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蘇
(鎮(zhèn)江市圖書館 館長室,江蘇 鎮(zhèn)江 212001)
旗營建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維護清政府的穩(wěn)定,鎮(zhèn)壓各地發(fā)生的反抗活動和抵御國家外部的入侵。所以,清代戰(zhàn)略位置重要的地方,都會有旗兵安營駐扎,如杭州、南京等。鎮(zhèn)江由于地處長江和運河的交匯處,戰(zhàn)略位置非常重要,自古以來就一直是重兵駐扎的地方,正如《京口八旗志》所言:“京口襟江帶海,上承淮泗,下控吳會,西接漢沔,東南鎖鑰,實在于茲,當孫吳時已為重鎮(zhèn),由晉迄明,屯戍營衛(wèi)各殊其制,誠審乎地勢而因時以制宜也”[1]。由于京口特殊的戰(zhàn)略位置,清初就在這里設立了旗營,重兵駐扎。研究京口旗營的歷史,不僅對鎮(zhèn)江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研究,而且對滿族、蒙古族、漢族之間的習俗交流研究都有重要的意義。
“順治十二年,以海警,命都統(tǒng)伯石廷柱掛鎮(zhèn)海大將軍印,統(tǒng)率八旗官兵駐防京口,屯演武場左右。都統(tǒng)居三山書院。鎮(zhèn)海將軍都統(tǒng)八旗大營。順治十六年九月,因??芊傧菽媳笨たh,復設重鎮(zhèn),命都統(tǒng)劉之源掛鎮(zhèn)海大將軍印,統(tǒng)八旗官兵共甲二千,副左右二路水師隨八旗駐鎮(zhèn)江,鎮(zhèn)守沿江沿海地方。城內(nèi)圈西南隅文昌、儒林、黃佑、懷德等坊居民房屋,分派八旗屯駐”[2]。旗營最初占用和專門修建用于安置八旗兵的房屋多達1 800余間。
旗營的范圍主要是在城區(qū)的西南地帶,從其“坐落鎮(zhèn)江府城內(nèi)西南文昌、儒林、黃佑、懷德等坊,由南而北縱五百五十六步有八;由西而東橫三百三十三步有二,其方圍計四里有三百四十步零”[3]來看,涉及的街道有東西兩邊的官街、西府街、都署街。涉及的巷子有彌陀寺巷、當家院、果子巷、大市口、月朗巷、雙廟巷、百歲坊、獅子巷、木叉巷、將軍巷、經(jīng)折巷、水陸寺巷、婁巷、扁擔巷、湯圓巷、八叉巷、紅旗口、寶塔巷、白蓮巷、旗桿巷、黃旗口、雙井巷、孟老爺巷、井兒巷、王通寺巷、宋官營、竹竿巷、生員巷、蔣老爺巷、腰刀巷、山門口和衛(wèi)伯侯巷等。
清初京口旗營由于承擔海警的重任,位置最為顯赫,其首領均掛鎮(zhèn)海大將軍、安南大將軍的頭銜,手下多時擁有2名副都統(tǒng)、8名協(xié)領、8名參領、40名防御等一大批戰(zhàn)將,率兵也最多。如順治、康熙時統(tǒng)兵將領石廷柱、劉之源、張思恭都掛鎮(zhèn)海大將軍的頭銜,石華善掛安南大將軍的頭銜。當時將軍衙門設在將軍巷,副都統(tǒng)衙門設在觀音樓,左協(xié)領衙門設在水陸寺巷,右協(xié)領衙門設在黃旗口。為了練兵,旗營在北固山下有大教場,在太平橋附近有左翼教場,在唐頹山有右翼教場,在華藏寺后有前鋒營教場。
