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鴻嬌,王宏毅,侯有明,黃蓬英,傅建煒,楊 廣集美大學水產學院,福建廈門60;廈門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福建廈門60;福建農林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福建福州000;福建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福建福州00;福建農林大學應用生態(tài)研究所,福建福州000
芒果癭蚊類害蟲是影響芒果生長發(fā)育的主要類群,全世界報道的芒果癭蚊類害蟲有10屬17種(羅啟浩等,1999)。但我國已經報道的為害較為嚴重的主要有5種,包括芒果癭蚊Erosomyia mangicola Shi(張若芝,1985;Uechi et al.,2002)、芒果陽莖戟癭蚊Hastatomyia hastiphalla Yang et Luo(羅啟浩,1999)、芒果花癭蚊Dasineura amaramanjarae Grover(楊永生,2000;Pena et al.,1998)、芒果柑橘花蕾蛆 Contarinia citri Barnes(周又生等,1995;Rubin,1965)和芒果狀鋏普癭蚊Procontarinia robusta(李軍等,2003)。
芒果壯鋏普癭蚊是2000年在廈門島內發(fā)現(xiàn)的成功定殖芒果樹的入侵害蟲(蘇燕萍等,2006;張清源等,2003)。李軍等于2003年對該蟲的成蟲形態(tài)進行描述,并鑒定為新種,屬雙翅目Diptera癭蚊科Cecidomyiida普癭蚊屬Procontarinia Kieffen Ceeconi。根據現(xiàn)有的資料對芒果壯鋏普癭蚊蟲癭特征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其與早先報道的東南亞地區(qū)印度、印度尼西亞、東帝汶發(fā)生的Procontarinia matteianan Kieffe.et Cecc 物種較為相似(Mani,1973;van Leeuwen-Reijnvaan & van Leeuwen,1926),可能是同種異名,筆者將對其做進一步DNA鑒定。2009年P.robusta出現(xiàn)在歐洲入侵害蟲手冊名錄中(DAISIE,2009),世界上與其為害特征較為相似的癭蚊包括日本的P.mangicola(Shi,1980)和澳洲癭蚊 P.pustulata sp.n.(Kolesik et al.,2009)。該蟲在全球的地理分布范圍初步界定在東南亞地區(qū)和我國福建、臺灣兩省,主要是由于苗木引種進入我國。
該蟲于2002年從廈門島內擴散到島外集美和同安區(qū);2003年在海滄、杏林一帶暴發(fā)成災;2004年擴散至廈門外圍,包括漳州、龍巖地區(qū);2005年在廈門周邊地區(qū)龍海、南安、泉州等發(fā)現(xiàn)該蟲(林振基等,2006);2006~2007年對福建芒果樹冠主要害蟲的調查顯示,芒果壯鋏普癭蚊的發(fā)生量最大(游泳等,2009);2010年在福建惠安發(fā)現(xiàn)該蟲;2011年出現(xiàn)在福州及平潭島??梢?,芒果壯鋏普癭蚊呈現(xiàn)不斷擴散趨勢,且其危害日益嚴重。
該蟲主要通過成蟲在芒果樹葉上產卵,幼蟲孵化后在葉肉內生長發(fā)育化蛹,直至成蟲破蛹飛出。幼蟲為害后刺激葉肉組織細胞分化成癭,受害嚴重的葉片可達500個蟲癭,葉片受害率達到100%(林振基等,2006;王偉新等,2005),受害葉片后期容易誘發(fā)煤煙病,嚴重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雖然芒果壯鋏普癭蚊在福建的發(fā)生范圍已初步明確,但各地的受害程度并未見報道。癭蚊個體較小,肉眼不易觀察,1個蟲癭為1頭蟲,因此可通過調查蟲癭數量確定其為害程度。本文主要通過調查廈門市芒果壯鋏普癭蚊的為害程度,為明確該蟲的擴散趨勢及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據。
