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走轉改”活動的深入開展,全國范圍內的新聞工作者深入一線、深入群眾,創(chuàng)作出了一批優(yōu)秀的作品,“走基層”有力地保障了新聞真實性,也鍛煉了新聞隊伍。
【關鍵詞】走轉改 采訪 感動沈陽
2011年12月27日,2011年度“感動沈陽”人物頒獎典禮在遼寧廣播電視臺轉播大廳隆重舉行??灯娇h沙金臺鄉(xiāng)綠化“愚公”屈長友和康平縣二牛所口鎮(zhèn)岔海村農家婦女張萬華被授予2011“感動沈陽”人物,并獲得沈陽市道德模范稱號。筆者有幸參加了對張萬華的有關新聞報道。
經(jīng)過了國道、柏油路、砂石路、土路,我們終于來到了張萬華的家中。張萬華的家里有四位老人,除了公公、婆婆、娘家媽,還有患精神病的叔公,他們當中年紀最小的七十七歲,最大的八十一歲。加上多病的丈夫、兩個年幼孩子,生活中所有的重擔都落在了她一個人肩上,然而二十多年來,她沒有倒下,而是用孝心撐起了這個八口之家。沒有真正去過張萬華家的人無法體會這是怎樣一個貧窮和艱難的家庭,“最難的是有一年過年,三十元一袋的面粉都買不起,眼看著別人家高高興興貼春聯(lián),而我們家居然連幾毛錢的春聯(lián)錢都沒有,可也得過個喜慶年,只好去借錢買,當我把春聯(lián)貼上的時候,我的眼淚也掉了下來?!?/p>
系列文章《用兩只手撐起八口之家》、《張萬華情最真愛最濃》等在當?shù)孛襟w報道,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各界人士紛紛以各種方式幫助張萬華,張萬華的孝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道德的力量感動遼沈。正是這次走基層實踐報道,讓筆者這樣一個新聞隊伍中的新兵切實感受到了走基層的重要性和緊迫感,如果沒有真正地參與采訪,就不能真正了解張萬華的處境,也不能了解張萬華身上的精神力量。我真切地體會到了有很多個張萬華等著我們去報道、去挖掘,老百姓的炕頭和心頭都需要我們。
開展好“走轉改”活動啟示我們,做一名優(yōu)秀的新聞工作者最根本的是要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拔业哪_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對人民就會有多少真情?!边^去總感到自己比群眾高明,現(xiàn)在明白了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過去總盯著上層、精英,現(xiàn)在明白了新聞源于群眾。只有走出去、沉下去、融進去,才能深刻地理解新聞工作的目的所在、動力所在。當代新聞工作者的位置應當“在路上、在基層、在現(xiàn)場”?!白咿D改”活動改變了過去“網(wǎng)來網(wǎng)去、文來文去”的工作狀態(tài),改變了過去跑機關、泡會議、聽匯報、抄材料,敷衍報道的工作作風,只有在路上,心里才會有時代;只有在基層,心里才會有群眾;只有在現(xiàn)場,心里才會有感動。要改進新聞報道文風關鍵要說實話、說新話、說老百姓的話。新聞工作者應當善于從群眾語言中獲取智慧,不斷創(chuàng)新語言表達方式,少些說教、遠離八股、避免假大空。
對于每一位新聞工作者來說,走基層的腳步都應時刻在路上。2011年8月,我參與采訪了遼寧省康平縣兩家子鄉(xiāng)聶家村的一位八旬老人——潘永奎,潘永奎老人二十多年來致力于關心下一代工作和“老年說和團”工作,他把政府蓋的扶貧房給孩子們當青少年活動站,自己卻一直住在土坯房里。村里由三老(老教師、老字輩、老黨員)組成的“老年說和團”,潘老一直是主力,“說”是手段,“和”是目的,身在百姓之中,動在田間地頭,“說和”在茶余飯后,成為康平農村平安建設、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在采訪的過程中,有一個至今都深深感動我的細節(jié)??h里給潘老的活動站捐了很多圖書,潘老樂壞了,沒日沒夜的把每本書登記,在書上做編號,統(tǒng)計到本子上,仔仔細細,一絲不茍,他說,我得督促孩子們,不能把書弄丟了。
