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池永貴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獲得教育素養(yǎng)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痹谯`行新課程的工作中,從最基礎的做起,勤于學習,扎扎實實地多讀一些書,不斷向書本學習,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并在教學中做到學以致用。
我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之后感觸很多。蘇霍姆林斯基在開頭就提出了一個至今令許多老師頭疼的問題:就是為什么早在—年級就會出現(xiàn)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藥可救,教師干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氏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當今絲毫未見減少。比如我班的尹博、祝登奇、趙偉志、杜晉升,平時的月考就是二十多分。以前我也教過這樣的學生,對這樣的學生已經(jīng)有定論:他們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讀第一節(jié)時,我感悟到這句話很有道理,“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里,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tài)度的緣故。”這句話說白了,就是我國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應該說,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我們在制訂計劃時也經(jīng)常說,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要想“個別對待”“因材施教”,就必須對這“個別”“材”進行細致的了解,諸如其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chuàng)造能發(fā)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境,“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fā)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我走訪了這幾個學生的家長、老師、同學,了解到他們的家庭,以前的學習習慣。這些同學大部分都是雙差生,對學習失去信心,我找到他們談心,明確學習目標。要求他們每天收獲一點點,課堂上降低了要求,月考中給他們定了目標,由二十分到下次的四十多分再到六十多分。現(xiàn)在這些學生每次月考都能達到六十多分。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么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nèi)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jīng)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jié)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對這樣基礎差的學生降低要求,課堂上簡單的問題提問他們,鼓勵他們的見解,讓它們嘗到成功的喜悅。布置作業(yè)時照顧他們,選取容易錯的、簡單的,比如古詩默寫中容易錯的字,讓他們寫三遍,第二天課前提問他們。有的還錯,這時要幫他們分析錯誤的原因,從漢字本意、引申義的角度識記,比如“蕭蕭班馬鳴”中的“班”,這些學生都寫成了“斑馬”的“斑”,實際上他們不理解“班馬”的引申義,即“離群的馬”。人分別時,馬也受到感染,脫韁離群,渲染了離別的凄苦。這樣給他們講解,考試時,一個都沒有錯。及時表揚他們,使他們嘗到了收獲的果實。我以前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為大多時間我給學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yè),考著同樣的試卷。即使做錯題后訂正的方式也幾乎是一樣的。試想,這樣下去,怎會不產(chǎn)生學困生呢?這也難怪有時教師不停地抱怨,心浮氣躁,精疲力竭了。
通過閱讀《教師的建議》,感受到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大家風范,今后要不斷研讀,汲取他的教育思想精髓,指導自己的教學。
讀《大教育家孔子》和《論語》后,汲取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學生:學習知識要經(jīng)常復習,“溫故而知新”;學習態(tài)度要老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還要求把學習和思想結合起來。比如對上述幾名同學的教學就是采取孔子的因材施教,收到明顯的效果。
在作文上,孔子評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谎裕l知其志?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币馑际?,孔子對貢說:“《志》上有這樣的話:‘言語用來表達意愿,文采用來完備語言?!徽f話,誰知道他的意愿?說話沒有文采,就不能傳布到遠方……”)一部《論語》,不但是儒家的思想學問所在,其語言之精煉、優(yōu)美、含蓄,堪稱古文章典范。思想和學問的傳播,要靠富有文采的文章。不僅孔子如此,先秦諸子無不如此。后世學者,大多都很重視文章,講究文采,如韓愈,蘇軾等。在平時的作文中我要求學生要做到言之有文,中考、高考作文評分標準都提到了這個方面。中考一等文的標準是:“56-59分,基準分57分。主旨鮮明,表達有文采。”高考作文發(fā)展等級的(1)深刻,透過現(xiàn)象深入本質(zhì),揭示事物內(nèi)在的因果關系,觀點具有啟發(fā)作用。(2)豐富,材料豐富,論據(jù)充實,形象豐滿,意境深遠。(3)有文采,用詞貼切,句式靈活,善于運用修辭手法,文句有表現(xiàn)力。這樣學生在平時的作文中就有了目標,我在作文教學中也就有的放矢。
在一次作文專題課上我以“言之無文,行而不遠”為主題,講解了作文中如何做到言之有文,收到的效果明顯,有一個高二學生平時語文四十多分,作文根本不知道寫什么。自從聽了課后,作文也有話可說了,語文得到八十多分。
縱觀這些年本人在作文教學上嘗到點甜頭,無不得益于多讀書。正如蘇軾所說“博觀約取,厚積薄發(fā)?!弊鳛橐幻處熤挥酗栍[古今中外名著,在博覽群書中,拓寬自己的知識疆域。在教學中,不斷地挖掘新的知識,研究新的閱讀方法,并把自己成功的閱讀訣竅傳授給學生,在教學中做到游刃有余。師生共讀,師生共寫,進入教學的佳境,真正實現(xiàn)孟子所說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