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今年4月,南方科技大學正式獲得教育部的“轉正”批文,9月將有180名考生通過高考與南科大復試相結合的自主招生方式走進南科大的校園。作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試驗田,南科大的改革步伐一直備受媒體關注。如何做深、做透這個關注度極高的新聞事件?由《新安晚報》策劃的“朱清時之困”系列報道突破常規(guī),深度關注改革背后的人物理念,這一大型策劃在國內產生了較大影響,也為都市報做好重大新聞策劃提供了一些值得借鑒的做法。
【關鍵詞】新聞策劃 獨家視角 深度報道 跟進性
早在2010年12月,當南科大宣布“自主招生、自授學位”的消息時,即引發(fā)了國內教育界的震動,全國眾多媒體紛紛報道和聚焦南科大,在眾多新聞報道的同時,《新安晚報》獨辟蹊徑,將這一在全國有影響力的新聞“本土化”,并積極謀劃,從“錢學森之問”這個熱點話題,我們再次發(fā)出了“朱清時之困”的吶喊,全面展現了朱清時在創(chuàng)辦南方科技大學的過程中遭遇的困境。
一、顯高度:捕捉新聞策劃的“至高點”
1、重大新聞策劃必須要準確地把握時機,選擇最佳的、能產生最大新聞效應的實施時機是新聞策劃“高人一籌”的先決條件。
《新安晚報》策劃之先,全國已有很多都市報對南科大的辦學模式及遭遇的困境進行了報道?!缎掳餐韴蟆凡邉澋木壠穑侵烨鍟r校長發(fā)出的一封公開信。
在這封信的結尾處,作者不無理性又不失豪情地發(fā)出呼喊:南科大的教改實驗可能會遇到許多困難。但是,大學能自主招生、自授學位,才有真正的辦學自主權,才能推進我國現代大學制度的建設,這是我國高教改革的必由之路。在中國高教改革中,南科大邁出的一小步,將是我國高教改革的一大步!
這封公開信,無疑是朱清時的心血之作,而更重要的是,它寄寓著一位“帶點理想主義”的教育家變革中國高等教育舊有體制的宏大夢想。
我們說,同樣一個新聞事件放在不同的時間——也就是不同的社會大背景下發(fā)生,就會產生不同的新聞效應。南科大的辦學遭遇在這封校長公開信發(fā)出后,產生了軒然大波,我們敏感地選擇了在這封公開信之后推出這組有關南科大的策劃。
2、重大新聞策劃必須要找到獨家的視角,在立意上要比別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
作為地處安徽的第一平面媒體,我們對朱清時并不陌生。他曾在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擔任校長長達十年時間。應該說,在中科大任職期間,朱清時就是一位“個性校長”,關于他的傳奇故事隨手可拈:頂著各種壓力,堅持十年不擴招;堅持原生態(tài)迎接教育部本科評估等等。
2009年9月,朱清時南下深圳,接過了5年期的南科大校長聘書。盡管南科大和朱清時百般努力、四處奔波,南科大依然無法獲得教育部頒發(fā)的“準生證”。再三躊躇之后,朱清時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南科大不再等了,將進行自主招生。
這讓我們想起了一年前由《新安晚報》發(fā)起的全國性討論:直面錢學森之問。當全國上下都在為這一困惑著中國傳統(tǒng)教育體制的難題求解時,朱清時走出了驚人的一步,用他自己的話說,“總要有人邁開第一步”。我們意識到,這注定將在中國教育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新聞策劃的“至高點”就在于它的高度,這一重大新聞策劃的高度正是對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和摸索,也正是體現了媒體對中國傳統(tǒng)高等教育體制長期的關注和思考,更出于對于朱清時這位教育改革家的敬重與支持。我們覺得,這一組報道,完全可以將朱清時在辦學過程中遭遇的種種思考,與“錢學森之問”進行對照響應,進而引發(fā)全社會對于高等教育改革的關注。
二、挖深度:做亮新聞策劃的“殺手锏”
有了策劃的想法,下一步我們該如何做?