以后隨著戰(zhàn)事的減少,在京口駐守的旗兵開始減員,統(tǒng)領也不再掛將軍印,改由江寧大營指派的副都統(tǒng)作為京口旗營的統(tǒng)領。清代道光年間,這里設一名副都統(tǒng)、兩名左右翼協(xié)領、防御16人,兵員是1 700人的蒙古八旗兵。這樣遇到較大的戰(zhàn)事,旗營就向清廷請求增兵支援。道光年間抗英作戰(zhàn)中,副都統(tǒng)海齡請求增兵,得到了400多名青州兵的增援,這些青州兵勇敢地血灑戰(zhàn)場,奮力搏殺,當時“寇用大炮攻城,城之十三門旁垣墻中炮已頃,卸十余丈也??苡纱艘还亩希冶鴿?,青兵猶悉力拒之,死者十八九,寇既入城,焚城之敵樓,入駐防營,我兵亦死數(shù)百人,海都統(tǒng)因署中火死之。”[4]青州兵的奮勇戰(zhàn)斗精神到今天仍為鎮(zhèn)江百姓稱頌。咸豐年間,由于旗營的兵力有限,京口的防務已由漢人的綠營兵分擔,旗兵布防在汝山一帶?!皾M營扎宗山(即忠簡公所葬),都統(tǒng)巴公管帶,八旗駐防統(tǒng)屬之?!保?]為防御???,雍正初年時京口旗營曾在金山和焦山的東碼頭處分別設有八旗炮臺,以后在雩山上又設了炮臺。
旗人的經(jīng)濟來源不像漢人那樣多樣化,京口旗營內(nèi)旗人的經(jīng)濟來源主要靠銀餉、俸米、節(jié)賞、紅白賞來維持。由于清政府規(guī)定旗人只能從事軍政公職,主要是當兵,旗人不得務農(nóng),不能經(jīng)商,不得從藝,不得任意吸取漢族的民俗和習慣等,這就決定了旗人的經(jīng)濟來源只能靠清政府,離了政府下?lián)艿你y餉、俸米、節(jié)賞、紅白賞,他們就難以為生,活不下去。這也是清政府倒臺時旗營內(nèi)旗人生活悲慘的主要原因。
旗人的銀餉一般稱為“俸銀”,也叫“關餉”。京口旗營的俸餉銀每年有4萬多兩,由藩司解存到鎮(zhèn)江府的錢庫,按月支領。咸豐年間鎮(zhèn)江府錢庫被毀后,由旗營直接派人到江蘇巡撫所在地的蘇州錢庫中去支領。銀餉發(fā)放一般在每月的陰歷初二,那天由旗營內(nèi)負責編制丁口名冊,領發(fā)官兵俸餉及養(yǎng)贍、賞恤錢糧等事務的協(xié)領簽字蓋章,再由旗營的領催帶兵丁數(shù)人辦理登記手續(xù),然后持牌到庫內(nèi)將所屬兵丁的銀餉領出。這些銀餉被領出后,并不是當天就能發(fā)放,還需要讓各領催做好兵丁的統(tǒng)計和銀兩分配,要按照每人在花名冊上的銀數(shù)點好銀兩,分裝到個人的紙袋中,并在紙袋的封頁注上姓名和錢數(shù),到第二天才可按人發(fā)放。而京口旗營中官員的俸銀發(fā)放則不同,他們按春秋季支領,上半年一次,下半年一次,如副都統(tǒng)每年二月、八月各發(fā)一次。
除每月關餉外,旗營還有可領取俸米的制度。領米與領餉不同,它是旗兵裝車后直接送到每一戶家中。京口旗營的俸米每年大約是4萬石左右,在丹徒縣所征的漕米內(nèi)調(diào)撥。對旗人來說,俸米也是重要的經(jīng)濟來源,尤其對普通兵丁來說,每月關餉實際到手的只有二三兩銀子,分到的俸米對人口多的家庭維持生計很重要。在康乾盛世時,旗人的日子還是不錯的。但到了咸豐年間,由于戰(zhàn)事吃緊,財政緊張,發(fā)餉開始不正常了。如京口旗營的領催壽山,在咸豐十年內(nèi)奉派赴蘇領餉,蘇城失守,不僅錢沒拿到,命也搭上了。還有咸豐年間的俸銀是所謂的大個兒錢,市值下降,不值錢了,旗營的日子變得不好過了。
