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姝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數學課亦是如此。頭開的好與壞會直接關系到一節(jié)課的成效,所以我們切不可忽視導入這一環(huán)節(jié),應依據教材內容,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引入新課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新課教學活動中來。
一、導入應具有生活性
由于小學數學教材大都是從生活實例出發(fā),引出新知識,教學時教師可充分利用生活實例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全過程。如筆者在教學《一個數加減一個接近整百數的簡便計算》時,有意地創(chuàng)設營業(yè)員和顧客的雙邊活動情境。即有一個顧客帶著560元錢到電器商店購買三用機,一臺三用機298元,他拿300元給營業(yè)員,你們想一想是給多,還是給少了?他買好三用機之后還剩多少錢?你們替他們算一算,怎樣算比較簡便?就此引入新課,自然地把學生帶入到了生活的空間,在生活實踐中悟理,顯得輕松。
二、導入應具有趣味性
充滿趣味的導入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節(jié)課堂教學的氣氛和節(jié)奏,師生間往往能在笑聲中達到默契的交流。如筆者教學《循環(huán)小數》時,開課伊始,讓學生先來做個游戲,請同學們根據老師拍手的次數說出拍手的規(guī)律,接著就按照“XX、XXX、XX、XXX——”的規(guī)律拍手。問:“誰能說出拍手的規(guī)律?”生:“2、3、2、3——的拍?!薄澳敲慈绻凑者@一規(guī)律一直拍下去,誰能用數字表示出這一規(guī)律?”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說出了“2、3、2、3、——”師述:“像這樣2、3、2、3——”依次不斷地重復的現象是循環(huán)。那么數的計算中是否存在這種的現象呢?這就是今天我們要研究的問題。從而導入新課,這樣,讓學生初步感知了“無限”、“不斷”、“重復”等概念中重點詞的含義,起到了分散化解教學難點的作用。盡管此時學生還未接觸新知識,但他們的思維已經靠近新知識邊緣。
三、導入應具有新穎性
具有新穎性的導入能有效地強化學生的感知態(tài)度,吸引學生的注意指向。如筆者在教《年、月、日》時,說:一位媽媽今年才過第15個生日,而她的兒子今年卻過第16個生日。(出生那天不算)媽媽和她的兒子今年各是多少歲?生日對于每一個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事了,但出現老奶奶過的生日數比孫子的少卻是極其罕見的。學生帶著強烈的好奇與急于揭開謎底的迫切心情進入到了新課的學習。這樣的導入有新意,往往會收到良好的導入效果。
四、導入應具有挑戰(zhàn)性
具有挑戰(zhàn)性的導入能夠誘發(fā)學生探究的欲望,從而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去獲取新知。如教學《噸、千克的單位換算》時,一上課筆者就告訴學生,1等于1000嗎?怎樣才能使1等于1000呢?這么一說就會激起學生的好奇心。這樣教師有意設懸念,暫不解釋,而引入新課,為了弄清這個有趣的現象,學生就會如饑似渴地投入到新知識的探究與學習之中。
五、導入應具有簡潔性
課堂導入要精心設計,力爭用最少的話語、最短的時間,迅速而巧妙地縮短師生間的距離及學生與教材間的距離,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聽課中來。如在教學《小數初步認識》時,筆者是這樣導入的:語文漢字當中點很重要,比如“王”增加一點變成“玉”或“主”。那么,數學當中點也很重要,比如2525增加一點,變成一個新的數:即25.25,2.525等,這些數你們認識嗎?像這樣的數,數學上就把它叫做小數,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認識小數。這樣的導入既簡潔又高效。
六、導入應具有啟發(fā)性
只有富有啟發(fā)性的課堂才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而調動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筆者在執(zhí)教《小數的性質》時,先在黑板上寫了三個“1”,接著向學生提問:這三個1相等嗎?學生回答相等后教師用等于號連接起來。接著,筆者在第二個1后面寫上一個0,成為10;在第三個1后面寫上兩個0,成為100,再問學生:現在這三個數相等嗎?(學生回答:不相等)你能想辦法使它們相等嗎?課進行到這里,已經隱約感受到一股強勁的學習熱情即將“噴發(fā)”,一番積極探索、主動發(fā)揮的場面就要在我們的眼前“上演”。這樣在課始就運用啟發(fā)式教學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必能有效地引起學生對新知的熱烈探求。又如在教《長、正方形面積計算》時,筆者先出示兩個圖形單位分米。讓學生想辦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有的學生說“用割補法把兩個圖形重合起來比較”。有的說“用一平方分米的單位進行測量?!惫P者在肯定了學生積極主動思考后又提出新問題“要想知道天安門廣場的面積、我們國家的土地面積還能用這種方法嗎”學生領悟到這種方法太麻煩不實際。“那么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求圖形的面積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積呢?”疑問萌發(fā)了學生求知的欲望,躍躍欲試,開始了新知識的探求。這樣在課始就運用啟發(fā)式教學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活動,必能有效地引起學生對新知的熱烈探求。
七、導入應具有故事性
小學生最喜歡聽故事,若能把故事與數學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就可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教學《0的認識和有關0的加減法》時,筆者是這樣引入的:一天,小花貓一家來到自然保護區(qū)釣魚,小花貓又蹦又跳可高興啦!他們正在河邊釣魚,忽然飛來了幾只花蝴蝶,“多美的蝴蝶呀!”小貓再也管不住自己了。丟下釣魚桿就去捉蝴蝶。可是,小花貓追呀,追呀,怎么也追不上,蝴蝶飛走了。小花貓灰心喪氣地回到河邊,看到貓爸爸已釣到一尾魚,貓媽媽也釣到兩尾魚了,可小貓什么也沒釣著,小朋友,你能用數字來表示貓媽媽,貓爸爸分別釣到魚的尾數嗎?那么小貓什么也沒有釣著,誰能告訴老師可以用哪個數字來表示嗎?從而揭示課題“0”的認識。又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以“豬八戒吃西瓜”的故事導入新課:話說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一天,他們走得又累又渴,幸好路過一塊瓜地,化緣得到一個西瓜。唐僧對徒弟們說:“悟空,把西瓜平均切成4塊,每人吃1塊吧?!必i八戒嚷嚷著:“每人才1塊,太少了?!碧粕愿牢蚩眨骸澳蔷桶盐鞴掀骄谐?塊,每人吃2塊吧。”豬八戒還嫌不夠,說最少也要3塊才夠。唐僧只好叫悟空把西瓜平均切成12塊,每人吃3塊。豬八戒于是便高高興興地吃起西瓜。接著出示問題:同學們,請你們判斷一下,豬八戒吃3塊與原來的吃1塊,他真的多吃了西瓜嗎?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
通過這有趣的故事,把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了起來,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新知識學習中,把教學推向了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