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遼寧省國有凌海市紅旗林場,遼寧 凌海121200)
五味子(schisandrachinensis(Turcz)Baill.Hist.)為木蘭科北五味子屬多年生落葉木質(zhì)藤本植物,別名北五味子,最早記載于漢代《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五味子主產(chǎn)于黑龍江、吉林、遼寧3省,此外,河北、內(nèi)蒙古、山東、山西、陜西等省區(qū)亦產(chǎn)。以遼寧、吉林所產(chǎn)的質(zhì)量最佳,有“遼五味”之稱。五味子主要含有揮發(fā)油,油中主要成分為檸酸、依蘭烯、糖類、苯甲酸、檸檬醛等,種子含有五味子素等。果實味酸性溫,具有收斂、鎮(zhèn)咳、滋腎、澀精、生津等功能。主治喘咳、肺虛、自汗、失眠、久瀉、津虧等癥,又是加工果酒和果汁飲料的原料。由于清林撫育和長期掠奪式采摘等人為因素的破壞,野生資源年產(chǎn)干品由過去的1 500~2 000t下降到目前的500~700t,而國內(nèi)外中藥材市場、制藥企業(yè)和釀酒加工企業(yè)的年需求量由過去的1 000~1 500t上升到目前的3 000~3 500t。在加強資源保護力度的同時,進行大面積人工栽培是解決原料短缺的根本途徑。
在野生條件下,植株可高達8~10m,莖皮灰褐色,皮孔明顯,單葉互生,葉片卵形、闊倒卵形至闊橢圓形,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齒,花單性,雌雄同株,花黃白色或粉白色,雄蕊5枚,雌花心皮多數(shù),開花后花托逐漸伸長,至果實成熟時呈穗狀,其上有著生球形漿果,熟時深紅色,干后表面呈褶皺狀。
五味子是一種抗寒性很強的植物,芽眼萌動比一般樹木早(4月中旬),幾乎不受晚霜的危害,能耐受住早春寒冷的氣候而正常生長。5月上旬展葉,5月下旬至6月初開花,花期10~14d,單花6~7d開完,開花的臨界溫度0~1℃。在花期很少見到昆蟲在花上活動,所以認為北五味子是風媒花植物。8月末至9月下旬果實成熟。
五味子在野生條件下,主要靠營養(yǎng)繁殖,由母株的地下橫走莖(分布在10~40cm腐殖質(zhì)層中)向四周伸展,盤根錯節(jié),新橫走莖頭年形成不定芽,第2年長出新植株,同時又產(chǎn)生新的橫走莖又向四周伸長,每年如此繁衍,新植株從根莖上發(fā)生,沒有主根,只有少量須根,因此不耐干旱,其營養(yǎng)來源除本身從土壤中吸收外,還可從母株上獲得。據(jù)觀察,年老或生長在瘠薄土地上的植株多生雄花;幼年或壯年樹生活力強,多生雌花。北五味子植株壽命可達20年。
五味子是一種喜光的植物,在開花結果階段需要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光照充足對結果有利,而在幼苗及營養(yǎng)生長階段則需要陰濕環(huán)境。五味子喜水肥充足的壤土或砂質(zhì)壤土,但過分潮濕,對其生長不利,一般需土壤含水量在20%~30%。五味子比較耐寒,在東北地區(qū)可以自然越冬。
五味子適于微酸性及酸性土壤,在無霜期115d以上,≥10℃年活動積溫2 300℃以上的區(qū)域可大面積栽培。從我國五味子生長分布區(qū)域看,凌海市西北林區(qū)是五味子生長的理想地帶,土壤肥沃、腐殖土層深厚。五味子林地半野生化種植,可充分利用新造林地、針闊混交林地,果園地,用樹木為其天然架材,發(fā)展五味子林間間作人工種植。立木分布均勻受光面積大、時間長的陽坡,在林下稍加清理,將灌木或雜草清理掉,即可移栽。
入冬前按確定的行距挖深50~70cm,寬80~100cm的栽植溝。挖土時把表土放在溝的一側,心土放在另一側,溝挖好后先填入一層表土,然后分層施入腐熟或半腐熟有機肥(3~5m3/667m2)分2~3次踏實。
4月下旬定植。栽苗前把貯藏的苗木取出,放在清水中浸泡12~24h,根系較長的剪留15~20cm。挖直徑30~40cm,深25cm的定植穴,挖出的土拌入2.5kg左右熟農(nóng)肥回填到穴內(nèi)一半,把苗木放在穴內(nèi),根系要分布均勻,然后回填剩余的土,輕輕抖動苗木使根系與土壤密接,把土填平踩實。做直徑50~60cm的水盤,每株澆水10~15kg,水滲下后將水盤的土埂耙平,用土把苗木的地上部分埋嚴,7~10d后把土堆扒開耙平。