到了光緒晚期,清政府的財力更加緊張,所有餉銀減發(fā)到七成,旗營的人只好緊衣節(jié)食,生計困難。旗營最糟糕的日子是宣統(tǒng)時,那時旗營的生計是度日如年,不僅常斷餉,即使發(fā)餉銀也減到五成。還要扣去燈錢、紅白事的借款、補貼等項,拿到手的銀兩不到幾錢。每月的俸米雖說還有,但數(shù)量也大不如前。一家若是僅五六口人,發(fā)的粗米僅能勉強度日,人口多的就要挨餓了。由于俸銀不能保障,旗人開始變賣家中值錢的器物,或是開始做些小生意,不能務農(nóng)經(jīng)商的規(guī)定形同虛設。宣統(tǒng)二年,載穆出任京口旗營副都統(tǒng)時,不得不“首以籌畫旗民生計為念,飭員調(diào)查舊有官荒地畝,擬振興蠶桑工藝”[6]。
京口旗營還有節(jié)賞和紅白賞。每到年節(jié),旗人的開銷大增。有時不到關餉,家里就沒銀子了,旗丁不免有顧家之憂。每到年節(jié)時,旗營的藍翎長會填寫花名冊,經(jīng)參領于年前呈給都統(tǒng),稟述營中兵士之苦狀,請朝廷發(fā)給節(jié)賞。節(jié)賞數(shù)以旗丁關餉為參照,大約是月俸銀的一半。節(jié)賞核發(fā)物多在節(jié)前兩天發(fā)放。如端午節(jié)五月初三領俸銀,初四便可以領端午節(jié)賞。遇到旗營中的紅白喜事,如旗人的兒子結婚,女兒出嫁,旗營內(nèi)也發(fā)“紅事銀子”祝賀。旗營對撫恤金有規(guī)定:數(shù)目依據(jù)死者生前官職決定。如祖父病故,撫恤金賞給其孀婦,孀婦病故,賞其子孫。
除了俸銀、祿米、節(jié)賞外,營房內(nèi)還在冬季供應配給一定劈柴,在劈柴不足時,發(fā)放購買劈柴的資金,春秋兩季,每戶可得一些食鹽。右翼協(xié)領全亮在任時,曾稟請奏買德興洲7 900多畝灘地,歲收柴薪分給官兵。
隨著駐扎時間的延長,京口旗營加快了與漢族之間的溝通和融合,他們對教育越來越重視。從嘉慶年初起,旗營內(nèi)會在每6名文武童生中選出1名優(yōu)秀的童生到鎮(zhèn)江府學讀書。當時地方上主辦的寶晉書院、敷文書院也招收旗營里的兒童到書院就讀。寶晉書院還以德、永、清、細四小洲的租款作為旗營童生月課的費用。書院每年會從優(yōu)秀的童生中評選4名超等生、4名特等生,其余合格者作為一等。敷文書院也聘請教師給旗營的童生上課,開設清文、齋課等。童生所需的膏火銀兩由鎮(zhèn)江府衙從兩淮的鹽務獲利中提取。敷文書院還有藏書樓,其中收藏了古籍10 000余卷。
到清末時,旗營內(nèi)的將軍巷開設了官立八旗中學附屬高等小學堂,大市口開設了初等第一小學堂,黃旗口開設了第二小學堂,水陸寺巷開設了第三小學堂,將軍巷開設了官立南路女學堂、彌陀寺巷開設了官立北路小學堂,這些學堂除了面向漢人招生,也招旗營的兒童入學。
由于京口旗營比較重視教育,營內(nèi)通過科舉走上仕途的人不少,僅光緒年間就有慶安、文秀、順安、慶云、布彥、善廣、延清、國炳等人考中過進士,福善、善昌、達倫等人考中過翻譯進士,考中的舉人也不少。當然,更多的旗人仍保持著他們的傳統(tǒng)習慣,不是通過文科,而是通過武科獲取舉人,或以軍功謀求仕途的。
京口旗營的人口不算多,初期重兵駐扎時有9 000多人,經(jīng)過道光二十二年和咸豐三年的戰(zhàn)事后,人口銳減,到光緒年間時只有6 000多人。但旗營中的人文風氣受到了當?shù)貪h人的影響,出了不少詩人,他們同漢人一樣,足跡留在了鎮(zhèn)江的山水之間。如左翼協(xié)領伊成阿,漢姓劉,字退齋,他同漢人一樣通經(jīng)史,善書法,寫得一手好詩,著有《宴如草堂詩集》。詩人達春布,漢姓石,字客山,他的詩有中晚唐詩風,如《賣菊》句云:“風雨一肩秋?!庇钟小犊椭痢肪湓疲骸耙笆吖┛豌I諸葛,村酒呼童買百花”,當時稱之名句。著有《客山詩存》。