當時國內眾多媒體已經對這一新聞進行了輪番“轟炸”和報道,但是絕大多數報道還是停留在對南科大“自主招生、自授文憑”這一事件本身的報道上,我們的新聞策劃要做出與眾不同,必須追求策劃的深度。
報社領導幾番商討,最終敲定了較為完善的策劃方案:決定派出記者奔赴深圳,深度關注南方科大的辦學歷程,尤其是朱清時的辦學思想和心路歷程,深度關注改革背后的人物理念,探尋這位教育家面對當前高等教育體制的種種思考。
2010年12月22日,本報記者一行三人趕赴深圳,在對南科大及所有相關人員進行了全面采訪的同時,積極爭取專訪。在外界傳聞“封口令”的艱難狀況下,記者幾番周折,終于突破了最難的一關,獲得了獨家專訪朱清時的機會。
叩響心門,面對本報記者的提問,朱清時也道出了內心之困。對于公開信開頭提到的“錢學森之問”,朱清時表示,他覺得自己的嘗試其實就是在回答“錢學森之問”:“我們學校很小,但是如果把中國高教的活力激發(fā)出來了,那么‘錢學森之問’的答案就出來了。也許最終實現高等教育改革成功的不是南科大,但是南科大帶了這個頭,激發(fā)了大家的活力,那么南科大的作用也就起到了?!?/p>
而對于他當時的處境,朱清時用《易經》中的“困卦”來形容?!袄ж浴笔恰兑捉洝妨呢缘牡谒氖哓?。困卦是教人處困而除困的卦,意思是陷入困境,才智難以施展,仍堅守正道,自得其樂,必可成事,擺脫困境。
這一刻,策劃的主題名也在專訪中應運而生:“朱清時之困”。2010年12月27日,《新安晚報》以7個版的篇幅推出了“朱清時之困”大型策劃報道,立即在全國引起廣泛關注?!爸烨鍟r之困”業(yè)已成為百度關于朱清時的搜索關鍵詞組之一。
事實證明,這一組策劃做到了深度報道的要求,剝開南科大招生這個事件的本身,深度探討中國教育改革的出路。
整組策劃從“對話”、“探訪”、“影響”、“目標”、“聲音”等多個角度進行了報道。一些國內知名教育學者接受采訪時紛紛表示:“朱清時的這個探索,會寫在中國的教育史上?!?、“‘朱清時之困’不是某一個人或者某一個部門就能解決的,這有待于各方形成合力、共同推動高等教育改革,需要更多的人共同探索?!?/p>
與此同時,安徽11名曾通過本報聯名致信教育部呼吁直面“錢學森之問”的大學教授,再次接受本報采訪,呼吁直面“朱清時之困”,給高等教育一次進一步完善的機會。
三、重跟進:做透新聞策劃的“發(fā)酵劑”
策劃不是“一錘子買賣”,好的新聞策劃更要重視后續(xù)的跟進性。
“朱清時之困”這組策劃報道的推出并非尾聲。在之后的一年半的時間里,《新安晚報》一直對這一組策劃進行追蹤報道,關心“朱清時之困”何時得以破解。
這一組策劃報道追蹤最大的一次“發(fā)酵”出現在2011年5月底,當時國家教育部突然宣布,南科大45名學生必須參加高考。
在這一背景下,剛好來合肥參會的朱清時打破沉默,首次開口,接受了新安晚報記者的獨家專訪,回應了“教育部新聞發(fā)言人續(xù)梅就南方科技大學籌建等相關情況答記者問時的講話”,對于教育部的說法,朱清時說他并不認同,一場教育改革的“隔空”論戰(zhàn)在這一篇獨家專訪中得到了直接的呈現。
“不是靠這一紙文憑證明學生的能力,而是真本事,這是南科大改革的關鍵?!敝烨鍟r認為,一旦讓南科大教改學生參加高考,就又回到了認可國家文憑的路子上。此時的南科大,選聘“正局級”副校長、走高考之路,這一連串的事情讓朱清時應接不暇?!斑@是南科大最困難的時期,困難到是否按理想做下去都是疑問?!?/p>
然而,發(fā)酵并沒有就此結束,接著發(fā)生的事情就是“學生沒有參加高考”這一全國矚目的新聞?!缎掳餐韴蟆酚浾叩谝粫r間獲悉了當天考場空無一人,45名學生沒有參加高考的信息,學生的抗爭也正是對南科大改革、對朱清時教改理念最大支持,拒考事件也必然在中國教育史上留下重要的一筆。南科大一些學生在接受記者時表示,他們正是在網上看到本報專訪校長的文章才更堅定了拒考的信念,這也證實了一個好的新聞策劃,其實也是在不斷推動新聞事件的發(fā)展和升級。
“朱清時之困”的破解也一直持續(xù)到今年。今年4月,南科大獲得“準生證”,6月9日,朱清時親自來到合肥,為今年在安徽投放的20個招生計劃“攬才”。
盡管南科大目前的招生模式并不是朱清時最理想的招生方案,他的心里依然堅守的是自主招生、自授文憑,但是改革困難重重,理想不是一步就能做到的,他能爭取的只有在高考這盤大棋下如何發(fā)揮高校招生辦學的最大自主權,所以南科大今年“631”的招生模式就是對當前高考制度一個最大的突破,用朱清時的話來說,就是“不再一考定終身”。
現實與理想仍然是有差距的,但是這一次,當記者問到“朱清時之困”是否得解時,盡管宣傳招生非常疲憊,但朱清時依然給出了“我在逐漸從困卦中解脫”的欣慰之說?!?/p>
(作者單位:新安晚報社機動記者部)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