廈門市位于東經 118°04'04″、北緯 24°26'46″,地處我國東南沿海、福建省東南部,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日照時間長,雨量充沛,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溫度在20℃左右,全年無霜,一年四季花木繁盛。本次調查主要選擇廈門市5個區(qū)域內的芒果樹集中點,具體調查地點見表1。
表1 廈門市各調查地點及地理位置Table 1 Sample locations in Xiamen City
芒果樹在廈門地區(qū)每年抽梢3次,2~5月為春梢,6~9月為夏梢,10~12月為秋梢,每次抽梢為一個明顯葉蓬。當低于20℃時芒果樹生長緩慢,低于10℃時葉片、花序停止生長。試驗根據枝條葉蓬分層,采集上層的葉蓬為當季葉片。采集時間:2009~2010年,春季2月中旬,夏季7月中旬,秋冬11月中旬(孫國坤等,2007)。
在每個調查地點隨機選擇芒果樹20棵,采用剪枝法對每棵樹隨機剪取長度約50 cm的枝條5枝(習金根等,2006;張飛萍和尤民生,2007),合計100枝。在每個抽梢季節(jié)隨機取約50片葉為1個樣品,觀察、記錄各季節(jié)葉片被害率、蟲癭密度、蟲癭羽化孔口數量。每個區(qū)域選取4組樣品。
隨機抽取每個采集點的30片葉,根據單位面積(40 cm2)內蟲癭個體數劃分為3個等級:1~50、51~100、>100個·片-1(陳觀浩,2000;周強等,2003)。根據所占百分率分別進行顯著性方差分析。每個處理設3次重復。健康葉片(無蟲癭)不做方差分析。
葉片被害率/%=(被害葉片數/總葉片數)×100
羽化率/%=(羽化孔口數/總孔口數)×100
采用Duncan's新復極差檢驗法比較分析各采集點葉片被害率、為害等級及羽化率差異性。統(tǒng)計分析數據均以平均值±標準誤表示,以DPS軟件計算所得(唐啟義和馮光明,2002)。
調查結果顯示,2009年春、夏思明湖濱南路、東渡周邊、海滄滄虹路葉片被害率最高,均達到82.00%以上。其中,海滄區(qū)夏梢葉片被害率為95.46%,與集美大學周邊 (22.50%)差異顯著(表2)。海滄滄虹路秋梢葉片被害率達到97.05%,顯著高于其他區(qū)域,集美大學周邊葉片被害率最低(18.00%)。
2010年葉片被害率明顯低于2009年,2010年春主要由于連續(xù)低溫降雨天氣,葉片被害率較低,均在3%以下,且各區(qū)域差異不顯著。2010年夏廈門島外同安、杏林、集美葉片被害率顯著高于島內區(qū)域,可能與島內的芒果曾在春季抽梢期施用化學藥劑有關。之后隨著氣溫的回落,癭蚊密度逐漸增大,各區(qū)域秋梢葉片被害率均達到27.00%以上,且差異不顯著。
表2 2009~2010廈門市芒果樹各調查點葉片被害率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percentage of damaged leaves caused by P.robusta in Xiamen City,2009~2010
由于廈門各區(qū)域周圍環(huán)境不同,受光線、建筑、地理位置的影響,各地為害程度有所差異。2009年春各區(qū)域芒果壯鋏普癭蚊為害等級差異不顯著。2009年夏各區(qū)域芒果壯鋏普癭蚊為害等級主要集中在1~50個·片-1,思明湖濱南路(81.50%)和東渡周邊(77.50%)受害較為嚴重,顯著高于其他區(qū)域,受害最輕的為集美大學周邊(20.50%),顯著低于其他區(qū)域;為害等級為51~100個·片-1時,集美大學(1.33%)和東渡周邊(5.33%)受害較輕,與其他區(qū)域差異顯著,同安小西門、海滄滄虹路、杏林鎮(zhèn)3個區(qū)域的芒果壯鋏普癭蚊為害率達到20%以上;為害等級為>100個·片-1時,集美大學周邊與鼓浪嶼受害較為嚴重,與其他區(qū)域差異顯著。2009年秋各區(qū)域受害程度明顯低于夏季,為害等級為1~50個·片-1時,思明湖濱南路、東渡周邊、鼓浪嶼、海滄滄虹路及杏林鎮(zhèn)受害率為50% ~66%,差異不顯著,受害最輕的為集美大學周邊(14.50%),顯著低于其他各區(qū)域;為害等級為51~100個·片-1時,海滄滄虹路、杏林鎮(zhèn)、同安小西門的受害率(15% ~16%)顯著高于其他區(qū)域(2% ~7%);為害等級為>100個·片-1時,除了同安小西門(15.78%)和海滄滄虹路(9.78%)受害較重外,其他區(qū)域均未發(fā)現(xiàn)蟲癭(表3)。
