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英男
(遼寧省沈陽市蘇家屯區(qū)中醫(yī)院,遼寧 沈陽 110101)
高血壓腦出血是神經外科常見急癥,病情進展迅速,致殘率和病死率均較高。為了探討微創(chuàng)穿刺術與小骨窗開顱術治療高血壓腦出血的療效差異,現(xiàn)將我院近年來收治的20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如下。
隨機選擇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0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均經CT或核磁共振檢查證實,符合1995年全國第4屆腦血管會議腦出血的診斷標準[1]。其中,男149例,女51例,年齡38~79歲,平均56.4歲;所有患者均有明確的高血壓病史,出血量:30~60mL,平均46.4mL;出血部位:基底節(jié)區(qū)99例,腦室69例,腦葉32例;入院時意識情況:意識清醒45例,意識模糊139例,淺昏迷16例;發(fā)病至手術時間:6~70h,平均33.4h;根據(jù)手術方法不同,將患者隨機分為2組,微創(chuàng)穿刺術組100例,小骨窗開顱術組10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分析,P>0.05,無明顯差異性。
微創(chuàng)穿刺術組100例患者,以CT所示血腫中心做穿刺點標記,確定進針方向,盡量避開大血管和重要功能區(qū)。術前頭顱備皮、消毒,局部麻醉后,選用長度適宜的YL-1型一次性顱內血腫粉碎穿刺針,在電鉆驅動下直接穿透顱骨和腦硬膜,然后拔出針芯,更換鈍頭塑料針芯推至血腫中心,拔出針芯后,接側管引流,用5mL注射器緩慢抽吸血腫液態(tài)部分,直至出現(xiàn)明顯阻力時停止抽吸,置入針形血腫粉碎器,并反復用血腫沖洗液沖洗,待沖洗液顏色變淡,4h后開放引流管。每日2次沖洗、注藥、夾管、引流。定期復查CT,確定拔針時間。
小骨窗開顱術組100例患者,全麻后,根據(jù)頭顱CT掃描結果進行頭皮切口定位,盡量避開大血管和重要功能區(qū)。頭皮做長4cm的直切口,全層切開,用乳突撐開器張開切口,顱骨鉆孔后擴大骨窗直徑約3cm,“十”字形切開硬腦膜,進入血腫腔,直視下清除血腫,對于小血管活動性出血,可用雙極電凝止血,若為滲血,可用止血紗布或明膠海綿止血。術后,血腫腔內常規(guī)放置引流管,定期復查頭顱CT,觀察血腫清除程度,確定拔管時間。
兩組患者術后均注意保持血壓穩(wěn)定,預防顱內壓增高,水電解質紊亂、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肝腎功能損害等并發(fā)癥,必要時盡早行氣管切開。繼續(xù)隨訪6個月,評價患者的生存狀態(tài)。
①采用SSS量表評價術前、術后14d時,患者的神經功能變化情況;②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量表評價術后14d,術后3個月時,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變化情況;③采用Barthel指數(shù)(BI)評價術后3個月時,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變化情況。④采用ADL評價術后6個月時,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Ⅰ級:完全恢復日常生活;Ⅱ級:部分恢復或可獨立生活;Ⅲ級:需人幫助,扶拐可走;Ⅳ級:臥床但有意識;Ⅴ級:植物生存狀態(tài)。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SS、MRS、Barthel指數(shù)三種量表評分比較分析(±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SSS、MRS、Barthel指數(shù)三種量表評分比較分析(±s)
注:與小骨窗開顱術組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組別 SSS MRS Barthel指數(shù)術后3個月術前 術后14d 術后14d 術后3個月微創(chuàng)穿刺術組 12.45±4.90 29.03±6.78 3.96±0.38 1.66±0.93* 84.39±17.22*小骨窗開顱術組 12.29±5.22 28.91±6.93 4.01±0.44 2.38±1.02 69.30±19.26
表1結果表明:兩組患者術前的(SSS)神經功能評分無明顯差異性,P>0.05;術后14d,兩組患者的SSS、MRS評分也分無明顯差異性,P>0.05;術后3個月,兩組患者的MRS、Barthel指數(shù)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結果表明:微創(chuàng)穿刺術組患者術后6個月時,Ⅰ~Ⅱ級日常生活恢復良好的患者人數(shù)明顯高于小骨窗開顱術組,Ⅴ級植物生存狀態(tài)的患者人數(shù)明顯低于小骨窗開顱術組,經統(tǒng)計學分析,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由此可見,微創(chuàng)穿刺術組可以明顯提高術后6個月時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表2 兩組患者術后6個月生存狀態(tài)比較分析
高血壓腦出血是神經科常見病,嚴重威脅人類的身心健康。通常認為出血量在30mL以內的患者,可以選擇保守治療[3]。但是,內科保守治療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再出血,不能從根本上解除血腫的毒性作用,還可能由于神經功能損害,加重致殘率和病死率。對于出血量在30mL以上的患者,選擇手術治療時,要盡量清除血腫的占位效應,因為血腫的占位效應是導致顱內高壓和繼發(fā)腦干損傷及腦疝,甚至死亡的直接原因。小骨窗開顱術是近年來腦出血治療中應用較為普遍的術式,可以迅速清除大部分血腫,縮短患者術后清醒時間,促進患者的神經功能的恢復。而微創(chuàng)穿刺術具有操作簡單方便、損傷小、不受年齡限制、不易損傷血管及腦組織的優(yōu)點,適合大多數(shù)中等出血量的高血壓腦出血患者,可以大大降低手術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概率。本組資料證實,微創(chuàng)穿刺術可以明顯降低住院期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概率,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降低病死率,適合中等量高血壓腦出血的治療。
[1]陳祎陽,焦德讓.高血壓腦出血的外科治療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6,4(26):566-568.
[2]肖軍.小骨窗開顱術在高血壓腦出血治療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0,20(5):42-45.
[3]李冬梅.微創(chuàng)穿刺術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85例療效觀察與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8):79-80.