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 高翔
朋輩心理輔導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廣東 高翔
大學生朋輩心理互助是一種實施方便、推廣性強、見效快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式,是高校專業(yè)心理咨詢的重要補充。它在高校的運用改變了過去那種學生只是心理咨詢的對象,只有少數(shù)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才能開展心理援助的狀況,讓全體學生成為心理咨詢工作的主體和原動力,是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本文以對朋輩輔導的界定為切入點,分析了它的特點和優(yōu)勢,以及其在高校中實施的可行性。
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擴招,大學生的數(shù)量急劇增加,學生承受的來自學業(yè)、就業(yè)、情感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壓力越來越大,高校學生心理問題也越來越多。要解決這些問題,僅靠上幾節(jié)選修課和心理老師的一兩次輔導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多渠道、多途徑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各級各類學校進行了多種模式的探索,如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課堂教學、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設立心理熱線、心理咨詢室、定期為學生進行心理素質(zhì)測評等,但這些模式大都因為高校專職心理輔導老師的缺乏而效果不大。為此,根據(jù)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了朋輩輔導?!芭筝叀?,顧名思義,就是朋友、同輩的意思,通常是指同年齡者、年齡相當者或生活境遇相似者,他們屬于同一個社會群體,有共同的價值觀念、經(jīng)驗、生活方式,具有年齡相近、性別相同或者所關注的問題相同等特點。心理輔導則是指“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在心理適應方面出現(xiàn)問題,對尋求解決問題的來訪者提供心理援助的過程”。就高校而言,大學生之間的朋輩輔導主要是指同學之間相互的心理安慰、鼓勵、勸導和支持?,F(xiàn)在,朋輩輔導在我國香港、臺灣地區(qū)經(jīng)過實踐已取得良好效果,目前被我國大陸新近引入并被很多高校大力開展,不失為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
1.朋輩心理輔導的特點
(1)自發(fā)性。作為在校大學生來說,在遇到自身無法克服的心理困擾時,往往會主動尋求幫助。而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同學們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介入對他人的心理安慰、激勵和勸導支持等活動中。因此,朋輩心理互助能自發(fā)地產(chǎn)生,并且助人者和當事人在不同的情況下能實現(xiàn)角色互換。這是朋輩心理輔導最基本的特征,對其他特征起著某種程度的決定作用。(2)文化性。在朋輩心理輔導中,當事人向他人傾訴的概率和自我表露的程度等受社會文化的制約。一個社會越開放,人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就更傾向于向他人傾訴或?qū)で髱椭?而咨詢者的人性態(tài)度和幫助技巧也受社會文化的影響。(3)普遍性。根據(jù)調(diào)查研究顯示:在回答“我碰到問題首先找誰商量”時,尋找同伴的占70%,尋找父母的占10%,尋找老師的占8%,其它占12%。可見,朋輩心理咨詢在某種意義上比專業(yè)心理咨詢涉及的范圍和對象要廣得多。(4)實效性。朋輩心理輔導受自然、個人因素的影響要少。由于親密接觸及心理的親近性,加上咨詢者和當事人可能共同生活、學習、工作,能夠?qū)Ξ斒氯诵睦砗托袨檫M行直接的監(jiān)督和干預,這些都使之更為簡便、有效。
2.朋輩心理輔導的特點決定了它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獨到優(yōu)勢
(1)涉及范圍廣。可滲透到大學中的同鄉(xiāng)、同班、同宿舍、同專業(yè)、同社團的學生之中。(2)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快。雖然現(xiàn)在心理咨詢已經(jīng)有比較多人接受,但是還是有相當一部分人對心理咨詢心存恐懼,認為自己沒病為什么要接受心理咨詢,而且即使有時候自己感覺確實有必要去找心理輔導老師的時候,也擔心自己的同學朋友等會笑話自己,拉不下面子,所以很多并不是很嚴重的學生由于這個原因最后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被人發(fā)現(xiàn)?!爱斏磉叺耐瑢W出現(xiàn)問題時,朋輩咨詢員往往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并幫助解決或找相關老師解決?!币虼耍材芊阑加谖慈?。(3)易于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朋輩輔導主要突出的是一種談心、互動的形式,而不是咨詢。而且很多學校將朋輩輔導員取了很好聽的名字,比如“心靈使者”、“陽光使者”、“心靈守望者”等等,他們面對學生服務的時候并不是以一種咨詢的態(tài)度進行的,而是平等條件下開展的團體活動,互動游戲,或者單獨的談心開導等。這些形式讓學生在一種很輕松自然的環(huán)境中慢慢得到成長和提升,慢慢受到影響而改變。因此,來訪者與咨詢員之間往往更容易具有友誼和信賴關系,使得他們之間防御性低、共通性大、互動性高。(4)易于形成榜樣效應。朋輩心理互助中的助人者就生活在同學們的身邊,很容易使人接受。他們無論在思想品德、待人處事、文化知識、學習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可以成為受助者學習的榜樣和楷模。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指出,通過觀察別人的行為來進行模仿學習,從而獲得發(fā)展是個體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助人者的學識水平、言談舉止以及健康的心理本身就直接影響著受助者,為他們提供了模仿學習的榜樣。受助者要求矯治、學習、追求的東西看得見、摸得著,就在眼前,很容易轉(zhuǎn)換成自身的行為。(5)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朋輩輔導員一般都是經(jīng)過專業(yè)培訓的,具有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和技能。他們在幫助他人的同時也使自己不斷吸取教訓,不斷進步。這些優(yōu)勢使得大學生們樂于成為朋輩心理咨詢員,使這個群體不斷擴大,成為高校心理健康體系的有力補充。另一方面,通過朋輩輔導,參與者會把他們?nèi)粘I顚W習中體驗、觀察、獲得的東西相互分享,使之共同進步。