五味子喜肥喜水,移栽后及時灌水有利于緩苗,成活后要保持土壤濕潤,干旱時要及時灌水,上凍前灌一次水,以利越冬。除秋季上凍前施一次腐熟的農(nóng)家肥外,每年5月中旬和7月中旬各追一次速效肥。
五味子是藤本植物,不能獨立生長,必須纏繞在其他支持物上進行生長,架材用木桿,也可利用林地樹木為其天然架材,一般當枝條長到35cm時或移栽后第2年搭架,每隔2~3m埋木桿,并在每株植株處立一直徑2cm,長3.0m的竹竿,將枝條沿順時針方向引上架,開始時用繩綁,以后自然纏繞上架。一般搭架后3~5年要更換架材。
五味子的枝條,春、夏、秋三季均可修剪。
(1)春剪。一般在枝條萌發(fā)前進行。剪掉密果枝和枯枝,剪后枝條疏密適度,互不干擾。
(2)夏剪。一般在5月上旬、中旬至8月中旬、下旬進行。主要剪掉基生枝、膛枝、重疊枝、病枝等。同時,對過密的新生枝也需要進行疏剪或短截。夏剪進行的好,秋季可輕剪或不剪。
(3)秋剪。在落葉后進行,主要剪掉夏剪后的蔓生枝。不論何時剪枝,都應選留2~3條營養(yǎng)枝,作為主枝,并引蔓上架。
五味子生育期間要及時松土、除草,保持土壤疏松,無雜草,在五味子基部做好樹盤,便于灌水。入冬前在植株基部培土,可保護五味子安全越冬。
白粉病和黑斑病是北五味子常見的兩種病害,一般發(fā)生于6月上旬。危害北五味子的害蟲主要有食心蟲、泡沫彈、金龜子成蟲和天幕毛早等。危害期大多在5月下旬~8月下旬,防治方法如下。兩種病害的始發(fā)期相近,在5月下旬噴布1次,1∶1∶100倍等量式波爾多液進行預防,如沒有病情發(fā)生,可7~10d噴1次。防治白粉病用0.3~0.5度石硫合劑或粉銹它、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倍液;黑斑病用代森錳鋅50%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防治。如果兩種病害都呈發(fā)展趨勢,粉銹寧和代森錳鋅可混合配制進行1次性防治,濃度仍可采用上述各自使用的濃度。
5月下旬(落花后一周)至7月中旬可把溴氰菊酯(或氧化樂果)和粉銹寧(或甲基托布津)、代森錳鋅(或退菌特)混制,既可防治以上兩種病害又可防治各種蟲害。
8月下旬至10月上旬進行采收,隨熟隨采。加工時可日曬或烘干,室溫在60℃當五味子半干時將溫度降至40~50℃,到8成干時挪到室外日曬至全干,搓去果柄挑出黑粒即可入庫貯存。
該種植開發(fā)可充分利用林地資源,扣除林木經(jīng)濟效益不計,僅五味子畝效益就十分可觀。如用3年生的五味實生苗移栽第2年便可結果,第3到4年進入盛產(chǎn)期。一般產(chǎn)干果170~230kg/hm2,按50元/kg計算,畝效益在8 500~11 500元。
使地區(qū)林業(yè)經(jīng)濟走上科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軌道,提高職工生活水平。通過示范作用帶動當?shù)剞r(nóng)民,充分發(fā)揮本地區(qū)的林區(qū)優(yōu)勢,擴大五味子種植面積。走產(chǎn)業(yè)深加工一條龍發(fā)展的道路,為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注入活力。
[1]王秀全.五味子栽培技術[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2]農(nóng)業(yè)部農(nóng)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五味子栽培新技術[M].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出版社,2000.
[3]李世界,張連翔.北五味子人工栽培關鍵技術[M].沈陽:遼寧林業(yè)科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