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大公報》構建公共領域條件的分析,探討張季鸞是如何站在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立場針砭時弊,批評公共事務,維護公共利益從而構建了《大公報》的公共領域的,并且指出了《大公報》構建公共領域的經(jīng)驗給現(xiàn)代傳媒的啟示。
【關鍵詞】張季鸞 愛國知識分子 《大公報》 公共領域
一、《大公報》構建公共領域的條件
1、時代的要求
回顧20世紀初中國報業(yè)的發(fā)展概況,政黨報紙“自懷黨見,而擁護其黨”;商業(yè)報紙“并無言論,遑論獨立,并無主張,遑論是非”,舉國報業(yè)“大抵呻吟憔悴于權力、財力兩重壓之下,岌岌不可終日”。而動蕩不安的時局呼喚著一個能擔當傳播新聞,發(fā)表時事評論,形成公共輿論的平臺的出現(xiàn),《大公報》的出現(xiàn)順應了時代的潮流。
1962年,德國學者哈貝馬斯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一書中闡述了公共領域的定義,即政治權力之外,作為民主政治基本條件的公民自由討論公共事務、參與政治的活動空間。①自從吳鼎昌、胡政之、張季鸞于1926年9月1日接手《大公報》起,提出了辦報宗旨“四不”方針,即不黨,不賣,不私,不盲。將報紙定位為社會的獨立的輿論機關,不依附于任何黨派,為《大公報》獨立發(fā)表言論創(chuàng)造了條件;從社會條件來看,市民社會的發(fā)展是公共領域存在的基礎。民國初年市場經(jīng)濟的初步發(fā)展孕育了市民社會的雛形,也即胡繩晚年所提到的“中間勢力”。②何謂中間勢力,胡繩認為是有著私人空間和私人利益的社會階層,包括民族資產(chǎn)階級、小資產(chǎn)階級、農(nóng)民、知識分子和工商界人士。在人數(shù)上,中間勢力占據(jù)了大多數(shù)。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的一個基本前提是國家與社會的分離,在國家與社會之間,出現(xiàn)了一個獨立的中介機構,對公共事務進行批評與監(jiān)督,從而形成公眾輿論,以影響國家權力機構的決策。③而這一中間勢力的崛起為公共領域的構建奠定了基礎。
2、張季鸞與公共交往
哈貝馬斯曾說,在公共領域的多種形態(tài)之中,“在機制上,它們擁有一系列共同的范疇,首先要求其具備一種社會交往方式;這種社會交往的前提是社會地位平等,或者說,它根本不考慮社會地位問題?!雹軓膹埣钧[與國民黨、共產(chǎn)黨的交往中可看出這樣一種平等觀。張季鸞交友遍天下。在報社時,無論白天晚上,送往迎來,會客不絕,大多是與政治有關的人物,同他談論時局和各種社會問題。⑤正是這種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交際能力保證了其評論能夠切中要害,形成廣泛的影響。
3、《大公報》的獨立性
《大公報》經(jīng)濟上的獨立性,政治上的中立是其構建不受國家干擾的公共領域的前提。吳、胡、張三者的結合,使《大公報》的獨立性與生存發(fā)展性得到有機協(xié)調。吳鼎昌的資金、胡政之的組織(管理運營)、張季鸞的評論,呈現(xiàn)出作為一個職業(yè)組織所擁有的基本特質,包括報館獨立的經(jīng)濟基礎,規(guī)范的職業(yè)運作發(fā)展機制和從業(yè)者的職業(yè)認同。⑥經(jīng)濟上的獨立性是其政治上獨立的保障,《大公報》站在中立的立場上報道新聞,發(fā)表評論,引導公共輿論。
二、《大公報》如何構建公共領域
1、站在愛國知識分子的立場上針砭時弊
縱觀張季鸞的一生,愛國思想貫穿始終。早年留學日本時,他就樹立了“新聞救國”,“言論報國”的理想。⑦抗日戰(zhàn)爭時期是《大公報》的鼎盛時期。時代的浪潮將張季鸞推向抗日戰(zhàn)爭烽火的第一線,張季鸞站在了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立場上針砭時弊。
張季鸞的社評曾對改變“西安事變”的走向產(chǎn)生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其在接到“西安事變”這一消息時,撰寫了《西安事變之善后》的社評,開宗明義的指出:“解決時局,避免分崩,恢復蔣委員長自由為第一要義”,南京國民政府發(fā)布《討伐張學良》;張季鸞接著發(fā)表第二篇社評《再論西安事變》,提出應避免戰(zhàn)禍,望全國人士俱竭盡能力;后又寫了第三篇社評《給西安軍界的一封信》,給予東北軍以深刻的同情,肯定了蔣熱忱為國的精神與其領導全軍的能力,在接下來的8天里,張季鸞又連續(xù)創(chuàng)作并發(fā)表了八篇社論,論述了“西安事變”可能產(chǎn)生的影響,不斷強調“祖國利益高于一切”。⑧
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張季鸞在《大公報》開辟了兩個專欄,一是“明恥”,二是“教戰(zhàn)”。前者由王蕓生等編輯甲午以來的對日屈辱史,系統(tǒng)講述中國屈辱歷史;后者由著名軍事學家蔣百里主編,專門刊登軍事知識,幫助國人提高掌握戰(zhàn)斗的本領。⑨
哈貝馬斯在描述中國公共領域的功能時曾指出其一即為“討論公共事務,產(chǎn)生公眾輿論,形成公眾意見,進而影響公共決策?!雹庥缮鲜隼涌梢钥闯觥洞蠊珗蟆烦晒Φ卦忈屃诉@一功能。作為一個愛國主義知識分子,他將報紙完全貢獻給了國家,為抗戰(zhàn)服務,及時的對重大事件發(fā)表評論,影響事件的走向,成為全國人民的輿論中心。