詩人清瑞是京口旗營詩人中寫詩最多的人之一,字齊山,正白旗人。漢姓艾?!毒┛诎似熘尽肪砩衔脑分蟹Q之“好故能詩,往往自出新意”。如《京口竹枝詞》云:“城頭看厭真山好,對岸河泥看假山?!薄督鹆陸压拧肪湓疲骸坝⑿蹆号餃I,聚作秦淮向客流?!北粫r人稱作“情韻特佳”[7]。他的《尋芙蓉樓故址》詩寫得不錯,“飛樓縹緲已無蹤,極目高城鎖亂峰。落日平原秋牧馬,連江寒雨夜聞鐘。櫓聲歟乃吟邊過,客路蒼茫畫里逢。幾度欲將遺址覓,不知何處采芙蓉?!痹艿芥?zhèn)江詩壇的贊譽,被選入漢人編的詩集中。
也有的詩人琴棋書畫俱精,以練武之身擁有與漢族文人一樣的氣質。如“燮清,漢姓項,字秋澄,蒙古奈曼氏正黃旗人,附生,以軍功保知縣。好詩工棋精書畫,尤善鼓琴,多弦外之音,曾攜琴登北固山,坐臨江亭,撫弦獨鼓,而江水汩汩與琴聲錯雜,聞者不知其為琴聲、江聲,而燮清旁若無人,蕭然自得,著《養(yǎng)拙山房詩抄》二卷”[8]。
京口旗營中還出過一些能書善畫的人。如鑲藍旗佐領良智,漢姓懷,字穆騰。喜歡讀書,終日手不釋卷,尤精于清文及其書法,后來的當?shù)貙W者得其片紙珍如拱璧。右翼協(xié)領全亮,漢姓柏,字邃庵,精于繪畫,善畫蝴蝶。80歲時猶勾縷工細,繪出的蝴蝶栩栩如欲活狀。正白旗佐領寶書,漢姓張,字履素,工書法,能作詩,善寫生,他的畫法師從黃石屏,所繪枯荷尤為出名。勝昌,漢姓施,字琴夫,京口駐防。蒙古族人。工書畫,博雅嗜古。他的書法酷似笪重光,畫法專師周鎬。
另外兄弟聯(lián)手、父子同業(yè)的書畫家也不乏其人。如文熙,字子和,漢姓劉,蒙古鑲紅旗人。善書畫,以繪蝴蝶最精,不假粉黛,自然生氣入生,書法仿效董、米,行楷酷似文徵明。他的弟弟文蔚,字子貞,亦精畫蝶,隨意點綴,神韻益覺飛揚。文熙的兒子彭庚、彭年,皆承家學,一個工書法,一個精繪畫。文蔚的兒子榮、魁、家不僅能畫蝴蝶,兼工花鳥。
還有國濟,漢姓柏,字作霖,蒙古正白旗人,工繪畫,筆墨潤潔,松猴尤精,他曾師從浙江唐翰門下,得其技法。他的弟弟國英,字子才,增生,也精通詩文詞賦,工小楷,好學文熙繪蝴蝶,栩栩欲活,勾勒細勁處超軼文熙,又善畫梅,自號夢梅居士。著有《夢梅吟稿》、《浙杭紀游漫稿》。
八旗兵在京口駐軍后,在城內(nèi)建立了自己的營地,自然也把旗人的風俗習慣帶到了這里,豐富了京口這個多民族混居地的習俗。旗人的議婚方式和漢人是有差別的,它沒有請口契、八字帖那樣的習慣,比較直接,不像漢人那樣喜歡在嫁妝上討價還價。但旗人又是很要面子的,當面回絕的事是不可能發(fā)生的。男方看中女方后,會找人打聽此女的門第、家教、性情、年齡、容貌和有無殘疾等情況,在請媒人前,也會事先請和女方關系密切的人去試探女方父母的意思,如果女方父母同意了才會請媒人去說合,不行的話就作罷,避免當面回絕的尷尬。旗人請媒人是有講究的,只有有夫之婦中的“雙全人”才有資格充當媒人。媒人會受到上賓的待遇,男女雙方的主婚婦都要向媒人行禮。行禮時是左手拿酒杯,右手放在耳旁,俗稱“達子頭”。正式的稱謂叫“端鐘禮”。整個婚事成功,媒人至少要登門3次,女方才會答應同意婚事。
旗人婚姻下聘禮是非常簡單的,不像漢人的花樣多,只要準備好四樣首飾,不講究,金的、銀的都可以,視男方財力而定。但行聘時,旗人講面子的習俗明顯,會搞得熱熱鬧鬧的,需要把旗營中所有的親友都請到。酒席有分工,也很熱鬧,男方負責中午的酒席,女方負責晚上的酒席,吃酒的親友不要送禮物是滿人的特點。到清末時,滿人受到漢人風俗的影響,開始有少數(shù)親友送糕作賀之事?;槭露ê?,旗人還要選擇嫁娶吉日,即“看年庚”??茨旮畽嘣谂剑酵饽屑也拍苋?。看年庚日選后,雙方親屬會聚集茶館飲茶,然后找算命先生商議。算命先生根據(jù)雙方提供的年庚八字推定吉日,將結果告之,這時,算命先生還有一個重要任務,要寫成年庚帖交給當事雙方,這種年庚帖好比漢人的“婚書”,也是雙方需精心保管的。
