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南東求
以語法為切入點 提高析詞解句能力
——醫(yī)古文教學心得點滴
湖北 南東求
祖國醫(yī)藥學,是一座偉大的寶庫。它凝聚了先人們數(shù)千年來同疾病斗爭的寶貴經(jīng)驗。它是中華文化遺產(chǎn)中最有活力、最為輝煌的一部分。它有如源遠流長的長江黃河,迄今為止,仍在生機勃勃地滋潤著中華民族嶄新的生活。
然而,這份珍貴遺產(chǎn),其保存形式,主要是古文。據(jù)不完全資料統(tǒng)計,這份寶貴遺產(chǎn),大約有四千余種十萬余冊。因此,要想走進這座寶庫,尋其途徑,探其奧秘,索其規(guī)律,第一道難關就是越過文字閱讀的障礙。如何越過這道難關?筆者認為,除了文字教學是重點外,在析詞解句過程中,語法教學是其重要的切入點。那么如何從語法教學入手呢?
無論是短篇小文,還是長篇巨著,都由一詞一句漸積而成。所以循序漸進,逐步提高,這是教學的基本原則。所謂循序漸進,即:先析詞性,再析詞義;繼之,先析句法,再析句義。
詞性,即詞的語法特點。它是作為詞的分類根據(jù)。而詞義的確定,是受詞性的變化而制約的。同一個詞,其詞性不同,其表達的詞義也不同。如:
①虢君聞之大驚,出見扁鵲于中闕。(司馬遷《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②明堂闕庭,盡不見察。(張仲景《傷寒論》)
例①中“見”字,因作動詞用,故其義是“召見”,而例②中“見”字,不作動詞用,作被動介詞用,故其義是“被”。這兩個“見”字,如不作詞性分析,僅從習慣的字面上去理解,顯然會理解錯的。
理解古文文句,之所以要從詞性入手,最基本的理由是,因為漢字有個最顯著的特點:一字多義。上述兩個例句,即是一個例證。再舉四例,加以說明,如:
①秦伯使醫(yī)緩為之。(左丘明《左傳》)
②乃遣非使秦。(《史記·韓非傳》)
③使圣人預知微。(《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④瞻怒,斬艾使。(陳壽《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上述四例句中的“使”字,例①用作動詞,其詞義是“派遣”;例②也是用作動詞,但據(jù)前后文語義的分析,其義是“出使”;例③用作假設連詞,故其詞義是“假使”;例④則用作名詞,故其義是“使者”。從這四個例字分析中可以看出,如對這四個例字的詞性,不作分析,要想準確地理解這四個例字的意義,顯然比較困難。換言之,盡管漢字一字多義的現(xiàn)象普遍,但只要抓住了詞性這根線索,去細心分析,認真理解,漢字的意義便不難把握了。
理解一個古文文句,要從詞性入手,還有一個重要理由是:因為漢語詞匯中,有詞類的活用現(xiàn)象。這也是漢語語法的一個顯著特點。如:
①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②大患危疾,色脈不順而莫針。(竇漢聊《標幽賦》)
例①中“針”字,顯然作名詞用,因它是指醫(yī)療工具,與名詞“石”并列。例②中“針”字,因活用為動詞,故其義是“扎針”。
由此可見,從詞性入手,是準確理解古文句的一條有利途徑。
句子,是能夠獨立表達一個完整意思的語言單位。無論是古代漢語,還是現(xiàn)代漢語,句子的內(nèi)部,都是按一定語法結構來組成的。因此,分析一個句子的語法結構,是理解一個句子意義的基本要求。
漢語語法結構,有個顯著的特點:是講究詞序。因為詞序的安排,與語義的表達,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同樣幾個詞,由于詞序不同,所表達的內(nèi)容,也完全不同。因此,抓住詞序這個特點,對文句進行分析,是理解文句意義的有效方法。