基層是真正能夠供給新聞工作者養(yǎng)分和肥料的地方。如果沒有腳踏實地地走基層,像張萬華、潘永奎這樣的人物,我們就無從了解,只有雙腳真正地踩在黃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實,筆下才能生輝,才是真正地“接地氣”。《人民日報》記者劉曉鵬直言,不到基層去,總隔著玻璃窗,眼睛就看不清楚;不到基層去,從材料到材料,思考就不夠深入;不到基層去,通篇干巴話,表達就不夠到位;不到基層去,冷暖不相知,感情就不夠投入。對于基層的新聞工作者而言,走基層不只是一次行動,更應該是一種態(tài)度。
只有身入基層,走近百姓,才能記錄到最真實、鮮活的呼聲,走基層的道路只有開始,沒有結束,只有接地氣才能有靈氣,俯下身才能心貼心。閉門造車寫文章,新聞的真實性更需要考量。真實是新聞的第一生命,只有真正深入到田間地頭、百姓炕頭,才能獲知真實的第一手資料,著文章才能真實可信。一切新聞都必須真實,這是新聞存在的基本條件,也是人們對新聞傳播的最基本要求。正因為此,新聞界始終把堅持新聞真實作為一項最基本的業(yè)務規(guī)范和最重要的工作原則。
近年來,虛假新聞屢見不鮮,產生的源頭絕大部分可以說是新聞工作者的作風不實、采訪不深入。杜絕虛假新聞,要求新聞工作者必須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深入生活,始終把人民群眾作為報道主體和服務對象,傾聽群眾呼聲,杜絕諸如在辦公室坐等新聞熱線、從網(wǎng)上抄新聞、道聽途說編造新聞、隨意渲染炒作等做法。記者要加強調查研究,報實情,講真話,不為追求一時轟動的社會效應而捏造、歪曲事實。
虛假新聞的產生折射的根本問題就是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道德失范。新聞職業(yè)道德指的是新聞工作者在長期的職業(yè)實踐中形成的調整和處理新聞機構內外相互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或準則,包括職業(yè)理念、職業(yè)態(tài)度、職業(yè)紀律和職業(yè)責任四方面。為了吸引讀者、追求刺激、以滿足讀者的好奇心,有些記者甚至不惜犧新聞真實,把無名小事扭曲夸大,從“紙箱餡包子”到“千年極寒”,虛假新聞對新聞工作者的挑戰(zhàn)從沒有停歇。作為一名真正的新聞工作者,必須把用事實說話和人品、素質聯(lián)系到一起,真正做到對人民負責、對社會負責。作為社會公器的新聞媒體要對社會進行輿論監(jiān)督,而新聞記者更應該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yè)使命感,竭盡全力確保新聞工作的真實、客觀、公正、全面、及時。
虛假新聞的出現(xiàn)不僅違背了新聞的“三貼近”原則——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而且嚴重損害了媒體公信力和政府形象。因此,在新形勢下開展“走轉改”活動是加強新聞工作者職業(yè)操守和職業(yè)道德的有效途徑。每一位新聞工作者都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去采集信息、反應情況、報道新聞、提出問題。堅持深入實際、深入基層,從對群眾的實際調查中去發(fā)現(xiàn)新聞線索,提煉報道題材。新聞工作人員要堅持開展“走、轉、改”活動,從源頭上擯棄虛假新聞,要從對黨和人民負責的高度,提高堅持真實性原則的政治自覺性,把反對和防止虛假新聞作為自己的自覺行動?!?/p>
(作者:渤海大學新聞系2011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