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曼
摘要:《北京愛情故事》是一部不僅講述愛情故事,還包括一代人共同成長經(jīng)歷的故事,一部對青春和情感進行反思的青春題材劇。講述三個人的家境、性格各不相同的青年男女面對愛情、事業(yè)的人生態(tài)度和抉擇。通過幾個年青人在北京的奮斗故事,穿插著商戰(zhàn)、愛情等元素表現(xiàn)了年青一代對殘酷青春深刻的反思。它不是一部簡單的商業(yè)劇,也不是大家印象中簡單的愛情劇。該劇在敘事結(jié)構(gòu),人物塑造,主題開掘上具有較為獨特的審美內(nèi)涵。筆者將從三方面進行審美分析。
關鍵詞:《北京愛情故事》;影像敘事;情感敘事;文化品格
中圖分類號:I05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6-0080-02
一、《北京愛情故事》影像敘事文化品格
影像具有文化品格的物理存在。任何一個客觀的東西如果不與自然和人發(fā)生關系,就無法跟文化相關聯(lián)。而影像之所以具有文化品格,必然和創(chuàng)作者相關,其次當這部作品創(chuàng)作出來公映之后也自然也會對大眾文化的產(chǎn)生及發(fā)展有一定的作用[1]。這部電視劇之所以成功,正是因為導演和演員真誠地正視生命和自然,立足當下,正視社會新現(xiàn)象,符合時代背景,反映社會問題。站在對社會與人生的審視以及文化重建的高度去表達倫理建構(gòu)的道德話語,去傳達人間善與美的精神理念。
同樣影像的理性精神也彰顯出影像創(chuàng)作者的理性精神,也就是通過這部電視劇對當下社會的立場、觀點和態(tài)度。任何一次創(chuàng)作都體現(xiàn)作者的一種聲音。而這部劇主創(chuàng)人員都是一幫年輕人,從他們的親身感受中演繹生活,除了真實之外更具有代表性。而且在這部電視劇中不僅有愛情,還有讓人感動的友情和親情,而這些都能抵達人性深處,探查人性深處最本質(zhì)的靈魂,挖掘社會生活真實存在,并由此對社會和人生發(fā)言。
當然,中國電視劇影像敘事的文化品格,除了要求影像敘事應具有理性精神外,還要求影像敘事應該具有道德情懷,即影像的德性[1]。我們時常去問中國電視劇影像應該持有怎樣的道德立場,它應該帶給大眾什么?很顯然,它不應該回避矛盾和丑惡,但是更多的應該是堅持人類那些美好、溫暖、信任和希望。因為人生還要繼續(xù),尤其是對當代青年,更應該多一些積極正面的信息出現(xiàn)。
《北京愛情故事》的影像敘事的確反映了一部分真實的現(xiàn)實是生活,也赤裸裸地揭示了大量存在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并不完美的情感,但生活中的真并不就是藝術表現(xiàn)中的真,藝術要揭示現(xiàn)實,也需要批判現(xiàn)實。
所以,我們看到最后石小猛,胡榮強等人會為自己的貪婪買單;吳狄,程峰縱使一開始并不順利,但最終通過自己的奮斗會看見彩虹的出現(xiàn)。
二、因為愛情:情感敘事的新姿態(tài)
在這部電視劇中,愛情是一個不可磨滅的敘事主線。林夏對程峰的一往情深,程峰對沈冰的一見鐘情,吳狄對楊紫曦的無法拒絕,對伍媚的不好意思,石小猛和楊紫曦為面包舍愛情的無奈等等一系列的故事還原了一個個最真實的愛情故事。北京,這個中國最特別最有吸引力的城市中,年輕的男男女女面對愛情的堅持、無奈、歡笑,眼淚,都折射出這一代年輕人的愛情觀。沈冰與石小猛的愛在前半部分顯得特別美好,為了愛人來到北京一切從頭再來的女生,在他們兩個人的愛情故事中,有兩個重要的空間環(huán)境。一個是石小猛帶著沈冰來到空闊的平臺上 ,眺望著北京這座城市,大聲的叫出:北京,我們來了,我們要幸福!沈冰也在這個地方對心情沮喪的小猛吐露自己的心聲:石小猛,從2006年7月6日那天起,你就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不論你過怎么樣的日子,我都會陪你一起過,不管你去哪里,我都要陪在你身邊,你是我生命中的第一個男人,也是最后一個。