2010年春各區(qū)域芒果壯鋏普癭蚊的為害程度明顯低于2009年,為害等級主要為1~50個·片-1,且各區(qū)域差異不顯著,受害率均在4%以下(表3)。這可能是由于2010年春芒果壯鋏普癭蚊還未大量入侵廈門市。2010年夏、秋各區(qū)域受害率差異不顯著(表3)。
表3 2009~2010廈門市各區(qū)域芒果壯鋏普癭蚊為害程度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damage levels caused by P.robusta in Xiamen City,2009~2010
從表4可見,2009年芒果壯鋏普癭蚊羽化率明顯高于2010年春。2009年夏羽化率最高的為鼓浪嶼(91.52%),海滄滄虹路為 89.68%,東渡周邊為88.00%,三者沒有顯著差異;杏林鎮(zhèn)芒果壯鋏普癭蚊的羽化率(67.55%)顯著低于上述3個區(qū)域,而與集美大學周邊(81.75%)、思明湖濱南路(85.20%)、同安小西門(74.75%)沒有顯著差異,這可能與四者地域上相連有關。2009年秋芒果壯鋏普癭蚊羽化率較高的為海滄滄虹路(94.85%)、集美大學周邊(83.45%)、思明湖濱南路(72.78%)、東渡周邊(70.08%),四者差異不顯著,且明顯高于其他區(qū)域。其中,杏林鎮(zhèn)(62.55%)、同安小西門(63.20%)芒果壯鋏普癭蚊的羽化率顯著低于海滄滄虹路。2010年春、夏、秋季調查數據顯示,各區(qū)域芒果壯鋏普癭蚊的羽化率差異均不顯著。
表4 2009~2010廈門市各區(qū)域芒果壯鋏普癭蚊羽化率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emergence rate by P.robusta in Xiamen City,2009 ~2010
調查表明,廈門市各區(qū)域2010年春葉片被害率及羽化率都低于2009年,主要是由于2010年2~4月氣溫驟升驟降,造成癭蚊羽化推遲,蟲口基數減少,從而使被害率降低。
集美區(qū)的被害率顯著低于其他區(qū)域,這是由于該區(qū)域樹葉稀薄,密度較小,且位于島外,較晚受到芒果壯鋏普癭蚊的侵害。同時與每年2次的芒果樹修剪有關,通過修剪樹冠,降低了次年種群密度。
海滄區(qū)葉片被害率最高,受害面積較大。從整體樹冠來看,樹木年齡明顯老于其他區(qū)域,海滄作為新開發(fā)區(qū),寬闊的行道為枝條伸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而茂密的枝條必然是入侵害蟲定殖的首選。
鼓浪嶼作為獨立的島嶼,芒果壯鋏普癭蚊發(fā)生情況也較嚴重,被害率及受害程度超過預期,可能是由人為調運植株造成。2009年夏蟲癭為害率達67.23%,2009 年秋為 60.68%,說明芒果壯鋏普癭蚊能在鼓浪嶼成功定殖,并已從島內擴散至相鄰島嶼,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控制鼓浪嶼島上芒果壯鋏普癭蚊的為害。
此外,芒果壯鋏普癭蚊在各區(qū)域為害情況的差異性是否與環(huán)境微氣候有關需要進一步驗證和長期跟蹤調查。
鼓浪嶼與廈門島隔海相望,氣候條件與廈門島有所差異,雖然葉片被害率較低,但是芒果壯鋏普癭蚊羽化率很高。2009年鼓浪嶼葉片被害率為60% ~67%,低于島內,但羽化率達91.52%,明顯高于其他區(qū)域。
2009年集美區(qū)葉片被害率為18% ~22%,但羽化率與其他區(qū)域沒有明顯差異,說明廈門市各區(qū)域氣候和環(huán)境條件相似。芒果壯鋏普癭蚊一旦入侵定殖成功,在各區(qū)域的羽化情況不受影響。
總之,芒果壯鋏普癭蚊在廈門地區(qū)的為害情況較為嚴重,隨著城市的綠化建設,種苗調運活動日漸頻繁,加重了癭蚊的擴散趨勢。因此應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嚴格做好檢驗檢疫和預測預報工作,并及時根據為害情況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
陳觀浩.2000.稻癭蚊種群密度簡易估計法的研究.華東昆蟲學報,9(1):110-112.
