馬克思在哲學上所實現(xiàn)的變革,乃是以現(xiàn)代唯物主義的方式對于作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從而對于自由與必然的關系問題作出了一種現(xiàn)實的解決。這個變革的前提是舊哲學在解決這一根本問題上陷入了困境。馬克思正是在對舊哲學的批判地揚棄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真正的解決問題的基本原則,從而成功地實現(xiàn)了哲學的歷史性變革?!保?]33
經(jīng)過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國哲學界對馬克思哲學的這種“歷史性變革”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辯證、嚴謹、成熟而系統(tǒng)的論證思路:“大體上來說,馬克思哲學變革的歷程可以劃分為三個大的階段,即:《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階段、《神圣家族》階段、《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階段。在這三個緊密相關而又明顯區(qū)別的階段中,馬克思從不同方面探討了使主體現(xiàn)實化的道路,經(jīng)過了出發(fā)點或主體的三次轉換這樣一個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揚棄過程之后,馬克思終于以‘現(xiàn)實的個人’為出發(fā)點,而達到了對于人類世界客觀實在性的理論論證,從而為現(xiàn)實地解決思維與存在、自由與必然問題確立了一個現(xiàn)實的基礎?!保?]61“以‘現(xiàn)實的個人’為出發(fā)點,把實踐理解為這種主體在一定物質條件制約下和在一定的交往關系形式中的能動的活動,馬克思就最終既辯證又唯物地解決了思維與存在、自由與必然的關系問題,建立起了全新的世界觀即現(xiàn)代唯物主義?!保?]75
從“現(xiàn)實的個人”出發(fā),是在經(jīng)過了從“人的類本質”出發(fā)的《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階段和從“利己主義的人”出發(fā)的《神圣家族》這兩個階段的前提下達成的。只有從“現(xiàn)實的個人”出發(fā),馬克思才真正做到對法國哲學傳統(tǒng)的唯物論和德國哲學傳統(tǒng)的辯證法的兩種出發(fā)點的綜合,即一方面把德國哲學的能動性、歷史性原則引入唯物論,另一方面對其唯心的辯證法進行改造,使之現(xiàn)實化。
我國學者們嚴謹?shù)睦碚撗芯勘砻?,馬克思哲學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從“現(xiàn)實的個人”出發(fā)對人類社會給出的系統(tǒng)解釋是迄今最有說服力的(我們知道,這一點,就連在《歷史決定論的貧困》和《開放社會及其敵人》中批評馬克思哲學最為著力的波普爾都不得不承認)??梢哉f,馬克思哲學是對此前所有人類哲學的一個辯證的揚棄,它對現(xiàn)實世界的解釋,是最符合世界的本來面目的。馬克思哲學具有無與倫比的解釋世界的功能和性質。
應該說,我國哲學界對馬克思哲學的學術梳理和論證,基本符合馬克思哲學的“變革”,將之冠以“歷史性變革”,實至名歸。在筆者看來,把馬克思哲學的性質理解或解讀為“改變世界”,過分強調、夸大馬克思哲學“改變世界”的功能和性質,是對哲學“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辯證關系的形而上學割裂。實際上,與哲學史上的其他哲學并無二致,“改變世界”也僅僅是馬克思哲學的一個客觀效果。但由于馬克思哲學能夠更好地、更科學地解釋世界,故,它對世界的改變,也應該是最徹底和最完善的,即馬克思哲學可以更好地“改變世界”。
筆者認為,哲學作為一種追求智慧的學問或理論,它理應安于自己的本分——解釋世界,而至于改變世界,那應該是它分外的事,是它的一個“副產品”、額外功能、客觀效果,任何人都不應該對其作出過分解讀,否則,可能就是頭腦發(fā)熱,就是不安分守己,就極容易“走偏”。因為,有意識地強調一種哲學的“改變世界”的功能和性質,本質上是一種帶有利害性的“功利主義”??档玛P于審美的非功利性思想應該能夠給我們以啟示:一種理論一旦沾染了“功利主義”,那么,這種理論的客觀性和真理性就是值得懷疑的。20世紀人類社會主義實踐的挫折應該警醒我們,過分強調和夸大馬克思哲學“改變世界”的功能和性質,其結果往往事與愿違。
盡管馬克思哲學中的“現(xiàn)實的個人”超越了費爾巴哈生物學意義上的“人的類本質”和黑格爾“市民社會”中“利己主義的人”,但他作為現(xiàn)實中的個人,卻還是受制于他所在的舊的社會關系、生產關系的,即這個“現(xiàn)實的個人”(無產者)仍有著自身天然的歷史局限性。因此,由于時代的局限,馬克思哲學最終的歸宿和立腳點——“現(xiàn)實的個人”本身的豐富性尚沒有徹底展開,故“現(xiàn)實的個人”概念在馬克思哲學中仍具有某種哲學意義上的“抽象性”。如此一來,企圖依靠這種具有自身局限性的“現(xiàn)實的個人”來“改變世界”,重建新世界——共產主義,猶如用豆腐渣一樣的磚瓦建高樓大廈,其結果可想而知。這個歷史教訓告訴我們,哲學把自己“解釋世界”的工作做好,比什么都重要。
在筆者看來,馬克思哲學理論本身并沒有錯,如果說它有錯,那這種錯也僅僅是我們對馬克思哲學“改變世界”的功能和性質作出了過分的理解或解讀。由于這種過分理解或解讀,使得馬克思哲學本身最具優(yōu)越性、科學性的“解釋世界”的功能被遮蔽甚至傷害了,同時使得它內在地具有的“改變世界”的功能和性質得到了極度的膨脹,直至走向了自身的反面?!?/p>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程彪.超越“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的悖論[J].人文雜志,2003(4).
[3] 陳晏清,王南湜,李淑梅.現(xiàn)代唯物主義導引[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