除非你不要我了,不愛我了,除非你親口對我說:我不愛你了,我不要你了,否則沒有任何力量能把我們分開。這樣幾句話在那個寒冷的夜里顯得特別溫暖,這樣的女生這樣的話在現(xiàn)下社會中又顯得無比的真誠和難能可貴,同時也為后面二人的分手埋下伏筆。當石小猛因為一份合同而最終提出分手,說出那些話之后,也預示著他們之間的愛情再也回不到從前。程峰和沈冰之間的愛情構(gòu)成全劇后半部分的主線。林夏對程峰的一往情深,程峰對沈冰的鍥而不舍,在這場看似復雜的三人情感中,我們可以看見的是80后對待感情的態(tài)度。勇敢追求心中所愛,沈冰在愛情和友情中一度選擇了逃避,而最終在林夏的善良和理解中重獲友情和愛情。后半部分的敘事結(jié)構(gòu)中,沈冰在勇敢的面對了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之后,在程峰陷入困境的時候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并肩作戰(zhàn),同甘共苦。而導演也巧妙的設置了另兩條單戀的線:石小猛對沈冰的余情未了,邵華陽對林夏的細水長流的愛情。在沈冰生日的當天,石小猛買了百合送去給程峰并告訴他這才是沈冰最愛的花。程峰的一句:謝啦,哥們兒!似乎又把他們的友情挽回。實則不然,滿腔復仇信念的石小猛漸漸迷失了自我,在自己選擇的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直到最后真的失去了友情愛情才追悔莫及。這樣一個悲情人物的設置,從另一個側(cè)面彰顯了情愛敘事中“因為愛情”的力量。
三、始于責任:青春情感劇的敘事倫理
敘事倫理作為一種批評方法,是敘事與倫理的結(jié)合。西方學者側(cè)重于敘事機制的分析,中國學者側(cè)重于倫理內(nèi)涵的闡釋。敘事是對人類生存的一種展示,倫理是對人類生存應然狀態(tài)的一種規(guī)定。因此,從敘事倫理的視角切入,就會洞悉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的敘事結(jié)構(gòu)和意旨所在,揭示出別具一格的藝術特色[2]。敘事倫理是超越理性倫理的生命感覺的溝通與對話,是在一種生命中感覺另一種生命的真實,是倫理對話、藝術闡釋和敘事分析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不同的敘事倫理由不同的敘事視角來完成,可以分為一元和多元模式。一元視角是指向一種敘事倫理,敘事結(jié)構(gòu)和倫理觀念比較明確;多元視角指向多種敘事倫理,敘事結(jié)構(gòu)和倫理觀念比較復雜,相互之間有矛盾和交叉。在這部電視劇中,采用了更加復雜的多元視角,每個主人公都有各自的一條線,而這些線卻又交織在一起。比如石小猛、程峰、吳狄之間的友情,畢業(yè)之后各自面對的愛情,石小猛、沈冰、程峰三者之間的愛情,吳狄吳魏兄弟之間與伍媚的感情,林夏與邵華陽之間純真的溫情,邵華陽與吳魏之間的明爭暗斗等等一系列的線索交織在一起。這種設置在中國電視劇中較為獨特,主要體現(xiàn)在多元敘事倫理雖然相互矛盾對立,但最后都統(tǒng)一到一點——為責任而責任。正如康德所言,最高意義上的善不是自己的快樂和幸福,也不是人類的快樂與幸福,而是那種為責任而責任、為義務而義務的形而上的德性。
“責任感”視野下的多種敘事倫理豐富了戲劇張力,為塑造人物奠定了基礎。吳狄的責任簡單而單純,吳狄對初戀女友楊紫曦的責任感,使他不停徘徊在兩個女人之中。在楊紫曦需要幫助的時候,吳狄總是不問理由,義無反顧的沖在最前面,即便可能冷落了身邊的伍媚,但是強大的責任感和對楊紫曦放不下的美好過去使他總是選擇原諒,盡可能的幫助楊紫曦。所以,在楊紫曦不告而別的時候,吳狄不是立刻選擇和伍媚在一起,而是堅決要等找到楊紫曦再去考慮自己的感情;而后拿出自己所有的積蓄幫助楊紫曦完成開花店的夢想。石小猛的責任冷酷而殘忍,為了在北京買房他拼命的賺錢,最后在被之前的老板“胡哥”算計之后,他隱忍,算計,最后將胡哥的廣告公司搞垮。他堅信有了錢就擁有了一切,這種盲目的責任感最終讓他失去了朋友,失去了愛人。程峰的責任堅定而真誠,當他遇到沈冰的那一刻起,他收起了“花花公子”的角色,認認真真的去愛沈冰,幫助沈冰。石小猛和沈冰分手之后,他更是專心致志的追求沈冰,用真誠打動自己心愛的女人。同時,在親情方面,故事的一開始,就通過直接或間接的鋪陳交代出程峰與父親之間的誤會很深,關系不好。后半段在公司利益受到威脅,父親為了自己而進看守所之后,他才開始意識到親情的重要,意識到作為兒子的這份責任后,一改往日的輕浮和玩世不恭,認認真真的去開始學習,最終在朋友的幫助下重新挽回公司。