李軍,卜文俊,張清源.2003.危害芒果葉片的癭蚊科——中國新紀錄和一新種.動物分類學報,28(1):148-151.
林振基,蔡武煌,吳阿松,康玉珠,張東斌.2006.壯鋏普癭蚊在福建省的傳播為害調查.福建農業(yè)科技,(5):51-52.
羅啟浩,楊集昆,蘇雷,楊玉芳,宗冬英.1999.危害芒果葉片的癭蚊新種——陽莖戟癭蚊.中國南方果樹,28(6):24-27.
蘇燕蘋,張萬旗,王謹,王宏毅.2006.芒果壯鋏普癭蚊在廈門危害情況及化學防治研究.福建熱作科技,31(3):1-3.
孫國坤,王謹,王宏毅,張萬旗,陳和杰.2007.修剪芒果樹對芒果壯鋏普癭蚊的防治試驗.植物檢疫,21(1):16-17.
唐啟義,馮光明.2002.實用統(tǒng)計分析及其DPS數據處理系統(tǒng).北京:農業(yè)科學出版社.
王偉新,王宏毅.2005.芒果壯鋏普癭蚊生物學特性初報.福建農業(yè)學報,20(2):74-76.
習金根,和衍彪,李土榮.2006.芒果園生草栽培主要害蟲天敵分布調查.廣西熱帶農業(yè),106(5):4-5.
楊永生.2000.芒果花癭蚊的發(fā)生與防治試驗.廣西農業(yè)科學,(1):20-21.
游泳,傅建煒,張莉,占志雄.2009.閩臺兩岸芒果樹冠害蟲發(fā)生比較.臺灣農業(yè)探索,(1):23-28.
張飛萍,尤民生.2007.林丹煙劑對毛竹林冠與林下層節(jié)肢動物共有種及其多樣性的影響.應用與環(huán)境生物學報,13(4):501-506.
張清源,林振基,王宏毅,王璐,李自強.2003.一種新的危害芒果樹葉的癭蚊害蟲.華東昆蟲學報,12(2):107-109.
張若芝.1985.芒果癭蚊Erosomyia mangicola的生物學觀察初報.熱帶作物研究,(1):39-42.
周強,王建武,陳厚彬,張新明.2003.荔枝品種對葉癭蚊和癭螨種群密度的影響.中國生物防治,19(1):44.
周又生,沈發(fā)榮,趙煥萍,施瓊.1995.芒果柑桔花蕾蛆(Contarinia citri Barnes)的生物學及其防治研究.西南農業(yè)大學學報,17(2):122-125.
DAISIE(Delivering Alien Invasive Species In Europe Project).2009.Handbook of alien species in Europe∥List of Species Alien in Europe and to Europe.Berlin:Springer,247.
Kolesik P,Rice A D,Bellis G A and Wirthensohn M G.2009.Procontarinia pustulata,a new gall midge species(Diptera:Cecidomyiidae)feeding on mango,Mangifera indica(Anarcadiaceae),in northern Australia and Papua New Guinea.Australian Journal of Entomology,48:310-316.
Mani M S.1973.Plant Galls of India.Madras:Macmillan India Limited.
Pena J E,Mohyuddin A I and Wysoki M.1998.A review of the pest management situation in mango agroecosystems.Phytoparasitica,26(2):129-148.
Rubin A.1965.Contarinia citri Barnes—a pest of Citrus new to Israel.The Israel Jouranl of Agriculture Research,15(2):103-104.
Shi D S.1980.A new species of gamll midges affecting young leaf of mango(Diptera:Cecidomyiidae).Entomotaxonomia,2:131-134.
Uechi N,Kawamura F,Tokuda M and Yukawa J.2002.A mango pest,Procontarinia mangoicola(Shi)comb.nov.(Diptera:Cecidomyiidae),recently found in Okinawa,Japan.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37(4):589-593.
van Leeuwen-Reijnvaan J and van Leeuwen W M.1926.The Zoocecidia of the Netherlands East Indies.Batavia:Drukkerij de Un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