1.歷史淵源和理論基礎。朋輩輔導事實上與教育學領域中運用的“導生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導生制早在中國古代的書院就出現(xiàn)了。國內(nèi)外許多高校也是由高年級學生或研究生擔任學生的輔導員(counselor)或?qū)?tutor)。真正意義上的朋輩心理輔導起源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威蘭德1969年發(fā)表了她利用受訓高成就學生在咨詢團體中幫助低成就學生的研究報告,成為朋輩心理輔導領域的首篇論文?!敝?美國、加拿大的許多高校,甚至中學都開展了朋輩心理輔導的研究和實踐。
2.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使朋輩心理輔導成為可能。進入青春期以后的大學生,由自我期邁入友伴期,根據(jù)馬斯洛(Maslow)的需要層次理論,除了基本的生存和安全需要外,青年大學生對于愛與歸屬及尊重等社會需求更為強烈。他們渴望被愛和愛人,希望隸屬于某個團體享有歸屬感,期待被同輩尊重而更有自尊,在同輩團體的交往和互動中,大學生的上述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心理互助的實質(zhì)就是互相滿足心理性需要。青年大學生往往喜歡向同齡人敞開心扉、相互交流、傾訴煩惱,朋輩心理互助的最大優(yōu)勢就是助人者與受助者之間的友誼與信賴關系,自然性的鴻溝小、防御性低、共通性大、互動性高。這樣助人者能夠與受助者保持零距離接觸,通過專注的傾聽,合理的勸導,理智的分析,真誠的安慰,最直接地體驗和了解受助者的心理感受與心理問題,在很多時候會有助于身陷困境的人恢復自己的思考和判斷能力,緩解過激情緒,重拾信心,做出恰當?shù)膽獙Α6鴥A聽者在助人的同時,升華了同學間友誼,改善了心理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也促進了“助人——自助”的良性循環(huán)。因此,朋輩心理輔導是符合大學生的實際心理需要的“心理輔導”。
3.當前高校大學生通常是以宿舍、班級、社團等集體方式聯(lián)系在一起,這為他們在心理方面相互開導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目前從國家、社會到學校都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視。近幾年來,我國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呈現(xiàn)了一股快速發(fā)展的勢頭。大多數(shù)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領導小組和心理 (咨詢)健康教育中心,加大了對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建設和場地、經(jīng)費、設備等軟硬件建設的力度,并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咨詢服務、危機干預。這為廣大學生了解心理健康、實施朋輩心理輔導奠定了心理和物質(zhì)基礎。
1.培養(yǎng)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者可以是學校的專業(yè)老師,也可以是這方面的專家、學者。學校可以通過開設有關朋輩心理輔導的講座或課程、舉辦心理咨詢技能培訓班、建立學生咨詢組織或社團顧問等方式物色和培養(yǎng)朋輩心理輔導員。朋輩輔導員應具備一些人格特質(zhì)和基本素養(yǎng),如熱情、開朗、善于交往人緣好、具有奉獻精神、正確的自我觀念、豐富的知識結構和一定的技能技巧等。朋輩心理輔導員的來源應該是多樣化的,尤其是高校學生干部,他們是學生中的優(yōu)秀分子,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學生中具有號召力和感染力,且一般都具有較好的交往技巧。經(jīng)過良好的培訓,他們一般都能勝任這項工作。輔導員、教師、學生工作者有時候也可充當學生的“朋輩”。
2.充分利用學生團體和共青團組織。它們在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方面具有以下優(yōu)勢:學生社團是由具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個體組成的,而共青團組織,則是由大學生的優(yōu)秀分子組成的。他們代表著廣大青年大學生的利益,在學生中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并且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問題十分了解,可以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而豐富的團體活動經(jīng)驗也使得它們成為朋輩心理咨詢的最佳載體。心理輔導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舉辦心理輔導講座、板報展覽,也可以開展心理衛(wèi)生知識競賽、趣味心理測驗;可以舉辦心理電影賞析、校園廣播心理健康輔導專欄、心理征文、心理漫畫比賽,也可以編輯出版大學生心里輔導刊物,開展心理沙龍、開通朋輩心理熱線、網(wǎng)絡輔導、建立朋輩心理輔導室等。
[1]孫炳海,孫昕怡.朋輩心理咨詢模式述評[J].思想·理論·教育,2003(9).
[2]陳國海,劉勇.心理傾訴:朋輩心理咨詢[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1:5.
[3]崔彬,曲小麗.朋輩心理輔導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優(yōu)勢與不足[J].中國科技信息,2006(5).
[4]朱玉紅.討論同伴交往對幼兒社會化的作用[J].學前教育研究,1996(1):21.
[5]王希永.論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互助[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3(9):135.
(編輯 王旸)
(作者單位:陽江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