四、忠于信仰:情感敘事的境界
信仰是道德構(gòu)架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道德的內(nèi)在要求??档碌牡赖抡軐W在理性之外引入信仰,就是由于“德性”和“幸?!敝g存在著二律背反,只有引入“至善”的概念,借助信仰的力量,才能使行為者將各項規(guī)范內(nèi)化為道德義務,而不再關心道德行為與幸福的關系,在此基礎之上,才能最終解決“德性”與“幸?!钡你U?,實現(xiàn)道德律與人自身的尊嚴[2]。電視劇《北京愛情故事》的情感敘事所表現(xiàn)出來的“為信仰而信仰”的訴求,在某種意義上是對生活中社會道德淪喪現(xiàn)象的反思,也是對當下社會道德危機的有力回應。
一方面,信仰的缺失導致道德淪喪。人類之所以出于種種理由執(zhí)著于感性生命欲望而不能自拔,正是由于缺乏終極價值觀念的引導和提升。在《北京愛情故事》中,石小猛吳魏等人忠于金錢忠于商場上的廝殺,之所以忠于這些是因為可以得到感性上的滿足。尤其是石小猛,作為一個在北京的外地人,想要過上所謂的高端生活就必須要有經(jīng)濟實力,也因此誤入歧途,最終一無所有。吳狄忠于友情,為了兄弟,放棄自己的大好工作,毅然決然的幫助兄弟重新奪回公司;在對楊紫曦的感情中,他始終覺得應該保護這一個柔弱的女生,分手之后作為朋友他還是在楊紫曦需要的時候第一個給予幫助。吳狄在劇中說過:也許有一天,我的理想會接二連三的受創(chuàng),但我不會動搖,因為我堅信那是對的,我會繼續(xù)追尋自己的夢想。所以在吳狄的信仰里,堅持著傳統(tǒng)道德里的“仁、義、禮、智、信”,堅持遵循那些對的東西即便周圍人誤解也無所謂。程峰忠于愛情,當他認定了這個想要相伴一生的姑娘時,便一改往日紈绔子弟的行為,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幫助沈冰,去珍愛這個女人。另一方面,道德的實現(xiàn)依賴于信仰的支撐,信仰本身所蘊含的內(nèi)在精神,可以在一定范圍內(nèi)主宰人們的倫理道德取向。在電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面對石小猛的背叛甚至算計之后,吳狄和程峰兩個人依然顧惜兄弟之情,幫助小猛離開之前的廣告公司并安排了一份更好的工作,去云南找沈冰的時候,他們還特地去了一趟石小猛的家里,以石小猛的名義給石父留下一些錢。吳狄在知道自己的大哥吳魏通過一些交易手段獲得程峰家大部分股份的時候,立刻前去找吳魏理論,希望吳魏能把這些都還給程峰。在吳狄的心中,這些都是本不屬于他們的,本來就應該還給程峰。但是在吳魏的心中,這些股份都是他自己贏來的,就是自己的!吳家兩兄弟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觀,所以他們會做出不同的事情來。
不好看的,不一定不是一部好的作品;而好看的,也不一定就是一部好的作品。中國電視劇影像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品格,具有關注生命,審視社會的理性精神和善意的悲憫情懷,中國電視劇敘事才能完成“拯救生命”的藝術使命,而這部有年輕人自導自演的《北京愛情故事》,讓我們看到了藝術的使命和靈魂。
參考文獻:
[1] 劉婷.影像敘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
[2] 盧衍鵬.敘事倫理、情感敘事與信仰重塑—電視劇《風聲》敘事結(jié)構(gòu)分析[J].中國電視,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