古今漢語的詞序,雖然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發(fā)生過一定的變化,但從總體上看,基本上還是相同的,不同的畢竟是次要的。我們把詞序基本相同的文句,作為常規(guī)文句進行分析。而次要部分,我們則把它作為文句的特殊現(xiàn)象進行分析,以便學生區(qū)別和掌握。
所謂常規(guī)文句,即指按常規(guī)詞序組合的文句。古今漢語句子成分的常規(guī)次序,依序是:主語、謂語、賓語。這是構成句子的三個主要成分。還有三個輔助成分:定語、狀語、補語。定語是限定主語和賓語的,常置主賓之前;狀語是修飾謂語的,常置謂語前;補語是補充謂語的,常置謂語后。在分析文句時,先分“綱”,再析“目”?!熬V”出來了,“目”也就自然顯示出來了。
所謂先分“綱”,即先把文句的主要成分“主謂賓”分出來。如:
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主語是謂語陳述的對象,謂語是陳述主語的,賓語是動詞謂語涉及的對象。按照這個規(guī)律,我們可以分出:“長桑君”是主語,動詞“知”是謂語,而“扁鵲非常人”是動詞謂語“知”的賓語。這個句子的主語謂語,是很清楚的,而賓語雖較復雜,但可繼續(xù)按照前述規(guī)律,把它再當成一個句子,進行解剖分析,而后得知:“扁鵲”是主語,“常人”是謂語。由此可知,這個句子的賓語是由一個“主謂結構”的成分來充當賓語的。
這個句子有兩個修飾成分:一個是“亦”,它是謂語“知”的修飾成分,是“知”的狀語;“非”是修飾“常人”的,是“常人”的狀語,但這個狀語是“扁鵲非常人”這個“主謂結構”成分里的狀語,而不是這個句子的狀語。這需要分別清楚。
所謂特殊文句,是不按常規(guī)詞序組合的文句。這類文句在語義的表達上,有其特殊的作用。例如,按句法常規(guī),賓語應置于主語之后,但有的古文句,則偏偏置于謂語之前。這種語言現(xiàn)象,在一般語法著作里,稱為賓語前置。如:
血脈治也,而何怪?。ā妒酚洝け怡o倉公列傳》)
句中的“而”通“爾”,指你們,是主語;“怪”是謂語;而“何”,不是謂語的修飾成分,不作狀語,它是思維動詞謂語“怪”的賓語。在古代漢語里,為了要突出某個句子成分,常將這個句子成分提前。這里就是為了要突出這個賓語,所以置于謂語之前。如有時,為了要突出謂語,把謂語提前。如:
①善哉醫(yī)乎?。▌⒂礤a《鑒藥》)
②睟然貌也,癯然身也,津津然譚議也。(王世貞《本草綱目·原序》)
例①主語是“醫(yī)”,謂語是“善”。為了要突出謂語“善”表達的語義,故置于主語“醫(yī)”之前。例②是三個并列的單句,在這三個單句里,主語依次是“貌”、“身”、“譚議”,而謂語依次是“睟然”、“癯然”、“津津然”,都提到三個主語之前,其作用是為了要突出三個謂語所表達的語義。當學生明白了這個作用后,對這三個文句的理解,就不會太難了。
語法,是語言的結構規(guī)律。而詞的變化、文句的結構及其變化,是語法的主要內(nèi)容。因此,要了解一種語言,進而熟悉并掌握這種語言,從分析詞性、句法結構的變化入手,以達到準確理解詞義和句義的目的,顯然是個較好的切入點。而如何把握好這個切入點,一要循序漸進,使之逐步提高;二要注意抓住典型例句的教學,通過對典型例句的分析,讓同學們逐步理解,逐步掌握;三要注意語言環(huán)境的教學,即注意字詞句的整體語言環(huán)境。具體言之,分析一個字、一個詞、一個文句,要注意字與詞的關系、詞與句的關系、句與文的關系。簡而言之,即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具體分析,綜合理解,從而達到全面掌握的目的。
(作者單位:黃岡職業(yè)技術學院)
(編輯 呂智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