2、捍衛(wèi)公共利益,監(jiān)督公共事務
張季鸞曾在《無我與無私》中指出:“根本上說,報紙是公眾的,不是‘我的’。當然發(fā)表主張或敘述問題,離不了‘我’。但是要極盡客觀的探討,不要把小我夾雜在內。不要夾雜上自己的名譽心或利害心。而且要力避自己的好惡愛憎,不任自己的感情支配主張。”哈貝馬斯等人認為,公共意志或公共利益,不是個人意志或個人私利的簡單總和,而是每一個公眾超越各自的利益所限,從公共的角度所理解的共同利益,最后通過公共討論和辯論所形成的重疊共識。⑾張季鸞正是處處從國家的立場出發(fā),維護人民的利益。
張季鸞與蔣介石的特殊交往成為很多學者研究的話題,張季鸞對國民黨的“小罵大幫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共識。張季鸞對國民黨確實存在“小罵”和“大幫忙”,但這并不能說明張季鸞站在國民黨的立場發(fā)表評論。《大公報》也“大罵”過國民黨。比如,1941年12月22日社評《擁護政治修明案》,譴責國民黨政要及其家屬用飛機運“箱籠洋狗”;1943年2月2日社評《看重慶念中原》,痛斥重慶當局燈紅酒綠罔顧河南災民疾苦;1944年12月19日社評《為國家求饒》怒斥貪官和奸商等等。⑿同時,《大公報》也“大幫”過共產(chǎn)黨。第一個派記者去蘇聯(lián)采訪、向中國讀者介紹十月革命后蘇聯(lián)真實情況的是《大公報》;第一個派記者去邊區(qū)向全國人民報道中國工農(nóng)紅軍萬里長征的真實情況和邊區(qū)建設情況的是《大公報》。在國民黨當局發(fā)動內戰(zhàn),強迫國統(tǒng)區(qū)內的各種媒體稱共產(chǎn)黨為“共匪”的時代,只有《大公報》公然抗命,仍然堅持稱其為“中共”和“共軍”。⒀
由此可以看出,雖然張季鸞與蔣介石的交情非同尋常,但《大公報》對公共事務的批評毫不含糊。哈貝馬斯所描述的公共領域的第二功能為:對公共權力進行監(jiān)督和批評。公共領域就其性質來說,是獨立于權力系統(tǒng)之外,公共的、批判的。⒁自張、胡、吳接手《大公報》之日起,《大公報》就積極擔當起了歷史賦予的使命,積極參與政治的同時構建了一個不受任何黨派牽制的獨立的公共領域。
三、《大公報》公共領域的構建對現(xiàn)代傳媒的啟示
受時代的局限性,《大公報》的公共領域傳達著濃厚的“文人論政”的色彩,對公共事務的批評集中在政治領域,沒有形成廣泛的社會群體對公共事務的討論。但《大公報》對如何構建現(xiàn)代傳媒的公共領域依然有很重要的借鑒作用。
首先,《大公報》的特色在于其引人注目的言論和富有特色的新聞報道。《大公報》的評論主要由張季鸞執(zhí)筆,1931年以后吸收王蕓生等撰寫評論;1934年1月,組織成立“星期論文團”,邀請社外名家撰寫“星期論文”;1941年9月正式組成社評委員會,形成了一個相當有實力的社評作者隊伍。此外,報紙上的專電、特寫、特派員通訊成為一大特色。⒂
其次,《大公報》的特色還體現(xiàn)在對人才的合理利用與培養(yǎng)上?!洞蠊珗蟆肺{了一大批有才華的青年,如王蕓生、徐鑄成、范長江、蕭乾等。他們在《大公報》輕松的氛圍下盡情施展才智,他們因獨特的意見或鮮明的觀點被報社采納而受到重用,在報社的鼓勵下勇敢創(chuàng)新。《大公報》唯才是舉,聚集了一批著名的記者,學者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
現(xiàn)代社會的急劇變動給現(xiàn)代傳媒業(yè)公共領域的構建帶來更多的機遇與挑戰(zhàn)。媒體應本著“新聞專業(yè)主義精神”客觀報道事實,還應積極引導輿論,通過“議程設置”,利用媒體的一切資源讓公眾參與到事件中來,形成公共輿論以達到指導社會實踐的功能。“微博熱”也給公共領域的形成提供了新平臺,微博中圍繞熱點話題形成了一個個公共輿論空間。隨著公民社會的崛起,基于公共利益的討論將越來越激烈,這也給傳媒帶來了很大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媒體如何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結合新興媒體構建公共領域是需要我們繼續(xù)探索與思考的?!?/p>
參考文獻
①③④⑩⑾⒁許紀霖,《近代中國的公共領域:形態(tài)、功能與自我理解——以上海為例》[J].《史林》,2003(2)
②黃欽,《解讀《新記大公報》之傳媒公共領域的構建》[J].《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11)
⑤牛濟,《毛澤東眼中的張季鸞和〈大公報〉》[J].《新聞知識》,1995(3)
⑥張紅軍,《近代報人的獨立性與生存性》[J].《新聞愛好者》,2008(10)
⑦陶范,《張季鸞的風范》[J].《新聞愛好者》,2006(3)
⑧⑨李滿星,《百年第一國士—蔣介石與張季鸞的交往》[J].《名人傳記》,2007(10)
⑿⒀方漢奇,《為〈大公報〉辯誣—應該摘掉〈大公報〉“小罵大幫忙”的帽子》[J].《新聞大學》,2002(3)
⒂蔣含平、謝鼎新:《簡明中外新聞事業(yè)史》[M].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0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