據(jù)鎮(zhèn)江市圖書館藏《調(diào)查京口旗營風俗考》稿本記載:旗人迎親前保持著入關前送奩、謝奩的習俗。有錢的旗人家送四到六個櫥柜,無錢的人家也至少要二個柜子。迎親當天,新郎不是騎馬,而是乘花轎前往女家迎親?;ㄞI到了女家門,女家的親屬把大門關上,索要喜封錢。男家會請一個精通滿語的人叫門,女家也會請一位通滿語的人應答,稱為“拿門”。男家把足喜封錢后,女方開門接納。在新郎迎親轎前,男家要選四名親屬引路。門開時,四名親屬先進,女家捧茶接待,他們飲茶后回便轎前等新郎。新郎坐轎入門,轎門要直對新娘的臥屋正門。進新娘臥屋要從地上鋪的布氈上經(jīng)過。新娘屋內(nèi)由請來的娶親、送親太太替新娘打扮。打扮后,娶親太太將一把紅筷灑在床上,取“快生子”的意思。接著新郎會吃子孫餃,餃內(nèi)放置1枚順治銅錢,由新郎帶走。灑筷子后,新娘入轎,新郎為她搭好轎門扣,然后上路。新郎要乘事先準備的“狀元轎”先回。
新娘花轎出發(fā)時要放爆竹,到達男家時也放爆竹,又一次凸現(xiàn)了旗人喜歡熱鬧的風俗。在男家門前,引路的四名女家親屬須向男方主婚人道喜。新娘花轎入門,男家主婚人要備香燭炭火。并向花轎行一跪三叩禮,然后再直立向炭火奠酒,稱之“迎喜神”。“唯滿洲族花、胡、那三姓,花轎入門后稍異,新婦進房下轎即先跨馬鞍,名曰:跨安。拜天地分大小,需待五更黎明時方行拜禮”①見鐘瑞《調(diào)查旗營風俗考》(清末民初稿本)。?;ㄞI在中堂轉三圈后,將轎門對新房門,由娶親、送親太太扶新娘下轎,從紅氈上走入新房。新娘上床后面對新郎,一起吃下富貴面。然后雙雙出房,同拜天地君親師,行三跪九叩禮。接著要請主婚長者上坐受禮。主婚長者說幾句吉利話后,會拿衡木挑去新娘的搭頭布。隨后,新郎、新娘還要給親戚好友行一跪三叩禮,而《京口旗營風俗志》中的說法稍有不同,在“禮畢,婦(新娘)之翁端坐堂上,(無翁者即伯叔母舅亦可,誦吉利語數(shù)句,用秤將婦之搭頭挑下,仍插于斗上,謂之:挑搭頭?!雹谝婄娙稹毒┛谄鞝I風俗志》(清末民初稿本)。等到所有的禮節(jié)完畢后,新娘、新郎才可以退歸洞房。在洞房內(nèi)新娘和新郎還要喝交杯酒,吃富貴面,然后新娘面壁盤坐在床上,新郎則出來陪眾親友喝酒。
與漢人婚后第二天回門的習慣不同,旗人迎娶后的第二天清早,女方事先請好的開臉、送茶太太,會帶挑“開臉”茶食的女仆上門。開臉太太直接入新房,送茶太太則要向男方主婚婦敬獻糖茶后,才入新房。開臉太太會請主婚婦示意開何種臉面,主婚婦謙讓說由親家母定。于是新郎回女家請示女家母,女家母多以“聽姑之便”,或以“從時尚式樣”應答,新郎轉告女母之意后,進入開臉程序。
旗人回門與漢人的回門有差別。漢人是新婚夫妻一起回門,旗人不同,迎娶的第二天,旗人稱之“下地”,女家要送“開臉”茶,營內(nèi)所有女家的親友女眷會到男家“吃下地酒”。第三天才是旗人正式的回門日。該日女家請一位女親帶女仆,在四更時打著燈籠,用轎子接女回家。女婿則是上午才同媒人去女家。在女家中堂會設香案,供女婿進門朝拜女家之祖,需行三跪九叩禮;接著給女的父母行一跪三叩禮;再給來女家的親朋好友行禮后,大家聚在一起吃酒。吃過酒后,夫妻倆仍是一先一后回家,女仍由女親護送。到第四天“雙回門”時,仍是女被先接回家,女婿后至,惟一不同的是氛圍變得比較寬松,女不需濃妝艷抹,婿來也隨茶便飯。
