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芬
(江蘇省江都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 江蘇 江都 225200)
目前,急性腦梗死的診斷與治療水平有明顯的提高,但其后遺癥發(fā)生率仍很高,在存活者中,約70% ~80%遺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其中20%的患者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給家庭及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1]。近年來國內學者主張發(fā)病后,應盡進行康復訓練,最大程度地促進功能恢復,減輕殘疾[2]。2009年9月~2010年9月我科收治的62例腦梗死患者在神經內科常規(guī)治療護理的基礎上,對其中30例進行早期康復運動訓練,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2例患者均為入院時間在6h以內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符合臨床診斷標準并經頭部CT和/或MRI證實,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為頸內動脈系統(tǒng)腦梗死患者,伴有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無嚴重的意識障礙。將全部患者隨機分為康復訓練組(康復組),常規(guī)治療組(對照組)??祻徒M30例,男16例,女14例,43~78歲,平均63歲;對照組32例,男l(wèi)7例,女15例,41~79歲,平均65歲。入院時運動評分均<84分(明顯運動障礙)。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運動功能障礙程度及基礎疾病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神經內科常規(guī)治療與護理,康復組在此基礎上加早期運動功能訓練。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待生命體征穩(wěn)定48h進入恢復期后,進行早期運動功能康復訓練。
1.2.1 床上鍛煉。患者在此階段主要處于臥床期,具體治療內容包括正確肢體位置的擺放。為保持患側肢體功能位,上肢肩下墊軟枕,掌心向上呈外展外旋位,骶髂關節(jié)處墊軟枕,腳尖垂直向上,呈內收內旋狀,以防足下垂。定時給予被動翻身,坐位保持及平衡訓練,穿衣、進食等日常生活活動訓練。要求動作輕柔,幅度不要過大。
1.2.2 起坐訓練。利用搖床傾斜身體或取坐位,如無心慌、頭暈、血壓正常可以進行訓練。爭取使患者能獨立完成床上移動動作并能保持坐位>30min,保證每日1次。
1.2.3 站立訓練。為促進患側肢體運動功能早日恢復,加強肌力,防止廢用性萎縮,患者能坐穩(wěn)后即可開始站立訓練。站立時,護士在患側保護,讓患者身體靠在床邊,健手扶床欄,身體重心置于健側,站立時間可由幾秒鐘逐漸增至幾分鐘,在此基礎上前后擺動患肢,前擺時伸膝,踝背屈;后擺時屈膝,踝跖屈。然后逐漸將重心移向患側,反復練習,直到能獨立站立?;颊哌M行站立訓練時,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防止體位性低血壓?;颊吣苷痉€(wěn)10~15min且無疲勞感時即可開始步行訓練。步行時可原地踏步,護士立于患側,患者健手扶手杖,囑患者先伸出手杖,邁患肢,向患側移動身體重心,護士輔助患肢膝關節(jié)支撐重力,再邁健肢,完成一步行周期,反復練習直到能獨立行走。
1.2.4 步行訓練?;颊哂媒壬现鲎〖覍偌绮?,家屬用手托住患者腰部,從原地踏步到緩慢小步行走,待平地行走穩(wěn)妥后可擺脫輔助,改為扶拐行走,逐步過渡到獨立行走。針對患者存在的功能缺陷如足內翻畸形、尖足步態(tài)及膝關節(jié)控制差等障礙,應及早使用下肢矯形器;針對平衡障礙可使用四腳拐、“T”型拐或助行器等輔助用具。為促進步行,防止畸形及早期自立創(chuàng)造條件。步行訓練必須循序漸進,加強安全保護,防止骨折及軟組織損傷等。
1.3 評定標準 用簡式Fugl-Meyer(FMA)評價法評測患者運動功能情況:正常為100分,<50分為嚴重功能障礙,50~84分為明顯運動障礙,85~95分為中度運動障礙,96~99分為輕度運動障礙。用Barthel指數來評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數評定標準:獨立為100分,75~95分為輕度依賴,50~70分為中度依賴,25~45分為重度依賴,0~20分為完全依賴。所有患者在入院及出院時由責任護士各評定1次。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t檢驗。
入院時兩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和Fugl-Meyer運動功能積分十分接近,無顯著差異(P>0.05)。出院時對照組兩項指標有改善,但與康復組出院時指標相比,改善幅度小,康復組與對照組患者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1),表明早期康復訓練與內科常規(guī)藥物治療相結合比單純常規(guī)藥物治療效果更明顯,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Barthe指數與Fugl-Meyer評分比較()
表1 兩組患者Barthe指數與Fugl-Meyer評分比較()
組別 例數 Barthel指數Fugl-Meyer評分入院 出院康復組入院 出院>0.05 <0.01 >0.05 <0.0130 35.5 ±9.5 72.5 ±14.6 24.9 ±20.6 68.6 ±28.2對照組 32 37.4 ±10.3 51.7 ±12.2 22.7 ±21.3 38.2 ±25.3 P
急性腦梗死的發(fā)生是由于腦血管血流突然受阻后造成腦組織急性缺血損傷引起神經功能缺損。腦血流中斷后神經細胞會發(fā)生缺血性級聯(lián)反應。細胞電生理功能停止,細胞代謝從有氧代謝轉為無氧代謝,繼而發(fā)生興奮性神經遞質如谷氨酸和5-羥色胺(5-HT)的釋放。并導致大量自由基生成,攻擊細胞膜,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線粒體功能障礙,溶酶體破裂,細胞溶解和組織水腫,開啟電壓依賴性鈣通道,促使興奮性神經遞質谷氨酸和天門冬氨酸(AA)的釋放;自由基又可以攻擊其他化合物,損傷蛋白、核酸、脂類等,引起核酸主鏈斷裂,透明脂酸解聚,可造成核酸變性,細胞成分間的交聯(lián)使神經元喪失功能[3]。在急性腦梗死發(fā)生后,缺血病灶中心、完全性缺血的組織,在短時間內完全壞死,出現(xiàn)不可逆性改變。藥物治療的任務僅僅在于挽救壞死灶周圍的功能受損的缺血組織,通過降低腦水腫,控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側支循環(huán)等增加局部血液供應,促進部分神經細胞功能的恢復,故一般的藥物治療可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但是完全壞死的腦細胞已不可能恢復功能,故藥物治療的作用是有限的。早期康復訓練對促進側支循環(huán)式的軸突突觸聯(lián)系的建立,對側大腦半球的代償及功能重組可起到積極作用[4]。急性腦梗死發(fā)病后的前3個月是功能恢復最快的時期[5]。過去康復治療往往從恢復期開始,但目前的觀點趨向于在腦梗死后開始早期康復訓練,并認為康復效果與康復訓練開始的早晚有關,與康復訓練持續(xù)時間關系不大。本研究結果表明,康復訓練對患者的功能恢復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不僅降低了病死率,而且防止了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為患者早日康復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
[1]朱榆紅,趙 斌.神經病學[M].北京: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11l-114
[2]霍 焱,張莉琴,張永文.腦卒中康復護理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03,18(12):944
[3]Tanaka M.Pharmacological and clinical profile of the free radical scavenger edaravone as a neuroprtective agent[J].Nippon Yakurigaku Zasshi,2002,119(5):301
[4]Weiller C,Chollet F,F(xiàn)riston KJ,etal.Functional reorganization of the brain in recovery from striatocapsular infarction in man[J].Ann Neuro,1992,31(6):463
[5]Lincoln NB,Jackson JM,Edmans JA,etal.The accuracy of predictions about progress of patients on a stroke unit[J].Journal of Neurology,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1990,53(1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