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 歆
公平與正義是當代人價值追求的核心
□ 傅 歆
早在18、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就從“公平”、“正義”、“平等”、“善”、“理性”等抽象的概念中形成了自己的社會主義價值追求,認為社會主義是公正、善的化身。馬克思主義第一次把公平正義的實現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指明了社會不公正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的剝削制度,只有在對資本主義基本制度進行變革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社會的真正公平。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觀指引著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作為自己追求的崇高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論斷說明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就是公平與正義。
社會主義要富,要發(fā)展生產力,但并不是富了、生產力發(fā)展了就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有它的價值目標,這一目標就是社會公平。從空想社會主義到科學社會主義、到社會主義實踐,在這一點上都是一致的,它們都要建立公平的社會,這是社會主義的社會理想,也是社會主義的價值目的,離開這一基本價值去談生產力發(fā)展、去談富裕,那必然會丟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根本。鄧小平講“富?!?,并且把“富裕”強化到重要的地位,但鄧小平的“富裕”是以“共同富?!睘槟繕说?,這“共同”二字正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的價值目的,它雖然不同于舊有的“平均”概念,但它卻體現了社會關系的“平等”、“公平”和“正義”。公平與正義既是世界觀,也是方法論,是兩者的結合體,是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價值取向的支柱。不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證明,沒有公平與正義,社會就不可能有民主法治、誠信友愛、安定有序。既然社會主義在體制上、思想上、理念上都崇尚公平與正義,為什么在一些地方仍然會出現沖突、動蕩,仍然會出現群眾的不滿情緒呢?關鍵問題就是公平與正義這一核心價值觀并沒有完全滲透到每個公民特別是領導干部心中,相關行為人的價值觀和行為背離了公平與正義的原則,就會引發(fā)社會矛盾。
“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①[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1971年,第231頁。人類文明發(fā)展史表明,社會公平與正義作為人類的永恒追求,首先要通過制度加以確認。在馬克思看來,制度的本質是社會分工協作中不同集團、階層和階級的利益關系。制度就是節(jié)制這種關系的尺度。制度化了的規(guī)范或制度化了的措施對社會成員的價值目標的確立和行為方式的選擇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制度一旦形成,就會對人們產生一種普遍的約束力和影響力。
人們的生活狀況、價值觀念、道德意識和行為方式等無不受制度的作用與影響。“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①《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3頁。無疑,制度并不僅僅是社會運作的整合機制,還是社會行為的引導機制。而制度作用的積極與否,取決于制度化本身是否公正。制度的公平與正義就是以權利義務關系為核心的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合理狀態(tài)。一個社會如若缺乏制度公平與正義,就不可能有可持續(xù)性的和諧。就個體來說,當制度本身不公正或不完善時,人的權利是難以實現的,個人很難獲得尊嚴和幸福。就社會而言,當制度有失公平與正義時,社會的利益關系就要出現混亂,社會的發(fā)展就要出現斷裂。制度公正的活力在于創(chuàng)新。在現實生活中,并非所有的制度都自然而然地具有道德層面上的合理性和正義性,特別是,我們的大多數政策是在原有發(fā)展觀的影響下制訂的,它們的運行不可避免地與科學發(fā)展觀相沖突。因此,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首先應該重新審視現有的社會政策、公共政策,加強制度創(chuàng)新。
公平與正義具有整體性、全局性和重要性,要求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進程中,必須從經濟、政治、文化、法律、道德和社會等各個層面,堅持公平與正義的價值取向,真正實現權利的平等、機會的均等和司法的公正。公平與正義還具有歷史性和相對性,必須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fā)展進程的實際出發(fā),與時俱進地維護和實現公平與正義,營造一種人們普遍能接受的公平與正義的和諧環(huán)境。因此,我們必須把公平與正義貫徹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以及黨的建設等各領域之中。馬克思指出:“人們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
市場經濟活動必須符合公正原則。只有符合公正原則的經濟行為才能最終真正實現合理高效,并保證社會的真正和諧。經濟公平與正義必然伴隨著經濟活動的全過程——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這些環(huán)節(jié)都滲透著行為主體的經濟正義追求,具體來說就是目標、過程、結果的公平與正義。在我國經濟轉型時期,效率原則形式上的平等常常掩蓋了事實上的不公平和貧富分化的隱患。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因收入差距拉大而導致的貧富差距加大,已嚴峻地呈現在社會面前。經濟上的不公正會蔓延并影響到整個社會的公正性。政治公平與正義是國家正義的內涵。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全面小康的過程中,政府起著主導作用,而這種主導作用就是通過政治制度的安排和權力的運作促進政治公平與正義,因為“由正義衍生的禮法,可憑以判斷(人間的)是非曲直,正義恰正是樹立社會秩序的基礎”。②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9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追求的人人享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需要政治公平與正義來保證。維護公正與促進發(fā)展,是作為公共權力的政府最基本的職能。政治公平與正義既要體現權力的本質要求,又要代表社會公平與正義的基本精神。環(huán)境公平與正義反映了人與自然之間和諧的價值準則。人類經歷了數千年以對抗為基礎的文明時代,到了工業(yè)文明時代,人與自然的尖銳矛盾空前突出,這是進步與災難、歡樂與痛苦、繁榮與墮落交混的時代。工業(yè)文明偉大成果的出現及其弊端的暴露,說明人類文明已經走到一個新的十字路口。新的文明必定是以和諧為基礎的生態(tài)文明。在這個文明時代,社會生態(tài)和自然生態(tài)將分別得到拯救和統(tǒng)一,如同恩格斯所說,“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
在制定政策和制度創(chuàng)新的過程中,只有遵循公平與正義的原則,這個制度和政策才可能照顧到各方的利益,才可能受到社會成員的擁護。在調節(jié)社會各階層的不同利益和矛盾中,只有遵循公平與正義的原則,才能形成不同利益群體最廣泛的共識,黨和政府才有可能取得民眾的信服。在實現國家整體目標的過程中,只有遵循公平與正義的原則,才能使廣大群眾看到為之奮斗和奉獻的意義,從而得以最廣泛地凝聚起民眾的力量。各級黨組織和政府只有堅持公平與正義,才能真正實現科學發(fā)展,干群關系才會越來越融洽。
作者傅歆,女,浙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杭州310007)
責任編輯:凌 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