京口旗營旗人的喪葬要比漢人節(jié)儉得多,考慮到死后回歸故里的需要和傳統(tǒng)的旗人習俗,清道光年初,旗人死后實行火化制,喪葬費用很少。人死后,喪葬儀式很簡單,一律用事益局里賣的燒材,當天死、當天殮、當天抬到北門外的燒人臺火化,只需花200文燒費。在火化后的第三天,死者的親人會去檢收燒人臺燒剩的余骨,把它們裝進紅布袋,用壇子裝好,寄放在旗營內(nèi)的寄骨壇。旗人調(diào)防時,會將親人的遺骨帶走。到了清道光后期,受漢人喪葬風俗的影響,旗人的火化習俗開始變化,“事益局方有漢材之制,殮葬漸仿漢俗矣,火葬因亦消滅。即此亦可見仁孝具有同賦之良,特以奉調(diào)之念,故忠孝不能兩全耳。自蒙恩賜葬后,遂有漢材營葬者”①見鐘瑞《調(diào)查旗營風俗考》(清末民初稿本)。。改為土葬,喪葬的費用大大增加了。
旗人遇父母妻喪,均需要一層一級地上報頭領,直到營內(nèi)的最高長官都統(tǒng),然后由都統(tǒng)批發(fā)照例借領救濟的銀兩,回家辦理喪事。死者裝殮多用長衫,里面也不用短衫,顏色習慣用白色,不能用紅色。旗人在棺殮之前,同漢人一樣,有迎棺入門的儀式,放棺時要頭朝外。大殮小殮由抬棺人負責執(zhí)行。在棺材上需要用3顆釘。死者是男性就在棺材左邊用2顆釘,右邊用1顆釘;死者是女性,則正好相反。其中一顆的棺釘作為主釘,釘頭不能全部入木,在棺蓋之上要露出頭來,如扁桃式。
送葬時,死者的至親好友都要參加送葬儀式,來人很多。所以一遇到喪事,旗人預訂轎子的特多,有時營內(nèi)的轎子集中起來都不夠。遇到這種時候,營內(nèi)的轎夫很吃香,工錢也豐厚。但由于旗營有規(guī)定,旗人辦喪事,出殯時不準雇用旗營外的漢人抬轎,于是旗營內(nèi)紛設轎鋪,先后成立了18家轎鋪。旗人出殯時同漢人一樣有親友設路祭的現(xiàn)象。那時送殯到墓地的人,喪家要贈送1碗關東菜,有點漢人送葬后吃“豆腐飯”的意思。
旗人到衙門報喪后,回到家里要抓緊時間剃頭換衣。因為按照旗人的規(guī)矩,父母喪、祖父母喪、曾祖父母喪在100天里是不能剃發(fā)的。旗人期服百日后方可銷假,服喪期間辦差上操都要戴紅緯帽,穿布靴。在死者未殮前,前去吊唁的人被稱之“道惱”,進門后,要站在靈床的邊上,逐一向孝子握手致唁。另外像敬七、百日的“謝孝”儀式,都已經(jīng)和漢人相同了。
[1]春元.序言[M]//春元.京口八旗志:上卷.刻本.1879(清光緒五年):2.
[2]貴中孚.兵制[M]//貴中孚.嘉慶丹徒縣志:第12卷.刻本.1803(清嘉慶八年):4.
[3]春元.營制[M]//春元.京口八旗志:上卷.刻本.1879(清光緒五年):1.
[4]呂耀斗.紀聞[M]//呂耀斗.光緒丹徒縣志:第60卷.刻本.1879(清光緒五年):1.
[5]張玉藻.炮臺[M]//張玉藻.續(xù)丹徒縣志:第7卷.刻本.1930:11.
[6]李恩綬.忠義[M]//李恩綬.丹徒縣志摭余:第7卷.刻本.1918:39.
[7]春元.文苑[M]//春元.京口八旗志:上卷.刻本.1879(清光緒五年):38.
[8]李恩綬.方技[M]//李恩綬.丹徒縣志摭余:第9卷.刻本.19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